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站着一名中年儒生,大概三十多岁的样子。
这名儒生穿着粗布衣服,袖子上还能见到污渍,手上提着两个酒葫芦。
一双眼睛明亮,留着宋人时下流行的山羊胡,让人一眼看到就觉得此人不凡。
中年儒生见到苏泽,嘴角露出笑容,举起手中的酒葫芦说道:
“陆某听闻苏郎的才名,仓促拜访,想要和苏郎讨教学问。”
这是原身的狐朋狗友?
记忆中并没有这号人物啊?
但是对方态度谦和,看起来气度不凡,苏泽还是打开了门,引着中年儒生进了门。
进门之后,中年儒生对于苏泽贫寒的家境没有任何的嫌弃,对着苏泽说道:
“今日天廓地清,就在院子里小酌如何?”
苏泽想了想,将小院子中的桌椅搬来,又对中年儒生说道:
“在礼部试之前,苏某已经答应别人不饮酒了,陆公若是要饮酒,苏某不能作陪了。”
中年儒生倒是没有介意,反而笑着说道:
“礼部试乃人生头等大事,自当好好备考才对,今日陆某唐突了,只是听闻了苏郎的大才,忍不住要上门见一见。”
听这个中年儒生的说法,他是真的觉得自己有才,难道是王安石的朋友?
中年儒生直接拿着葫芦,也不管苏泽自顾自的独酌起来。
虽然觉得这个中年儒生有些唐突,但是如今士风开放,汴京城内有不少狂儒,想要借此引起宰执的关注。
原身就是这样,经常在酒宴喝多了之后就开始抨击朝政,指点江山。
果不其然,中年儒生喝了几口酒之后,也开始指点江山。
“陆某听闻,苏郎曾经在酒宴上说过,如今西北战事不宁,皆是朝中大臣无能的结果,若是给苏郎一万兵马,就能生擒逆贼李元昊?”
苏泽不由的扶着头,原身经常在酒后出狂言,竟然也被人听了去。
这些话其实是很得罪人的,若是日后为官,甚至可能成为台谏攻击的把柄。
苏泽说道:
“酒后妄言,当不得真的。”
中年儒生反而露出失望的表情说道:
“陆某还以为苏郎能有什么平定西北的良策呢。”
听到这里,苏泽也有些不高兴了。
你一个中年狂儒唐突上门,现在还嫌自己不够狂?
苏泽想了想,开口说道:
“西北之患,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沉疴怎可一日除?”
中年儒生来了兴趣,他看向苏泽,听着苏泽继续说道:
“我朝开国,本想要用将门子弟守武备,国初也有杨业这样为国尽忠的猛将。”
中年儒生点头,杨业,就是后世戏剧杨家将的故事原型,当年守卫雁门关,杨业弹尽粮绝而死,成为宋初少数能被称道的武将。
“但自太宗真宗两朝,重文抑武,将门日益衰颓,西北才无可用之将。”
中年儒生问道:
“可李元昊贼势汹汹,朝堂应该如何应对?”
苏泽果断说道:
“修堡垒。”
“修堡垒?”
苏泽点头说道:
“我大宋国势大,西贼势弱,大宋物产丰,西贼物产薄,用大宋的物产去消耗西贼的物产,那最先撑不住的就是西贼了。”
“游牧之民,立国都是要靠掠夺的,辽立国就是靠的如此。只要能抢掠到物产,就能以战养战,积攒威望,最终就能完成化龙这一步,称制建国。”
“勤修堡垒,让西贼来抢却无所得,就会极大的挫伤贼首的威望,而屡次用兵也都要有所消耗,西贼长久以往,就算是偶有所胜,也只能从胜利走向失败,打的越多,败的越快。”
中年儒生有些激动的说道: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朝堂什么都不做,西贼就能平定吗?”
苏泽摇头说道:
“当然不可能了,自古以来,没有靠着敌人自己崩溃而得胜的道理。”
中年儒生又问道:
“那苏郎的意思?”
苏泽说道:
“修碉堡,除了是用来消耗西贼之势外,也有练兵的作用。”
“我朝将弱兵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北方还有辽国这个大患,西北之地正好可以练兵。”
中年儒生两眼放光的问道:
“如此一来,只要兵练成了,不仅能解决西贼,还是解决辽贼?”
苏泽摇头说道:
“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前面说了,我朝将弱兵疲,乃是祖宗留下的旧疾,这不是一两个勇武的将领,一两支能战的军队可以改变的。”
“苏某说的练兵,不仅仅是让士兵在前线磨砺战力,也要朝堂改革兵制,扭转前朝兵制的弊端,才能真正练出强兵来。”
苏泽站起来身,对着中年儒生说道:
“欧阳学士,苏某已经‘知修’也。”
苏泽已经断定,眼前这个中年儒生,就是那篇《醉翁亭记》的主人欧阳修了。
欧阳修一愣,接着放下酒葫芦笑了起来,他对着苏泽说道:
“苏郎果然大才,能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果然不凡!你今日西北之策,也和范希文在西北执行的御西之策,堪称是异曲同工!”
“修愚钝,不能理解,还写信斥责过范希文在西北修建堡垒是劳民伤财,只是范希文是君子,未曾向修辩解过,如今才知道范希文是老成持重之策。”
“若是能与范希文相交,苏郎一定能和他相谈甚欢吧!”
范希文,自然就是那位名满天下的范仲淹了。
其实苏泽他这套西北边策,其实就是后人根据范仲淹经营西北的方针总结和延续。
先是抄了人家的千古名句,如今连国策都抄了,还抄给了和范仲淹关系亲密的欧阳修。
就是苏泽的厚脸皮,也不禁有些脸红。
欧阳修好奇的问道:
“苏郎如何猜到我的身份的?”
苏泽说道:
“欧阳学士以醉翁为号,又乡音无改,自然好猜。”
欧阳修一口湖北口音,再加上他的气度,苏泽很快就猜出了他的身份。
估计是自己那篇陈情书送到宫中,仁宗皇帝爱才,就将自己的文章交给了同样爱才的欧阳修。
在仁宗朝,欧阳修是有名的喜欢提携后进人才,也是出了名的爱才心切,很多仁宗不方便自己直接提拔的年轻俊杰,都是通过欧阳修之手名满天下的。
这名儒生穿着粗布衣服,袖子上还能见到污渍,手上提着两个酒葫芦。
一双眼睛明亮,留着宋人时下流行的山羊胡,让人一眼看到就觉得此人不凡。
中年儒生见到苏泽,嘴角露出笑容,举起手中的酒葫芦说道:
“陆某听闻苏郎的才名,仓促拜访,想要和苏郎讨教学问。”
这是原身的狐朋狗友?
记忆中并没有这号人物啊?
但是对方态度谦和,看起来气度不凡,苏泽还是打开了门,引着中年儒生进了门。
进门之后,中年儒生对于苏泽贫寒的家境没有任何的嫌弃,对着苏泽说道:
“今日天廓地清,就在院子里小酌如何?”
苏泽想了想,将小院子中的桌椅搬来,又对中年儒生说道:
“在礼部试之前,苏某已经答应别人不饮酒了,陆公若是要饮酒,苏某不能作陪了。”
中年儒生倒是没有介意,反而笑着说道:
“礼部试乃人生头等大事,自当好好备考才对,今日陆某唐突了,只是听闻了苏郎的大才,忍不住要上门见一见。”
听这个中年儒生的说法,他是真的觉得自己有才,难道是王安石的朋友?
中年儒生直接拿着葫芦,也不管苏泽自顾自的独酌起来。
虽然觉得这个中年儒生有些唐突,但是如今士风开放,汴京城内有不少狂儒,想要借此引起宰执的关注。
原身就是这样,经常在酒宴喝多了之后就开始抨击朝政,指点江山。
果不其然,中年儒生喝了几口酒之后,也开始指点江山。
“陆某听闻,苏郎曾经在酒宴上说过,如今西北战事不宁,皆是朝中大臣无能的结果,若是给苏郎一万兵马,就能生擒逆贼李元昊?”
苏泽不由的扶着头,原身经常在酒后出狂言,竟然也被人听了去。
这些话其实是很得罪人的,若是日后为官,甚至可能成为台谏攻击的把柄。
苏泽说道:
“酒后妄言,当不得真的。”
中年儒生反而露出失望的表情说道:
“陆某还以为苏郎能有什么平定西北的良策呢。”
听到这里,苏泽也有些不高兴了。
你一个中年狂儒唐突上门,现在还嫌自己不够狂?
苏泽想了想,开口说道:
“西北之患,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沉疴怎可一日除?”
中年儒生来了兴趣,他看向苏泽,听着苏泽继续说道:
“我朝开国,本想要用将门子弟守武备,国初也有杨业这样为国尽忠的猛将。”
中年儒生点头,杨业,就是后世戏剧杨家将的故事原型,当年守卫雁门关,杨业弹尽粮绝而死,成为宋初少数能被称道的武将。
“但自太宗真宗两朝,重文抑武,将门日益衰颓,西北才无可用之将。”
中年儒生问道:
“可李元昊贼势汹汹,朝堂应该如何应对?”
苏泽果断说道:
“修堡垒。”
“修堡垒?”
苏泽点头说道:
“我大宋国势大,西贼势弱,大宋物产丰,西贼物产薄,用大宋的物产去消耗西贼的物产,那最先撑不住的就是西贼了。”
“游牧之民,立国都是要靠掠夺的,辽立国就是靠的如此。只要能抢掠到物产,就能以战养战,积攒威望,最终就能完成化龙这一步,称制建国。”
“勤修堡垒,让西贼来抢却无所得,就会极大的挫伤贼首的威望,而屡次用兵也都要有所消耗,西贼长久以往,就算是偶有所胜,也只能从胜利走向失败,打的越多,败的越快。”
中年儒生有些激动的说道: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朝堂什么都不做,西贼就能平定吗?”
苏泽摇头说道:
“当然不可能了,自古以来,没有靠着敌人自己崩溃而得胜的道理。”
中年儒生又问道:
“那苏郎的意思?”
苏泽说道:
“修碉堡,除了是用来消耗西贼之势外,也有练兵的作用。”
“我朝将弱兵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北方还有辽国这个大患,西北之地正好可以练兵。”
中年儒生两眼放光的问道:
“如此一来,只要兵练成了,不仅能解决西贼,还是解决辽贼?”
苏泽摇头说道:
“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前面说了,我朝将弱兵疲,乃是祖宗留下的旧疾,这不是一两个勇武的将领,一两支能战的军队可以改变的。”
“苏某说的练兵,不仅仅是让士兵在前线磨砺战力,也要朝堂改革兵制,扭转前朝兵制的弊端,才能真正练出强兵来。”
苏泽站起来身,对着中年儒生说道:
“欧阳学士,苏某已经‘知修’也。”
苏泽已经断定,眼前这个中年儒生,就是那篇《醉翁亭记》的主人欧阳修了。
欧阳修一愣,接着放下酒葫芦笑了起来,他对着苏泽说道:
“苏郎果然大才,能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果然不凡!你今日西北之策,也和范希文在西北执行的御西之策,堪称是异曲同工!”
“修愚钝,不能理解,还写信斥责过范希文在西北修建堡垒是劳民伤财,只是范希文是君子,未曾向修辩解过,如今才知道范希文是老成持重之策。”
“若是能与范希文相交,苏郎一定能和他相谈甚欢吧!”
范希文,自然就是那位名满天下的范仲淹了。
其实苏泽他这套西北边策,其实就是后人根据范仲淹经营西北的方针总结和延续。
先是抄了人家的千古名句,如今连国策都抄了,还抄给了和范仲淹关系亲密的欧阳修。
就是苏泽的厚脸皮,也不禁有些脸红。
欧阳修好奇的问道:
“苏郎如何猜到我的身份的?”
苏泽说道:
“欧阳学士以醉翁为号,又乡音无改,自然好猜。”
欧阳修一口湖北口音,再加上他的气度,苏泽很快就猜出了他的身份。
估计是自己那篇陈情书送到宫中,仁宗皇帝爱才,就将自己的文章交给了同样爱才的欧阳修。
在仁宗朝,欧阳修是有名的喜欢提携后进人才,也是出了名的爱才心切,很多仁宗不方便自己直接提拔的年轻俊杰,都是通过欧阳修之手名满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