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大宋冗官的某个好处,就展现出来了。
每个品级,都有相应的尊荣称号,比如从二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正三品的诸殿大学士、从三品的诸阁直学士……反正每个品级都有这样的闲职,总有一款属于你。
这个方案拿出来之后,很多官员都是一阵鸡飞狗跳,不过相对来说,那些混吃等死的官员,能得到一个同品级的闲职,俸禄拿的也不少,那些有志作出一番事业来的官员,有了向上爬的途径,绝大多数官员还是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定的。
毕竟对官员的考核说得很清楚,一年一小查,三年一大查,只要在这三年中表现好,升职就是指日可待。
就算不能直接升官,比如地方官,都是知州,你在一个小州干得好,就有可能调去一个大州当知州,地位更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官位总是越往上越稀少的,就算升官以后得不到更好的职位,当个闲职,也意味着收入和地位的极高提升啊!
在赵谌看来,明朝那种对官员的待遇压缩到极低,简直就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二品高官和七品官的俸禄比起来都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只有手中掌握真正的权力,升官才有意义,这就直接导致了明朝官员的极度内卷,抓权抓得非常凶,党争也越发的激烈,所以明朝内部的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什么文官集团架空皇帝,不存在的,他们自己都能卷得打生打死。
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做事就要集权,集权就会得罪人,不想下台后被清算,就得死死的抓住权力……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反而是大宋这种体制,因为官员最多也就是贬官外调,所以很多官员反而有做事的勇气和胆量。
现在经过调整明确职权之后,官员有了奔头,做事公心自然也就多一些。
至于打通官员和吏员之间的通道,暂时还不能去做,得现在这种体制运行一段时间,很多官员都看到了做实事确实能实实在在的升官之后,带动吏员也渴望有这种上升的空间,才能够慢慢推进。
而且地方吏员很多都是家传的,这些人如果真能读书中进士,那就不会去当吏员了——谁不知道当官比当吏员容易?还是得过一阵子,大量通过科举进入吏员行列的新人出现之后,才能形成鲶鱼效应,把这些积年老吏给带动起来。
从官吏系统到公务员系统,这会是人类制度的一个大进步。
而在官制改革的同时,一个不起眼的策略也悄悄的发了出去,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接下来的科举,将会增加算学的考试,不难,基本都不会超过小学课本,但是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才行。
而这些实际上以前也是很多读书人会学的,毕竟大宋还是注重实例的,比如张叔夜就精通圆术——也就是求圆形直径周长等的算法,《九章算术》可不算什么稀罕书籍,无非就是把这些纳入考试的范围而已。
这本身也不算什么离经叛道的事情。
赵谌觉得,让文科生多一些理科思维,也不是什么坏事。
在朝廷忙乱着进行官制改革的时候,西夏的使节,终于到来了。
在官制改革中,朝廷新的高官体系被建立,至关重要的六部里,吏部尚书继续是吴敏,礼部尚书李若水、户部尚书梅执礼,刑部尚书是从给事中提拔起来的王云,工部尚书还是李邈,种师道卸任兵部尚书,这一年多来在开封府尹位置上干得不错的张叔夜升任兵部尚书。
这六部尚书里,吴敏和李邈之前是宰执,现在则是从宰执的位置上卸任,专心执掌一部。
从兵部尚书卸任的种师道同样也从宰执的位置上卸任了,成为了知枢密院,大概就等于名义上的全国总司令了,李纲则同样退出宰执位置,成为了御史台的老大,不过御史台之前没有主官,于是从故纸堆里翻出了御史大夫这个称号,御史大夫只有正三品,和从二品的六部尚书比起来似乎差了一级,然而因为这个位置的特殊性,李纲这种性情刚直天下人望的大臣来担任,显然是更合适的。
而且之前李纲官职并不是很高,骤然提升到宰执的行列,本身就容易坐不稳,去这个位置更合适。
大理寺卿则是老臣陈过庭来担任。
因为种师道、吴敏、李邈和李纲都因为执掌九卿退出宰执之位,所以现在宰执只剩下了徐处仁和宇文虚中两人,于是另外一名老臣聂昌填补进了宰执的位置,此人在历史上靖康年间也是死得壮烈,坚持抗金,和金人议和的时候主动周旋,避免真的割让太原等重地,被金人杀害,现在四十九岁,也算是年富力强。
而经过调整的大宋朝堂,也算是焕然一新。
每个有着具体职司的官员,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那种推脱之风不说一扫而空,至少也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
和西夏的谈判,赵谌是打算参加的,不过具体谈判他不管,主要就是定下谈判的策略。
而和西夏方面谈判的人选和部门,首先礼部肯定是要参加的,李若水这个人节气和口才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兵部也要参与,毕竟关系到军事,李纲作为御史大夫也同样会参与。他要监督看有没有什么有辱国体的事情发生。
具体的谈判当然得是各部官员,以礼部和御史台的为主,毕竟礼部这些官员都是搞文字的,御史台的官员则是以口才著称。
在西夏使节进入汴梁之前,赵谌就将参加谈判的所有人叫过来,开了个小会。
虽然是小会,不过人也不算少。
赵谌、李若水、李纲、张叔夜,这是四个为首的。
剩下几个人就精彩了。
有刚从御史中丞位置上调到礼部,担任礼部右侍郎的秦桧——这个人事调动是赵谌向赵桓申请的,毕竟他觉得秦桧放在御史中丞这个位置上,有点恶心人了,反正他才学是有的,就让他去礼部,在故纸堆里搞事吧,结果赵谌忘记了礼部是要负责对外谈判的,总之现在赵谌的感觉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每个品级,都有相应的尊荣称号,比如从二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正三品的诸殿大学士、从三品的诸阁直学士……反正每个品级都有这样的闲职,总有一款属于你。
这个方案拿出来之后,很多官员都是一阵鸡飞狗跳,不过相对来说,那些混吃等死的官员,能得到一个同品级的闲职,俸禄拿的也不少,那些有志作出一番事业来的官员,有了向上爬的途径,绝大多数官员还是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定的。
毕竟对官员的考核说得很清楚,一年一小查,三年一大查,只要在这三年中表现好,升职就是指日可待。
就算不能直接升官,比如地方官,都是知州,你在一个小州干得好,就有可能调去一个大州当知州,地位更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官位总是越往上越稀少的,就算升官以后得不到更好的职位,当个闲职,也意味着收入和地位的极高提升啊!
在赵谌看来,明朝那种对官员的待遇压缩到极低,简直就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二品高官和七品官的俸禄比起来都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只有手中掌握真正的权力,升官才有意义,这就直接导致了明朝官员的极度内卷,抓权抓得非常凶,党争也越发的激烈,所以明朝内部的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什么文官集团架空皇帝,不存在的,他们自己都能卷得打生打死。
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做事就要集权,集权就会得罪人,不想下台后被清算,就得死死的抓住权力……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反而是大宋这种体制,因为官员最多也就是贬官外调,所以很多官员反而有做事的勇气和胆量。
现在经过调整明确职权之后,官员有了奔头,做事公心自然也就多一些。
至于打通官员和吏员之间的通道,暂时还不能去做,得现在这种体制运行一段时间,很多官员都看到了做实事确实能实实在在的升官之后,带动吏员也渴望有这种上升的空间,才能够慢慢推进。
而且地方吏员很多都是家传的,这些人如果真能读书中进士,那就不会去当吏员了——谁不知道当官比当吏员容易?还是得过一阵子,大量通过科举进入吏员行列的新人出现之后,才能形成鲶鱼效应,把这些积年老吏给带动起来。
从官吏系统到公务员系统,这会是人类制度的一个大进步。
而在官制改革的同时,一个不起眼的策略也悄悄的发了出去,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接下来的科举,将会增加算学的考试,不难,基本都不会超过小学课本,但是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才行。
而这些实际上以前也是很多读书人会学的,毕竟大宋还是注重实例的,比如张叔夜就精通圆术——也就是求圆形直径周长等的算法,《九章算术》可不算什么稀罕书籍,无非就是把这些纳入考试的范围而已。
这本身也不算什么离经叛道的事情。
赵谌觉得,让文科生多一些理科思维,也不是什么坏事。
在朝廷忙乱着进行官制改革的时候,西夏的使节,终于到来了。
在官制改革中,朝廷新的高官体系被建立,至关重要的六部里,吏部尚书继续是吴敏,礼部尚书李若水、户部尚书梅执礼,刑部尚书是从给事中提拔起来的王云,工部尚书还是李邈,种师道卸任兵部尚书,这一年多来在开封府尹位置上干得不错的张叔夜升任兵部尚书。
这六部尚书里,吴敏和李邈之前是宰执,现在则是从宰执的位置上卸任,专心执掌一部。
从兵部尚书卸任的种师道同样也从宰执的位置上卸任了,成为了知枢密院,大概就等于名义上的全国总司令了,李纲则同样退出宰执位置,成为了御史台的老大,不过御史台之前没有主官,于是从故纸堆里翻出了御史大夫这个称号,御史大夫只有正三品,和从二品的六部尚书比起来似乎差了一级,然而因为这个位置的特殊性,李纲这种性情刚直天下人望的大臣来担任,显然是更合适的。
而且之前李纲官职并不是很高,骤然提升到宰执的行列,本身就容易坐不稳,去这个位置更合适。
大理寺卿则是老臣陈过庭来担任。
因为种师道、吴敏、李邈和李纲都因为执掌九卿退出宰执之位,所以现在宰执只剩下了徐处仁和宇文虚中两人,于是另外一名老臣聂昌填补进了宰执的位置,此人在历史上靖康年间也是死得壮烈,坚持抗金,和金人议和的时候主动周旋,避免真的割让太原等重地,被金人杀害,现在四十九岁,也算是年富力强。
而经过调整的大宋朝堂,也算是焕然一新。
每个有着具体职司的官员,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那种推脱之风不说一扫而空,至少也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
和西夏的谈判,赵谌是打算参加的,不过具体谈判他不管,主要就是定下谈判的策略。
而和西夏方面谈判的人选和部门,首先礼部肯定是要参加的,李若水这个人节气和口才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兵部也要参与,毕竟关系到军事,李纲作为御史大夫也同样会参与。他要监督看有没有什么有辱国体的事情发生。
具体的谈判当然得是各部官员,以礼部和御史台的为主,毕竟礼部这些官员都是搞文字的,御史台的官员则是以口才著称。
在西夏使节进入汴梁之前,赵谌就将参加谈判的所有人叫过来,开了个小会。
虽然是小会,不过人也不算少。
赵谌、李若水、李纲、张叔夜,这是四个为首的。
剩下几个人就精彩了。
有刚从御史中丞位置上调到礼部,担任礼部右侍郎的秦桧——这个人事调动是赵谌向赵桓申请的,毕竟他觉得秦桧放在御史中丞这个位置上,有点恶心人了,反正他才学是有的,就让他去礼部,在故纸堆里搞事吧,结果赵谌忘记了礼部是要负责对外谈判的,总之现在赵谌的感觉就是,后悔,非常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