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虎永刚几人去了伊犁老城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喀赞其”,是维吾尔语,意思为“铸锅为业的人”。
而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则是北疆唯一一个以维吾尔族民族风情为主体的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
它有着“民居博物馆”的美称,因为它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它涵盖了厚重的维吾尔族文化,又不失北疆维吾尔民族独特的民风民情。
旅游区内有居民近12万人,共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3个民族。
城区内拥有清朝乾隆时期以来的古建筑300多幢。
同时,2万多户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星罗棋布,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和各式砖石结构别墅,随处可见。
站在马路对面,你可以看到写有“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高大门楼。
门楼的主色调是蓝色,非常显眼。
虎永刚几人昨晚在六星街就已经看到,那里的民居以蓝色为主色调,估计这里也是如此吧。
门楼上下有一大群鸽子,或飞或停。
许多游客站在鸽子中间,一边给鸽子喂食,一边跺脚,或者嘴里发出奇怪的音调来打扰鸽子。
这样就可以让鸽子在空中飞起来,拍下它们在空中翱翔的壮观照片。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不需要购买门票,但因为里面范围很广,方便游客全方位快速感受它的魅力,里面有观光车和马车两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
这两种的价格一样,都是30元/人。
但有个奇葩的规定,要五人以上才卖票。如果不足五人,就要自己去找其他游客组合。
虎永刚一行刚好五人,顺利地买了票,坐上马车,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大街小巷内行走。
一路上,虎永刚发现,这旅游区内几乎所有建筑的墙壁和窗户都涂上了蓝色油漆,看起来赏心悦目,相当清爽。
喀其赞民俗旅游区内聚居了很多维吾尔族人。
这里也是伊宁市唯一一个可以看到维吾尔族建筑风格房屋的大区域。
对于游客可以来说,这是了解维吾尔族民俗的一个窗口。
旅游区内有许多家访点可供游客参观。
在一个家访点,马车夫将马车停下来,让虎永刚几人走进去参观。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维吾尔族同胞的家,一切都感觉很新鲜,特别是小刘娜,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好奇。
这家的庭院是一个四合院,很小,但很精致,装饰得也很漂亮。
在主人的要求下,几人都脱下鞋子,踩在门口的地毯上,走进了房子。
里面的奢华布置,令人感到惊讶,每个房间的顶部都显得很精致,家具充满了异国情调,不难看出,这个家庭非常富有。
接下来,马车夫将虎永刚几人带到了旅游区内的吐达洪巴依大院,这是商人吐达洪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前苏联(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回国后,在伊宁市的居所。
因其富有,当地人尊称其为“巴依”。
据介绍,这个吐达洪巴依是民国中期伊宁的四大巴依之一,以西域商贾领袖和文化使者的形象享誉一方。
吐达洪巴依出生于俄国,苏联十月革命后,为逃避镇压,带着全家辗转到伊宁市。
1931年,开始建造这个大院。可惜的是,大院建成后,他只住了三年,就被军阀盛世才杀害了。
吐达洪巴依一生经商,将中国的茶叶、丝绸、土特产带到西方,再将建筑、工业、文化的西方先进理念及科技成果带回中国,在伊宁创办了首座机械化面粉厂、首家电灯公司,形成伊宁近代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雏形。
听说现在这个大院,是由南京帮助修复的,虎永刚几人顿时就有了满满的自豪感。
走进院内就发现,这大院确实很大,占地约2000平方米。
大院里有两排屋子,外墙也都刷了蓝色油漆,院内种满了花花草草自不必说,屋内青砖照壁、筒式壁炉、水晶吊灯、民族地毯等极尽奢华,还有留声机、电话等当时较先进的生活用品。
他们的运气真是不错,正巧赶上了大院内上午的维吾尔民族歌舞表演,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虎永刚几人在喀赞其旅游区的最后一站,是参观了“陕西回族大寺”。
一开始,几人都很好奇,这座寺庙建在伊宁,为何要冠以“陕西”之名呢?
到了那里,看到介绍才知道,这座寺庙??之所以叫陕西,是因为其创建者为陕西驻哈密的回民军,其建筑造型与布局也是仿照了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
陕西回族大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伊犁最早落成的清真寺之一,同时也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这座回族大寺,在历史上曾被冠以多个名称,最初叫做宁固寺。
据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在固尔扎筑城竣工,乾隆帝赐城名“宁远”,寓意“远方安宁”,所以该寺取名宁固寺,也是取“安宁永固”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最初修建该寺的回族穆斯林信众,大多来自宁夏固原地区,所以在寺院落成后称为“宁固寺”。
回族大寺建成之后,又在其西面和西北两侧相继修建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做礼拜的寺院。
从高处俯瞰,这几座寺院构成了一只凤凰图形,回族大寺是其头部,因此被称为“凤凰寺”。
后来又称回族大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坑坑寺等,主要是因为原籍陕西、甘肃的回民来此寺做礼拜的甚多,随其变化而几经易名。
该寺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兼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
寺庙前面有山门、正门,两侧为双重八字影壁,正中门楼高耸。
其门楼为一座三层亭式建筑,第一、二层为平面四角形。
围廊阁楼,第三层为六角飞檐式尖顶亭阁,称宣礼楼。
山门到礼拜殿原林建有玉带桥和鱼池,现在仅存遗址。
虎永刚几人重点参观了一下寺庙的主体建筑——礼拜殿。
礼拜殿座西向东,由外殿、中殿、里殿三部分组成,其殿堂楼亭大小适宜,结构严整,造型古雅优美,布局考究、气势宏伟庄严,。
整个礼拜殿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可供千余人作礼拜。
礼拜殿由两个卷棚顶和一个歇山顶并列,檐部相连,融为一体,构成勾连搭形制。
殿面宽七开间,后窑座平面呈方形,上部呈八角形的三层阁亭。
里殿是一座外形四层八角形的攒亭式窑殿建筑,内部为穹窿结构,此即领拜人所处之位置一一小窑殿。
窑殿两侧各有一个挖空的窗棂和两个门,右门内壁上刻着阿拉伯文字的《古兰经》片段经文。
右门外壁上雕刻着“认主独遵”四个大字,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点霞光两世照”;下联是:“认主难保本来真”;
左门外壁上刻的四个大字是“赞主清静”,其右侧是“一道真光”,左侧则为“绕亮天地”。
此外,礼拜殿屋顶正脊、斜脊的蔓纹花卉和脊吻、套兽等,均为透空砖雕和透空琉璃,正中宝瓶为镂空琉璃制作。
其彩画的图案用色有独到之处,作色瑰丽,技艺水平较高。
在马车夫的催促下,几人匆匆离开,结束了喀赞其旅游区的行程。
回到旅游区大门时,他们的好运再次降临,每天上午11时30分迎客舞表演正式开始。
随着欢快的乐曲响起,身着精美少数民族服饰的姑娘和小伙儿翩翩起舞,将现场氛围瞬间点燃,不少游客也纷纷加入其中,汇成了一派欢乐的海洋……
“喀赞其”,是维吾尔语,意思为“铸锅为业的人”。
而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则是北疆唯一一个以维吾尔族民族风情为主体的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
它有着“民居博物馆”的美称,因为它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它涵盖了厚重的维吾尔族文化,又不失北疆维吾尔民族独特的民风民情。
旅游区内有居民近12万人,共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3个民族。
城区内拥有清朝乾隆时期以来的古建筑300多幢。
同时,2万多户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星罗棋布,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和各式砖石结构别墅,随处可见。
站在马路对面,你可以看到写有“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高大门楼。
门楼的主色调是蓝色,非常显眼。
虎永刚几人昨晚在六星街就已经看到,那里的民居以蓝色为主色调,估计这里也是如此吧。
门楼上下有一大群鸽子,或飞或停。
许多游客站在鸽子中间,一边给鸽子喂食,一边跺脚,或者嘴里发出奇怪的音调来打扰鸽子。
这样就可以让鸽子在空中飞起来,拍下它们在空中翱翔的壮观照片。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不需要购买门票,但因为里面范围很广,方便游客全方位快速感受它的魅力,里面有观光车和马车两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
这两种的价格一样,都是30元/人。
但有个奇葩的规定,要五人以上才卖票。如果不足五人,就要自己去找其他游客组合。
虎永刚一行刚好五人,顺利地买了票,坐上马车,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大街小巷内行走。
一路上,虎永刚发现,这旅游区内几乎所有建筑的墙壁和窗户都涂上了蓝色油漆,看起来赏心悦目,相当清爽。
喀其赞民俗旅游区内聚居了很多维吾尔族人。
这里也是伊宁市唯一一个可以看到维吾尔族建筑风格房屋的大区域。
对于游客可以来说,这是了解维吾尔族民俗的一个窗口。
旅游区内有许多家访点可供游客参观。
在一个家访点,马车夫将马车停下来,让虎永刚几人走进去参观。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维吾尔族同胞的家,一切都感觉很新鲜,特别是小刘娜,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好奇。
这家的庭院是一个四合院,很小,但很精致,装饰得也很漂亮。
在主人的要求下,几人都脱下鞋子,踩在门口的地毯上,走进了房子。
里面的奢华布置,令人感到惊讶,每个房间的顶部都显得很精致,家具充满了异国情调,不难看出,这个家庭非常富有。
接下来,马车夫将虎永刚几人带到了旅游区内的吐达洪巴依大院,这是商人吐达洪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前苏联(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回国后,在伊宁市的居所。
因其富有,当地人尊称其为“巴依”。
据介绍,这个吐达洪巴依是民国中期伊宁的四大巴依之一,以西域商贾领袖和文化使者的形象享誉一方。
吐达洪巴依出生于俄国,苏联十月革命后,为逃避镇压,带着全家辗转到伊宁市。
1931年,开始建造这个大院。可惜的是,大院建成后,他只住了三年,就被军阀盛世才杀害了。
吐达洪巴依一生经商,将中国的茶叶、丝绸、土特产带到西方,再将建筑、工业、文化的西方先进理念及科技成果带回中国,在伊宁创办了首座机械化面粉厂、首家电灯公司,形成伊宁近代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雏形。
听说现在这个大院,是由南京帮助修复的,虎永刚几人顿时就有了满满的自豪感。
走进院内就发现,这大院确实很大,占地约2000平方米。
大院里有两排屋子,外墙也都刷了蓝色油漆,院内种满了花花草草自不必说,屋内青砖照壁、筒式壁炉、水晶吊灯、民族地毯等极尽奢华,还有留声机、电话等当时较先进的生活用品。
他们的运气真是不错,正巧赶上了大院内上午的维吾尔民族歌舞表演,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虎永刚几人在喀赞其旅游区的最后一站,是参观了“陕西回族大寺”。
一开始,几人都很好奇,这座寺庙建在伊宁,为何要冠以“陕西”之名呢?
到了那里,看到介绍才知道,这座寺庙??之所以叫陕西,是因为其创建者为陕西驻哈密的回民军,其建筑造型与布局也是仿照了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
陕西回族大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伊犁最早落成的清真寺之一,同时也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这座回族大寺,在历史上曾被冠以多个名称,最初叫做宁固寺。
据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在固尔扎筑城竣工,乾隆帝赐城名“宁远”,寓意“远方安宁”,所以该寺取名宁固寺,也是取“安宁永固”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最初修建该寺的回族穆斯林信众,大多来自宁夏固原地区,所以在寺院落成后称为“宁固寺”。
回族大寺建成之后,又在其西面和西北两侧相继修建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做礼拜的寺院。
从高处俯瞰,这几座寺院构成了一只凤凰图形,回族大寺是其头部,因此被称为“凤凰寺”。
后来又称回族大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坑坑寺等,主要是因为原籍陕西、甘肃的回民来此寺做礼拜的甚多,随其变化而几经易名。
该寺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兼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
寺庙前面有山门、正门,两侧为双重八字影壁,正中门楼高耸。
其门楼为一座三层亭式建筑,第一、二层为平面四角形。
围廊阁楼,第三层为六角飞檐式尖顶亭阁,称宣礼楼。
山门到礼拜殿原林建有玉带桥和鱼池,现在仅存遗址。
虎永刚几人重点参观了一下寺庙的主体建筑——礼拜殿。
礼拜殿座西向东,由外殿、中殿、里殿三部分组成,其殿堂楼亭大小适宜,结构严整,造型古雅优美,布局考究、气势宏伟庄严,。
整个礼拜殿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可供千余人作礼拜。
礼拜殿由两个卷棚顶和一个歇山顶并列,檐部相连,融为一体,构成勾连搭形制。
殿面宽七开间,后窑座平面呈方形,上部呈八角形的三层阁亭。
里殿是一座外形四层八角形的攒亭式窑殿建筑,内部为穹窿结构,此即领拜人所处之位置一一小窑殿。
窑殿两侧各有一个挖空的窗棂和两个门,右门内壁上刻着阿拉伯文字的《古兰经》片段经文。
右门外壁上雕刻着“认主独遵”四个大字,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点霞光两世照”;下联是:“认主难保本来真”;
左门外壁上刻的四个大字是“赞主清静”,其右侧是“一道真光”,左侧则为“绕亮天地”。
此外,礼拜殿屋顶正脊、斜脊的蔓纹花卉和脊吻、套兽等,均为透空砖雕和透空琉璃,正中宝瓶为镂空琉璃制作。
其彩画的图案用色有独到之处,作色瑰丽,技艺水平较高。
在马车夫的催促下,几人匆匆离开,结束了喀赞其旅游区的行程。
回到旅游区大门时,他们的好运再次降临,每天上午11时30分迎客舞表演正式开始。
随着欢快的乐曲响起,身着精美少数民族服饰的姑娘和小伙儿翩翩起舞,将现场氛围瞬间点燃,不少游客也纷纷加入其中,汇成了一派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