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烜准备在太平卫过冬,准备深入的了解这片地区的情况。

  先去上游视察了正式投产不久的煤矿,也去欣赏了美河上游的河谷山川风景。

  北美大河中上游干流和西部支流流经地区大多是平原,而美河流经地区大部分是丘陵地形。

  流域内年降水量基本都在一千毫米以上,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降雨比较均匀。

  所以相比干流和西部的其他河流,美河沿途的景色似乎截然不同,更像是大明江南地区的风光。

  不过由于没有强烈的季风性,所以冬夏温差比大明本土要小得多。

  如果没有频繁出现的突发性的寒潮、飓风、龙卷风,这里的环境会比大明本土的江南地区更加宜居。

  但是没有如果。

  现在有了大型煤矿,大平原上的开拓点抵抗暴风雪和寒潮的能力大幅度上升。

  在勘探煤矿的时候,太平卫的探矿人员还发现了萤石矿。

  萤石本身色泽鲜艳,晶体表面规整光滑,看上去是非常的好看,只是不够坚硬,难以称为宝石。

  所以泰平左卫的工匠向朱简烜报告的时候,对这件事情也没有太过重视。

  但是这对朱简烜而言这是个意外之喜。

  萤石当宝石虽然不太够格,但是萤石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是唯一能大量获得氟元素的矿物。

  可以用于辅助钢铁冶炼去除杂质,可以作为辅料制作更光滑细腻的玻璃和搪瓷。

  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冰晶石,是电解铝工业所需的重要催化剂。

  可以用于生产**,配合完成铀二三五的提纯。

  可以用于生产氢氟酸和氟化氢,是石油化工产业所需的催化剂。

  萤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

  朱简烜不记得北美哪里有萤石矿,没想到这里竟然就有。

  然后朱简烜也想起来了,前世美国肯塔基州好像有铀浓缩工厂,而太平卫南侧就是肯塔基州最西端。

  看来太平卫所在位置的美河两岸确实适合当工业区。

  朱简烜视察一圈,再次回到太平卫驻地的时候,收到了新奥尔良送来的报告。

  奥县县令和夏尔·马丁撰写的,关于海地代表来访的消息,以及海地革命的情况,对方的情况和目的。

  加勒比最富裕的殖民地之一,现在主动表达效忠的意向。

  但是朱简烜却并没有感到一丝惊喜,反而开始发愁甚至是心生厌恶。

  如果说前世的加勒比海是当时美国的后院,那身处其中的海地就是美国后院的化粪池。

  一个完全炸开之后再也无法盖上的化粪池。

  朱简烜不是没有办法和思路去规避乃至解决海地的问题,前世的美国人也不是没有。

  但是投入和收获不成比例,根本不愿意去做。

  朱简烜不想看到海地的消息,甚至曾经期待海地别和历史上那样爆发革命。

  但是那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海地内部的矛盾是切实存在的,无法根本性调和的,革命是必然的。

  海地革命之前,海地是加勒比海的明珠,法国在美洲最富裕的殖民地。

  当时海地生产了全世界六成的咖啡。

  海地革命成功之后,变成了存在于美洲的非洲国家。

  海地自我定义是纯黑人国家,他们在独立过程中几乎杀光了所有的白人。

  这确实是法国白人奴隶主应得的结果。

  黑人摧毁了几乎所有的种植园,不需要再在种植园中劳作,获得了天性的解放,回归了近乎其原始状态的生活。

  但这里是美洲,是加勒比海,这里不是非洲大陆啊。

  海地岛土著近乎全灭了,死的比白人还干净。

  朱简烜宁愿海地岛还是原始状态,只有原本的土著在岛上生活。

  朱简烜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占这块地。

  只可惜不是。

  朱简烜对着报告思考了很久,到底要不要管海地的麻烦事儿,

  虽然海地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各种种植园基本都在奴隶起义的时候被摧毁了。

  但是海地真正独立后,会给其他拉美地区形成很强的启发作用。

  “一群黑人奴隶都独立了,我们还不能独立吗?”

  在原有的历史上,拉美的独立,就是在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海地革命的引导下爆发的。

  朱简烜想要南美的土地,那里可能是全世界最适宜耕种的原生土地。

  南美的拉普拉塔平原,面积约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大明本土雪峰山、巫山、太行山以东,从海南岛一直延伸到北京这么大的范围。

  差不多就是前世地理上的第**阶梯燕山以南部分。

  这里的土地本身土壤条件和水热条件都很好,比北美大平原还要好。

  拉普拉塔平原纬度相对北美大平原更低一些,全年积温更高一些,降水量更高一些。

  还有一条更合适的大河贯穿其中。

  北美的密西西比河,是从降水量低的地方向降水量高的方向流淌,没有办法为水少的地方大规模补水。

  北美大平原的农业经常依赖地下水灌溉。

  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就反过来了,是从降水量高的地方向降水量低的地方流淌,正好可以为较为缺水的地方补水。

  拉普拉塔河年径流量约八千亿立方米。

  比密西西比河更大,是长江的八成,是珠江的两倍多一点。

  相当于一条流量略小于长江的大河,从广东穿过华南地区一路流淌到北京,能够用热带和亚热带的水资源滋润温带平原。

  南美的平原在环境气候上也更加优越。

  这里不但没有北美的龙卷风,还是少数几个几乎没有飓风和台风的地方,寒潮也不如北美那么的频繁。

  这里就是中国传统地主的梦中情土。

  朱简烜一直想要把它搞到手,哪怕未来朝廷难以直接管辖,分给子孙建国设藩也好。

  未来送几千万大明人过去,把原有的拉美就变成华美地区。

  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但是这件事情跟海地有什么关系?

  朱简烜要考虑的问题是,应该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手中夺取南美洲,还是等南美洲普遍独立之后再下手攻占。

  南美洲从殖民帝国碎成了一群小国家,看上去似乎应该比殖民帝国更容易征服。

  但从传统殖民帝国手中获取土地是最简单的。

  为了争夺殖民地打仗,是属于殖民者内部战争,争夺的不是本土和家园,而是一种土地资产。

  战争没有全民族参与的性质,相应军队的战斗意志也就不会太强。

  拉美地区一旦独立,就会直接变身民族国家。

  还是经过独立战争锤炼的民族国家,会形成一批经过长期战争生涯的军官和士兵。

  这时候再去抢占这些国家的土地,争夺的就是他们的本土家园。

  这对这些新生的国家而言是抵抗入侵的战争。

  他们会占据地利与人和,战争规模会变得难以控制,关键是可能会高度深入地方,甚至可能形成游击战。

  那种战争的消耗就难以估量了。

  与此同时,在原有的历史上,拉丁美洲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也有外界因素的影响。

  他们当时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敌人,美国还没有能力控制南美。

  所以赶走了西班牙王国的统治者之后,拉美独立运动的集团内部也迅速分裂了。

  然后才形成了后世碎成一地的情况。

  如果在西班牙撤退的时候,大明接手继续入侵抢占南美的土地,可能会刺激他们继续团结对抗。

  为了规避这种情况,朱简烜觉得还是应该从西班牙手中夺取。

  所以就要降低拉美地区独立倾向和心理预期,就要遏制海地这种国家的独立运动。

  但是具体应该怎么遏制?

  直接投入一批大明主力军过去可太浪费了。

  正面战场大概率是能够轻松获胜的,但是很可能还要面临剿匪和丛林战。

  在热带岛屿上打仗,非战斗减员会很严重。

  大明军队去了海地,当地奴隶主也很难提供广泛的足够的支持,他们的人口太少了。

  统治阶层的白人太少就是海地最大的问题,黑人奴隶数量是他们的十倍以上,所以可以暴力摧毁白人阶层。

  像美国本土白人数量是黑人的好几倍,黑人根本没办法暴力革命。

  朱简烜自己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就把费淳、段玉裁、曹振东、章煦等主要随行文武官员招来。

  让他们传阅了夏尔·马丁报告的简报,了解海地的基本情况。

  然后朱简烜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诸位都来献言献策,怎么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控制住目前海地的局势。

  “特别注意那个岛上有四五十万黑人奴隶,而且相对集中在大型的种植园里面。

  “现在已经参加暴动的,可能已经超过十万人,其他的也可能会继续加入。

  “而当地的欧洲裔白人只有四万多人,而且已经被杀了好几千。

  “奴隶绝大部分应该都是青壮,不会有老弱。”

  曹振东最先开口说:

  “启禀殿下,臣以为三万大明主力军足够歼灭这几十万暴动的奴隶。”

  朱简烜有点无语的提醒:

  “我问的是最小的代价,用我们主力师去跟这些暴动的奴隶正面作战,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曹振东赶紧回答:

  “殿下恕罪,臣只会打仗,您下令,臣就去打,除此之外的事情,臣也不擅长。”

  朱简烜知道曹振东不是不擅长,而是故意跟政务撇清关系。

  他已经是现在大明军方最顶级的官员了,现在精神上可能越来越敏感了,自我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了。

  朱简烜不再理会曹振东,看向其他的官员。

  美国的大学士章煦这时候开口了:

  “殿下,臣以为可以美利坚民兵参战,甚至主要以东部自由邦的欧洲裔民兵参战。

  “这样能够提高他们对美国奴隶的警惕性,积累镇压奴隶暴动的经验,或者开始限制奴隶使用。”

  实际上还有一条理由没说,就是稍微消耗一些欧洲裔移民。

  朱简烜对这条建议本身没有意外,自己也不是没想过让美国民兵参战。

  但是章煦给出理由和逻辑让朱简烜有些意外。

  提高对黑奴的警惕性?

  大明的高级官员,特别是美国和吴国出身的高级官员,大多知道朱简烜不是很喜欢黑人奴隶。

  朱简烜其实不希望美国继续引入和使用黑奴。

  但只是碍于当初的约定,不好强行干涉自由邦内务,所以没有下令禁止而已。

  现在美国南方继续引入黑奴从事种植园的生产,北方也有很多奴隶在农场干活或者是给移民当仆人。

  种植园主还在搞奴隶繁育,就像培养牲口一样,北方则有人提议释放黑奴。

  他们对黑奴都没有太高的警惕性。

  直接要求禁用会有极大的阻力,可能会直接引爆内战。

  哪怕只是限制使用,也应该有一个借口。

  海地的奴隶起义确实是一个。

  让美国的奴隶主去看看海地的奴隶起义之后做了什么。

  暴力革命和反抗的表现就是暴力。

  特别是在整体社会文明水平较低的时候,海地革命的暴力更是某种极致。

  杀人放火抢劫都是最基本的事情,**和杀婴也一点都不稀奇,肢解和长杆穿尸体也屡见不鲜。

  让美国的奴隶主现场看看这些威胁,回来之后他们还敢不敢大肆用黑奴?

  到时候趁机提出在美国限制黑奴的法令,只要不是彻底禁止,应该都有机会在各个自由邦比较顺利的通过。

  单就这一个理由,也应该让奴隶主去走一遭,就算是干涉失败也值得。

  但不应该只抱着这一个目的插手。

  所以朱简烜没有表态,继续看现场的官员。

  他们继续思考和低声议论了一会儿,来自大明本土的费淳尝试着开口提议:

  “殿下,臣以为海地的黑奴暴动难以控制,主要原因还是海地的白人太少了,是事实上的以小族临大国。

  “双方力量上完全不成正比,而且形象上又差异巨大,白人奴隶主想要跑都跑不了,也没有办法融入造反的奴隶之中。

  “双方彻底敌对之后,就是你死我活,没有折中妥协的可能了。

  “双方的形象就是识别方法,看一眼脸色就知道谁是敌人,谁是同伴。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美国的黑奴参战,让美国的黑奴去镇压海地的黑奴起义。

  “承诺战争胜利之后,允许他们留在当地成为自由人。

  “如果立有功劳,可以获得当地的黑奴作为赏赐,在当地成为奴隶主。

  “这样战场上双方就都有黑奴了,这些黑奴大部分应该都来自西非,还可能有相似的语言。

  “特别是可以派遣美国黑奴潜伏进海地黑奴群体中搞破坏。

  “让海地黑奴之间无法再互相信任,无法通过彼此的肤色就能简单判断敌我。”

  费淳说着自己的想法,现场的好几个官员忍不住侧目。

  这思路确实有可行性啊。

  让美国黑奴去当海地战场上当混子,把本来敌我泾渭分明的战场搅浑。

  倒是段玉裁忍不住问:

  “与其这样,我们不如直接跟海地暴动的黑奴接洽吧?

  “海地的白人根本控制不了局势,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支持,他们被杀光也只是时间问题。

  “黑人的造反已经事实上成功了,但也肯定会担心报复。

  “如果大明和美国愿意提供庇护,他们应该愿意直接成为美国的一个邦。

  “大明开口接纳了,英国、西班牙应该都不敢再过问。

  “法国现在更是自顾不暇。

  “以后南美地区有人想要脱离他们的宗主国,都可以考虑来主动来找大明或者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