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五十一章 大明江山稳固计划

小说: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更新时间:2025-01-22 05:56:43 源网站:2k小说网
  晚上的时候朱元璋回去,朱云峰、朱棣和季赫也跟了过去。

  一来大包小包,帮忙提着礼品。

  二来多走动走动,不止老朱家常来现代,他们也要常去大明才行。

  如今已经不像最开始那么剑拔弩张。

  朱元璋刚过来时,朱云峰和季赫不知道他的身份,双方大战了一场,把朱元璋揍了一顿。

  后来知道了他的身份,由于清楚自家老祖是个什么人,因此朱云峰保持警惕。

  连来大明的时候都要全副武装,并且让季赫在那边留守,只要他没有回来,就立即上报国家,跟老祖宗鱼死网破。

  现在关系缓和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现代这边的事情已经有了起色。

  考虑到双方合作的事业走上了正轨,那就意味着至少在大明能脱离现代的依赖,自己走上强盛道路之前,朱元璋都不会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毕竟这面粉都还没开始磨,河都还没过。

  付出了两千多两黄金,大明都还没有开始收获投资出去的果实就翻脸,那不亏大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朱已经付出了沉没成本。现在就算朱云峰是在给他画饼,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投资下去,否则就是血本无归。

  因此基于这个原因,朱云峰和季赫倒是很放心地过来,不用担心老朱会突然变脸。

  到大明这边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

  天色昏暗,狂风大作,最近这段时间没有下雨也没有下雪,但即便是白天,天气也阴沉沉的,晚上更加黯淡无光。

  唯有乾清宫外的灯笼高高挂起,映照得殿宇内灯火通明。

  一行人从地宫出来,由于乾清宫外有个平台,地宫就在平台下方,而平台上是不允许有人过来的,因此在乾清宫门口站岗的侍卫看不到他们。

  等他们从汉白玉阶梯走到平台上的时候,侍卫才发现众人,连忙单膝下跪行礼道:“参见陛下,参见燕王!”

  “这是朕的侄子,吴王朱云峰,以后看见他,皇宫内自可任意来去。”

  朱元璋对众人说道。

  “是。”

  诸多侍卫连忙应下,并且纷纷端详朱云峰,把他的样貌记住,免得以后认不出天潢贵胄。

  “峰子,你都成吴王了?”

  季赫瞪大了眼睛,小声在朱云峰耳边用他们本地方言低声说道。

  “那必须的,小赤子,本王封你为王府大内总管兼内侍首领,将来你就是季貂寺,以后跟着本王,你就吃香的喝辣的,知道不。”

  朱云峰开了個玩笑。

  “去**的。”

  季赫翻起了白眼。

  “你们嘀嘀咕咕说什么呢。”

  朱元璋已经迈步进了乾清宫大殿,正要往书房方向去,听到他们用方言小声说话,忍不住回头瞪了他们一眼。

  当皇帝就是这样,特别是他这种掌控欲极强的皇帝,容不得别人在身边用他听不懂的话交流。

  “季赫说大明让人心驰神往,皇宫也非常雄壮,他想以后常住在这里,当司礼监秉笔大太监,净身没问题的,他说反正二弟要来也没用。”

  朱云峰立即笑嘻嘻地说道。

  “伱TM的。”

  季赫双手提着礼物,便用一身肥肉给了朱云峰一个铁山靠,撞了他一下,气呼呼地道:“你才想当太监呢。”

  “嘻嘻嘻嘻。”

  朱棣笑哈哈道:“那感情好,赤赤,我亲自送你去净事房,保证没有痛苦。”

  “老四你也变坏了啊。”

  季赫气恼道。

  “好了,你们这几个一天天没个正形。”

  朱元璋没好气道:“这里是皇宫,都严肃点。”

  老四才去现代几天呐,也变得这样嘻嘻哈哈,真是近墨者黑。

  不过他倒也没有过于严厉呵斥。

  因为他很清楚什么是正当场合,什么是私下里开个小玩笑。

  这里没有外人,小辈之间互相逗乐无伤大雅。

  但如果有外臣在的话,他肯定会呵斥一番,因为这样有损他皇帝的威严形象。

  所以在不损他威严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无端得罪朱云峰。

  这小子可是吃软不吃硬,要是过于计较,弄得这小子跟自己顶牛,反倒容易让他自己下不来台,没有这个必要。

  不得不说,在人情世故上,朱元璋还是很有分寸。

  毕竟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云游乞丐,要是不学会察言观色讨好施主,又怎么可能活得到现在。

  “老祖宗,其实季赫就是看我当了吴王眼馋,他也想要个身份。”

  朱云峰见朱元璋似乎也没多大生气,就壮着胆子说道:“毕竟要常来这边走动,在大明还是要有个官方身份才行。”

  “唔.......”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云峰为吴王,是因为他为宗室,可以封王。但小季毕竟不是宗室,那就为国公吧。”

  “国公?”

  季赫睁大了眼睛,然后兴奋说道:“我是国公了?”

  “怎么样,高兴吧。”

  朱云峰笑嘻嘻说道。

  “咱也是国公了,那肯定高兴啊。”

  季赫原本提着东西,感觉腰酸背痛,二百多斤肉都在说累。

  现在一下子腰不疼了,腿不酸了,腰板挺得笔直,脸上肥肉抖动,洋溢着笑脸,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

  见他如此,朱云峰哭笑不得地用方言小声说道:“你高兴得太早了。”

  “怎么了?”

  “我这亲王你这国公都是虚的,咱们根基在现代,又威胁不到他们的地位,不像老祖宗封的那些开国功臣,个个都有权力,能威胁到皇权,所以你也别太兴奋。”

  “虚的?”

  季赫想了想,说道:“那不更好吗?既然我们威胁不到洪武爷,那咱们的地位不就更加稳固?在大明合理合法当人上人,岂不美哉?”

  “咦?赤赤,你他**简直是个天才,说的有点道理哈。”

  朱云峰一听好像也是。

  他们的封爵是虚的,就因为他们威胁不到朱元璋,对方才能这么大方地给亲王和国公。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实的。

  因为头上毕竟顶着亲王和国公的帽子,又不会受到朱元璋猜忌,在大明还不是横着走?

  哪怕得罪了别的亲王和勋贵。

  亲王那边,太子朱标跟自己兴趣相投,燕王朱棣更是快变成自己小弟,哪个亲王惹他,上去暴揍一顿老朱估计都不会说什么。

  勋贵更不用多说,老朱正想找理由宰了他们,要是惹到了朱云峰和季赫,正好给老朱借口抄家灭族。

  还有官员。

  官员在洪武朝什么地位?

  牛马不如。

  不提老朱自己杀了多少官员,单他那些儿子,乃至那些功臣勋贵,都把文官士大夫当猪狗屠。

  这要是到了外面,有哪些官员敢来惹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想到这里,朱云峰也兴奋起来,嘿嘿一笑道:“之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以后要是出了皇宫,走在大街上,咱们俩真就是横着走了。”

  “**,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当国公了。”

  季赫亦是激动万分。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了乾清宫书房内。

  屋子里灯火通明,朱标坐在朱元璋的书桌后正在批阅奏折,桌案上还有一碗银耳莲子汤。

  “父亲。”

  看到朱元璋他们过来,朱标连忙站起身道:“你们回来了。”

  “嗯。”

  朱元璋双手背负在身后说道:“今日有什么政务?”

  “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最近湖广那边下暴雨,冲毁了不少堤坝,我打算让湖广布政司那边派人修缮一下。”

  朱标说道。

  “嗯,正是农闲的时候,就让湖广那边临时抽调徭役修吧。”

  朱元璋淡淡地说道。

  “征徭役?”

  朱云峰把带的礼品放在地上,听到这句话,忍不住说道:“这对百姓又是个负担啊。”

  “我何尝不知道,但正是农闲,百姓与其在家,不如出力修缮堤坝。”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

  “哪有,老祖宗,你自己是百姓出身,应该也知道冬天也可以去挖点野菜,或者想办法去山里打点猎物维持生计。”

  朱云峰反驳道:“要是直接被征调当徭役,不仅白出力,还得自己备食物,对家庭是个承重的打击,很多家庭都会因此而家破人亡的。”

  听到他的话,朱元璋罕见地没有训斥,而是反问道:“那你觉得有什么办法?”

  “这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以工代赈咯。”

  季赫搭腔道。

  “以工代赈?”

  朱元璋父子三人面露疑惑。

  这个词他们不懂。

  “范仲淹以前干过,就是雇佣百姓干活给工钱,能活跃经济。”

  朱云峰坐到了椅子上道:“我知道我说这句话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朝廷没钱,只能白嫖百姓劳动力。但我们这边走上正轨,马上就有钱了,大量白银过来,国家立即停止徭役,全国范围内以工代赈,招募百姓干活给钱,整个国家经济瞬间就能起飞。”

  这一点别说朱云峰和季赫,就连后世一个高中生都知道,罗斯福新政就是在高中历史教科书里的事情。

  除此之外,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也是这么个道理。

  而且我国这些年来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了工业发展迅猛,大量出口换取外汇以外,国家疯狂基建,以至于获得了一个基建狂魔的称号也是功不可没。

  因为基建就意味着无数工程,大量工程的出现让无数劳动力参与,那些建筑工人有了工钱,就会去消费,从而让经济迅速发展与腾飞。

  所以不管任何时候,基础建设永远都是快速让经济发展起来的最好办法。

  当然。

  前提是国家财政富裕,国库有钱,加上充足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生产力达标,市面上不缺商品才能做到。

  不然没有钱,市面上的商品又不足,光印钱没有生产力的话,只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以工代赈,让经济腾飞的事情。

  之前大明肯定办不到。

  但现在不一样。

  如果朱云峰能够让大明市面上的粮食迅速充盈,又带来大量白银的话,以工代赈就能行得通。

  这样大明就可以把从现代搞来的白银快速流入到民间去,如此整个民间就会涌入很多现钱,钱多了商品经济就会繁荣,经济自然也就能迅速发展。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朱元璋父子三人都不是傻蛋,简单地一听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就听到朱标喃喃自语道:“若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以后再也不用对百姓征徭役,让百姓增添沉重的负担了?”

  “是的。”

  朱云峰点点头道:“古代社会太脆弱了,绷得太紧。从秦朝开始,到如今大明,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一直都是加在百姓头上的枷锁,只有把百姓头上的枷锁去掉,才能稳固江山。你们想想,徭役和赋税,是不是从来都是百姓造反的直接理由?很多人都说元朝灭亡的根源是太宽松,但事实上元朝只对官员和士大夫宽松,对百姓可不宽松,修条黄河就让元朝灭亡了不是吗?”

  他又说道:“只有给百姓松松枷锁,施以宽政,把元朝对官僚士大夫宽,对百姓严调转过来。对百姓宽,对官僚士大夫严,才能够让整个国家都兴盛繁荣。”

  “是这个理!”

  朱元璋十分赞同,他曾经说过元失之于宽,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元朝统治者对官员士大夫以及地主太宽松了。

  他们并不直接收税,而是采取的承包制度,把每年要收多少税的事情交给官员士大夫和地主阶级,也从不过问这些人怎么压榨百姓,他们只要自己能收到自己想要的税就行。

  结果在元朝统治者对下面那些官僚士大夫阶级如此宽松的情况下,官僚士大夫们就开始对百姓进行可持续竭泽而渔,那是往死里压榨。

  各种徭役、赋税层出不穷,修黄河征了三十多万人,造成沉重的徭役不说,还要缴纳高额赋税,那自然造成了底层百姓的拼死反抗,从而起义军四起。

  事实上看元末就知道了,起义军就没有官僚士大夫阶级,因为这帮人就是压榨者,自然不会起义,反而会帮着元朝镇压。

  但显然这些元朝的狗腿子没有干过农民起义军,被淹没在了百姓的汪洋大海里。

  所以朱元璋自己也很清楚徭役和赋税的重要性。

  现在听到朱云峰的话,顿时如拨云见日一样,整个人都清晰起来,忍不住说道:“要是这以工代赈的话,那全国都无人造反了吗?”

  “自然!”

  朱云峰说道:“百姓有饭吃,有钱赚,有上升通道,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上造反呢?”

  “快。”

  朱元璋对朱棣招招手道:“让人去尚膳监准备宵夜,再喊你娘过来,咱们要好好听一听,好好聊一聊。”

  谈起怎么稳固自己的大明江山,老朱可就不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