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传令下去,大明的海军,总共有十五万之众。
他直接调动了十万大军。
然后就出发,前往北方。
他们的目标,自然是渤海湾!
但是,蓝玉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他知道这是朱雄英的密旨。
所以,他将舰队开到了距离海岸线十公里左右的地方。
这样在陆地上是绝对看不见的。
这是为了防止走漏风声。
等大明的海军,突然进入渤海湾,一定会震惊天下的。
这么想着,蓝玉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自己对朱雄英的退让,实在是明智之举。
大家都是自己人,低下头算什么?
朱雄英将来必是千古一帝,跟在朱雄英身边,倒也不是坏事。
大明第一位海军大将,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海军,想想都让人羡慕不已。
但他蓝玉做到了。
与此同时,北平燕王府。
燕王朱棣正在燕王府中练习书法。
恐怕很少有人会信。
一向好武不爱文的朱棣,今天破天荒地留在了府中练字。
甚至也不去操练了。
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不过,朱棣确实是在练书法。
虽然他的书法很难成为大师。
不过,能掩人耳目就已经足够了。
“殿下,这是我新买来的毛笔和宣纸。”
燕王府中,有下人送上了笔墨纸砚。
朱棣正趴在桌子上写着什么。
听到仆人的话,他赶紧冲了过来,一把夺过了笔墨纸砚。
“都退下吧。”
朱棣屏下众人后,便开始在这些笔墨纸砚中翻找起来。
仔细的搜索了一圈。
朱棣发现了一张混杂在宣纸上的小纸条。
锦衣卫的渗透,让朱棣不得不谨慎行事。
就连朱棣自己都不敢肯定,燕王府是不是真的被锦衣卫给渗透了。
要知道,朱雄英的眼线,可是天下间最强的。
朱棣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将纸条展开,上面写着道衍的手书。
纸条上的文字很少。
“此事已成,还请殿下继续蛰伏。”
看到这行字,朱棣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他还以为自己有宁王撑腰呢。
殊不知,蓝玉已经率领大军向北进发了。
…
同一时间,应天,大明皇城。
朱雄英和往常一样,天天不上朝。
大臣们有事,首先要向解缙、杨士奇、杨溥这三位内阁大学士汇报。
而他们三个只会向朱雄英汇报重要的事情。
奉天殿,偏殿之中。
解缙单独去见朱雄英。
“启禀皇上,蓝玉将军已经收到密旨了。”
解缙拱手道:“大明海军,在两天前就已经被蓝玉将军带到北方去了。”
“距离渤海湾,也就是几个时辰的路程。”
“陛下,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朱雄英沉吟片刻,淡淡道:“让他们留在渤海湾待命。”
“通知下去,明天上早朝!”
翌日清晨。
朱雄英已经穿好了龙袍,朝着奉天殿行去。
待满朝文武都站好,朱雄英也跟着进去了。
说起来,朱雄英还真是个特立独行。
朱元璋也好,前朝也罢,早朝一般都是皇帝先入内的。
等到皇帝落座,满朝文武才鱼贯而入。
但朱雄英却认为,这是皇上在等文武百官。
那必须是文武百官等他啊。
朱雄英等满朝文武全部到齐后,才进了奉天殿。
坐下后,朱雄英率先开口。
“宋濂,上次朕跟你说,要将大明希望小学和国子监合并,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阻碍?”
朱雄英这句话,就是对文官集团的警告。
这件事情,是朕下的命令,谁敢阻拦?
在一开始的时候,肯定有人想要从中作梗。
但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吧。
现在文官集团,已经变成了一团散沙。
朱元璋灭掉胡惟庸领导的文臣集团后,朱雄英又罢免了两个文臣领袖。
现在文官集团更是群龙无首。
没人带头,自然没人站出来。
“陛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宋濂是个老谋深算的人。
“臣保证,如果有人阻拦,会立刻向陛下汇报。”
“让陛下派人,将他绳之于法,不能让大明的教育改革毁于一旦。”
文臣们听了宋濂的话,气的咬牙切齿。
不过,他们对宋濂,却是发自内心的羡慕。
毕竟,宋濂跟了朱雄英这么久,现在也捞了不少好处。
在朝中,像宋濂这样有话语权的人并不多。
“很好!”
朱雄英笑着点头,又对杨士奇道:“杨士奇,你拿出朕当初设计的科举取士之法来。”
“让诸位爱卿看一看,哪里还有不足之处。”
“如果没有,明天就昭告天下,改变大明的科举制度。”
文武百官都是一头雾水。
自从天武帝朱雄英登上帝位之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革,似乎都很受人欢迎。
这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抗衡的。
杨士奇已经想好了说辞。
“大明的希望小学和国子监,已经合并在一起了。”
“看来科举制度,也该改革一下了。”
“陛下想要建立一个学习体系,分为小学、中学、大学。”
“等你大学毕业了,你就可以去大明各地的工厂上班。”
“也可以去当老师,教学生。”
“当然,大明科学院那边,也是可以去继续深造的。”
“只有大明科学院出来的学生,才有资格入朝为官。”
“而地方上的小官,至少也要大学毕业,才能任职。”
“如果大家都没有异议的话,不如就按照这个办法,昭告天下吧。”
如此一来,儒家想要独霸天下的想法,就彻底破灭了。
将来的科举,可不仅仅是儒家,涉及到的学科很多!
朱雄英的目光从文武百官的身上一一扫过。
以文官为主。
那些文臣,被朱雄英目光一扫,都是噤若寒蝉。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谁也不敢违抗朱雄英的命令,第一个带头的人,就会被革职。
看到这一幕,朱雄英心中一喜。
这都是朱元璋的功劳!
如果不是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直接废了宰相之位。
恐怕朱雄英还得与宰相周旋一番。
他直接调动了十万大军。
然后就出发,前往北方。
他们的目标,自然是渤海湾!
但是,蓝玉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他知道这是朱雄英的密旨。
所以,他将舰队开到了距离海岸线十公里左右的地方。
这样在陆地上是绝对看不见的。
这是为了防止走漏风声。
等大明的海军,突然进入渤海湾,一定会震惊天下的。
这么想着,蓝玉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自己对朱雄英的退让,实在是明智之举。
大家都是自己人,低下头算什么?
朱雄英将来必是千古一帝,跟在朱雄英身边,倒也不是坏事。
大明第一位海军大将,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海军,想想都让人羡慕不已。
但他蓝玉做到了。
与此同时,北平燕王府。
燕王朱棣正在燕王府中练习书法。
恐怕很少有人会信。
一向好武不爱文的朱棣,今天破天荒地留在了府中练字。
甚至也不去操练了。
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不过,朱棣确实是在练书法。
虽然他的书法很难成为大师。
不过,能掩人耳目就已经足够了。
“殿下,这是我新买来的毛笔和宣纸。”
燕王府中,有下人送上了笔墨纸砚。
朱棣正趴在桌子上写着什么。
听到仆人的话,他赶紧冲了过来,一把夺过了笔墨纸砚。
“都退下吧。”
朱棣屏下众人后,便开始在这些笔墨纸砚中翻找起来。
仔细的搜索了一圈。
朱棣发现了一张混杂在宣纸上的小纸条。
锦衣卫的渗透,让朱棣不得不谨慎行事。
就连朱棣自己都不敢肯定,燕王府是不是真的被锦衣卫给渗透了。
要知道,朱雄英的眼线,可是天下间最强的。
朱棣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将纸条展开,上面写着道衍的手书。
纸条上的文字很少。
“此事已成,还请殿下继续蛰伏。”
看到这行字,朱棣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他还以为自己有宁王撑腰呢。
殊不知,蓝玉已经率领大军向北进发了。
…
同一时间,应天,大明皇城。
朱雄英和往常一样,天天不上朝。
大臣们有事,首先要向解缙、杨士奇、杨溥这三位内阁大学士汇报。
而他们三个只会向朱雄英汇报重要的事情。
奉天殿,偏殿之中。
解缙单独去见朱雄英。
“启禀皇上,蓝玉将军已经收到密旨了。”
解缙拱手道:“大明海军,在两天前就已经被蓝玉将军带到北方去了。”
“距离渤海湾,也就是几个时辰的路程。”
“陛下,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朱雄英沉吟片刻,淡淡道:“让他们留在渤海湾待命。”
“通知下去,明天上早朝!”
翌日清晨。
朱雄英已经穿好了龙袍,朝着奉天殿行去。
待满朝文武都站好,朱雄英也跟着进去了。
说起来,朱雄英还真是个特立独行。
朱元璋也好,前朝也罢,早朝一般都是皇帝先入内的。
等到皇帝落座,满朝文武才鱼贯而入。
但朱雄英却认为,这是皇上在等文武百官。
那必须是文武百官等他啊。
朱雄英等满朝文武全部到齐后,才进了奉天殿。
坐下后,朱雄英率先开口。
“宋濂,上次朕跟你说,要将大明希望小学和国子监合并,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阻碍?”
朱雄英这句话,就是对文官集团的警告。
这件事情,是朕下的命令,谁敢阻拦?
在一开始的时候,肯定有人想要从中作梗。
但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吧。
现在文官集团,已经变成了一团散沙。
朱元璋灭掉胡惟庸领导的文臣集团后,朱雄英又罢免了两个文臣领袖。
现在文官集团更是群龙无首。
没人带头,自然没人站出来。
“陛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宋濂是个老谋深算的人。
“臣保证,如果有人阻拦,会立刻向陛下汇报。”
“让陛下派人,将他绳之于法,不能让大明的教育改革毁于一旦。”
文臣们听了宋濂的话,气的咬牙切齿。
不过,他们对宋濂,却是发自内心的羡慕。
毕竟,宋濂跟了朱雄英这么久,现在也捞了不少好处。
在朝中,像宋濂这样有话语权的人并不多。
“很好!”
朱雄英笑着点头,又对杨士奇道:“杨士奇,你拿出朕当初设计的科举取士之法来。”
“让诸位爱卿看一看,哪里还有不足之处。”
“如果没有,明天就昭告天下,改变大明的科举制度。”
文武百官都是一头雾水。
自从天武帝朱雄英登上帝位之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革,似乎都很受人欢迎。
这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抗衡的。
杨士奇已经想好了说辞。
“大明的希望小学和国子监,已经合并在一起了。”
“看来科举制度,也该改革一下了。”
“陛下想要建立一个学习体系,分为小学、中学、大学。”
“等你大学毕业了,你就可以去大明各地的工厂上班。”
“也可以去当老师,教学生。”
“当然,大明科学院那边,也是可以去继续深造的。”
“只有大明科学院出来的学生,才有资格入朝为官。”
“而地方上的小官,至少也要大学毕业,才能任职。”
“如果大家都没有异议的话,不如就按照这个办法,昭告天下吧。”
如此一来,儒家想要独霸天下的想法,就彻底破灭了。
将来的科举,可不仅仅是儒家,涉及到的学科很多!
朱雄英的目光从文武百官的身上一一扫过。
以文官为主。
那些文臣,被朱雄英目光一扫,都是噤若寒蝉。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谁也不敢违抗朱雄英的命令,第一个带头的人,就会被革职。
看到这一幕,朱雄英心中一喜。
这都是朱元璋的功劳!
如果不是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直接废了宰相之位。
恐怕朱雄英还得与宰相周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