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黄得功率兵抵达赫图阿拉。

  与驻守在这里的刘肇基汇合后继续前进,并在四月二十七抵达镇江堡。

  李定国早已在此等候多时,李宪忠也提前接到命令来到这里。

  中军帐内。

  众人先是寒暄了一阵,随后收起笑容一脸严肃。

  黄得功左右看了看,发现在场的全是高级将领。

  除了李定国,刘肇基和李宪忠外,还有高一功,李过,李来亨,巴克勇等人。

  “咳咳,”黄得功轻咳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朝廷有旨,命我等入朝剿灭建奴,务必做到斩草除根!”

  众将齐声回应:“斩草除根!斩草除根!”

  “好,”黄得功伸出双手向下压,示意众人安静。

  等重新恢复安静,黄得功看向李定国和李宪忠:“两位,说说**和建奴的情况吧!”

  李宪忠双手抱拳,率先说道:“总督大人,诸位同僚!我奉命驻守在建州左卫一带,那里与**接壤,过了鸭绿江就是**的咸镜道。”

  “建奴逃到**后向**借了咸镜道,名为复国,实则已将咸镜道据为己有。”

  “在此期间我屡屡向**派出小股兵马,袭扰建奴的同时招降建奴士兵。”

  “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杀敌数百,招降千余士兵。”

  ......

  听完李宪忠的介绍,黄得功问:“建奴占据咸镜道后,当地百姓是否有反抗情绪?”

  “何止是反抗,简直都翻天了。”李宪忠快速说道:“建奴占据咸镜道后便设置官员,并向当地百姓征收赋税。由于赋税沉重不堪,当地百姓根本没有活路。一些人发动起义,反抗建奴;还有一部分人渡过鸭绿江,逃到了建州卫。”

  黄得功点头询问:“他们当中可有熟悉咸镜道地形之人?”

  “有,已被末将留在军中,随时可以带路。”

  “好,”黄得功看向李定国:“你这边有什么情况?”

  李定国回答:“镇江堡挨着**的平安道,那里几乎没有建奴的踪迹。不过我趁着这段时间寻找了大量向导,并将平安道的地形画了下来。”

  黄得功嗯了一声,很是满意。

  从陆地出兵**,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是西边的镇江堡越过鸭绿江,抵达**平安道的义州。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李如松率领大军走的就是这条路。

  另一条路在**北面的咸镜道,大明建州左卫一带。

  壬辰倭乱时,日本人在攻下开城后兵分两路。

  西路路向继续北,进攻平安道。

  东路军向东北进发,攻打咸镜道。

  按照日本的计划,他们在攻下**后要兵分两路进攻大明的辽东。

  结果在进攻平安道的西路军失利,东路军为了不被明军截断后路,只能撤退与西路军汇合。

  现在...

  李定国既有向导引路,也有地形图相助。

  让他当先锋攻打平安道,应该会轻松许多。

  想到这,黄得功开口询问:“出兵**是一场硬仗,诸位觉得该怎么打比较合适?”

  众人立刻低声讨论起来。

  讨论了一会后。

  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分兵两路。

  东路从建州作为入朝,西路从镇江堡入朝。

  但是在出兵顺序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李宪忠觉得应该同时出兵。

  东路军牵制建奴主力,西路军则快速前进拿下平壤后立刻向东,截断建奴退路。

  前后夹击之下,建奴必然全军覆没。

  刘肇基则认为西路军先出兵,在建奴反应过来之前拿下平壤,断掉建奴退路。

  这时候再出动东路军,形成前后夹击的局面。

  二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黄得功摆手示意安静,问李定国:“李总兵有何良策?”

  “我觉得诸位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

  “什么意思?”刘肇基和李宪忠同时看了过来。

  李定国没有在意,继续说道:“据建奴降兵降将说,建奴逃兵问题十分严重。入朝之初他们有近一万五千的兵力,现在总兵力已经降至万人左右。”

  “我军有多少兵马?六万!”

  “咱们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没必要和建奴玩谋略,大军直接横推过去就行了。”

  “只要步步为营,不轻敌,不冒进,建奴必败!”

  “说得好!”黄得功笑着站了起来:“之前咱们总是打硬仗,用计才能取胜。现在咱们的优势很大,只要保持谨慎行了。依我看就按李定国总兵的意思,大军横推过去!”

  众将互相看了看,先后抱拳拱手:“末将遵命!”

  黄得功见状开始发号施令,做战前最后的准备。

  当天中午。

  李宪忠带着亲兵,与刘肇基的兵马一起返回建州左卫。

  四月三十的清晨。

  平辽大军渡过鸭绿江,正式进入**。

  明军兵分两路。

  东路军为李宪忠和刘肇基,他们所部有两万多骑兵。

  其余兵马为西路军。

  李定国为西路军先锋,黄得功为西路军中军。

  **的义州就在鸭绿江对岸。

  李定国渡河后用最快的速度来到了义州城下。

  城墙上的**士兵都快吓尿了,纷纷躲在城墙垛口后面不敢露头。

  说是城墙,实际高度却低的可怜。

  据资料记载,**王朝时期的城墙高度与同时期中原的圩墙高度类似。

  什么是圩墙?

  围绕村镇而筑造的土石墙。

  一般高度在一丈左右,规格高的也不超过一丈半(五米)。

  而明军长矛兵的武器长度约有两丈。

  也就是说...

  只要明军的长矛兵能来到城墙下面,就能用长矛将城墙上的士兵捅下来。

  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双方实力差距太过悬殊。

  一个精通**语的明军来到城下,大声说道:“我乃平辽大军李定国总兵麾下,城中守将是谁?出来回话!”

  城墙上的**兵纷纷回头,看向一个躲在盾牌后面的男人身上。

  那人使劲咽了口唾沫,趴着城墙垛口同样大声说道:“我姓李,在这说就行,能听得到!”

  城外的明军骑在马上,朗声道:“既然听得到那就听好了,我等奉陛下旨意入朝剿灭建奴。尔等若是识相,立刻打开城门,让平辽大军入城,过去的事既往不咎。”

  “若是负隅顽抗,攻下城池后立刻屠城!”

  “呼!”李姓将领拍着胸口缓缓说道:“吓我一跳,原来是劝降的!来人,打开城门去城外跪迎天朝大军入朝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