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部将心中暗忖酸枣城的情况与雍丘相差无几,就算继续前往那里,恐怕也是来不及了,自己本部还有可能被敌军包围在野外。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果断决定改变行军路线,转而退守阳武城。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无比明智。
就在他刚刚抵达阳武城不久,后方就传来了雍军强攻酸枣的战报。
仅仅过了三日,酸枣这座曾经诸侯讨董而闻名的城池终究还是沦陷敌手。
这些战报送到了后方诸葛亮的手中,在收到这些接连不断的军报后,他迅速对当前战局展开分析和研判。
其实朝廷高层早就预料到了,当自己这边主动发起战争的时候,曹叡十之八九会前来骚扰。
诸葛亮以自己的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东部需要增援,另外这也是削弱曹叡实力的一个机会。
虽然诸葛亮目前是作为并州之战的主帅出征,但他同时也是汉朝廷的丞相,思考问题自然是要放到朝廷的战略大局上面来的。
曹叡将来是一定要打,与其到时候艰难攻城,不如就当这次是引蛇出洞了。
既然对方伸出了拳头,那么就要抓住机会狠狠的折断他几根手指才算礼尚往来。
于是,诸葛亮决定派遣邓芝率领大军火速驰援赵云。
接到命令后的邓芝不敢有丝毫耽搁,即刻带领麾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朝着河南尹方向疾驰而去。
不仅如此,临行前,诸葛亮还特意嘱咐邓芝一定要带上那五架军国重器三弓床弩。
这一次,诸葛亮显然是有意要让这强大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他深知,这种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一旦亮相,必将给敌军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威慑。
所以,他希望能够通过在多个战场将所有三弓床弩都运用上,从而最大限度地震慑住更多的敌人,为己方争取更大的战术优势。
邓芝深深地明白此次任务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他也采取了强行军,不断催促着士兵们加快行军的步伐。
每一秒钟的拖延都可能导致战局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探马来报援军的身影逐渐靠近的时候,倒是让勉力支撑防线的赵云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得到一丝宽慰。
八月十七日,邓芝率领的军队顺利抵达赵云驻守之地。
还未等喘息平稳,邓芝便急切地向赵云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和情况。
并恳请对方迅速配合行动,立即着手安排部署三弓床弩的安放位置。
赵云在经过亲眼瞧见这大杀器的短暂吃惊后,与邓芝一致认为三弓床弩应该放置在关键城池的关键位置。
确保其火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敌军可能出现的区域,从而尽可能给予敌人打击。
对本地地形了如指掌的赵云当即提出,可以将三弓床弩分别部署在原武、阳武、中牟以及开封这四个县城。
然而,在进一步探讨具体方案时,赵云又放弃了在开封部署的计划。
这时候不得不考虑到一些实际问题,开封这个地点,虽然它处于战略要冲。
但由于其位置过于深入陈留郡腹地,而且地处中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几乎无险可守。
而且现在曹爽侵略甚急,在援军尚未抵达之前,开封极有可能会被敌军重重包围。
赵云早已将自己麾下最为精锐的一万兵马派遣出去投入到河内战场之中,现在显然是不能撤回来的。
他如今麾下所统领的军队只剩下一万人马,且兵力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当然,剩余部队也是正规军,只不过相较于那支已经出征的精锐部队而言,在战斗力方面稍微逊色一些罢了。
这样一来,支援开封的部队若是带着三弓床弩,很可能将之在野战中暴露于敌前。
尽管携带它参与野外战斗确实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斗能力。
但毕竟目前自己这边也是使用不熟练,而且其中存在着因野战失利而致使这一国家重器落于敌手的潜在风险。
虽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一向行事稳重的赵云并不愿意去承担这样哪怕极其微小的风险。
三弓床弩的构造虽然巧妙,但是并没有科技断层,若是落于敌军手里,被仿造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赵云最终决定支援开封的部队将不会配备如此杀伤性武器。
而在赵云分兵支援边境各城池的时候,一则消息便传到了曹爽那里。
汉军已然成功突破黄河防线,秦朗退守温县,汉军分兵围城,并席卷河内。
轵县、野王、河阳、州县等地先后遭到汉军攻打,此刻或许皆已经沦陷。
得知此讯后,曹爽不禁开始重新审视当下局势,并慎重斟酌作战方案。
此时因为消息已然传出,普通士兵难辨局势军心受到影响。
曹爽身旁的谋士纷纷进言相劝,表示应当暂且撤军后退,待整肃军纪之后,再寻觅合适的战机予以出击。
可心高气傲又极不情愿轻易放弃的曹爽,怎会甘心就这样草草收兵。
于是乎,他一方面派出部分人马持续不断地对开封城展开佯攻行动,营造出一副即将倾尽全力强行攻城的紧张态势。
另一方面则在暗地里悄悄地调动起一支精锐奇兵,悄悄地迂回到开封城的后方,准备对前来增援的汉军发动突然袭击。
和赵云他们一样,曹爽同样知道开封地处前沿要冲之地。
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两军相遇必然是要发生遭遇战的,互相都无法躲避。
如果汉军想要一路赶来支援开封,必定需要经历漫长的行军路程。
届时其兵马自然会因长途奔波劳累而变得疲惫不堪。
曹爽盯着军事舆图,喃喃道:“倘若能够抓住这个时机,一举取得一场野外战斗的胜利……”
那么无疑将会极大地鼓舞雍军全体将士们的士气与斗志,从而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曹爽此番谋划的战略构想从理论上来讲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果断决定改变行军路线,转而退守阳武城。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无比明智。
就在他刚刚抵达阳武城不久,后方就传来了雍军强攻酸枣的战报。
仅仅过了三日,酸枣这座曾经诸侯讨董而闻名的城池终究还是沦陷敌手。
这些战报送到了后方诸葛亮的手中,在收到这些接连不断的军报后,他迅速对当前战局展开分析和研判。
其实朝廷高层早就预料到了,当自己这边主动发起战争的时候,曹叡十之八九会前来骚扰。
诸葛亮以自己的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东部需要增援,另外这也是削弱曹叡实力的一个机会。
虽然诸葛亮目前是作为并州之战的主帅出征,但他同时也是汉朝廷的丞相,思考问题自然是要放到朝廷的战略大局上面来的。
曹叡将来是一定要打,与其到时候艰难攻城,不如就当这次是引蛇出洞了。
既然对方伸出了拳头,那么就要抓住机会狠狠的折断他几根手指才算礼尚往来。
于是,诸葛亮决定派遣邓芝率领大军火速驰援赵云。
接到命令后的邓芝不敢有丝毫耽搁,即刻带领麾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朝着河南尹方向疾驰而去。
不仅如此,临行前,诸葛亮还特意嘱咐邓芝一定要带上那五架军国重器三弓床弩。
这一次,诸葛亮显然是有意要让这强大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他深知,这种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一旦亮相,必将给敌军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威慑。
所以,他希望能够通过在多个战场将所有三弓床弩都运用上,从而最大限度地震慑住更多的敌人,为己方争取更大的战术优势。
邓芝深深地明白此次任务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他也采取了强行军,不断催促着士兵们加快行军的步伐。
每一秒钟的拖延都可能导致战局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探马来报援军的身影逐渐靠近的时候,倒是让勉力支撑防线的赵云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得到一丝宽慰。
八月十七日,邓芝率领的军队顺利抵达赵云驻守之地。
还未等喘息平稳,邓芝便急切地向赵云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和情况。
并恳请对方迅速配合行动,立即着手安排部署三弓床弩的安放位置。
赵云在经过亲眼瞧见这大杀器的短暂吃惊后,与邓芝一致认为三弓床弩应该放置在关键城池的关键位置。
确保其火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敌军可能出现的区域,从而尽可能给予敌人打击。
对本地地形了如指掌的赵云当即提出,可以将三弓床弩分别部署在原武、阳武、中牟以及开封这四个县城。
然而,在进一步探讨具体方案时,赵云又放弃了在开封部署的计划。
这时候不得不考虑到一些实际问题,开封这个地点,虽然它处于战略要冲。
但由于其位置过于深入陈留郡腹地,而且地处中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几乎无险可守。
而且现在曹爽侵略甚急,在援军尚未抵达之前,开封极有可能会被敌军重重包围。
赵云早已将自己麾下最为精锐的一万兵马派遣出去投入到河内战场之中,现在显然是不能撤回来的。
他如今麾下所统领的军队只剩下一万人马,且兵力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当然,剩余部队也是正规军,只不过相较于那支已经出征的精锐部队而言,在战斗力方面稍微逊色一些罢了。
这样一来,支援开封的部队若是带着三弓床弩,很可能将之在野战中暴露于敌前。
尽管携带它参与野外战斗确实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斗能力。
但毕竟目前自己这边也是使用不熟练,而且其中存在着因野战失利而致使这一国家重器落于敌手的潜在风险。
虽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一向行事稳重的赵云并不愿意去承担这样哪怕极其微小的风险。
三弓床弩的构造虽然巧妙,但是并没有科技断层,若是落于敌军手里,被仿造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赵云最终决定支援开封的部队将不会配备如此杀伤性武器。
而在赵云分兵支援边境各城池的时候,一则消息便传到了曹爽那里。
汉军已然成功突破黄河防线,秦朗退守温县,汉军分兵围城,并席卷河内。
轵县、野王、河阳、州县等地先后遭到汉军攻打,此刻或许皆已经沦陷。
得知此讯后,曹爽不禁开始重新审视当下局势,并慎重斟酌作战方案。
此时因为消息已然传出,普通士兵难辨局势军心受到影响。
曹爽身旁的谋士纷纷进言相劝,表示应当暂且撤军后退,待整肃军纪之后,再寻觅合适的战机予以出击。
可心高气傲又极不情愿轻易放弃的曹爽,怎会甘心就这样草草收兵。
于是乎,他一方面派出部分人马持续不断地对开封城展开佯攻行动,营造出一副即将倾尽全力强行攻城的紧张态势。
另一方面则在暗地里悄悄地调动起一支精锐奇兵,悄悄地迂回到开封城的后方,准备对前来增援的汉军发动突然袭击。
和赵云他们一样,曹爽同样知道开封地处前沿要冲之地。
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两军相遇必然是要发生遭遇战的,互相都无法躲避。
如果汉军想要一路赶来支援开封,必定需要经历漫长的行军路程。
届时其兵马自然会因长途奔波劳累而变得疲惫不堪。
曹爽盯着军事舆图,喃喃道:“倘若能够抓住这个时机,一举取得一场野外战斗的胜利……”
那么无疑将会极大地鼓舞雍军全体将士们的士气与斗志,从而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曹爽此番谋划的战略构想从理论上来讲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