赵光义站在赵匡胤的身旁,神色中带着些许谦卑,他整个人都像是赵匡胤的跟班一样,丝毫看不出来是赵匡胤的亲兄弟。

  “大哥说的是。”

  他笑着看向那茫茫黄沙,轻声说道:“如今此地已然被我等拿下,中原华夏与西域之间的沟通再也没有什么阻碍了。”

  “咱们的探子来信,说李璟此时还在与那群海盗打仗呢。”

  “说不得等到咱们回到长安城,他都不一定能够回来,这天下.便是在大哥的手中了。”

  赵光义的脸上闪过些许的“羡慕”,但这一抹羡慕的神色转瞬间就消失了,只剩下淡淡的敬仰。

  赵匡胤摇头笑了笑,一边走在这黄沙之上,一边说道:“此事也多亏了心来啊。”

  “若是没有心来的帮助,只怕咱们还不能够做到这一步。”

  他看向赵光义说道:“说到这,心来呢?”

  “你们两个关系总是最好的,当年的时候,你们两个还充当长安大学的特派生前往罗马那边做个教授,也算是要观察他们那边的科技和学问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听着很像是寻常的一句话,但赵光义却心中一顿而后笑着,像是不经意之间的解释道:“大哥,您这话说的,我和心来也没有什么交情,不过是当年一起去罗**时候见过几面而已。”

  “不过他去了哪儿,我还真是知道的。”

  赵光义指了指远处的方向:“下面的人说是在那边发现了什么东西,心来也就过去了。”

  发现了什么东西?

  赵匡胤来了兴趣:“能让心来都这么感兴趣的,怕不是简单的东西吧?难道是石油?亦或者是天然气?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走走走,咱们一起去看看。”

  龙吞珠海峡

  李璟坐在船上,眉宇中闪过一抹淡淡的哀伤,他回过头看向那远处的大陆,轻声叹了口气说道:“这个时候,赵匡胤他们应当已经将地方拿下,而后回转长安城了。”

  “只怕马上就要到地方了。”

  “而如今,我们方才要拿下,即便是此时赶回去也来不及了。”

  李璟身旁的臣子们也都是站在那里,这些是做出了赌注,但却失败了的家族中的某一个分支——他们也做好了不能回去的准备。

  或者说,不仅仅是李璟身边的人做好了这种准备,赵匡胤身旁的人也是做好了回不去,就此征战西域立国的准备。

  两虎相斗,总有一死。

  此时,李璟就是这只死掉的虎。

  “走吧。”

  他长长的叹了口气后,眯着眼睛,望向那“殷商大陆”,轻笑一声:“华夏大地留不住咱们,没有咱们的地方了,可.这一次本就是将脑袋别在腰间的。”

  “去殷商大陆吧。”

  “朕的人告诉朕.殷商大陆上,除却殷商遗民所占据的地方,其余还有很大的一块空缺,同样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咱们这些人带着工匠前去,也能够在那边立国。”

  李璟站起身子,神色严肃:“国号.唐!”

  陇西

  李孜放下手中的茶杯,轻轻的笑了一声。

  李氏的确是不在乎那个皇室的位置了,毕竟天下于李氏何加焉?是否是皇室,一点都不影响李氏的地位,但当赵郡李氏的人前来询问他们是否可以“使用”唐这个国号的时候,李氏却并没有拒绝。

  两个李氏在千百年前或许当真是一家的,只是后来在时间的长河中缓慢的分开了。

  也或许他们之间就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单纯的都氏李。

  可这又如何呢?

  当年刘玄德扶持大汉、登基为皇帝了之后,史书中便牢牢记录了下来,到了如今还被称之为“后汉”,更何况是这赵郡李氏建立的唐?

  只怕逃不过一个“后唐”的称呼,且还是好听的情况下。

  差的话,大概是“北唐”?

  或者是其他的什么。

  总之跟他们陇西李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历史中的尘埃啊”

  “所有人都终将走向这一条归途。”

  后隆武年二年初,春。

  赵匡胤带着大军归来,也正是在这一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庞大皇朝。

  其国号为“宋”。

  宋朝的建立不过是这波动的历史中最寻常的一个事情,就像是那淡淡的尘埃一样,一切都没有惊起任何的波澜,赵匡胤在无声无息中成为了这个庞大皇朝的帝王,也成为了这中原华夏大地的统治者。

  黔首们并没有感到什么特殊的情况,只是淡淡的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

  只是稍微有点波澜的便是这一年的年初春日了,随着宋朝的建立,皇帝也确立了属于自己的年号,名为“开宝”。

  于是,这一年也被称之为,开宝元年。

  时间便这样一点点的过去了。

  只是一两年的功夫,人们便忘记了从前的战争,也忘记了历史中所激荡起来的些许尘埃。

  开宝五年。

  奉天殿中

  赵匡胤坐在书案前,仔细的批阅着面前的事务,不过片刻,一道脚步声响起,脚步激荡起来些许风儿,风带动了无数的气流,他身后的烛火缓慢的飘忽着。

  “陛下。”

  陈琛站在那里,神色寻常:“如此深夜,不知陛下唤我来是有什么事情么?”

  赵匡胤闻言抬起头招了招手,看着陈琛笑了笑:“坐、坐,站着算什么样子。”

  他较为平和的说道:“这几年来,天下范围内的大部分情况都算是较为平和了,朕觉着是时候该将一些事情提上日程了。”

  赵匡胤指了指一旁的一封奏疏说道:“你瞧瞧这个。”

  陈琛神色不变,拿起那奏疏,仔细的看着,其上倒是也没有什么多余的奇怪的内容,更不是赵匡胤本人想要大兴土木或者选秀女了。

  这上面只说了两件事情。

  第一,全大宋范围内兴建“学校”,这个学校指的并非是“大学”,而更加是类似于“启蒙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从前也有,但大多数都是私塾、书院,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考上了学宫之后的大学生回到了乡下村子里面之后,收了几个学生之后的家办学校。

  大唐很多这种“小班”学校。

  而大多数的学子都是在成年之后,启蒙之后,靠着自己的天赋去读书,或者在找一个名师,之后考上大学之后,再正式的学习。

  赵匡胤在天下平定之后,其实就有这样子的想法了,但那个时候天下方才安定,就迫不及待的搞这个,财政是一定支撑不起来的。

  他按了按自己的额头说道:“如今是时候了,朕便想着开始做这件事情。”

  陈琛看完之后只是缓缓的吐了口气:“陛下,若是真的要这样做的话,只怕是会得罪不少人。”

  他犹豫的说道:“而且依照您的计划,在施行这个计划的同时,大学考核要从之前的一年一考变成五年一考.这是否.会对如今的天下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

  赵匡胤冷笑一声,他看着陈琛说道:“子什,你难道不知道朕为何要这样做么?”

  陈琛按着额头:“臣当然知道。”

  “如今虽然天下读书人并不算少,但大学的考核还是过于“深刻”了,最普通的黔首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识字、甚至有文化的,所以大多数考核进来的人还是那些贵族或者说是寒门,每年的学子中,唯有一两成才是真正的黔首。”

  “可”

  他有些犹豫的说道:“您这样子做,虽然的确是能够暂停大学的考核,让世界变得更加公平一些,可后世、以及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可不会觉着您是好意。”

  “他们只会说您按下了大考,并且不给他们机会了。”

  赵匡胤站了起来,他与陈琛逢身而过,拍了拍他的肩膀:“朕不在乎他们是怎么说的,朕也不在乎后世如何记载朕的姓名。”

  “大考必须先停止。”

  “大唐的繁华是顶层以及中层人的繁华,但大宋的热闹一定不能是顶层以及中层人的热闹。”

  “朕开“蒙学”“初学”、“高学”三种学校,便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够读的起书、都能够识字。”

  他沉默的说道:“但”

  赵匡胤按了按自己的胸口说道:“朕害怕,害怕此事会被下一个皇帝阻止。”

  他苦笑一声:“若此事不能够继续走下去,那么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那些所谓的有文化的读书人会形成一个个的门阀势力,就如同当年汉末时候的那些学阀一样,他们会把控住上升的渠道,会让大考变得不再公平。”

  “子什啊,你知道么?”

  “在大唐末年的时候,因为皇帝并没有限制的缘故,那些读书人甚至可以操控一部分的大学入学名额了,他们搞出来了一个什么所谓的“天赋特长入学”,可以让那些学阀的子弟以非常低的分数进入极其好的大学,与其他人毕业之后没有什么两样。”

  “我听闻,有一位学阀,平日里自诩正直,但还是为了他的女儿进入了湖州大学之中,那可是全大唐前三十的学校啊!”

  “他写的文章好,她女儿那写的是什么屎尿屁的东西?”

  “可他们就是能够这样堂而皇之的去做。”

  “因为上层的学阀太过于牢固,他们互相认识,甚至都同样是一片势力的。”

  “这件事情不可取。”

  “所以,大考必须停止,等到我所说的这三种学校的推广逐渐铺开,让黔首们都读上书之后,再放开大考。”

  赵匡胤看着陈琛说道:“我宁愿大宋此时的发展暂时停滞几年,也不要让朕、让陈氏、让当年我赵氏先祖.当年的始皇帝看到,我们拼尽全力打下来的天下,成了那群蛀虫所瓜分的肉饼。”

  陈琛听着赵匡胤的愿望,不由得有些许无奈,可最后他还是无法挣脱自己心中的“赞同”,于是只能说道:“陛下都这么说的,臣还能够说什么呢?”

  “只能够舍命陪陛下就是了。”

  赵匡胤的脸上这才是松了口气,带着些许的笑容说道:“有陈氏的帮助,哪怕是朕.去了的那一日,也不必害怕这些大计被人篡改了。”

  他缓缓的回到座位上,依靠在背后的椅子背部。

  夜晚的风正在轻轻的吹拂着,吹过他的面颊。

  开宝五年,皇帝诏令,停止大考。

  举全国之力铺开“蒙学”“初学”“高学”三种学校,每个乡必须有五所蒙学、三所初学、两所高学,同时,下诏书令咸阳学宫近几年的学生前往地方,构建蒙学、初学、高学三种学校。

  轰轰烈烈的“底层教育”计划开始了。

  在后世,这一年被称之为“扫盲元年”。

  也正是这一年,底层百姓们终于可以认字了,他们认字或许可能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但有不用,和想用却没有,这是两个概念。

  开元六年,大考停止的第一年。

  大宋境内许多的学阀、文阀世家都急了,他们突然之间发现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他们的机会——哪怕他们再怎么厉害,再怎么能够瞒得过皇帝去操作,可考试都没了,他们还能操作什么?

  这固然对大宋、对赵匡胤是一种伤害,可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才是更大的伤害啊!

  晋王府

  已经改名为赵炅的赵光义坐在府中,手中拿着一个水壶,正在为面前花园中的花朵浇水,他的面前站着一个面色同样平和的中年男人,正是“周心来”。

  “心来,你说皇兄到底是怎么想的?”

  赵炅的脸上带着些许的不解:“为何将大考停止,就为了铺设这所谓的学校?那些底层的百姓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

  “最后不过都是推动时代发展的耗材罢了。”

  他的声音冷酷,脸上却带着柔和的表情,他经常自称自己的父亲是最普通不过的人,自己也是寻常人,但他内心其实并不这么认为。

  “晋王啊”

  “上一个晋王成了皇帝.”

  “心来,你说本王还有机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