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

  朱樉随即想到。

  若是父皇年纪再大点,突然变得和唐玄宗一样昏聩了。

  那大明岂不是顷刻间,就要面临倾覆大祸了。

  朱樉记得,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太监跋扈到可是砍了两任皇帝!

  这样想来朱樉又变得担忧起来。

  “由于太监外戚的权力来得快,所以为了保证在官位上多坐一段时间。”

  “他们会提前,对朝中会威胁到他们地位的文臣下手。”

  “好比隋朝大儒刘炫,他就是被得势宦官进了谗言,贬黜除了朝堂,这还是因为他名望高,其他大臣直接被诛杀的,都不在少数。”

  林澈端起茶盏,喝了口茶。

  边喝茶,边等朱樉理解他刚才讲的知识。

  过了一会儿,才又侃侃而谈。

  “所以说跟这些无组织的力量的积累比起来,真正能积累到东西的,是朝廷!”

  闻言。

  朱樉清爽的目光又开始眨巴眨巴起来。

  “这么说吧,朝廷的积累,主要在于赋税上。”

  “一般王朝初年**清明,天下百废待兴,所以赋税比例都是比较少的。”

  “可随着朝廷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污吏也对赋税上下其手之后,朝廷想要做事,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加税!”

  “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一个王朝末年的时候,所收的赋税。”

  “比起王朝初年,最少也会高出七倍以上。”

  “可是朝廷手里的赋税总额,却比王朝初年还低!”

  “其中原因。”

  “就是整个权力结构,都已经腐坏了。”

  “**大行其道,将十分之九的税收,装进了自己的兜里。”

  “剩下的十分之一,能有一半进入国库。”

  “已然是天威犹存了!”

  顿了顿,林澈看了眼,专心致志的朱樉继续道:

  “而朝廷在收不够税的情况下,就只能继续加税。”

  “本就背负着,极高生存压力的百姓。”

  “在一道道加税的政令下,有的被逼的全家上吊、投井**。”

  “有的直接弃田而逃,带着全家到山里当起了野人。”

  “更有甚者,直接带着受不了,沉重赋税的百姓揭竿而起。”

  “如此一来,朝廷能够收到税收。”

  “就又减少了许多。”

  “为了维持统治,剿灭作乱的流民。”

  “明知道是饮鸩止渴,可朝廷最后还是只能继续加税。”

  “如此往复,直到天下大乱,这个死循环才会暂时终止。”

  “就跟灌溉土地,会渐渐导致土地盐碱化一样。”

  “可如果不浇水,那么庄稼的收成就不好。”

  “只是,浇水之后的盐碱化土地,同样也会影响收成。”

  朱樉的脸色,在林澈这一顿输出后已然变得越发难看。

  如果说,避免太监干政,属于能够解决的难题。

  那么林澈所说的税收问题。

  按照朱樉如今的见识。

  他完全想不出来,该如何避免陷入加税的死循环。

  林澈看着愁眉不展的朱樉,忍不住笑道:

  “你小子,不要老是钻牛角尖,脑子放灵活一点。”

  完全没有头绪的朱樉。

  闻言,先是有些茫然,随后突然眼睛一亮。

  “先生,您的意思我明白了,说到底,还是得使用制衡之策!”

  “当今圣上武功赫赫,四夷归附,天下太平之日必不远矣,而随着天下太平,文官集团将会迅速崛起,将势力遍布整个朝堂。”

  “若没有其他势力去制衡,那么税收减少,皇权旁落,便是顷刻之间。”

  以朱樉的视角来看。

  纵然林澈,在课上讲了那么多祸乱天下的宦官事迹。

  可距离如今实在是太遥远了。

  倒是明初的多个大案,都是文官集团贪赃枉法引发的。

  至于,太监乱政?

  敢在洪武帝面前,生出不轨之心的太监。

  都不用等到第二天。

  当天晚上,就会被洪武帝用鞭子,亲手活活抽死。

  朱樉越说越来劲。

  再次拿出了,他之前的理论道:

  “先生,既然文官集团腐朽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我觉得,还是应该培养太监去制衡,他们没有初心,就教他们初心为何物!”

  “有了学识,就能提高道德底线,便能懂得何为忠君爱国,何为天下大义!”

  “既然不能培养出,忧心天下的大太监,至少也应该明白,他们贪的越多,和文臣斗的越凶,朝廷倒台就越快!”

  “朝廷倒了,依附朝廷吃饭的他们,自然也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再者,读过书之后,对于文臣那点弯弯绕,也不至于只会用刀子来应付了。”

  “起码能坚持两三回合。”

  最后一点尤其重要。

  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皇帝,派去镇守地方的太监。

  就是因为没受过教育。

  被文臣略施小计,自己就跳到人家的坑里去了。

  自己傻乎乎的掉了脑袋不说。

  还给皇帝引来一身骂名。

  可要是读过书之后,也就懂了文臣的那些弯弯绕绕。

  也就不会被人轻易算计,丢了皇家脸面了!

  朱樉觉得他的想法甚是不错。

  ……

  隔壁府邸。

  朱元璋听到朱樉的话。

  摸了下巴上的胡须,细细思考了一番。

  “教太监仁义理智信的圣人大义,让他们读书明理…”

  朱元璋怎么琢磨都觉得有些不对劲。

  但是按照方才林先生所预想的情况来看,也是绝对不能任由大臣独大的。

  现在文官集团被淮西勋贵压了一头。

  只是自己的潜意识里,是要整治淮西人,准备重用一些文官。

  像刘三吾、傅友文、李博远、涂节等人,已经逐步开始掌握大权。

  难道正如林先生所言,等到文官集团掌权,也是大的祸害?

  这么看来,朱樉那个臭小子的话还有点道理…

  “现在国事愈发繁杂,若全数交由文官处理,被蒙蔽视听不过是迟早的事。”

  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棘手。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神色。

  担心今后太监栾国,又有点赞同朱樉让太监当劳力,为其干点活的想法。

  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默默当着记录员的太子朱标。

  有心想跟他爹朱元璋,谈一谈太监干政的危害。

  随即想到自己谈这事是多余的,他爹一直坚持内官不得干政,并将铁牌子都竖在宫门口。

  想到这,朱标还是默默闭上了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