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157章 崇祯的谋划

小说: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25-02-11 23:13:20 源网站:2k小说网
  崇祯为什么不允许**归顺大明?

  又为什么不立刻出兵**,两面夹击建奴?

  因为他要给建奴留一条后路。

  为什么留后路?

  因为他要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从国力角度分析,建奴失败是早晚的事。

  当平辽大军攻入赫图阿拉之时,有人会选择以死殉国。

  有人会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还有很多人会放弃城池,转身逃跑。

  至于往哪里逃,建奴有两个选择。

  一是逃入深山老林,躲避平辽大军的追捕。

  二是投奔盟友。

  若是逃入深山,问题便会接踵而来。

  深山老林里的物资十分有限,尤其是粮食这种能物资。

  如果逃入山中的人数少,建奴还可以在山中寻找一些合适的地方开荒种地。

  种地收获的粮食加上打猎获得的猎物,可以勉强让少量人活下来。

  吃饱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不挨饿。

  不过...

  人员密度一高,粮食和猎物就不够吃了。

  因为山中能成为耕地的地方有限,同时山中猎物也有限。

  所以。

  无论有多少建奴跑到山中,最终只有少数人能活下来。

  崇祯能想明白的道理,建奴也明白。

  于是乎,多数建奴就只能选择第二个选项:投奔盟友。

  建奴的盟友有两个。

  分别是蒙古人和**人。

  建奴以渔猎为生,蒙古人则是游牧民族。

  建奴很难适应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再者。

  小冰河气候带来的土地干旱,粮食减产等影响还在持续。

  蒙古人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又有多少余粮分给建奴?

  也就是说。

  就算建奴能接受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蒙古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建奴。

  盟友关系存续的前提是能互惠互利。

  蒙古人需要粮食,建奴也需要粮食。

  当双方对同一种资源都有需求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争执。

  所谓的盟友关系也将破裂,转为竞争。

  既然投靠蒙古人的想法不靠谱,那么建奴就只能去投奔**人。

  **人虽然也缺粮,但是和不生产粮食的蒙古人相比,**人的余粮肯定比蒙古人多。

  只要他们进入**,明军随后便会兵临鸭绿江畔,截断他们的退路。

  当他们意识到无法逃入深山老林时,明军已经紧随其后,在**的土地上对建奴赶尽杀绝了。

  如此一来,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所以在建奴逃到**之前,崇祯是不会出兵**的。

  他立刻给黄得功回信,拒绝他在**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

  当旨意送到抚顺,黄得功有些郁闷。

  这道旨意彻底打乱了他的战略部署。

  可是他又不能抗旨。

  为了能打赢接下来的战事,黄得功只能改变战略,按照李定国的一路实两路虚进行排兵布阵。

  郑成功比黄得功还要郁闷,他问黄得功:“总督大人,我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平辽大军主力即将出关作战,我的水师既没有运粮任务,也没有作战计划,总不能在海面上待着吧?”

  黄得功想了想,问道:“朝廷的旨意上说不能向**出兵,但是没说不能在海面上揍**人,对不对?”

  郑成功拿过旨意认认真真看了一遍,笑着说道:“没错。”

  “既然如此,那你准备一下。”

  “准备去哪儿?”

  “去**的耽罗岛,根据建奴降将硕塞的口供,耽罗岛是建奴走私物资的中转地。不要进攻岛屿,只需要把海面上的船只驱离,把港口焚毁。”

  “万一陛下和朝廷追究起来...”

  “放心,”定王朱慈炯在旁边发话道:“有什么事我帮你扛!”

  “有殿下这句话,末将就放心了。”郑成功施礼告辞,立刻返回辽南。

  崇祯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九,一切准备妥当的明军再次出兵进攻赫图阿拉。

  这次,明军还像上次一样兵分三路。

  北路军总兵力八万,由黄得功亲自率领。

  此次出征,他麾下阵容极为豪华。

  有李定国,李宪忠,刘肇基,杨展,高一功,李过,李来亨等人。

  中路军兵力五千,由刘文秀率领。

  南路军兵力一万,由曾英率领。

  其中北路军为实,中路军和南路军为虚。

  斩掉建奴俘虏硕塞的首级祭旗后,大军出发。

  最先出发的是黄得功部。

  他率领本部兵马在前,李宪忠在后。

  其他各部兵马没有跟着出发,而是待在抚顺城中一动不动。

  营造出兵力不是很多的样子。

  二十九傍晚,明军出兵的消息传到了界凡寨。

  多尔衮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从抚顺出关的明军有多少兵力?”多尔衮问探马。

  探马回答道:“对方悬挂黄字帅旗,具体兵力尚未查清。但根据他们的甲胄装束,是明军精锐之中的精锐。”

  “黄?”多尔衮眉毛动了动:“黄得功吗?他怎么悬挂帅旗?”

  “应该是黄得功,明军高层将领里除了他没人姓黄。”洪承畴在旁边说道:“之所以悬挂帅旗,肯定是取代王永吉成了总督。”

  “那...”多尔衮拉长声音:“你们觉得明军会兵分几路?”

  在场的人同时做思考状。

  截止到目前虽然只发现了一路明军,但所有人都清楚明军会分兵进攻。

  毕竟地形受限。

  明军上一次出兵,由于吴三桂泄密,才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得知了各路明军的底细。

  现在吴三桂已经投降,明军内部无人泄密。

  他们也就无法知晓明军的分兵情况了。

  洪承畴思考了一会抬起头说道:“臣以为还是会像上次一样,兵分三路。”

  “出兵路线呢?”

  “像上次一样,一路从抚顺出发,一路从辽阳出发, 还有一路从宽甸堡出发!”洪承畴毫不犹豫地说道。

  他

  多尔衮问:“为何如此笃定?”

  “因为通往赫图阿拉的路就那么几条,明军既要用分兵的办法吸引我军主力,又要考虑粮道,所以只能像上次一样兵分三路。”

  “那...哪一路为实?哪一路为虚呢?”

  “这...”洪承畴猜不透了。

  满达海立刻说道:“当然是黄得功的北路军了,他已经离开抚顺开始出兵了。”

  多尔衮和洪承畴对视一眼,同时摇头。

  如果北路军为实,那么最先出动的就不应该是北路军,而是中路军或南路军。

  反之亦然。

  如果南路军为实,那么最先出动的就不会是南路军,而是北路军或中路军。

  毕竟明军分兵进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虚虚实实,让他们摸不清明军主力的位置和主攻方向。

  一旦误判了明军主力的位置,他们便会向错误的方向调兵。

  等他们把主力部队调回来时,明军很可能已经长驱直入,兵临赫图阿拉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