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八十六章 (第三更)大学的第一节课

小说: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更新时间:2025-01-09 16:23:47 源网站:2k小说网
  2004年9月1日,是燕大正式开始上课以及燕师大研究生新生报到的日子。

  张潮上午的课是大二生的“文学原理”,授课的是董学文教授。董教授年近耳顺,鬓发尤长,横梳覆额,以掩其顶。

  一上课,董教授就批判道:“你们现在手上的这本《文学原理》,我不是很满意。其中有不少内容,我认为讲的还不够透彻。我上课讲的,和书上的可能不一样,你们要做好笔记。期末考试,考笔记比考书本更多,你们要小心……”

  张潮心想燕大的教授就是不一样,上来就敢否定教材的权威性。然后低头看了看手中《文学原理》的封面,书名下方赫然是:董学文。

  张潮不禁浮想联翩:好大学果然不一样,给你上课的可能就是教材的作者;那如果上《中国文学史》,是不是袁行霈教授亲自来授课?

  张潮原本以为“文学理论”这种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会非常无聊,但没想到董教授上课竟然十分生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文学现象,都能被他用许多例子,阐释其背后的深远影响。

  听着课,写着笔记,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程欣带着几个想认识张潮的同学过来邀请张潮一起去食堂吃饭,张潮没有拒绝,愉快地与他们同去。

  几人去的是燕大的勺园食堂。进门后,张潮刚想去自助窗口排队,一个男生就提议道:“来勺园,当然是去二楼吃麻辣香锅了!”

  于是几人又去了二楼。不过大学食堂确实便宜,看着挺丰盛的一顿饭,每个人平均下来也不到10块钱。

  张潮与同学们相聊甚欢。燕大学子还是有自己的学识和襟怀的,虽然大家都对张潮比较好奇,但也并没有什么人故意试探或者巴结他。张潮觉得这样的同学关系就挺舒服。

  吃完饭,一个男生又问张潮住哪个宿舍,方便的话过去串串门。

  这个事上张潮也不好撒谎,因为迟早也会让人知道,于是答道:“我现在没住宿舍,走读。我住北大街东院那边。”

  “啊?那儿不是老师教授们住的么?你租的?我记得不是BJ本地的新生是不让**租房走读的。”

  “呃,那房子,我买的……用房产证办的手续……”

  “……”

  大家忽然觉得张潮没那么“平易近人”了……

  程欣又问道:“下午我们班的‘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你选了吗?”

  张潮点点头道:“选了。不过今天下午的课我请假了,一会儿就要去燕师大那边报到。”

  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他还是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的学生。

  看着张潮远去的背影,一个男生叹了口气,接着又有好几个同学叹气。也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下午2点钟,张潮来到燕师大报到。今天也是燕师大本科新生的报到日,所以这次张潮终于能享受到全套新生接待服务了。

  意外的是,班主任于华竟然在现场。不过入学手续这种琐事,是由助教负责的。于华就负责笑咪咪地站在那里和“作家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交流。他就像一块吸铁石一样,不时就有同学和老师过来和他打招呼、聊天。

  现场还有记者在采访。

  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时隔十多年再次重启,聘请了于华作为授课老师与班主任,人数又多,自然很有新闻效应。燕师大也乐见于此,所以放了几个比较熟悉的记者进场。

  于华一见张潮到了就招手,道:“就等你了。”

  张潮一看,鲁院高研班一起考进来的其他8名同学果然都在,连忙道:“实在抱歉,早知道我早上过来了。”

  同学许岩道:“没事没事,我和雷平洋也刚到一会儿。”

  马上就有记者开始采访张潮道:“请问你在沪上书展上说……”

  张潮立刻就打断了他的提问,道:“我今天就是以一个普通新生的身份来办报到的,沪上书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方便在这里回答任何有关的问题。”

  记者到底比较机灵,立刻转变问题,问道:“你是‘作家研究生班’里最特殊一名学员,年龄也最小,你对加入这个班级有什么期待吗?”

  张潮笑道:“既然知道我年纪最小,那这个问题您应该先问我的这些大哥大姐们,或者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我们班主任的于华老师。我来到这里,就是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了。”

  现在的张潮应对记者可以说弓马娴熟了,该闭嘴的时候,绝对是油盐不进的那种。

  于华也过来解围了,让记者给大家拍了合照,然后回答了一些冠冕堂皇的问题,就带着大家去教学楼了。

  找到作家研究生班的专用教室坐好,于华站在讲台上,对大家说道:“虽然过两天才正式上课,但是我想提前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个班叫‘作家研究生班’,1988年办的第一届,我就是那一届的学生。不过那一届我们的学生多,有48个正式生,2个旁听生,一共50个同学,热闹极了。

  当时我们的班级导师是由燕师大童庆炳教授和鲁院的何镇邦老师共同担任。我记得童教授在第一节课上对我们说过,从文学创作角度讲,每一个同学都已经是取得一定成果、甚至很成熟的作家了,所以学习的重点,不在‘作家’,而在‘研究’上。

  这个‘研究’,不是说让大家都去搞文学理论或者文学批评,而是能在更高、更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创作。

  在我们那一届研究生班期间,刘振云发表了《一地鸡毛》《单位》《故乡天下黄花》;池子健出版了《北极村童话》;默言写出了《十三步》《欢乐十三章》……就我不务正业,天天打球,还学会了下围棋。”

  众人皆笑。

  张潮在想,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于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就是在研究生班完成初稿的。

  于华道:“在这个班,我不会以发表作品来衡量大家的水平,但我相信每个能进作家班的同学都是很有心气的,你们会用比我更严格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张潮不得不承认,“潦草小狗”的PUA技术虽然不够自然,但还是把同学们的竞争心理给激发出来了。想必接下来的几年里,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接着于华又介绍了研究生班的课程内容,除了自己和燕师大的一些教授的常规课以外,还请到了默言、苏桐、西川、欧阳江河……不定期过来开办讲座。

  这样的教学阵容,国内恐怕没有其他大学能媲美——除了燕大。听说燕大的创意写作研究生班,也请了不少大佬助阵。只是张潮不在那个班上,不清楚详细的情况。

  等上完这特别的第一节课,日头已经偏西。张潮没有急着回去,而是漫步在以小巧玲珑而出名的燕师大校园里,感受已经有些微凉的天气。

  再过一个月,就是“古都的秋”了……

  电话铃声忽然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张潮接起来,就听到何冀萍那温和如故的声音:“小张呀,你的剧本写的怎么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