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大换血,六部大换血,意味着赵桓终于是基本上掌控了朝堂。
大宋的文臣结党是一个很不好的风气,不过也给皇权带来了便利——当皇帝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无非就是提拔一派,去打另外一派罢了。
这一向都是屡试不爽的妙招。
就好像后世在网络上被吹嘘为“权术巅峰”的嘉靖皇帝,其实他有个屁权术?无非就是用一个人的时候,拼命的提拔,拼命的让他扩充势力,然而与此同时,还有意识的培养另外一股势力,能够和这个人对抗,这样的话,在大臣对抗的时候,他就可以把自己择出来,作为一个评判者,取得足够超然的地位。
等到上一个人不符合自己心意了,或者说在朝堂上已经尾大不掉,或者说背锅已经背得足够了……那就用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
用张骢来对抗杨廷和,用夏言来制衡张骢,用严嵩来制衡夏言,用徐阶来制衡严嵩……无非就是这样的套路,一直在玩而已。
等到后来,被徐阶摸透脾气之后,嘉靖皇帝也没什么别的法子。
这样的做法有好处,必然就会有坏处,那就是党争。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如果内部党争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必然就是衰亡的开始。
因为精力会用在党争上,同时实行的政策,就算是利国利民的,等到另外一派上来了,为了证明和上一派的不同,也会尽数推翻和打倒。
国家的政策失去连续性,后果可想而知。
不过赵谌知道,现在自己没法做什么,毕竟不是皇帝,不过好歹这些上来的宰执和尚书,都是刚直忠正的臣子,他们就算会犯错误,也不至于会搞得天怒人怨。
而且很多时候,是忠臣还是奸臣,并不取决于大臣本身,而是取决于皇帝的选择!
这就是帝制时代的必然。
唯上,而不唯真。
不过赵桓这个皇帝,虽然水平有些差,耳根子也软,至少却证明,他是一个能听得进去话的皇帝,同时也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做太过分的事情。
前任徽宗实在是太不拟人了,所以赵桓只要是个正常人,那相比起来,百姓,包括士绅,都会念着赵桓的好。
这就足够了。
而且严格来说,这次上来的这些大臣,还真不是什么**。
主战派只是他们对金人南下这件事的主张而已,而且很多大臣都是因为之前反对蔡京等六贼,而不断的被外放贬值,浮浮沉沉的那种,他们基本上都有很好的官声,也有敢于和如日中天的六贼对抗的官员。
更何况赵谌还知道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是在对抗金人的战斗中,坚持到了最后,有的被金人俘虏之后坚决不投降被害,有的自尽,有的逃亡南方继续抵抗……
这些在历史上经过考验的人,身居高位,总比其他人要好得多。
经过这一系列换血之后,赵桓满意的看着朝堂,按照**的潜规则,这些在先帝在位的时候靠边站的大臣们,在他的提拔之下回到中枢,那么他们对赵桓的忠诚,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而且这些大臣基本上都精于实务,对接下来的治理,也会有着很好的帮助。
接下来,他就要宣布最后的一个任命了。
“太子赵谌,在最近数月中,屡屡率领大军出击,夺回隆德府、大战藁城、支援天井关、救援潞城……实在是功劳不小,虽然朕是太子的亲父,可是古人亦有内举不避亲之说,何况是朕?诸位卿家,你们说,是不是要给太子封赏啊?”赵桓环视了一下群臣,然后道。
群臣看了看,新的百官之首徐处仁站了出来。
“官家,金人南下,群臣束手之时,太子以九岁之龄,太子之尊,却毅然率领禁军出汴梁迎战,数月间屡破金兵,立下大功,就别说太子还是总管抗金之事,能剿灭十余万金人,太子当为首功!就算是任何犒赏,都是担得起的!”
徐处仁的话倒不算是拍马屁,毕竟这几个月来,赵谌做了什么,那叫一个有目共睹,种师道因为功劳已经进入了宰执的行列,范琼也被升为河北东路的总管,赵谌不得到封赏,怎么也说不过去。
虽然他是太子,整个天下将来都是他的,可是也不能就这么干放着啊。
当然,也有不少文官有些忧虑,毕竟赵谌展现出来的能力确实太过出色,而今上嘛……潜邸之时大家就能看出来,也就是个中人之资,强悍的太子和平庸的君王之间,搞不好就要出点什么事啊。
所以还不如让太子挂一些职务,以示尊荣,检校少傅也不妨再提一提,变成少师,宁国军节度使地方也小了点,不妨改成平定军这个大军镇的节度使,大宁郡王也低了一点,不如直接从排第三的郡王升成排第二的嗣王,王就不要封了,毕竟得是和皇帝平辈的才能封王……
食扈也不妨多加一些,至于具体的职司,太子还年轻,就不用多操心了,这段时间也辛苦了,还是好好念书,等成年之后再派出去治理地方,积累一下执政的经验嘛。
平心而论,文官们这种想法并不能是错,实在是钦宗太年轻,才二十七岁,就算他命短,活个十年八年总还是能活到的吧?太子等过个五六年成年了,再慢慢积累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就不至于父子之间产生什么隔阂。
在徐处仁组织了一下语言,正准备将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已经靠边站的白时中,却突然跳了出来!
百官都是一愣,在宰相话还没说完的时候就跳出来说话,显然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只不过白时中毕竟是前任宰相,又是刚刚靠边站,有点特权,倒也正常。
下一刻,所有人就看到白时中行了一个大礼,然后大声道:“启禀官家,太子殿下此次立下的功劳非旁人可比!除了我大宋有九岁太子力挽狂澜之外,又有何人能完成如此壮举?唐太宗李世民固然年少英武,那也是十六岁才从军!可见太子殿下英明神武,远超常人!臣建议,让太子接替开封府尹一职,多亲近民众,也好让太子的天纵之才,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北方诸军都有损失,整体整理各军之事,也应该让深得军心的太子殿下来好好打理,这样才能上下一心,抵御外来之敌!”
大宋的文臣结党是一个很不好的风气,不过也给皇权带来了便利——当皇帝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无非就是提拔一派,去打另外一派罢了。
这一向都是屡试不爽的妙招。
就好像后世在网络上被吹嘘为“权术巅峰”的嘉靖皇帝,其实他有个屁权术?无非就是用一个人的时候,拼命的提拔,拼命的让他扩充势力,然而与此同时,还有意识的培养另外一股势力,能够和这个人对抗,这样的话,在大臣对抗的时候,他就可以把自己择出来,作为一个评判者,取得足够超然的地位。
等到上一个人不符合自己心意了,或者说在朝堂上已经尾大不掉,或者说背锅已经背得足够了……那就用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
用张骢来对抗杨廷和,用夏言来制衡张骢,用严嵩来制衡夏言,用徐阶来制衡严嵩……无非就是这样的套路,一直在玩而已。
等到后来,被徐阶摸透脾气之后,嘉靖皇帝也没什么别的法子。
这样的做法有好处,必然就会有坏处,那就是党争。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如果内部党争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必然就是衰亡的开始。
因为精力会用在党争上,同时实行的政策,就算是利国利民的,等到另外一派上来了,为了证明和上一派的不同,也会尽数推翻和打倒。
国家的政策失去连续性,后果可想而知。
不过赵谌知道,现在自己没法做什么,毕竟不是皇帝,不过好歹这些上来的宰执和尚书,都是刚直忠正的臣子,他们就算会犯错误,也不至于会搞得天怒人怨。
而且很多时候,是忠臣还是奸臣,并不取决于大臣本身,而是取决于皇帝的选择!
这就是帝制时代的必然。
唯上,而不唯真。
不过赵桓这个皇帝,虽然水平有些差,耳根子也软,至少却证明,他是一个能听得进去话的皇帝,同时也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做太过分的事情。
前任徽宗实在是太不拟人了,所以赵桓只要是个正常人,那相比起来,百姓,包括士绅,都会念着赵桓的好。
这就足够了。
而且严格来说,这次上来的这些大臣,还真不是什么**。
主战派只是他们对金人南下这件事的主张而已,而且很多大臣都是因为之前反对蔡京等六贼,而不断的被外放贬值,浮浮沉沉的那种,他们基本上都有很好的官声,也有敢于和如日中天的六贼对抗的官员。
更何况赵谌还知道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是在对抗金人的战斗中,坚持到了最后,有的被金人俘虏之后坚决不投降被害,有的自尽,有的逃亡南方继续抵抗……
这些在历史上经过考验的人,身居高位,总比其他人要好得多。
经过这一系列换血之后,赵桓满意的看着朝堂,按照**的潜规则,这些在先帝在位的时候靠边站的大臣们,在他的提拔之下回到中枢,那么他们对赵桓的忠诚,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而且这些大臣基本上都精于实务,对接下来的治理,也会有着很好的帮助。
接下来,他就要宣布最后的一个任命了。
“太子赵谌,在最近数月中,屡屡率领大军出击,夺回隆德府、大战藁城、支援天井关、救援潞城……实在是功劳不小,虽然朕是太子的亲父,可是古人亦有内举不避亲之说,何况是朕?诸位卿家,你们说,是不是要给太子封赏啊?”赵桓环视了一下群臣,然后道。
群臣看了看,新的百官之首徐处仁站了出来。
“官家,金人南下,群臣束手之时,太子以九岁之龄,太子之尊,却毅然率领禁军出汴梁迎战,数月间屡破金兵,立下大功,就别说太子还是总管抗金之事,能剿灭十余万金人,太子当为首功!就算是任何犒赏,都是担得起的!”
徐处仁的话倒不算是拍马屁,毕竟这几个月来,赵谌做了什么,那叫一个有目共睹,种师道因为功劳已经进入了宰执的行列,范琼也被升为河北东路的总管,赵谌不得到封赏,怎么也说不过去。
虽然他是太子,整个天下将来都是他的,可是也不能就这么干放着啊。
当然,也有不少文官有些忧虑,毕竟赵谌展现出来的能力确实太过出色,而今上嘛……潜邸之时大家就能看出来,也就是个中人之资,强悍的太子和平庸的君王之间,搞不好就要出点什么事啊。
所以还不如让太子挂一些职务,以示尊荣,检校少傅也不妨再提一提,变成少师,宁国军节度使地方也小了点,不妨改成平定军这个大军镇的节度使,大宁郡王也低了一点,不如直接从排第三的郡王升成排第二的嗣王,王就不要封了,毕竟得是和皇帝平辈的才能封王……
食扈也不妨多加一些,至于具体的职司,太子还年轻,就不用多操心了,这段时间也辛苦了,还是好好念书,等成年之后再派出去治理地方,积累一下执政的经验嘛。
平心而论,文官们这种想法并不能是错,实在是钦宗太年轻,才二十七岁,就算他命短,活个十年八年总还是能活到的吧?太子等过个五六年成年了,再慢慢积累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就不至于父子之间产生什么隔阂。
在徐处仁组织了一下语言,正准备将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已经靠边站的白时中,却突然跳了出来!
百官都是一愣,在宰相话还没说完的时候就跳出来说话,显然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只不过白时中毕竟是前任宰相,又是刚刚靠边站,有点特权,倒也正常。
下一刻,所有人就看到白时中行了一个大礼,然后大声道:“启禀官家,太子殿下此次立下的功劳非旁人可比!除了我大宋有九岁太子力挽狂澜之外,又有何人能完成如此壮举?唐太宗李世民固然年少英武,那也是十六岁才从军!可见太子殿下英明神武,远超常人!臣建议,让太子接替开封府尹一职,多亲近民众,也好让太子的天纵之才,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北方诸军都有损失,整体整理各军之事,也应该让深得军心的太子殿下来好好打理,这样才能上下一心,抵御外来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