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谌提出的意见很简单。
以后那些大厂,或者说企业,会分成两种。
纯国营和公私合营的。
纯国营的就是那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比如粮食专卖,余粮必须卖给国家,国家用平价买粮,平价出粮,保障基本的稳定,还有将来的银行发钞什么的,那都得是纯国营的,私人不能掺和。
还有类似现在镜子这种,暴利的奢侈品,制造工艺又相对简单的,或者是燧发枪这种关系到军事的,都得是国营,私人不能沾。
而放在地方,则会有一些是公私合营的,比如准备逐步放开的盐业、采矿,国营的也有,私人的也允许,总之有国营的兜底,私营的也不会因为垄断而显得吃相太难看。
在这些国营厂里,拿出一部分的股份,给杨家折家这样的将门,来维持他们代代的富贵。
看起来似乎不公平,但是这种事情现代也免不了——人家阿玛入关的时候就把活都给干了!
杨家折家放弃在这三地军中的绝对掌控,获得这三地煤矿、石英砂矿、石灰石这三种矿石收益的一成。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这三种矿产,以后任何时候都是用得上的,而且因为麟州煤矿质量好,基本都被国营厂给包圆了,根本就不愁销路。
在扣除开支之后,现有矿山的利润,每年达到数百万贯之多。
分给他们两家,就等于是每年数十万贯的收入,这比他们之前每年获得的收益,可要多上不少。
而且这样一来,杨家折家的利益就算是和大宋朝廷绑定了,大宋也不会再忌讳他们,他们也不担心大宋会卸磨杀驴。
要做的,只是让出对这三地军力的控制而已,到时候两家子弟想从军的从军,想从商的从商,想读书当官的也行,总之,就一步迈进勋贵阶层了。
这可是军人集团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不过虽然理论上是勋贵,实际上就是每年能获得稳定收入,其他的位置什么的,就不像现在这样,世袭某地知州,不过也打破了他们的天花板,功劳大的话,还能转型当文官呢。
去掉了他们的一些特权,却给了稳定的收入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说实话这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
所以在相互看了看之后,杨宗闵和折可求同时点了点头,表示了对太子提议的同意。
接下来当然不会马上有太大的变化,总之就是到时候朝廷户部和他们签下协议,赵桓用印把这个事情定下来,现在麟州等三地的军事什么的暂时也不会变,后面会慢慢的通过调动,实行一定的改变,两家子弟有官职的,也会通过调动慢慢的进行流动。
这也算是大宋版的改土归流了。
仔细想想,杨家和折家在大宋,真有点西南土司在大明的意思。
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土司那么顽固,因为他们毕竟更汉化。
这样一来,让三州重新纳入河东路的管辖范围内,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好的信号。
在两人同意之后,赵谌立即派人发令,让河东路的种师中派遣四个营,也就是两千人进入华州,同时要求杨震和折彦文各派一千精锐到华州来,他将会从这四千人中,挑选最精锐的一千人,加入自己太子亲军的队伍中!被淘汰的三千人,则会回到麟州驻防。
这一举动,又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太子亲军接下来肯定就是国家的正规军,还是正规军里地位最高的那种,现在能够加入,不管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身后的家族,都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
更何况赵谌在通告里还说了,要选拔的,就是那种骑术、马上格斗、地面上也同样出色的好手,他麾下的游奕军可是有着足够的空额的,需要的就是西军中最好的好汉才能加入!
一时之间,不管是河东种师中的手下,还是麟州等地杨家折家的子弟,都纷纷的打算用自己最出色的士兵,去争取加入太子的麾下。
太子要从西军中募军。
太子要给麟州等地抽调士兵进入。
这两件事背后所代表的意思,让西军的军头们都松了一口气。
杨家折家能同意,必然是太子给了他们什么好处,而这样的好处,能给他们,自然就能给其他人!
在有了这样的**暗示之后,秦凤路西军的其他军头,心里算是放松了一些,最起码,看太子这个表态,朝廷和太子……还真没有卸磨杀驴的意思。
就算卸磨,也不会把驴给杀了,而是给点好吃好喝的养起来。
毕竟朝廷有大义在手,真要卸磨杀驴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打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这帮军头都是赚得盆满钵满,不管是钱还是军功都赚得很多,就算被卸磨杀驴了,也不算亏不是。
赵谌并没有在乎他们在想什么,毕竟对于大宋朝廷来说,西军是一个问题,却并不是一个敌对的问题,赵谌不想把他们赶尽杀绝,更不希望让西军的战斗力下降。
虽然现在西军的战斗力在他看来也不算什么,然而总归也是为大宋流过血的集团,总不能让他们就这么离开历史的舞台。
接下来坐镇华州的赵谌,就等着从这四千精锐中,挑选一千游奕军了。
作为太子麾下的六军之一,游奕军的补充其实挺难的,毕竟大宋一直以来都缺马,那种马上好手确实也不多,从河北新招募的三万新军,补充到其他五军没什么问题,游奕军想要补充人就太难了。
韩世忠和王德对此都有些着急,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和金国开片,到时候游奕军要是因为人少而立不下什么功劳,那不是亏了吗。
所以在听到太子准备在西北挑选精锐的时候,远在河北的韩世忠和跟在赵谌身边的王德都是喜上眉梢——太子心中还是有我们的啊!
而有机会参加这次选拔的四千军士,也充满了斗志。
进入太子亲军任职,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之前太子亲军就是从禁军和流民中选**的,后面扩编也是从普通百姓中招人,西军的这些士兵们,早就有些不爽了。
我们才是大宋最牛叉的军人!太子怎么能不选我们呢?
以后那些大厂,或者说企业,会分成两种。
纯国营和公私合营的。
纯国营的就是那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比如粮食专卖,余粮必须卖给国家,国家用平价买粮,平价出粮,保障基本的稳定,还有将来的银行发钞什么的,那都得是纯国营的,私人不能掺和。
还有类似现在镜子这种,暴利的奢侈品,制造工艺又相对简单的,或者是燧发枪这种关系到军事的,都得是国营,私人不能沾。
而放在地方,则会有一些是公私合营的,比如准备逐步放开的盐业、采矿,国营的也有,私人的也允许,总之有国营的兜底,私营的也不会因为垄断而显得吃相太难看。
在这些国营厂里,拿出一部分的股份,给杨家折家这样的将门,来维持他们代代的富贵。
看起来似乎不公平,但是这种事情现代也免不了——人家阿玛入关的时候就把活都给干了!
杨家折家放弃在这三地军中的绝对掌控,获得这三地煤矿、石英砂矿、石灰石这三种矿石收益的一成。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这三种矿产,以后任何时候都是用得上的,而且因为麟州煤矿质量好,基本都被国营厂给包圆了,根本就不愁销路。
在扣除开支之后,现有矿山的利润,每年达到数百万贯之多。
分给他们两家,就等于是每年数十万贯的收入,这比他们之前每年获得的收益,可要多上不少。
而且这样一来,杨家折家的利益就算是和大宋朝廷绑定了,大宋也不会再忌讳他们,他们也不担心大宋会卸磨杀驴。
要做的,只是让出对这三地军力的控制而已,到时候两家子弟想从军的从军,想从商的从商,想读书当官的也行,总之,就一步迈进勋贵阶层了。
这可是军人集团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不过虽然理论上是勋贵,实际上就是每年能获得稳定收入,其他的位置什么的,就不像现在这样,世袭某地知州,不过也打破了他们的天花板,功劳大的话,还能转型当文官呢。
去掉了他们的一些特权,却给了稳定的收入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说实话这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
所以在相互看了看之后,杨宗闵和折可求同时点了点头,表示了对太子提议的同意。
接下来当然不会马上有太大的变化,总之就是到时候朝廷户部和他们签下协议,赵桓用印把这个事情定下来,现在麟州等三地的军事什么的暂时也不会变,后面会慢慢的通过调动,实行一定的改变,两家子弟有官职的,也会通过调动慢慢的进行流动。
这也算是大宋版的改土归流了。
仔细想想,杨家和折家在大宋,真有点西南土司在大明的意思。
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土司那么顽固,因为他们毕竟更汉化。
这样一来,让三州重新纳入河东路的管辖范围内,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好的信号。
在两人同意之后,赵谌立即派人发令,让河东路的种师中派遣四个营,也就是两千人进入华州,同时要求杨震和折彦文各派一千精锐到华州来,他将会从这四千人中,挑选最精锐的一千人,加入自己太子亲军的队伍中!被淘汰的三千人,则会回到麟州驻防。
这一举动,又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太子亲军接下来肯定就是国家的正规军,还是正规军里地位最高的那种,现在能够加入,不管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身后的家族,都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
更何况赵谌在通告里还说了,要选拔的,就是那种骑术、马上格斗、地面上也同样出色的好手,他麾下的游奕军可是有着足够的空额的,需要的就是西军中最好的好汉才能加入!
一时之间,不管是河东种师中的手下,还是麟州等地杨家折家的子弟,都纷纷的打算用自己最出色的士兵,去争取加入太子的麾下。
太子要从西军中募军。
太子要给麟州等地抽调士兵进入。
这两件事背后所代表的意思,让西军的军头们都松了一口气。
杨家折家能同意,必然是太子给了他们什么好处,而这样的好处,能给他们,自然就能给其他人!
在有了这样的**暗示之后,秦凤路西军的其他军头,心里算是放松了一些,最起码,看太子这个表态,朝廷和太子……还真没有卸磨杀驴的意思。
就算卸磨,也不会把驴给杀了,而是给点好吃好喝的养起来。
毕竟朝廷有大义在手,真要卸磨杀驴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打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这帮军头都是赚得盆满钵满,不管是钱还是军功都赚得很多,就算被卸磨杀驴了,也不算亏不是。
赵谌并没有在乎他们在想什么,毕竟对于大宋朝廷来说,西军是一个问题,却并不是一个敌对的问题,赵谌不想把他们赶尽杀绝,更不希望让西军的战斗力下降。
虽然现在西军的战斗力在他看来也不算什么,然而总归也是为大宋流过血的集团,总不能让他们就这么离开历史的舞台。
接下来坐镇华州的赵谌,就等着从这四千精锐中,挑选一千游奕军了。
作为太子麾下的六军之一,游奕军的补充其实挺难的,毕竟大宋一直以来都缺马,那种马上好手确实也不多,从河北新招募的三万新军,补充到其他五军没什么问题,游奕军想要补充人就太难了。
韩世忠和王德对此都有些着急,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和金国开片,到时候游奕军要是因为人少而立不下什么功劳,那不是亏了吗。
所以在听到太子准备在西北挑选精锐的时候,远在河北的韩世忠和跟在赵谌身边的王德都是喜上眉梢——太子心中还是有我们的啊!
而有机会参加这次选拔的四千军士,也充满了斗志。
进入太子亲军任职,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之前太子亲军就是从禁军和流民中选**的,后面扩编也是从普通百姓中招人,西军的这些士兵们,早就有些不爽了。
我们才是大宋最牛叉的军人!太子怎么能不选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