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六十六章 尴尬的韩涵

小说: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更新时间:2025-01-09 16:23:47 源网站:2k小说网
  张潮不得不承认,这小子从外型上来讲,确实出众,长发如果不那么油腻、肤色没有那么黑的话,这个年代娱乐圈出道应该没问题。

  陆金波特地起身走到门口,把他迎了进来,介绍道:“韩涵,现在在燕京玩赛车。”

  韩涵显得比较腼腆,向众人点点头,就入席坐下了。

  桌上立刻就有几人用玩味的眼光在张潮和韩涵之间来回巡视,显然是知道他们两个之间的“恩怨”。

  其实要不是今天遇上,张潮自己都快忘了小半年前和韩涵之间的交锋了。两人事后都忙得很,韩涵忙着赛车,张潮忙着写书,都没有再在媒体上提过对方。

  陆金波亲自往韩涵的杯子斟满了茶水——他和张潮是桌上唯二不喝酒的人——然后举起自己的酒杯,向韩涵和张潮各示了一下意,道:

  “韩涵,这位就是张潮。”

  韩涵愣了一下,他并没有见过张潮,于是抬眼看了下,发现张潮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便有些局促。

  显然他从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和自己骂过的人同在一张饭桌上,不知该如何应对。

  陆金波接着道:“桌上数你们二位年龄最接近。我知道你们之前有过一些小误会,但我觉得不是什么解不开的冤仇。

  我比你们大一点,彼此也都是朋友。我做这个东,就是希望你们能卖我一个面子,大家冤家宜解不宜结,喝了这杯酒,一笑泯恩仇。”

  韩涵似乎有些心动,已经把手搭在了杯子上。围坐的其他几人脸上也开始露出笑容,准备一起说点场面话。

  此时,张潮却开口了,他转头向陆金波,认真地问道:“陆总编,你觉得我像不像一条狗啊?”

  此话一出,陆金波和韩涵的脸色都变了。之前韩涵对着媒体骂张潮是“应试教育下的一条狗”,言犹在耳。

  张潮接着说道:“‘一笑泯恩仇’……我没记错的话,完整的句子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记得,我好像和韩先生既没有兄弟之情,也不曾共度劫难吧。”

  石慷是陆金波的好友,见张潮拂了陆金波的面子,就沉下脸来,说道:“小陆是好意——你这个年轻人不要太气盛了!”

  张潮道:“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说罢就站起身,告辞道:“我明天一早还要去鲁院报到,就先回去了。谢谢陆总编款待,书稿我会尽快给你。”

  路过韩涵的座位时,看到这个年轻人脸上大写的尴尬,张潮失望又客气地道:“韩先生,我其实挺希望你人如其文的,可惜,可惜。”说罢离开了房间。

  石慷愤愤不平道:“这小子,太狂了……”

  旁边的庆杉道:“他才19岁吧?我在这个年纪……唔,也没有他狂。”众人笑了出来,尴尬的气氛稍稍缓和了一些。

  陆金波叹了一口气,并没有去追,颓然坐了回去。

  韩涵则紧紧捏着杯子,指节都发白了。

  张潮离开了丰泽园,却没有打车回酒店,而是在沿着大街慢慢踱着。

  陆金波想打造一个垄断青春文学市场的出版帝国,一直是他的夙愿。原本的时空当中,韩涵就是他这份事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如今张潮出现了,他当然希望能组成“双驾马车”。

  那这两匹马之间,就不能互相撕咬。

  如果按照张潮四十岁的心理年龄,今晚他应该要喝了那杯茶,结局就皆大欢喜了。他知道陆金波待合作的作家们向来不薄,后来甚至传言给过韩涵20%的版税。

  但当他手要伸向杯子的那一刻,却突然决定说出刚刚的那番话——这一世,他既然已经走到今天,为什么还要接受陆金波的“打造”,加入什么“阵线”呢?

  韩涵的表现,也确实让他失望。

  张潮想起再过几年,韩涵就会和一个叫白晔的老文学评论家论战,写了一个粗口连篇的文章《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X》,引发多方混战。

  其中有个叫路天明的老作家参战,被韩涵骂得狗血淋头,气得他儿子路川也加入战局,直接骂韩涵是个“**”“二X”。

  戏剧性的是,几年后,韩涵和路川却又把酒言欢。

  而这一世,张潮不想像韩涵这样,把自己活成一个“人设”。四十岁的人生阅历,带给他的应该是经验和心态,而不是提前把青春的棱角完全磨平,只剩下圆滑和油腻。

  至于这样会不会得罪陆金波,他并不在乎。天底下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出版商。

  回到酒店,张潮的心绪已经平静,和家里打了个电话,就早早睡了。

  第二天一早,张潮退了房,带着行李,去鲁院报到。

  这时候的鲁院还没有搬到位于朝阳区亚运村的育慧南路,还是沿用老的校址,分为两部分,南边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上办公,楼下是食堂、图书馆与院史展览室;北边是一幢五层教学主楼,还兼有宿舍、报告厅、娱乐室。

  整个校区只有8亩地左右,小巧玲珑,有一片草坪和一个小院子,矗立了一尊大先生的雕像。整体环境十分清幽。

  张潮来报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了,看到张潮,不免围观一番。

  张潮早就已经习惯了,正常**了手续,工作人员就把他带到了宿舍,是个4人间,有独立的卫浴,头顶一台吊扇。工作人员道:“条件一般,不过都是成年人了,你也可以申请出去住,每天按时来上课就行。”

  张潮点点头,他暂时还不想显得那么不合群,于是就开始铺床。

  不一会儿,另外三个舍友就都来了。一个叫庞于亮,江苏人,是个童话作家、诗人;一个叫胡学玟,河北人,是个小说家;还有一个叫张洪杰,本身是历史学的博士,现在在搞非虚构写作。

  张潮一看,果然和曹文宣说的一样,这三位同学年纪最小的张洪杰,也有32岁了,其他两位,都是37岁。还不到20岁的张潮,夹在他们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都是作家,倒也没有那么多隔阂。张洪杰最为活泼,笑着对张潮说:“你就是我们这届的‘娃娃兵’张潮吧?”

  张潮笑着应道:“都是鲁院厚爱,不然怎么可以和各位前辈做同学。”

  庞于亮也很爽朗,开口道:“写作向来达者为先。你的小说我看过,能俗能雅,了不起!”

  胡学玟也笑着道:“你 19岁就能把小说发在《花城》上,我发第一篇小说的时候,都快30了。”

  张潮不禁感慨,这些传统作家也许一辈子都写不出一部销量百万的书,但是却有着八零后作家少有的明净与纯粹。毕竟在90年代文学最没落的时候,创作带来的经济回报是微乎其微的,不是纯粹的热爱,根本坚持不到现在。

  而像他这样的年轻作家,或多或少,都被功利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