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谓是至理名言。
只要刺激性赏赐到位,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短时间内造成客观事实随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表象。
有大将军和皇子出面,将士们都受到了鼓舞,免赋税这种事情对于黎庶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
他们是底层,根本不了解千里之外的幽州变故。
其实,在去年冬天的时候,公孙渊就想着要对曹魏动手了。
当初当他畏惧可能因招待孙权使者而招惹曹丕,然后被打击报,竟然干出来杀人越货,然后把孙权使者首级送报曹丕的神奇操作。
然后辽东民间舆论场上就开始出现流言。
说他公孙渊不行,是个怂包,人家连看他一眼都没有,就把他吓得屁滚尿流直接跪下请降了。
这能忍?!公孙渊年轻气盛,最是听不得别人说他不行。
但是现实中他干的事情实在是太**,太掉逼格,实在太难洗干净。
自东汉天下大乱,上一个收了人家豪礼,还反过来杀人背叛的,叫吕布。
如果再不采取点行动刷新一下关于自己的舆论热点,公孙渊觉得自己的名声就要臭了。
为了证明自己很勇很行很有骨气,他必须亲手打破他‘畏惧’曹魏的谣言,所以他出兵了。
其实,一般情况下,关于公孙渊的负面言论不会持续发酵还这么有流量。
公孙渊虽然不咋地,但是公孙家对辽东百姓还是挺好的。
在公孙度杀光辽东所有豪强之后,迁徙来的百姓和新豪强们都是受了他家恩惠的。
所以即便对他的做法有些不齿,但也不会这么热情的讨论。
显然,这些流言能够热度不减,背后是有人在推波助澜的。
没错,那个人就是季汉派来的使者。
刘禅派去的汉使是时任参军、右中郎将的宗预。
宗预在益州颇有贤德之名,而且颇具口才。
并且这人身体还挺好一看就是能出远门的人,综合各条件后,刘禅便把他派了出去。
当他千辛万苦、风餐露宿的乘坐海船在辽东的土地上登岸时,船上随行的下属们已经被旅途颠簸的七荤八素。
而他本人除了有些不修边幅之外倒没什么问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他能继续履行使命的前提。
而他们刚入城与本地人接触,准备前往襄平拜见公孙渊的时候,就听说了他杀人越货并向曹丕‘献礼’的惊人事迹。
当时使者团队都很吃惊啊,副手、卫兵什么的他们都很吃惊。
就在那劝,说是这公孙渊铁了心要跟魏逆绑在一起,他敢杀第一波使者就敢杀第二波、第三波。
觉得他们这一行人若是继续向前,恐怕是凶多吉少。
所以他们都劝宗预,赶紧回去吧趁现在没碰上公孙渊的部队还能走得掉。
但是宗预表示不可,他认为公孙渊杀使者的表现不是因为他铁了心要追随魏逆,而是因为他性格贪婪,且欺软怕硬。
这样的人,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定然可以拿捏对方。
“汉家使者,哪有出行数千里却无功而返的。”
于是在宗预的坚持下,使者团队抵达襄平,见到了公孙渊。
而此时的公孙渊也有些后悔自己先前对曹丕跪的太快有些丢人。
又听说跟自己丝毫不接壤的汉使到来,果然心中又活泛起来。
不过他还想装样子,没有第一时间接见宗预,而是让他住在馆舍里准备晾他一下子。
结果,当初出使过成都而化身蜀吹的卑衍很快就跟宗预结交成了好朋友,二人玩得不亦乐乎。
最后还是公孙渊按耐不住,决定会见宗预。
还用‘先前事务繁忙才多有怠慢,现在是一有空就召见对方’这样的话来找回面子。
而宗预也是看破不说破,他知道公孙渊这样年轻气盛的,最是好面子。
公孙渊询问对方来辽东干什么,宗预如实回答说朝廷要北伐讨逆,想要请公孙渊出兵勤王。
并拿出了朝廷的幽州牧、县侯,镇北大将军等条件。
公孙渊哈哈大笑,说:“朝廷实力不足不自信,才需要孤出兵分担压力,为何不给些实际好处?”
公孙渊自诩辽东之主,平日里也是称孤道寡。
宗预随即面色严肃的说,朝廷王师强大,丝毫不担心魏逆的军队。
之所以请公孙渊出兵勤王,一是因为公孙氏镇守辽东四代人,有守土安民之功,朝廷心悦。
二是想要尽快的消灭簒逆之贼,廊清环宇,还天下太平,让黎民百姓少受战乱之苦,此乃仁慈之心。
公孙渊表示你的理由很有道理,但自己不相信汉军真那么强大。
于是宗预便拿出一把算筹,用这些木棍跟公孙渊分析天下局势。
季汉这边得到了好几根算筹:凉州之胜后汉军士气高涨、内部团结军民一心。
而曹魏内部国本不安,有嗣子之争;外战乱不休,东有唐咨之乱,北有鲜卑为祸。
最后曹魏那边也就放了一根算筹,是它‘地大人多’的优势。
一堆木棍对比一个木棍,孰优孰劣直观可见,颇有说服力。
公孙渊为之信服,但是当他真的想着要跟曹魏开打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发虚。
所以他一直拖着没动手。
就连曹丕将防备他的大几千精兵都调走的时候,他也没动手。
于是宗预便转手从舆论方面动手,说他怂,说他软。
久而久之,公孙渊受不了了,他要雄起,他要证明自己不怂不软,要证明他是又高又硬的辽东之主公孙渊。
于是他立刻召集群臣,商讨出征事宜。
这种事,人一多就容易出现不同意见,自然而然的就有人赞同出兵,有的反对出兵。
卑衍因为一直鼓动出兵助汉,让公孙渊有些不爽利,但毕竟公孙渊还是倾向于出兵的,所以暂时还没有打压他。
杨祚等人虽然反对出兵,但若是公孙渊决心如此,他们的反对也没有用。
所以,最后按照公孙渊的意志,所有人都开始为出征行动起来。
纷纷开始修整兵甲、筹措粮草,规划路线等。
当然,公孙渊没有自己直接莽上,他摇人召来了一个盟友。
那就是辽东北边的一支较为强大的鲜卑部落,拓跋鲜卑。
只要刺激性赏赐到位,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短时间内造成客观事实随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表象。
有大将军和皇子出面,将士们都受到了鼓舞,免赋税这种事情对于黎庶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
他们是底层,根本不了解千里之外的幽州变故。
其实,在去年冬天的时候,公孙渊就想着要对曹魏动手了。
当初当他畏惧可能因招待孙权使者而招惹曹丕,然后被打击报,竟然干出来杀人越货,然后把孙权使者首级送报曹丕的神奇操作。
然后辽东民间舆论场上就开始出现流言。
说他公孙渊不行,是个怂包,人家连看他一眼都没有,就把他吓得屁滚尿流直接跪下请降了。
这能忍?!公孙渊年轻气盛,最是听不得别人说他不行。
但是现实中他干的事情实在是太**,太掉逼格,实在太难洗干净。
自东汉天下大乱,上一个收了人家豪礼,还反过来杀人背叛的,叫吕布。
如果再不采取点行动刷新一下关于自己的舆论热点,公孙渊觉得自己的名声就要臭了。
为了证明自己很勇很行很有骨气,他必须亲手打破他‘畏惧’曹魏的谣言,所以他出兵了。
其实,一般情况下,关于公孙渊的负面言论不会持续发酵还这么有流量。
公孙渊虽然不咋地,但是公孙家对辽东百姓还是挺好的。
在公孙度杀光辽东所有豪强之后,迁徙来的百姓和新豪强们都是受了他家恩惠的。
所以即便对他的做法有些不齿,但也不会这么热情的讨论。
显然,这些流言能够热度不减,背后是有人在推波助澜的。
没错,那个人就是季汉派来的使者。
刘禅派去的汉使是时任参军、右中郎将的宗预。
宗预在益州颇有贤德之名,而且颇具口才。
并且这人身体还挺好一看就是能出远门的人,综合各条件后,刘禅便把他派了出去。
当他千辛万苦、风餐露宿的乘坐海船在辽东的土地上登岸时,船上随行的下属们已经被旅途颠簸的七荤八素。
而他本人除了有些不修边幅之外倒没什么问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他能继续履行使命的前提。
而他们刚入城与本地人接触,准备前往襄平拜见公孙渊的时候,就听说了他杀人越货并向曹丕‘献礼’的惊人事迹。
当时使者团队都很吃惊啊,副手、卫兵什么的他们都很吃惊。
就在那劝,说是这公孙渊铁了心要跟魏逆绑在一起,他敢杀第一波使者就敢杀第二波、第三波。
觉得他们这一行人若是继续向前,恐怕是凶多吉少。
所以他们都劝宗预,赶紧回去吧趁现在没碰上公孙渊的部队还能走得掉。
但是宗预表示不可,他认为公孙渊杀使者的表现不是因为他铁了心要追随魏逆,而是因为他性格贪婪,且欺软怕硬。
这样的人,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定然可以拿捏对方。
“汉家使者,哪有出行数千里却无功而返的。”
于是在宗预的坚持下,使者团队抵达襄平,见到了公孙渊。
而此时的公孙渊也有些后悔自己先前对曹丕跪的太快有些丢人。
又听说跟自己丝毫不接壤的汉使到来,果然心中又活泛起来。
不过他还想装样子,没有第一时间接见宗预,而是让他住在馆舍里准备晾他一下子。
结果,当初出使过成都而化身蜀吹的卑衍很快就跟宗预结交成了好朋友,二人玩得不亦乐乎。
最后还是公孙渊按耐不住,决定会见宗预。
还用‘先前事务繁忙才多有怠慢,现在是一有空就召见对方’这样的话来找回面子。
而宗预也是看破不说破,他知道公孙渊这样年轻气盛的,最是好面子。
公孙渊询问对方来辽东干什么,宗预如实回答说朝廷要北伐讨逆,想要请公孙渊出兵勤王。
并拿出了朝廷的幽州牧、县侯,镇北大将军等条件。
公孙渊哈哈大笑,说:“朝廷实力不足不自信,才需要孤出兵分担压力,为何不给些实际好处?”
公孙渊自诩辽东之主,平日里也是称孤道寡。
宗预随即面色严肃的说,朝廷王师强大,丝毫不担心魏逆的军队。
之所以请公孙渊出兵勤王,一是因为公孙氏镇守辽东四代人,有守土安民之功,朝廷心悦。
二是想要尽快的消灭簒逆之贼,廊清环宇,还天下太平,让黎民百姓少受战乱之苦,此乃仁慈之心。
公孙渊表示你的理由很有道理,但自己不相信汉军真那么强大。
于是宗预便拿出一把算筹,用这些木棍跟公孙渊分析天下局势。
季汉这边得到了好几根算筹:凉州之胜后汉军士气高涨、内部团结军民一心。
而曹魏内部国本不安,有嗣子之争;外战乱不休,东有唐咨之乱,北有鲜卑为祸。
最后曹魏那边也就放了一根算筹,是它‘地大人多’的优势。
一堆木棍对比一个木棍,孰优孰劣直观可见,颇有说服力。
公孙渊为之信服,但是当他真的想着要跟曹魏开打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发虚。
所以他一直拖着没动手。
就连曹丕将防备他的大几千精兵都调走的时候,他也没动手。
于是宗预便转手从舆论方面动手,说他怂,说他软。
久而久之,公孙渊受不了了,他要雄起,他要证明自己不怂不软,要证明他是又高又硬的辽东之主公孙渊。
于是他立刻召集群臣,商讨出征事宜。
这种事,人一多就容易出现不同意见,自然而然的就有人赞同出兵,有的反对出兵。
卑衍因为一直鼓动出兵助汉,让公孙渊有些不爽利,但毕竟公孙渊还是倾向于出兵的,所以暂时还没有打压他。
杨祚等人虽然反对出兵,但若是公孙渊决心如此,他们的反对也没有用。
所以,最后按照公孙渊的意志,所有人都开始为出征行动起来。
纷纷开始修整兵甲、筹措粮草,规划路线等。
当然,公孙渊没有自己直接莽上,他摇人召来了一个盟友。
那就是辽东北边的一支较为强大的鲜卑部落,拓跋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