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曹叡此次行动简直就是公然地对琅琊王氏以及其他众多士族豪强展开欺压。

  然而,这位聪慧且深谙权谋之道的君主并非仅仅挥舞着大棒,却丝毫不给对方一点甜头。

  就在他成功巩固住兵权之际,一道道诏令迅速颁布开来。

  此道诏令明确指出,要征召琅琊王氏中的王肇担任自己兼领的兖州牧幕府的主簿一职。

  与此同时,又上表举荐王览出任东莱太守。

  说起这东莱郡,它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部边缘地带,那里如今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宁静祥和的景象。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烟稀少、较为偏僻之所。

  如此安排,无异于一脚将王览远远地发配到了极东之境。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地处偏远,这东莱太守好歹也是个握有实权的两千石官职。

  不仅如此,曹叡更是直接赐予王览关外侯的爵位,这般恩赏倒也称得上是一份颇为**的“大枣”。

  毕竟王览身上除了给他送来上万兵马之外,并没有实际的军功。

  至于那位琅琊王氏的重要人物王祥,其职位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像泰山郡这样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曹叡岂敢轻易交由必然会与自己心生嫌隙、背道而驰的琅琊王氏来掌控。

  所以,王祥被调离了泰山郡,只是并没有像他弟弟那样前往了某个相对次要一些的地方任职。

  曹叡并没有接受曹纂提拔王祥为卿将其束之高阁的建议,而是决定表奏王祥担任豫州刺史一职。

  此时的豫州,局势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汉军的步步紧逼和凌厉攻势,豫州的几乎全部地区已逐渐落入汉军之手。

  曹魏手里还能掌握的只有分散开了的一些县城,连一个像样的郡国都没有。

  这就使得所谓的豫州刺史之位,实质上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

  原本坐镇豫州的刺史乃是雍国相贾逵,但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他早已无心打理豫州那堆令人焦头烂额的事务。

  而且由于豫州沦为敌占区,新任的豫州刺史不仅要肩负起抵御敌军的重任,更需亲临前线与敌人展开争斗。

  相较于之前所任的东莱郡太守一职而言,此次对王祥的任命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确实受到了更多的重用。

  但问题在于,王祥本就在泰山郡担任着拥有实际权力的太守,且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如今却突然遭此变故,被迫离开熟悉的岗位,被安排到这么一个看似不上不下、处境尴尬的职位上去。

  从常理来讲,这实在难以称得上是一次升迁之举。

  不过好在曹叡还算厚道,除了给予王祥豫州刺史这个职务外,还额外封赏了他关内侯的爵位。

  如此一来,总算能让旁人找到一些理由,将这次变动视作一种加官进爵的表现。

  就明摆着夺你们的权柄了,怎么着吧,是忍气吞声,还是拔刀相向。

  无论是哪种,曹叡都做好了准备,而显然,琅琊王氏作为典型的士族,同样非常擅长隐忍。

  王祥和王览还有一众被征辟的士族子弟几乎都选择了乖乖上任。

  总之,曹叡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人事调动和封赏举措。

  既打压了本地士族豪强们的嚣张气焰,又不至于彻底激怒他们,从而在维持统治稳定的同时,逐步强化自身的权力。

  毫无疑问,眼前这种状况仅仅只是在短期内借助强硬手段强行压制下来的矛盾罢了。

  事实上,这些被深埋于表象之下的矛盾非但没有烟消云散,反而如同被禁锢已久的猛兽一般,在极度的压抑之中变得愈发凶猛和尖锐起来。

  曹叡对此心知肚明,但此时此刻的他已然无暇顾及太多。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残酷无情,许多后世之人眼中看似愚不可及的决策与行动。

  唯有亲身经历并切实感受到当时当事者所面临的复杂局势、沉重压力以及种种艰难险阻之后,才能够真正地予以理解和体谅。

  随后曹叡继续调集各方人力物力,将他们部署到兖州、徐州前线增强防御。

  反攻是不可能反攻的,季汉那边各个都是人才,打起仗来又不要命,目前来说反攻真的做不到。

  话说那陈留郡的刘劭,如今已被曹叡彻底舍弃,不再施以援手。

  毕竟此时此刻,曹军已然力不从心,难以坚守陈留郡这片土地。

  于是乎,曹叡当机立断,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地送上诏命给刘劭,诏命中明确表示:

  “卿可依当前局势自行判断,倘若形势不妙,则速速撤退至济阴郡以保自身周全。”

  如此一来,这道诏命便如同一张免罪金牌一般,即便最终陈留郡沦陷敌手,那也是上司决策失误所致,朝廷自不会怪罪于刘劭失守之责。

  只可惜啊,这道诏命到底还是来得太迟了些。

  建兴二年六月,汉军将陈留城重重围困。

  城中诸多豪强、军民百姓眼见汉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心中皆是惶恐不安。

  众人皆认为此番汉军来袭实难抵御,败局已定。

  而刘劭到此地出任太守也不过短短两三年光景罢了,尚未能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与威望。

  面对手下们此起彼伏的投降呼声,刘劭亦是左右为难。

  毋庸置疑,威信还是构建起了一部分。

  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那底下这帮人绝对不会仅仅只是恳请他投降这么简单了,恐怕早就直接将他架起来或者五花大绑着去投降敌军了。

  事已至此,刘劭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即便他不顾众人意愿。

  强硬地命令手下士兵拿起武器登上城墙,甚至采用胁迫手段逼迫他们与自己一同坚守城池。

  恐怕也难以避免会有相当数量的人消极应对、敷衍了事。

  更糟糕的是,说不定还会有人暗中与汉军勾结,妄图通过里应外合来立下战功谋取荣华富贵。

  至于抛弃这座城市独自逃命这种选择,刘劭内心深处的士大夫情结却绝不允许他做出如此失职渎职之举。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刘劭最终决定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

  托人转交给城外严阵以待的汉军,而后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点头应允了下属们投降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