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苏州方面没有什么响应,反而是江南有不少官员上书,为太上皇辩解,也为蔡京等人辩解,认为他们现在已经是平民了,不可能和金人勾结,应该是金人的计谋云云。
赵佶更是悲伤的表示,没想到自己只是在苏州修道,却依旧被大儿子这么污蔑,简直是痛心疾首啊!
为何我要生在帝王家!
然后就从苏州传来消息,太上皇不堪受辱,意图**,还好被童贯及时救下。
江南开始传言,说官家就是为了逼死太上皇,稳住自己的位置,这才污蔑太上皇,官家如此不孝,怎么能为天下之主!
虽然没有当地的官员真的这么指责赵桓,却也有不少人上书,表示太上皇肯定不会这么做,希望官家不要亲痛仇快,搞出父子相残的人伦惨剧来。
还有很多地方士绅联名上书保太上皇,上书里很多都借题发挥,对官家登基之后的种种举措大加指责,从科举的改革到官制的改革,都认为是回到了邪道上去……
总之,大画家这一边,开始拼命的给自己寻找道义了。
对于这种反应,大宋朝廷并不诧异,毕竟大义是在朝廷这一边,对方也不会轻易认输,怎么都会挣扎一下,始终还是要打一场的。
大宋朝廷的官兵开始频频调动,准备南下平叛。
太子亲军麾下的水军统制张横,率领三千水军为前部,顺着黄河南下,在淮阳军驻扎了下来,而太子赵谌则是率领岳飞、王德、解元等诸将,率领一万七千大军在后,于靖康三年三月誓师出发,前往苏州!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朝廷真的派兵来了,看来,这次要动真的啊。
对于江南士绅来说,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毕竟这一年多来,朝廷其实没怎么管他们,失去了管辖的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扩展自己的势力,包括搜刮粮食运往北方,然后不断的兼并田地,北方运来的商品很吸引人,花言巧语的让农民卖掉粮食购买商品,等到他们青黄不接的时候借给他们高利贷,然后兼并他们的田地……
日子过得不要太幸福。
以前这么做是基本不可能的,然而因为朝廷无暇管理南方,士绅们开始逐渐的放飞自我,再加上蔡京等人不断暗示自己一派的官员,要他们多给当地士绅的好处,让他们更坚定的站在太上皇这一边……
实际上蔡京童贯朱缅这三个人,已经没有了什么退路。
蔡京虽然退休了,也七老八十了,可是他还有那么多儿子呢,蔡家在江南盘根错节,怎么可能放弃?
童贯的地位则是全系于赵佶身上,朱缅的情况也差不多。
这三个曾经算得上是权倾天下的权臣,把压箱底的本事拿出来之后,还真在江南组成了不小的势力。
他们这一系的官员纵容,地方士绅放飞自我,少数不想同流合污的官员被排挤,很多官员都被迫放弃职位回乡或者是北上。
这样快乐的日子一旦放开,那就是欲罢不能。
朝廷大军南下之后,他们还会有这样的日子吗?
这就是赵佶这帮**经验丰富的人,想出来的损招。
反正已经不是自己的国家了,就算糟蹋了也没事,能用这些土地得到士绅们的帮助,他们还有不小的机会,不然的话,朝廷只要一道旨意,就可以将他们全部捉拿回京。
实际上,如果大宋朝廷表示一切都既往不咎,只抓首要的这几个,江南士绅也不想反抗。
可惜的是,在昭告天下的同时,朝廷的旨意里也强调了,这一年多来,江南很多忠直的官员被排挤,三贼的爪牙在各地为非作歹,江南也是大宋的江南,大宋朝廷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朝廷大军南下之后,就会在南方进行均税方田法,将那些用不法手段获得的田地,统统要夺回来,然后发给无地的农民!
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对于江南士绅来说,让他们把吃进去的吐出来,那怎么行!
大宋之前在江南横征暴敛,他们就很不爽了!
新皇帝上来了,居然下手更狠,真觉得我们江南人刀不利吗?
虽然徽宗才是之前搞花石纲的罪魁祸首,可是花石纲毕竟只是让一些中小地主受损,大地主是不会受到太多损害的,而现在朝廷要在江南搞均税方田法,那就是要掘他们的根啊!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朝廷里有很多官员都不同意,毕竟这会激起太多的反抗,赵谌却知道,这种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彻底,还不如借助着江南没有什么军事力量的情况下,把江南好好的清理一遍,这样才能拉动内需。
“百姓有钱,产品才有人买,我们北方的工厂生产出这么多产品,超过六成是卖给了河北三路的百姓!为什么?他们有地种,手里有钱,所以才有能力去购买产品!江南如果都是佃户,一年收入就够自己吃个半饱,他们哪有消费能力?没有消费能力,我们工厂的产品,卖给谁去?海外?丝绸之路?告诉你们,我大宋的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外面根本就没有能力吃下那么多的货物!现在北方的市场已经开始饱和了,如果不打开南方的市场,北方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就会没人买,没人买就赚不到钱,到时候诸位的股份,也就一钱不值了。”
虽然股份主要是宗室获得了,可是很多官员身后的势力,也都是分销商之类的,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确实也会损失很大!
想到这个后果,绝大多数的官员们,迅速的统一了思想。
没错,必须要打开市场!
要知道这一年多来,南方的人口虽然是北方的数倍,可是产品还是北方才卖得动,事实早就告诉了所有人,只有更多人手里有钱,商品才能卖得动。
精通经济的大臣们,很快就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了解了太子的苦心。
“两万人够吗?不够的话,政事堂还可以从西北调集大军过来!”政事堂首相徐处仁义正言辞的说。
赵佶更是悲伤的表示,没想到自己只是在苏州修道,却依旧被大儿子这么污蔑,简直是痛心疾首啊!
为何我要生在帝王家!
然后就从苏州传来消息,太上皇不堪受辱,意图**,还好被童贯及时救下。
江南开始传言,说官家就是为了逼死太上皇,稳住自己的位置,这才污蔑太上皇,官家如此不孝,怎么能为天下之主!
虽然没有当地的官员真的这么指责赵桓,却也有不少人上书,表示太上皇肯定不会这么做,希望官家不要亲痛仇快,搞出父子相残的人伦惨剧来。
还有很多地方士绅联名上书保太上皇,上书里很多都借题发挥,对官家登基之后的种种举措大加指责,从科举的改革到官制的改革,都认为是回到了邪道上去……
总之,大画家这一边,开始拼命的给自己寻找道义了。
对于这种反应,大宋朝廷并不诧异,毕竟大义是在朝廷这一边,对方也不会轻易认输,怎么都会挣扎一下,始终还是要打一场的。
大宋朝廷的官兵开始频频调动,准备南下平叛。
太子亲军麾下的水军统制张横,率领三千水军为前部,顺着黄河南下,在淮阳军驻扎了下来,而太子赵谌则是率领岳飞、王德、解元等诸将,率领一万七千大军在后,于靖康三年三月誓师出发,前往苏州!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朝廷真的派兵来了,看来,这次要动真的啊。
对于江南士绅来说,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毕竟这一年多来,朝廷其实没怎么管他们,失去了管辖的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扩展自己的势力,包括搜刮粮食运往北方,然后不断的兼并田地,北方运来的商品很吸引人,花言巧语的让农民卖掉粮食购买商品,等到他们青黄不接的时候借给他们高利贷,然后兼并他们的田地……
日子过得不要太幸福。
以前这么做是基本不可能的,然而因为朝廷无暇管理南方,士绅们开始逐渐的放飞自我,再加上蔡京等人不断暗示自己一派的官员,要他们多给当地士绅的好处,让他们更坚定的站在太上皇这一边……
实际上蔡京童贯朱缅这三个人,已经没有了什么退路。
蔡京虽然退休了,也七老八十了,可是他还有那么多儿子呢,蔡家在江南盘根错节,怎么可能放弃?
童贯的地位则是全系于赵佶身上,朱缅的情况也差不多。
这三个曾经算得上是权倾天下的权臣,把压箱底的本事拿出来之后,还真在江南组成了不小的势力。
他们这一系的官员纵容,地方士绅放飞自我,少数不想同流合污的官员被排挤,很多官员都被迫放弃职位回乡或者是北上。
这样快乐的日子一旦放开,那就是欲罢不能。
朝廷大军南下之后,他们还会有这样的日子吗?
这就是赵佶这帮**经验丰富的人,想出来的损招。
反正已经不是自己的国家了,就算糟蹋了也没事,能用这些土地得到士绅们的帮助,他们还有不小的机会,不然的话,朝廷只要一道旨意,就可以将他们全部捉拿回京。
实际上,如果大宋朝廷表示一切都既往不咎,只抓首要的这几个,江南士绅也不想反抗。
可惜的是,在昭告天下的同时,朝廷的旨意里也强调了,这一年多来,江南很多忠直的官员被排挤,三贼的爪牙在各地为非作歹,江南也是大宋的江南,大宋朝廷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朝廷大军南下之后,就会在南方进行均税方田法,将那些用不法手段获得的田地,统统要夺回来,然后发给无地的农民!
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对于江南士绅来说,让他们把吃进去的吐出来,那怎么行!
大宋之前在江南横征暴敛,他们就很不爽了!
新皇帝上来了,居然下手更狠,真觉得我们江南人刀不利吗?
虽然徽宗才是之前搞花石纲的罪魁祸首,可是花石纲毕竟只是让一些中小地主受损,大地主是不会受到太多损害的,而现在朝廷要在江南搞均税方田法,那就是要掘他们的根啊!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朝廷里有很多官员都不同意,毕竟这会激起太多的反抗,赵谌却知道,这种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彻底,还不如借助着江南没有什么军事力量的情况下,把江南好好的清理一遍,这样才能拉动内需。
“百姓有钱,产品才有人买,我们北方的工厂生产出这么多产品,超过六成是卖给了河北三路的百姓!为什么?他们有地种,手里有钱,所以才有能力去购买产品!江南如果都是佃户,一年收入就够自己吃个半饱,他们哪有消费能力?没有消费能力,我们工厂的产品,卖给谁去?海外?丝绸之路?告诉你们,我大宋的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外面根本就没有能力吃下那么多的货物!现在北方的市场已经开始饱和了,如果不打开南方的市场,北方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就会没人买,没人买就赚不到钱,到时候诸位的股份,也就一钱不值了。”
虽然股份主要是宗室获得了,可是很多官员身后的势力,也都是分销商之类的,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确实也会损失很大!
想到这个后果,绝大多数的官员们,迅速的统一了思想。
没错,必须要打开市场!
要知道这一年多来,南方的人口虽然是北方的数倍,可是产品还是北方才卖得动,事实早就告诉了所有人,只有更多人手里有钱,商品才能卖得动。
精通经济的大臣们,很快就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了解了太子的苦心。
“两万人够吗?不够的话,政事堂还可以从西北调集大军过来!”政事堂首相徐处仁义正言辞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