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子就这么平平静静的过了下去。
何雨栋和冉秋叶忙着工作,忙着抚养三个孩子,忙着教导蔺雨竹,忙着关怀身在他乡的两位老人,生活充实有趣又圆满,并没有心情去关注家里其他人的事情。
蔺雨竹十六岁的时候,国家发布了上山下乡的政策。
城里的孩子,有几个愿意去乡下?就算孩子自己被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话迷晕了头,家里的长辈可不傻。
尤其是,过了一两年,看到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家探亲时候的样子,简直像是一瓢冷水浇在了头脑发热的小年轻脑袋上。
疲倦和衰老像是伤痕一样刻在那些人身上。
有那些心疼自家孩子的,连忙想办法弄一份工作,让孩子回来。也有那些家里孩子多必须一碗水端平的,只能给孩子多塞点钱带点东西,哭哭啼啼的再把孩子送走……
何雨栋现在也是一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了,多少有点本事,把蔺雨竹塞进了京畿重工研究所的食堂。
京畿重工研究所的食堂,可不对重工的工人们开放,是专供研究员们的,工作负担相对而言没那么重。蔺雨竹在里面帮忙切菜蒸馒头,偶然上手炒几个大锅菜,虽然没那么轻松,但是也十分滋润。
因为蔺雨竹的工资,何雨栋一分都不要。
要知道,这年头就算是亲生的,孩子工作了至少也要往家里交一半的工资,结婚了才停止。
要是遇到个抠门儿的家长,比如阎埠贵家,大儿子阎解成就算结婚了,住在家里还得交生活费和房租!
结婚前工资全交,只留两块钱零花的孩子更多。
所以,虽然食堂帮厨一个月也就十来块,但蔺雨竹一分都不需要交,只是需要下班后炒两个小炒,再带几个馒头回家。
就这,何雨栋还倒过来给她伙食费呢!
不能让小姑娘自己贴补全家的伙食不是?
蔺雨竹现在啊,就和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似的。但这么漂亮的小姑娘,下班以后哪儿都不去,自觉回家帮家里打扫卫生、带孩子,还负责家里的一天三顿饭。
她这么勤快,何雨栋和冉秋叶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小姑娘也没什么怨言。相反,她做这些都是充满感激的。
私下里,蔺雨竹也跟同事们聊起过这些事。
她是被亲奶奶抛下的,一般家庭领养也不会选这么大的孩子,因为觉得已经长大了,养不熟。她奶奶还在何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临阵逃跑了。
然而何叔叔——现在是师父了——不计前嫌的收养了她,管她好吃好喝,吃得饱穿得暖,每天至少有一个鸡蛋,还经常能吃到肉。师娘教她读书识字,后来师父还收了她当徒弟……
更不要提,在现在呼吁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师父还帮她找了一份工作,还不要她一分钱。
她买菜做饭、从食堂带饭菜回家,师父甚至倒给她钱!
她在师父家有吃有住、吃好喝好,这么多年,师父没要过一丝回报啊。
至于帮忙做家务、看孩子——那是她的分内之事!就算是跟着亲爹亲妈也得做!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是亲爹亲妈,也不可能对她比师父更好了。
她可没忘,她就是被自己的亲奶奶丢下的!
无论是蔺雨竹自己,还是单位的同事,提及何雨栋收养蔺雨竹这事儿,都是交口称赞,直说他仁义。
可在何雨栋看来,他只不过做了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儿。
当初收养蔺雨竹,也是因为家里实在需要信得过的人搭把手。人都领回来了,总不能和自家人两个锅里吃饭吧?那还不够麻烦的呢。
至于后来对蔺雨竹的关照,也是因为看着孩子有良心,总之,这是个互相付出的过程。
而且实话说,就蔺雨竹那十来块的工资,何雨栋还看不上眼,就让小丫头自己拿着花。
毕竟是大姑娘了,总要买两件漂亮的衣服、裙子,买点油啊粉啊的在脸上涂涂抹抹。
结果小丫头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就去供销社给冉秋叶买了一瓶雪花膏,自己却还是用蛤蜊油。
冉秋叶私下说,就算是有个亲女儿,也就这样了。
傻柱家这两年较为沉寂。
聋老太太年前走了,晚上一觉睡下去就没再醒来,早上易中海去看的时候,人已经硬了。
好在人走的比较安详,倒没受什么苦。
只不过人硬了,换起衣服来十分麻烦。秦淮茹帮着一大娘给聋老太太擦洗了身体,又费力换上了新衣服,忙前忙后的,倒是在大院儿里挽回了一点名声。
之后,傻柱和易中海两家商量着,办了聋老太太的丧事,聋老太太那屋也留给了傻柱。
聋老太太是真心把傻柱当亲孙子的。她这么一走,对傻柱有真心的人,就一个都没了。
何雨栋也过来上了一次礼,仅仅是礼貌性的。
聋老太太一直看他不顺眼,他穿来之前,她看不起原身,觉得他拖累了傻柱;穿越之后,他步步高升,聋老太太也没想着和他修复关系,只是反复让傻柱来和他打好关系。
只能说,他就不合聋老太太的眼缘儿,他也对这倚老卖老的老太太没什么好感。
他更不是傻柱那样的憨憨,什么责任都要往自己身上背,还觉得自己特伟大。
他只顾得上自己的小家,只愿意照顾自己家里的亲人。
傻柱和秦淮茹一直没有第二个孩子,何雨栋怀疑,秦淮茹估计已经不能生了。也难怪,她那么糟践自己的身体,年纪也上来了,没法自然受孕也正常。
以现在的科技水平,秦淮茹想自己再生个孩子,只能在梦里了。
这两年,傻柱一直挺守承诺,没让何雨栋看见过秦淮茹。或者说,秦淮茹一直也没出过大院儿,有啥事儿忙不过来的,都是差使小当出去干。
比方说,来何雨栋家给聋老太太报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了下去,毫无波澜。
直到1977年。
一个晴天霹雳!
高考,恢复了!
日子就这么平平静静的过了下去。
何雨栋和冉秋叶忙着工作,忙着抚养三个孩子,忙着教导蔺雨竹,忙着关怀身在他乡的两位老人,生活充实有趣又圆满,并没有心情去关注家里其他人的事情。
蔺雨竹十六岁的时候,国家发布了上山下乡的政策。
城里的孩子,有几个愿意去乡下?就算孩子自己被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话迷晕了头,家里的长辈可不傻。
尤其是,过了一两年,看到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家探亲时候的样子,简直像是一瓢冷水浇在了头脑发热的小年轻脑袋上。
疲倦和衰老像是伤痕一样刻在那些人身上。
有那些心疼自家孩子的,连忙想办法弄一份工作,让孩子回来。也有那些家里孩子多必须一碗水端平的,只能给孩子多塞点钱带点东西,哭哭啼啼的再把孩子送走……
何雨栋现在也是一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了,多少有点本事,把蔺雨竹塞进了京畿重工研究所的食堂。
京畿重工研究所的食堂,可不对重工的工人们开放,是专供研究员们的,工作负担相对而言没那么重。蔺雨竹在里面帮忙切菜蒸馒头,偶然上手炒几个大锅菜,虽然没那么轻松,但是也十分滋润。
因为蔺雨竹的工资,何雨栋一分都不要。
要知道,这年头就算是亲生的,孩子工作了至少也要往家里交一半的工资,结婚了才停止。
要是遇到个抠门儿的家长,比如阎埠贵家,大儿子阎解成就算结婚了,住在家里还得交生活费和房租!
结婚前工资全交,只留两块钱零花的孩子更多。
所以,虽然食堂帮厨一个月也就十来块,但蔺雨竹一分都不需要交,只是需要下班后炒两个小炒,再带几个馒头回家。
就这,何雨栋还倒过来给她伙食费呢!
不能让小姑娘自己贴补全家的伙食不是?
蔺雨竹现在啊,就和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似的。但这么漂亮的小姑娘,下班以后哪儿都不去,自觉回家帮家里打扫卫生、带孩子,还负责家里的一天三顿饭。
她这么勤快,何雨栋和冉秋叶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小姑娘也没什么怨言。相反,她做这些都是充满感激的。
私下里,蔺雨竹也跟同事们聊起过这些事。
她是被亲奶奶抛下的,一般家庭领养也不会选这么大的孩子,因为觉得已经长大了,养不熟。她奶奶还在何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临阵逃跑了。
然而何叔叔——现在是师父了——不计前嫌的收养了她,管她好吃好喝,吃得饱穿得暖,每天至少有一个鸡蛋,还经常能吃到肉。师娘教她读书识字,后来师父还收了她当徒弟……
更不要提,在现在呼吁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师父还帮她找了一份工作,还不要她一分钱。
她买菜做饭、从食堂带饭菜回家,师父甚至倒给她钱!
她在师父家有吃有住、吃好喝好,这么多年,师父没要过一丝回报啊。
至于帮忙做家务、看孩子——那是她的分内之事!就算是跟着亲爹亲妈也得做!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是亲爹亲妈,也不可能对她比师父更好了。
她可没忘,她就是被自己的亲奶奶丢下的!
无论是蔺雨竹自己,还是单位的同事,提及何雨栋收养蔺雨竹这事儿,都是交口称赞,直说他仁义。
可在何雨栋看来,他只不过做了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儿。
当初收养蔺雨竹,也是因为家里实在需要信得过的人搭把手。人都领回来了,总不能和自家人两个锅里吃饭吧?那还不够麻烦的呢。
至于后来对蔺雨竹的关照,也是因为看着孩子有良心,总之,这是个互相付出的过程。
而且实话说,就蔺雨竹那十来块的工资,何雨栋还看不上眼,就让小丫头自己拿着花。
毕竟是大姑娘了,总要买两件漂亮的衣服、裙子,买点油啊粉啊的在脸上涂涂抹抹。
结果小丫头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就去供销社给冉秋叶买了一瓶雪花膏,自己却还是用蛤蜊油。
冉秋叶私下说,就算是有个亲女儿,也就这样了。
傻柱家这两年较为沉寂。
聋老太太年前走了,晚上一觉睡下去就没再醒来,早上易中海去看的时候,人已经硬了。
好在人走的比较安详,倒没受什么苦。
只不过人硬了,换起衣服来十分麻烦。秦淮茹帮着一大娘给聋老太太擦洗了身体,又费力换上了新衣服,忙前忙后的,倒是在大院儿里挽回了一点名声。
之后,傻柱和易中海两家商量着,办了聋老太太的丧事,聋老太太那屋也留给了傻柱。
聋老太太是真心把傻柱当亲孙子的。她这么一走,对傻柱有真心的人,就一个都没了。
何雨栋也过来上了一次礼,仅仅是礼貌性的。
聋老太太一直看他不顺眼,他穿来之前,她看不起原身,觉得他拖累了傻柱;穿越之后,他步步高升,聋老太太也没想着和他修复关系,只是反复让傻柱来和他打好关系。
只能说,他就不合聋老太太的眼缘儿,他也对这倚老卖老的老太太没什么好感。
他更不是傻柱那样的憨憨,什么责任都要往自己身上背,还觉得自己特伟大。
他只顾得上自己的小家,只愿意照顾自己家里的亲人。
傻柱和秦淮茹一直没有第二个孩子,何雨栋怀疑,秦淮茹估计已经不能生了。也难怪,她那么糟践自己的身体,年纪也上来了,没法自然受孕也正常。
以现在的科技水平,秦淮茹想自己再生个孩子,只能在梦里了。
这两年,傻柱一直挺守承诺,没让何雨栋看见过秦淮茹。或者说,秦淮茹一直也没出过大院儿,有啥事儿忙不过来的,都是差使小当出去干。
比方说,来何雨栋家给聋老太太报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了下去,毫无波澜。
直到1977年。
一个晴天霹雳!
高考,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