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袍“小厮”正是玄影。
玄影哭丧着脸:“公子,这衣裳也太紧了些,手摆不开,步子也迈不大……”
这身衣衫是夷九的。
玄影和夷九兵分两路,夷九带着人先一步到扬州,一来将落脚的宅院找好,二来也好提前摸摸城里的情况。玄影则跟着顾珩晚些日子再到,这样出行的阵仗也能小一些,免得太过引人注目。
而为了和提前备好的文书身份相符,玄影出行前特意将自己的脸庞上的胡须都刮了干净,还换上了一身文人穿的袍衫,他自己没有合适的衣裳,便借用了夷九的。
可即便如此,玄影偶尔不注意时也会展露出彪勇的本性。
收了一路的脾性,现下到了自家的地盘,玄影更是不加掩饰——端看着就是一副“莽秀才”的模样。
顾珩默了默,有些没眼看他这两不像的样子:“你……先去将衣服换了吧。”
别说玄影不不适应,他也没太看习惯。
玄影一喜,当即行了一礼:“多谢公子,那属下就先告退了。”
顾珩望着他急急远去的背影,摇头失笑,与夷九道:“走吧。”
夷九引着他一路行至书房,将这些时日打探的到的事尽数禀报。
“公子,这是扬州府人员名簿。”
顾珩接过细看。
夷九做事十分仔细靠谱,名册里不但标注了人名和官职,还写着打听到的其他信息。
扬州府为上州,府衙中设有刺史一人,别驾、长史、司马各一人为上佐官,下设录事和六曹参军掌管功仓户兵法士等六曹事务。
扬州刺史为姓郦名康,是扬州本地人士,为州府最高长官。据传其为人刚正不阿,赏罚分明,眼里容不得一颗沙子,且郦家是城中有名的世族大家,在民间十分有威望。
别驾在各地州府并非常设官职,且随着历朝历代官制更迭有时甚至会废置。如今扬州府设有别驾一人,由当朝二皇子赵光翰担任。不过,二皇子远在京城并不常来,因而并无实权,只是虚挂。
现任长史霍英已达致仕之龄,如今只等前来接任的官员到位,与其交接完一应事务后,不日就将告老还乡。
司马姓蓟名新觉,据说在子嗣上颇有些艰难,年逾四十仅育有一子蓟宁,年仅八岁,是蓟司**心尖尖,向来不许任何人欺负他。有父亲撑腰,蓟宁向来不管不顾横行霸道,同龄孩子们都称他一声“蓟小爷”。
除了这些,名簿上还仔细记录了参军事、录事、士丞等其他官员的情况。
顾珩一页一页看完了,不由点头道:“做得很好。”
这些年夷九替他打理门内大大小小一应事务,倒是愈发沉着稳重了。即便无人指点,也能将事情办的如此漂亮。
夷九垂着手,笑道:“多谢公子。”
“不过……”顾珩指尖轻点长史那行字迹,问道:“新来的长史,可有听说是谁?”
夷九摇了摇头:“属下在此地多番打听,并无风声透出。若想要知道来人是谁,恐怕得从京城下手。”
官凭文书由吏部颁发,若派人找吏部探询,应能知晓。
不过如此一来,就得动用公子在京城布下的人了。
这些年顾珩在梁国各地以“散心”为名四处“游历”,游山玩水是真,安排布置也是真。只不过他每每到一处冒了头,便会引来不少暗探杀手,应付起来也十足烦心。
京城要地自然也在其中,只是京城水深,又鱼龙混杂,安排起来甚为不易。
顾珩摇了摇头:“无碍,就等他自己现身吧。”
夷九也正有此意,应了声是,见顾珩将载有扬州官员的名簿放下,便又顺势递上另一份薄册给他:“公子,这是有关王家的消息。”
没错,他们此番来扬州,便是为了王家而来的。
当初给父亲扣上通敌帽子的,一样东西是信纸和上面的玉印,一样是布防图上的字迹。除此之外,还有父亲的死因尚且不明,是病亡,还是被人暗害。
这些年顾珩在各处布下的人,就是在查探这些事。
布防图上的字迹必定是有人仿造的,仿造的人需要取得父亲的亲笔字迹。另外,那人即便没有靠仿写字迹在坊市间闻名,也必定是精通书法之人。
而信纸上的玉印是父亲的私印,据他所知父亲于公事上从不使用,只在与好友熟人通信时才会用到。换言之,若非有人能从父亲身侧盗走玉印拓下,便是有人提供了信件。
这些年,顾珩不断安排人手打听善玉雕和善笔墨的人,不论是名人大家,还是市井之流,均在排查之列。
而若从字迹和私印入手,最大的可能是由“熟人”提供。
彼时圣上为彰显自己仁德,见父亲亡故,收回兵权和官位后并未株连抄家,父亲的旧物尚在家中。
不过想来也有心虚之故罢。
这通敌案,当真是来的突然,断的草率。
顾珩身体好转后择机回了一趟家,将父亲的这些年收到过的信件做了整理,列举出了人员名录,并安排了暗哨日日盯着。
父亲的好友熟人并不多,有信件往来的更是少,其中通信最多的,当属陶嵩。
好巧不巧,陶嵩又是当年北魏一战的随军侍郎。
哦不,眼下不能称其为陶侍郎了。
当年顾家被冠以通敌之名,庭州军伤亡惨重,唯独陶嵩凭一出“空城计”将魏军耍的团团转,还将元莫灰头土脸的赶出了轮台县,得百姓交口称赞。
回到京城后,朝廷自然有赏,不但将陶嵩从四品侍郎提拔为兵部尚书,还在不久后得了圣上金口,应允陶家大小姐陶清韵为太子妃。
太子妃之位空悬已久,终是落进陶家的口袋。
在北魏一战中得到了诸多好处的,当属陶家无疑。
顾珩便差人盯着尚书府里各人的动向,看陶嵩平日与谁交往甚密,又有什么异常的情况。
没多久,就出现了一人——王放。
就在大约一年之前,员外郎王放亲自登了陶尚书的门。
王放身为膳部员外郎,隶属于礼部,平日里主要负责管理朝廷的膳食事务,怎会与兵部尚书陶嵩搭上关系?
顾珩直觉有古怪,加派人手盯着王放的动静。
说来也奇,自去了陶家后不久,王放忽地得了恶疾,竟是直接辞官离京了。
他的人跟了王放一路,只见他一路往南,又是走陆路,又是换水路,折腾了好几道,最终悄悄入了扬州城。
实在是稀奇。
所以,他也跟着一块儿来了。
玄影哭丧着脸:“公子,这衣裳也太紧了些,手摆不开,步子也迈不大……”
这身衣衫是夷九的。
玄影和夷九兵分两路,夷九带着人先一步到扬州,一来将落脚的宅院找好,二来也好提前摸摸城里的情况。玄影则跟着顾珩晚些日子再到,这样出行的阵仗也能小一些,免得太过引人注目。
而为了和提前备好的文书身份相符,玄影出行前特意将自己的脸庞上的胡须都刮了干净,还换上了一身文人穿的袍衫,他自己没有合适的衣裳,便借用了夷九的。
可即便如此,玄影偶尔不注意时也会展露出彪勇的本性。
收了一路的脾性,现下到了自家的地盘,玄影更是不加掩饰——端看着就是一副“莽秀才”的模样。
顾珩默了默,有些没眼看他这两不像的样子:“你……先去将衣服换了吧。”
别说玄影不不适应,他也没太看习惯。
玄影一喜,当即行了一礼:“多谢公子,那属下就先告退了。”
顾珩望着他急急远去的背影,摇头失笑,与夷九道:“走吧。”
夷九引着他一路行至书房,将这些时日打探的到的事尽数禀报。
“公子,这是扬州府人员名簿。”
顾珩接过细看。
夷九做事十分仔细靠谱,名册里不但标注了人名和官职,还写着打听到的其他信息。
扬州府为上州,府衙中设有刺史一人,别驾、长史、司马各一人为上佐官,下设录事和六曹参军掌管功仓户兵法士等六曹事务。
扬州刺史为姓郦名康,是扬州本地人士,为州府最高长官。据传其为人刚正不阿,赏罚分明,眼里容不得一颗沙子,且郦家是城中有名的世族大家,在民间十分有威望。
别驾在各地州府并非常设官职,且随着历朝历代官制更迭有时甚至会废置。如今扬州府设有别驾一人,由当朝二皇子赵光翰担任。不过,二皇子远在京城并不常来,因而并无实权,只是虚挂。
现任长史霍英已达致仕之龄,如今只等前来接任的官员到位,与其交接完一应事务后,不日就将告老还乡。
司马姓蓟名新觉,据说在子嗣上颇有些艰难,年逾四十仅育有一子蓟宁,年仅八岁,是蓟司**心尖尖,向来不许任何人欺负他。有父亲撑腰,蓟宁向来不管不顾横行霸道,同龄孩子们都称他一声“蓟小爷”。
除了这些,名簿上还仔细记录了参军事、录事、士丞等其他官员的情况。
顾珩一页一页看完了,不由点头道:“做得很好。”
这些年夷九替他打理门内大大小小一应事务,倒是愈发沉着稳重了。即便无人指点,也能将事情办的如此漂亮。
夷九垂着手,笑道:“多谢公子。”
“不过……”顾珩指尖轻点长史那行字迹,问道:“新来的长史,可有听说是谁?”
夷九摇了摇头:“属下在此地多番打听,并无风声透出。若想要知道来人是谁,恐怕得从京城下手。”
官凭文书由吏部颁发,若派人找吏部探询,应能知晓。
不过如此一来,就得动用公子在京城布下的人了。
这些年顾珩在梁国各地以“散心”为名四处“游历”,游山玩水是真,安排布置也是真。只不过他每每到一处冒了头,便会引来不少暗探杀手,应付起来也十足烦心。
京城要地自然也在其中,只是京城水深,又鱼龙混杂,安排起来甚为不易。
顾珩摇了摇头:“无碍,就等他自己现身吧。”
夷九也正有此意,应了声是,见顾珩将载有扬州官员的名簿放下,便又顺势递上另一份薄册给他:“公子,这是有关王家的消息。”
没错,他们此番来扬州,便是为了王家而来的。
当初给父亲扣上通敌帽子的,一样东西是信纸和上面的玉印,一样是布防图上的字迹。除此之外,还有父亲的死因尚且不明,是病亡,还是被人暗害。
这些年顾珩在各处布下的人,就是在查探这些事。
布防图上的字迹必定是有人仿造的,仿造的人需要取得父亲的亲笔字迹。另外,那人即便没有靠仿写字迹在坊市间闻名,也必定是精通书法之人。
而信纸上的玉印是父亲的私印,据他所知父亲于公事上从不使用,只在与好友熟人通信时才会用到。换言之,若非有人能从父亲身侧盗走玉印拓下,便是有人提供了信件。
这些年,顾珩不断安排人手打听善玉雕和善笔墨的人,不论是名人大家,还是市井之流,均在排查之列。
而若从字迹和私印入手,最大的可能是由“熟人”提供。
彼时圣上为彰显自己仁德,见父亲亡故,收回兵权和官位后并未株连抄家,父亲的旧物尚在家中。
不过想来也有心虚之故罢。
这通敌案,当真是来的突然,断的草率。
顾珩身体好转后择机回了一趟家,将父亲的这些年收到过的信件做了整理,列举出了人员名录,并安排了暗哨日日盯着。
父亲的好友熟人并不多,有信件往来的更是少,其中通信最多的,当属陶嵩。
好巧不巧,陶嵩又是当年北魏一战的随军侍郎。
哦不,眼下不能称其为陶侍郎了。
当年顾家被冠以通敌之名,庭州军伤亡惨重,唯独陶嵩凭一出“空城计”将魏军耍的团团转,还将元莫灰头土脸的赶出了轮台县,得百姓交口称赞。
回到京城后,朝廷自然有赏,不但将陶嵩从四品侍郎提拔为兵部尚书,还在不久后得了圣上金口,应允陶家大小姐陶清韵为太子妃。
太子妃之位空悬已久,终是落进陶家的口袋。
在北魏一战中得到了诸多好处的,当属陶家无疑。
顾珩便差人盯着尚书府里各人的动向,看陶嵩平日与谁交往甚密,又有什么异常的情况。
没多久,就出现了一人——王放。
就在大约一年之前,员外郎王放亲自登了陶尚书的门。
王放身为膳部员外郎,隶属于礼部,平日里主要负责管理朝廷的膳食事务,怎会与兵部尚书陶嵩搭上关系?
顾珩直觉有古怪,加派人手盯着王放的动静。
说来也奇,自去了陶家后不久,王放忽地得了恶疾,竟是直接辞官离京了。
他的人跟了王放一路,只见他一路往南,又是走陆路,又是换水路,折腾了好几道,最终悄悄入了扬州城。
实在是稀奇。
所以,他也跟着一块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