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门的官员全都傻掉了,但也并不害怕。一群五城兵马司的杂兵,还敢对进士老爷动手么?
一名官员抬手指向正在冲来的一队人马,大声喝斥;“大胆,以下犯上,尔等意欲何为?”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当兵的被唬住了,当时都站住了。
这时候研发司内贾琏站在门后喊一嗓子:“兄弟们只管动手,出了事情贾某担着,大不了这官不做了。”
一句话给了五城兵马司士兵们勇气,对啊,我们老大是谁啊?王爷府都敢杀进去,逼死王府管家的主,满京城打听打听,勋贵子弟哪有不躲着五城兵马司的?就你们这些臭鱼烂虾?
走你!为首的军官手里的木棍往下一伸一横,拦路官员被绊倒在地。两个同伴扑上去,左右按住,掏出绳子给绑个结实。被抓官员骂骂咧咧,当兵的也不惯着,直接给嘴里塞核桃!
就这样,不断有官员被绊倒绑起的时候,当第一个官员表示不用绑,不会跑的时候,剩下的官员都老实了。纷纷按照要求,举起双手,极为屈辱的被押回五城兵马司。嗯,当初给勋贵子弟准备的学习班,有一段时间闲置了,如今又发挥作用了。
一百多个官员被五城兵马司拿下,今天的京城百姓,算是吃到了惊天动地的大瓜。
这可不是李逆案,那会满城戒严呢。老百姓门都不敢出,哪像这次啊,站在路边看够了乐子。
如果要问这些官员中的任何一人,人生最屈辱的时刻,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就是今天。
其中最惨的,就是几个激烈反抗的官员,嘴被堵上不说,手脚被绑着,一个棍子从中穿过,如同一头猪被抬着招摇过市。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到了六部,飞到了内阁,飞到了宫里。
让下面的官员先闹一闹,属于大佬们的管用伎俩。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各路大佬的预料。
发动百十个官员去堵门,把贾琏骂一顿,用口水淹死他,怎么看都是优势在我。
谁能想到,贾琏这个杀千刀的太讲武德了,手法极其下作,用心极其恶毒。
**都能看的出来,前后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五城兵马司的人马就到了,抓住了【纵火团伙】。
京城因为此事沸反盈天,那么起源也就是贾琏的那份奏折,到底写了点啥呢?
内容很简单,现在的龙禁尉只有侦察收集情报的权力,贾琏主张,龙禁尉作为皇帝的亲军,应该恢复太祖年间旧制。
什么意思呢?太祖年间的龙禁尉,有侦缉之权。就是手里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可以直接缉拿官员,关押并审讯的权力。
太上皇登基之后,为了稳定朝廷的局势,向文武百官进行了妥协,龙禁尉只有在京城才有侦缉权,关押权力交给了刑部和大理寺,审问审判的权力,则由督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家分担。出了京城,龙禁尉就剩下一个侦察权力了。
现在懂了吧?文官群体为何跳的三丈高了!
古人对名誉非常的看重,越往前的朝代越看重。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人物飞将军李广为例子,这位因为犯了案子,被廷尉拿下后,因为不堪忍受刀笔吏的羞辱,选择了**。
刀笔吏啥意思,就是审讯和记录的人员,这些人不是官,但审问的事情由他们来做。
两汉的时候,很多愤而杀人的案件被记录在册,徐庶就是这么个情况。
随着历史的演进,后人对于名声和荣誉的重视程度的表达没有两汉以前那么激烈了,但依旧非常重视。
因为个人名声如何,往往与道德有关。一些人为了泄愤,往往会在个人出版物中搞一些泼脏水的行为,后来者中某些爱好猎奇者,往往如获至宝,拿这些民间野史当证据,来作为对一些历史人物评判的证据。例如,欧阳修扒灰说。
总之越往后,科技进步了,社会财富增加了,人们的整体道德标准越来越低了。个别文艺作品甚至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动心思比如《满江红》。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出发,一个文人中了举人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中进士后七品起步。
龙禁尉呢?虽然也有相应的官职在身,但因为其帝皇鹰犬的身份,社会上的主流认知,龙禁尉的官员都是杂流官。
其地位还不如荫官,甚至还要排在荫官的后面。
这种局面当然是由长期占据社会舆论主导权的士绅阶级刻意营造的,但他们就是人多,就是话语权更强大,几乎所有社会共识,都是士绅阶层缔造的。在不能抹黑皇帝的情况下,抹黑锦衣卫、东厂、西厂就是必然的结果。
为何不能抹黑皇帝呢?电视剧不是有好几根棒棒,上打昏君下打谄臣么?
电视剧看看就好了,隋朝的时候,【大不敬】的罪名就出现了,宋仁宗这么好欺负的皇帝,最多被臣子喷一脸的口水,魏征最过分就是拉唐太宗的衣袖,或者憋死一只袖子内的鸟儿。海瑞这么猛的人,也就是上奏折骂一通嘉靖。
看明白没有,不能刚正面的时候,那就迂回。遇见朱元璋这种皇帝,那就在小本本上说锦衣卫的坏话,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就在皇帝面前告状。一点一点的废除锦衣卫,虚弱帝皇的爪牙,剪其羽翼。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再牛-逼,也仅仅是一个人,没有帮手,皇帝就失去了耳目,更别提其他的。清朝算是把集权玩到巅峰了,一场太平天国运动下来,逼不得已才放权给汉人的官员。
任何时候,君权与臣权之间的较量都是存在的。
大周朝也不例外,太祖年间,马上得天下的太祖哪里会惯文官的臭毛病,甚至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都不惯着。
太上皇登基后,因为得位不正,只能以一点一点的削弱龙禁尉为代价,笼络文官,甚至还拿国库里的银子,借给勋贵和官员。
说是借,但是当初借钱的人,可没想过要还钱的一天。
做官的都差不多,最讨厌别人管着他了,可以的话,最好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了。
当然这不现实,所以,尽量的减少来自皇帝的耳目,打着官员之间互相监督旗号,时间长了就成了裁判是我,运动员是我,运动场馆都是我的。
这么说吧,古往今来的臣子们,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去奋斗,那就是虚君,文人还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垂拱而治】。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但凡是接近【垂拱而治】的时代,国家实力一定急剧下滑。
林如海主张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搞巡视组。官员们就好像菊花被捅破一般跳起来,贾琏直接上大招,放出龙禁尉的原始形态,满天下的官员,不论文武,都要跳脚。用鲁迅的话说,这就是破窗理论,要开给房子开一个窗口,就得有人出来说要拆掉屋子。
承辉帝想不想恢复太祖年间龙禁尉旧制呢?当然是想的,只要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都想。
现实是也就是想一想了,不可能做的到。原因很简单,威望不足。威望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贾琏真就不怕被天下的官员唾骂么?他还真不怕,因为对于贾琏而言,文官们怎么都不会当他是一路人的。更别说,贾琏现在看着依旧懒,其实已经在做事情了,只不过很多事情因为时机不成熟,现在的情况下,越努力越失败。
别人看着贾琏东一下西一下的在不务正业,实际上在他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行动中,整个国家已经在一点一点的变化了。
两千年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惯性太大了,一己之力无法阻挡,只能因势利导。
以银行为例,在挣钱的道路上,从最初的铸币税到异地汇款收费,发放牌照等一些列手段的促动下,资金必将朝着更加来钱的方向流动。
这个时代什么方向最来钱呢?当然是对外贸易咯。没看见承辉帝都开始重视水师了么?
经历过财政困难的日子后,将来一旦现有收入无法满足财政需求,皇帝一定会寻求向外发展,去攫取更大的利益。
基层社会,西洋海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催动下,自然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使劲,带动周边。
当大周的对外发展由民间利益驱动,并且上下利益一致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力量将无可匹敌。
道理很简单,这是个大国,目前在经济文化全面领先西方。
内阁,五位大佬沉默的坐着,没人发言。真不是怕贾琏“灾星”的名声,实在是这个事情太过丢人了。
你们都想到了下面的官员一定会去堵门闹事,人家写奏折的时候,肯定已经先想好了,并且早有布置。
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居然被一个小年轻耍的团团转,丢人丢的人尽皆知。
但凡当初多想一下,结合贾琏以前的行事风格,都会提前交代一句下面的人,不要闹的太过,上奏折弹劾就行了,不要搞物理。
“好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让人去请林如海。五城兵马司终究是督察院的下属部门。”首辅孔照还是率先开口了,现在这个局面指望别人肯定不行了,还得自己上。丢人不丢人的,先把局面控制住,人捞出来。别让贾琏借机把事情搞大。
“在下去见林如海!”潘季训果断的站起来,离开了令人窒息的内阁小会议室。
事情传到督察院,一开始林如海也是目瞪口呆的。上那份奏折的时候,林如海知道肯定要被弹劾,也做好了被群起而攻之的准备。
甚至连下一份反击的奏折,腹稿已经打好了,就等着上第二份奏折,跟那群虫豸们较量一下。
总而言之,内阁没有督察院一席之地的历史,必定要在林某人手里终结。
林如海把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贾琏这家伙连招呼都不打一个,直接往粪坑里丢炸弹,激起民愤(粪)。
就在林如海想着如何化解的时候,贾琏玩的更绝的消息传来了。一口气抓了京城一百多位官员。
林如海人都麻了,他是真没想到,五城兵马司还能这么用。
不等林如海想明白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才能把事情影响最小化的时候,已经有人登门了。
来的是大理寺卿毛大人,见面之后先是客气一番,然后很不客气的开口喷:“林大人,五城兵马司要造反么?您不管管?”
没等林如海回答呢,门口又进来一个人,刑部尚书王刚,开口很不客气:“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朝廷官员像牲口一样被抬着招摇过市,林大人,贾琏是在犯罪啊。”
这俩前后脚进来,说出来的话却不像来息事宁人的,而是来拱火,想把事情闹大的。
林如海瞬间就明白这俩啥意思,不就是为了内阁增补么?觉得自己有机会是吧?好好好,你们没安好心,别怪林某不客气。
“二位也是贾琏的上官,为何不亲自去找他呢?”林如海不紧不慢的反问一句,原本有点浮躁的情绪,意外的平静了。
两人交换了一个视线后,都没有主动开口。这俩其实是在害怕,怕什么呢?当然看见林如海不上钩,害怕被报复。
或许林如海没啥手段报复他们,但是拉着他们一起死的本事是有的。
只能说两人还是太着急了,内阁增补的事情还没定下来呢,他们就先开始内斗了。
林如海的反问,令二人进退维谷,毕竟底裤都被人看穿了,非要强调什么五城兵马司是督察院下属单位的话呢,也不是不能说,那就是把人往死里得罪了。都是老江湖了,王刚很快就转换思路:“贾琏年轻气盛,林大人还是去跟他好好说说,不要太过冲动,以免事情闹大。”
这思路转化的真快啊,不愧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贼。毛大人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大家都好。”
你看,没人再提什么五城兵马司是督察院下属的话了。
因为心里都清楚,贾琏是那种逼急了能让五城兵马司脱离督察院的狠人。别人这么干,没人信,但贾琏真不好说。
气氛缓和,林如海也没法发作的时候,现场有点安静,门口潘季训冲进来,才算打破了安静。
(本章完)
一名官员抬手指向正在冲来的一队人马,大声喝斥;“大胆,以下犯上,尔等意欲何为?”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当兵的被唬住了,当时都站住了。
这时候研发司内贾琏站在门后喊一嗓子:“兄弟们只管动手,出了事情贾某担着,大不了这官不做了。”
一句话给了五城兵马司士兵们勇气,对啊,我们老大是谁啊?王爷府都敢杀进去,逼死王府管家的主,满京城打听打听,勋贵子弟哪有不躲着五城兵马司的?就你们这些臭鱼烂虾?
走你!为首的军官手里的木棍往下一伸一横,拦路官员被绊倒在地。两个同伴扑上去,左右按住,掏出绳子给绑个结实。被抓官员骂骂咧咧,当兵的也不惯着,直接给嘴里塞核桃!
就这样,不断有官员被绊倒绑起的时候,当第一个官员表示不用绑,不会跑的时候,剩下的官员都老实了。纷纷按照要求,举起双手,极为屈辱的被押回五城兵马司。嗯,当初给勋贵子弟准备的学习班,有一段时间闲置了,如今又发挥作用了。
一百多个官员被五城兵马司拿下,今天的京城百姓,算是吃到了惊天动地的大瓜。
这可不是李逆案,那会满城戒严呢。老百姓门都不敢出,哪像这次啊,站在路边看够了乐子。
如果要问这些官员中的任何一人,人生最屈辱的时刻,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就是今天。
其中最惨的,就是几个激烈反抗的官员,嘴被堵上不说,手脚被绑着,一个棍子从中穿过,如同一头猪被抬着招摇过市。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到了六部,飞到了内阁,飞到了宫里。
让下面的官员先闹一闹,属于大佬们的管用伎俩。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各路大佬的预料。
发动百十个官员去堵门,把贾琏骂一顿,用口水淹死他,怎么看都是优势在我。
谁能想到,贾琏这个杀千刀的太讲武德了,手法极其下作,用心极其恶毒。
**都能看的出来,前后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五城兵马司的人马就到了,抓住了【纵火团伙】。
京城因为此事沸反盈天,那么起源也就是贾琏的那份奏折,到底写了点啥呢?
内容很简单,现在的龙禁尉只有侦察收集情报的权力,贾琏主张,龙禁尉作为皇帝的亲军,应该恢复太祖年间旧制。
什么意思呢?太祖年间的龙禁尉,有侦缉之权。就是手里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可以直接缉拿官员,关押并审讯的权力。
太上皇登基之后,为了稳定朝廷的局势,向文武百官进行了妥协,龙禁尉只有在京城才有侦缉权,关押权力交给了刑部和大理寺,审问审判的权力,则由督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家分担。出了京城,龙禁尉就剩下一个侦察权力了。
现在懂了吧?文官群体为何跳的三丈高了!
古人对名誉非常的看重,越往前的朝代越看重。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人物飞将军李广为例子,这位因为犯了案子,被廷尉拿下后,因为不堪忍受刀笔吏的羞辱,选择了**。
刀笔吏啥意思,就是审讯和记录的人员,这些人不是官,但审问的事情由他们来做。
两汉的时候,很多愤而杀人的案件被记录在册,徐庶就是这么个情况。
随着历史的演进,后人对于名声和荣誉的重视程度的表达没有两汉以前那么激烈了,但依旧非常重视。
因为个人名声如何,往往与道德有关。一些人为了泄愤,往往会在个人出版物中搞一些泼脏水的行为,后来者中某些爱好猎奇者,往往如获至宝,拿这些民间野史当证据,来作为对一些历史人物评判的证据。例如,欧阳修扒灰说。
总之越往后,科技进步了,社会财富增加了,人们的整体道德标准越来越低了。个别文艺作品甚至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动心思比如《满江红》。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出发,一个文人中了举人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中进士后七品起步。
龙禁尉呢?虽然也有相应的官职在身,但因为其帝皇鹰犬的身份,社会上的主流认知,龙禁尉的官员都是杂流官。
其地位还不如荫官,甚至还要排在荫官的后面。
这种局面当然是由长期占据社会舆论主导权的士绅阶级刻意营造的,但他们就是人多,就是话语权更强大,几乎所有社会共识,都是士绅阶层缔造的。在不能抹黑皇帝的情况下,抹黑锦衣卫、东厂、西厂就是必然的结果。
为何不能抹黑皇帝呢?电视剧不是有好几根棒棒,上打昏君下打谄臣么?
电视剧看看就好了,隋朝的时候,【大不敬】的罪名就出现了,宋仁宗这么好欺负的皇帝,最多被臣子喷一脸的口水,魏征最过分就是拉唐太宗的衣袖,或者憋死一只袖子内的鸟儿。海瑞这么猛的人,也就是上奏折骂一通嘉靖。
看明白没有,不能刚正面的时候,那就迂回。遇见朱元璋这种皇帝,那就在小本本上说锦衣卫的坏话,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就在皇帝面前告状。一点一点的废除锦衣卫,虚弱帝皇的爪牙,剪其羽翼。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再牛-逼,也仅仅是一个人,没有帮手,皇帝就失去了耳目,更别提其他的。清朝算是把集权玩到巅峰了,一场太平天国运动下来,逼不得已才放权给汉人的官员。
任何时候,君权与臣权之间的较量都是存在的。
大周朝也不例外,太祖年间,马上得天下的太祖哪里会惯文官的臭毛病,甚至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都不惯着。
太上皇登基后,因为得位不正,只能以一点一点的削弱龙禁尉为代价,笼络文官,甚至还拿国库里的银子,借给勋贵和官员。
说是借,但是当初借钱的人,可没想过要还钱的一天。
做官的都差不多,最讨厌别人管着他了,可以的话,最好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了。
当然这不现实,所以,尽量的减少来自皇帝的耳目,打着官员之间互相监督旗号,时间长了就成了裁判是我,运动员是我,运动场馆都是我的。
这么说吧,古往今来的臣子们,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去奋斗,那就是虚君,文人还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垂拱而治】。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但凡是接近【垂拱而治】的时代,国家实力一定急剧下滑。
林如海主张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搞巡视组。官员们就好像菊花被捅破一般跳起来,贾琏直接上大招,放出龙禁尉的原始形态,满天下的官员,不论文武,都要跳脚。用鲁迅的话说,这就是破窗理论,要开给房子开一个窗口,就得有人出来说要拆掉屋子。
承辉帝想不想恢复太祖年间龙禁尉旧制呢?当然是想的,只要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都想。
现实是也就是想一想了,不可能做的到。原因很简单,威望不足。威望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贾琏真就不怕被天下的官员唾骂么?他还真不怕,因为对于贾琏而言,文官们怎么都不会当他是一路人的。更别说,贾琏现在看着依旧懒,其实已经在做事情了,只不过很多事情因为时机不成熟,现在的情况下,越努力越失败。
别人看着贾琏东一下西一下的在不务正业,实际上在他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行动中,整个国家已经在一点一点的变化了。
两千年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惯性太大了,一己之力无法阻挡,只能因势利导。
以银行为例,在挣钱的道路上,从最初的铸币税到异地汇款收费,发放牌照等一些列手段的促动下,资金必将朝着更加来钱的方向流动。
这个时代什么方向最来钱呢?当然是对外贸易咯。没看见承辉帝都开始重视水师了么?
经历过财政困难的日子后,将来一旦现有收入无法满足财政需求,皇帝一定会寻求向外发展,去攫取更大的利益。
基层社会,西洋海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催动下,自然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使劲,带动周边。
当大周的对外发展由民间利益驱动,并且上下利益一致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力量将无可匹敌。
道理很简单,这是个大国,目前在经济文化全面领先西方。
内阁,五位大佬沉默的坐着,没人发言。真不是怕贾琏“灾星”的名声,实在是这个事情太过丢人了。
你们都想到了下面的官员一定会去堵门闹事,人家写奏折的时候,肯定已经先想好了,并且早有布置。
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居然被一个小年轻耍的团团转,丢人丢的人尽皆知。
但凡当初多想一下,结合贾琏以前的行事风格,都会提前交代一句下面的人,不要闹的太过,上奏折弹劾就行了,不要搞物理。
“好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让人去请林如海。五城兵马司终究是督察院的下属部门。”首辅孔照还是率先开口了,现在这个局面指望别人肯定不行了,还得自己上。丢人不丢人的,先把局面控制住,人捞出来。别让贾琏借机把事情搞大。
“在下去见林如海!”潘季训果断的站起来,离开了令人窒息的内阁小会议室。
事情传到督察院,一开始林如海也是目瞪口呆的。上那份奏折的时候,林如海知道肯定要被弹劾,也做好了被群起而攻之的准备。
甚至连下一份反击的奏折,腹稿已经打好了,就等着上第二份奏折,跟那群虫豸们较量一下。
总而言之,内阁没有督察院一席之地的历史,必定要在林某人手里终结。
林如海把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贾琏这家伙连招呼都不打一个,直接往粪坑里丢炸弹,激起民愤(粪)。
就在林如海想着如何化解的时候,贾琏玩的更绝的消息传来了。一口气抓了京城一百多位官员。
林如海人都麻了,他是真没想到,五城兵马司还能这么用。
不等林如海想明白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才能把事情影响最小化的时候,已经有人登门了。
来的是大理寺卿毛大人,见面之后先是客气一番,然后很不客气的开口喷:“林大人,五城兵马司要造反么?您不管管?”
没等林如海回答呢,门口又进来一个人,刑部尚书王刚,开口很不客气:“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朝廷官员像牲口一样被抬着招摇过市,林大人,贾琏是在犯罪啊。”
这俩前后脚进来,说出来的话却不像来息事宁人的,而是来拱火,想把事情闹大的。
林如海瞬间就明白这俩啥意思,不就是为了内阁增补么?觉得自己有机会是吧?好好好,你们没安好心,别怪林某不客气。
“二位也是贾琏的上官,为何不亲自去找他呢?”林如海不紧不慢的反问一句,原本有点浮躁的情绪,意外的平静了。
两人交换了一个视线后,都没有主动开口。这俩其实是在害怕,怕什么呢?当然看见林如海不上钩,害怕被报复。
或许林如海没啥手段报复他们,但是拉着他们一起死的本事是有的。
只能说两人还是太着急了,内阁增补的事情还没定下来呢,他们就先开始内斗了。
林如海的反问,令二人进退维谷,毕竟底裤都被人看穿了,非要强调什么五城兵马司是督察院下属单位的话呢,也不是不能说,那就是把人往死里得罪了。都是老江湖了,王刚很快就转换思路:“贾琏年轻气盛,林大人还是去跟他好好说说,不要太过冲动,以免事情闹大。”
这思路转化的真快啊,不愧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贼。毛大人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大家都好。”
你看,没人再提什么五城兵马司是督察院下属的话了。
因为心里都清楚,贾琏是那种逼急了能让五城兵马司脱离督察院的狠人。别人这么干,没人信,但贾琏真不好说。
气氛缓和,林如海也没法发作的时候,现场有点安静,门口潘季训冲进来,才算打破了安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