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在暗中推动自己的变法之策。
今天放衙后,唐孝仁刚回家,就收到了张暃柴求见的消息。
对于张暃柴,唐孝仁还是很欣赏的。
于是立即让儿子把张暃柴请进来。
“首辅大人!”
“张大人!”
在唐孝仁心里,张暃柴是个不善社交的技术型官员。
他甚少与别的同僚来往,也从不巴结上官。
所以唐孝仁也很好奇,张暃柴趁夜前来所为何事?
而张暃柴直接拿出了一本奏折。
“唐大人,这是我到了驾部司后,草拟制定的计划。”
“我给工部尚书呈交了,尚书大人说此计太大,他没法做主。”
“所以我便来找唐大人了。”
唐孝仁已经见识过张暃柴的能力,乃是名副其实的能吏。
没想到他刚到驾部司,就有新想法了?
唐孝仁主张变法,当然喜欢求变的官吏。
于是唐孝仁打开这本计划书。
“轨道?轨道是何物?”唐孝仁看见标题,一头雾水。
一般接待朝中大臣,唐孝仁都会带上儿子唐延。
唐延虽然算是荫官,但也有官职在身。
可惜科举上实力稍弱,整日在外面乱晃。
唐孝仁虽然不待见这个儿子,但毕竟是首辅的儿子,所以也经常带他会见客人,算是培养熏陶。
之前唐延在唐孝仁会客时,都是一言不发的。
因为父亲讨论的那些东西,他全都听不懂。
但这次他听懂了。
张暃柴的《开物天工》在京城出版,唐延也买了一本。
他对科举不感兴趣,但是对机关之术很有天赋。
看完那本书后,唐延也对书中的机关学有过研究。
他惊觉自己在这方面,居然比读书有天赋多了。
所以最近唐延都没出去闲逛,一直待在屋里研究机关术。
唐延立即说道:“父亲,轨道是在地面铺设两排铁轨,把按有轮子的车放上去,拉动车子可以很省力。”
“儿子记得张大人在《开物天工》中写到,铺设铁轨,用马匹拉动铁道车厢,可以大大提高运输货物的速度及承重。”
接着,唐延和唐孝仁解释了一遍。
听完后,唐孝仁也在思考。
按照张暃柴和唐延说的,铺设铁轨,可以有效提高运输的效率。
京城是在大周的中心区域,但是京城附近不产粮食。
所以必须把余杭地区的粮食运输来京城。
运输路线有两条。
一是走河运。
也是靠京城与余杭之间的运河,才满足了京城百万人口的粮食需求。
但河运的弊端也很明显,便是成本太高。
河运的损耗率极高。
主要原因是经过一趟河运,沿途的衙门都会伸手。
官员、漕工、水匪、沿路的豪强等等。
一层层剥削下来,运输程中折损几艘粮船,都是常规操作了。
十船粮食,能有六船安全抵达京城就不错了。
河运一直是朝廷的心病,也是大周王朝的积弊之一。
但是轨道又如何能解决河运的问题呢?
难不成要从余杭修路到京城?
不可能,那成本实在太高了。
只听张暃柴说道:“首辅大人,您听说过海运吗?”
“海运?”
张暃柴说道:“下官翻阅过资料,现在南部建造的海船,已经能平安的航行到港口,速度是海运的两倍。”
“海船更吃水,承载的货物也是海运的几十倍。”
“如果河运改为海运,那么一年可以节省百万担粮食。”
“速度与效率也会提高许多。”
唐孝仁疑惑的问道:“既然海运这么好,怎么从来不走海运呢?”
今天放衙后,唐孝仁刚回家,就收到了张暃柴求见的消息。
对于张暃柴,唐孝仁还是很欣赏的。
于是立即让儿子把张暃柴请进来。
“首辅大人!”
“张大人!”
在唐孝仁心里,张暃柴是个不善社交的技术型官员。
他甚少与别的同僚来往,也从不巴结上官。
所以唐孝仁也很好奇,张暃柴趁夜前来所为何事?
而张暃柴直接拿出了一本奏折。
“唐大人,这是我到了驾部司后,草拟制定的计划。”
“我给工部尚书呈交了,尚书大人说此计太大,他没法做主。”
“所以我便来找唐大人了。”
唐孝仁已经见识过张暃柴的能力,乃是名副其实的能吏。
没想到他刚到驾部司,就有新想法了?
唐孝仁主张变法,当然喜欢求变的官吏。
于是唐孝仁打开这本计划书。
“轨道?轨道是何物?”唐孝仁看见标题,一头雾水。
一般接待朝中大臣,唐孝仁都会带上儿子唐延。
唐延虽然算是荫官,但也有官职在身。
可惜科举上实力稍弱,整日在外面乱晃。
唐孝仁虽然不待见这个儿子,但毕竟是首辅的儿子,所以也经常带他会见客人,算是培养熏陶。
之前唐延在唐孝仁会客时,都是一言不发的。
因为父亲讨论的那些东西,他全都听不懂。
但这次他听懂了。
张暃柴的《开物天工》在京城出版,唐延也买了一本。
他对科举不感兴趣,但是对机关之术很有天赋。
看完那本书后,唐延也对书中的机关学有过研究。
他惊觉自己在这方面,居然比读书有天赋多了。
所以最近唐延都没出去闲逛,一直待在屋里研究机关术。
唐延立即说道:“父亲,轨道是在地面铺设两排铁轨,把按有轮子的车放上去,拉动车子可以很省力。”
“儿子记得张大人在《开物天工》中写到,铺设铁轨,用马匹拉动铁道车厢,可以大大提高运输货物的速度及承重。”
接着,唐延和唐孝仁解释了一遍。
听完后,唐孝仁也在思考。
按照张暃柴和唐延说的,铺设铁轨,可以有效提高运输的效率。
京城是在大周的中心区域,但是京城附近不产粮食。
所以必须把余杭地区的粮食运输来京城。
运输路线有两条。
一是走河运。
也是靠京城与余杭之间的运河,才满足了京城百万人口的粮食需求。
但河运的弊端也很明显,便是成本太高。
河运的损耗率极高。
主要原因是经过一趟河运,沿途的衙门都会伸手。
官员、漕工、水匪、沿路的豪强等等。
一层层剥削下来,运输程中折损几艘粮船,都是常规操作了。
十船粮食,能有六船安全抵达京城就不错了。
河运一直是朝廷的心病,也是大周王朝的积弊之一。
但是轨道又如何能解决河运的问题呢?
难不成要从余杭修路到京城?
不可能,那成本实在太高了。
只听张暃柴说道:“首辅大人,您听说过海运吗?”
“海运?”
张暃柴说道:“下官翻阅过资料,现在南部建造的海船,已经能平安的航行到港口,速度是海运的两倍。”
“海船更吃水,承载的货物也是海运的几十倍。”
“如果河运改为海运,那么一年可以节省百万担粮食。”
“速度与效率也会提高许多。”
唐孝仁疑惑的问道:“既然海运这么好,怎么从来不走海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