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有很强大的大一统统治力与魄力,董仲舒也是一个顶级天花板的学术大牛,还能无视这些矛盾,强行捏合。
但之后的皇帝便不行了,他们也没有董仲舒这么个大牛臣子。
于是,宣帝末年,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东汉初年,博士已有十四人,通过妥协以平息学术争端。
而现在,他们遇上一个不愿意妥协的皇帝。
兴办科举,就必须理顺官方认可的先贤经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和稀泥。
否则这些家伙会像搞坏察举制那样搞坏科举制,最后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所以,刘禅一定要铲除杂音,建立一个由朝廷说了算的统一学术圈子。
对此,身为谏议大夫,从小治经学的杜微就深有体会。
“直白的说,之所以容忍十四家,是因为上位者没有足够魄力,而下面的人也有各自的顾虑和私利,然否?”
面对刘禅的提问,杜微真的心累,何止是直白啊,您这话简直就是在扒人底裤。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又不得不回答。
“陛下之言,果真知灼见,各家学说的异同,主要是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播造成的遗留问题。”
“其中许多争论已经延续存在了数百年,可是这短时间里却一直没能得到解决,便是有人想解决,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了。”
杜微年少时跟随广汉任安学习经学,对这方面的认识要比一般人深刻的多。
这也是刘禅叫他来的原因,而杜微也感受到了。
皇帝需要一个人来当自己的马前卒,做自己发起学术斗争的白手套。
刘禅虽然年轻,但是他的**手段正在飞速进步,越来越朝着一个**家的方向成长。
建安初,当时的益州牧刘璋任命杜微为益州从事。
但不久后,杜微便因为疾病而辞去官职。
他确实有一点点耳聋的问题,但并不影响他当官。
主要还是看不上刘璋,觉得他太暗弱,难成大器。
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为了获得本地人的合作和支持,大量募集蜀中人才进入自己的幕府服务。
那个时候,杜微因为远离官场,对刘备不太熟悉。
所以常常称自己耳聋,像以往一样,闭门不出,并暗中观察。
直到刘禅第二次北伐关中,几乎所有人都不怀疑汉朝廷会取得胜利。
拿下关中,还于旧都,必然意味着迁都。
那么,益州作为老刘基本盘的重要性便会下降为境内一州的地位,最多成都会升格为陪都。
那么,一直空缺出来的益州刺史的位置,便不能再继续空缺了,需要安排人来担任。
益州刺史部重新建立,也意味着大量岗位空缺。
需要征许多士人入朝为官,杜微便是那时候为官的。
但是因为出仕的过程太造作了,刘禅给他穿了几次小鞋后,杜微做官就非常战战兢兢。
因为益州作为基本盘的特殊存在,老刘登基称帝后一直空置益州刺史的位置,主要是因为有很多顾虑。
但无论如何,在**上迁都之后,这些顾虑便没有了。
老刘宣布迁都之后,群臣百官反应迅速,毕竟益州刺史的人选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益纠葛。
百官迅速给出了几个有资格的人,比如廖化、刘邕,乃至于还有人推荐李恢。
当然李恢是益州本地人,所以当时提议李恢担任益州刺史的人,配套的还上奏表示可以将益州南部设立为贵州。
至于为什么是贵州,按照刘禅的理解,可能是南中出产的茶叶、荔枝乃至于金丝楠木等木材都太贵了。
让消费者破防了,于是决定在名字上怼南中一下。
益州确实太大了,但是刘禅认为,现阶段还不是拆分益州的时候。
因为根据永昌郡对外贸易情况来看,他们已经与天竺那边的商人有了较为成熟的商贸渠道。
朝廷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益州,来展开对南亚地区的探索与征服。
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刘禅还是清楚的,交州出海口通南海,属于太平洋流域。
益州南部再向西南扩展个八百里左右,就能通印度洋了。
而且那里有广大平原,水土肥美,非常适合发展农牧业。
所以刘禅没有认可拆分益州的方略,最后从群臣举荐中挑选了一个认为挺合适的人选刘邕,担任益州刺史。
刘邕是荆州义阳郡人,原本在刘表治下出仕,荆州投降后投靠刘备。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讨伐张鲁,刘邕作为将领跟随刘备入蜀。
建安十九年夏,刘璋投降,益州平定,刘邕便被为江阳郡太守。
章武三年,荆州举茂才,一些人因为蒋琬跟诸葛亮关系好,便准备推举蒋琬为茂才。
与此同时,蒋琬之外的竞争者还有,刘邕、阴化、庞延和廖化四人。
当时的荆州刺史是关羽,关羽不会去讨好诸葛亮,他想举茂才的人是廖化。
巧合的是,刘禅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发现蒋琬比起当成一个治国能臣,当个孤臣更有益。
另外,刘禅知道廖化太能活,慢慢提拔,有他熬成三公的时候,所以他不急。
而且当时的荆州还非常需要他,不能让他调到中央去。
所以,他没有同意举蒋琬,同时也压下了廖化,以至于最后是刘邕脱颖而出。
根据刘禅的观察,史上有名的蜀四相中,诸葛肯定是独一档的存在。
而董允、费祎都是刘禅的早期班底。
前者忠诚而刚直,后者忠诚而机敏。
至于蒋琬,只有这个家伙最为特殊。
作为早期入仕被老刘嫌弃并亲自罢免过的家伙。
这家伙能上位,靠的是过人且狠厉的手段。
有些缩水版、威力删减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味道。
当然,这位的军事能力很差,但是**手腕着实过人,是个上限很高的**家。
对蒋琬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刘禅便更新了蒋琬的使用方式。
首先就是不能将之捧得太高,于是当时刘禅就压下了他的茂才。
此人慢慢提拔,不能过蒙拔擢,并且还要让他多担任急难险重的任务。
比如出使西域什么的,让他把手段使在西域诸国身上就是很好的选择。
但之后的皇帝便不行了,他们也没有董仲舒这么个大牛臣子。
于是,宣帝末年,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东汉初年,博士已有十四人,通过妥协以平息学术争端。
而现在,他们遇上一个不愿意妥协的皇帝。
兴办科举,就必须理顺官方认可的先贤经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和稀泥。
否则这些家伙会像搞坏察举制那样搞坏科举制,最后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所以,刘禅一定要铲除杂音,建立一个由朝廷说了算的统一学术圈子。
对此,身为谏议大夫,从小治经学的杜微就深有体会。
“直白的说,之所以容忍十四家,是因为上位者没有足够魄力,而下面的人也有各自的顾虑和私利,然否?”
面对刘禅的提问,杜微真的心累,何止是直白啊,您这话简直就是在扒人底裤。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又不得不回答。
“陛下之言,果真知灼见,各家学说的异同,主要是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播造成的遗留问题。”
“其中许多争论已经延续存在了数百年,可是这短时间里却一直没能得到解决,便是有人想解决,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了。”
杜微年少时跟随广汉任安学习经学,对这方面的认识要比一般人深刻的多。
这也是刘禅叫他来的原因,而杜微也感受到了。
皇帝需要一个人来当自己的马前卒,做自己发起学术斗争的白手套。
刘禅虽然年轻,但是他的**手段正在飞速进步,越来越朝着一个**家的方向成长。
建安初,当时的益州牧刘璋任命杜微为益州从事。
但不久后,杜微便因为疾病而辞去官职。
他确实有一点点耳聋的问题,但并不影响他当官。
主要还是看不上刘璋,觉得他太暗弱,难成大器。
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为了获得本地人的合作和支持,大量募集蜀中人才进入自己的幕府服务。
那个时候,杜微因为远离官场,对刘备不太熟悉。
所以常常称自己耳聋,像以往一样,闭门不出,并暗中观察。
直到刘禅第二次北伐关中,几乎所有人都不怀疑汉朝廷会取得胜利。
拿下关中,还于旧都,必然意味着迁都。
那么,益州作为老刘基本盘的重要性便会下降为境内一州的地位,最多成都会升格为陪都。
那么,一直空缺出来的益州刺史的位置,便不能再继续空缺了,需要安排人来担任。
益州刺史部重新建立,也意味着大量岗位空缺。
需要征许多士人入朝为官,杜微便是那时候为官的。
但是因为出仕的过程太造作了,刘禅给他穿了几次小鞋后,杜微做官就非常战战兢兢。
因为益州作为基本盘的特殊存在,老刘登基称帝后一直空置益州刺史的位置,主要是因为有很多顾虑。
但无论如何,在**上迁都之后,这些顾虑便没有了。
老刘宣布迁都之后,群臣百官反应迅速,毕竟益州刺史的人选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益纠葛。
百官迅速给出了几个有资格的人,比如廖化、刘邕,乃至于还有人推荐李恢。
当然李恢是益州本地人,所以当时提议李恢担任益州刺史的人,配套的还上奏表示可以将益州南部设立为贵州。
至于为什么是贵州,按照刘禅的理解,可能是南中出产的茶叶、荔枝乃至于金丝楠木等木材都太贵了。
让消费者破防了,于是决定在名字上怼南中一下。
益州确实太大了,但是刘禅认为,现阶段还不是拆分益州的时候。
因为根据永昌郡对外贸易情况来看,他们已经与天竺那边的商人有了较为成熟的商贸渠道。
朝廷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益州,来展开对南亚地区的探索与征服。
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刘禅还是清楚的,交州出海口通南海,属于太平洋流域。
益州南部再向西南扩展个八百里左右,就能通印度洋了。
而且那里有广大平原,水土肥美,非常适合发展农牧业。
所以刘禅没有认可拆分益州的方略,最后从群臣举荐中挑选了一个认为挺合适的人选刘邕,担任益州刺史。
刘邕是荆州义阳郡人,原本在刘表治下出仕,荆州投降后投靠刘备。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讨伐张鲁,刘邕作为将领跟随刘备入蜀。
建安十九年夏,刘璋投降,益州平定,刘邕便被为江阳郡太守。
章武三年,荆州举茂才,一些人因为蒋琬跟诸葛亮关系好,便准备推举蒋琬为茂才。
与此同时,蒋琬之外的竞争者还有,刘邕、阴化、庞延和廖化四人。
当时的荆州刺史是关羽,关羽不会去讨好诸葛亮,他想举茂才的人是廖化。
巧合的是,刘禅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发现蒋琬比起当成一个治国能臣,当个孤臣更有益。
另外,刘禅知道廖化太能活,慢慢提拔,有他熬成三公的时候,所以他不急。
而且当时的荆州还非常需要他,不能让他调到中央去。
所以,他没有同意举蒋琬,同时也压下了廖化,以至于最后是刘邕脱颖而出。
根据刘禅的观察,史上有名的蜀四相中,诸葛肯定是独一档的存在。
而董允、费祎都是刘禅的早期班底。
前者忠诚而刚直,后者忠诚而机敏。
至于蒋琬,只有这个家伙最为特殊。
作为早期入仕被老刘嫌弃并亲自罢免过的家伙。
这家伙能上位,靠的是过人且狠厉的手段。
有些缩水版、威力删减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味道。
当然,这位的军事能力很差,但是**手腕着实过人,是个上限很高的**家。
对蒋琬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刘禅便更新了蒋琬的使用方式。
首先就是不能将之捧得太高,于是当时刘禅就压下了他的茂才。
此人慢慢提拔,不能过蒙拔擢,并且还要让他多担任急难险重的任务。
比如出使西域什么的,让他把手段使在西域诸国身上就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