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看到隐藏信息,我成了钉子户 第228章 蒸蒸日上

小说:开局看到隐藏信息,我成了钉子户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25-01-08 14:55:18 源网站:2k小说网
  “哈哈,节帅如今也是县公了!”

  “这算什么,看看这个……”

  “朝廷不给节度使旌节,结果还不是给了节帅都护府大都护的官职。”

  “这些绢帛织锦和金银玉器得值快二十万贯了吧?”

  “看卖往何处,若是卖往关内道,那肯定价值二十万贯了!”

  九月初,陇右都护府正堂内,高进达等人看着从渭州送来的圣旨,每个人脸上都笑容难掩。

  主位上的刘继隆也展露笑容,但不是因为擢升官职,而是因为又从朝廷身上薅了一把钱财。

  尽管对于大唐来说,这些绢帛织锦不算什么,但却足够刘继隆做很多事情了。

  “好了,等正月麻布织出,与这批绢帛一并贩往关内道,其它的彩锦、织锦和金银玉器就留下吧。”

  刘继隆对众人开口,随后看向高进达道:“山南那边,阿翁给我送来书信,看样子今岁过后,他便要前往朝中为官了。”

  “阿兄评了洋州刺史,杨参军也被充为翰林学士,接下来应该就是阿翁了。”

  “他们调走后,我们的口马贸易必然会受阻,各州县刺史、县令的事情,你需要打点。”

  “这些织锦、彩锦和金银玉器,便交给你打点吧。”

  “此外,贩卖关内道所获钱财,半数与剑南道的杨复恭交易粮食,以剑南道的粮价,十几万贯能买三十几万石粮食了。”

  唐廷对河西拆分成功,自然是要对陇右下手的。

  只是直接下手的后果太大,因此要削弱刘继隆,必然先将其周围有利于他的因素给剪除才行。

  山南西道的封敖、封邦彦、杨知温便是朝廷下手的目标。

  不过陇右在山南西道经营这么久,可不是更换个节度使就能剪除的。

  因此面对刘继隆的安排,高进达恭敬作揖,随后才道:

  “各州县刺史、县令都知道了封尚书要被调回京畿的事情,都想着在封尚书走前,安心的做一批口马贸易。”

  “眼下有好几批口马,都在从利州和兴州的方向进入陇右,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万二千余口。”

  “这批百姓,下官打算按照此前定下的规矩,先迁徙至鄯州。”

  “其它州县的官员若是见到还有州县官员与我们交易口马,必然会动心,争先恐后的做批买卖。”

  “后续的这些人口,再等开春后迁入廓州。”

  高进达已经想好该如何继续口马贸易了,其建议让刘继隆颔首认可。

  见刘继隆颔首,高进达也继续道:“剑南道那边,自从我们上次退回老弱后,白敏中和杨复恭倒是后退了些,这个月交易的两批口马,基本都是青壮,数量一千五百多人。”

  “也是个欺软怕硬的。”刘继隆轻笑。

  白敏中和杨复恭始终控制着迁入陇右的人口,从双方开始贸易算起,从剑南道迁入的人口不过堪堪过万。

  相比较之下,山南西道迁入的人口却已经突破四万了。

  虽说各州县官员的利益已经和陇右捆绑一处,但封敖走后,各州县官员肯定不敢像现在一样,大张旗鼓的贩卖口马。

  山南西道的口马贸易量无疑会降低,剑南道又因白敏中所阻而数量不多。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几年里,陇右的人口迁入速度不会太快,也不会太多。

  这般想着,高进达与崔恕脸色都浮现难看,倒是刘继隆心里有底,并不着急。

  “秋收的事情,还得你们多用心,若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的,大可说出。”

  刘继隆对众人安抚着,见状高进达等人也先后作揖回应,随后离开了正堂。

  见他们离去,刘继隆也返回了内院,见到了为他织布的封徽。

  “衣服让下面人去弄就行了,你不用亲自动手。”

  刘继隆靠近开口,封徽却恬静道:“人皆知郎君节俭,妾虽比不得郎君,但织些衣物却不成问题。”

  让名门嫡女为自己织布,世人见到,恐怕会惊掉眼球。

  刘继隆坐在封徽旁边,也一起上手织布。

  他曾经有心改良织机,但奈何他没见过什么织机,自然也就没能成功。

  虽说没能改良成功,但他也学了一手织布技艺,织出来的布匹,比封徽所织还要好。

  “郎君还有什么不会的?”

  封徽笑脸盈盈询问,刘继隆闻言却苦笑摇头:“不会的事情可太多了。”

  见他如此,封徽也收起笑容,小心询问道:“郎君是因为阿翁要调入京城而忧虑吗?”

  “嗯……有点。”刘继隆点头承认,随后继续道:

  “剑南道那边,白敏中与杨复恭虽与我们进行口马贸易,但始终阻碍着,不让流入太多人口。”

  “继续让白敏中任职西川节度使,届时再来一名不相熟的山南西道节度使,陇右的日子恐怕就不如阿翁在时了。”

  随着刘继隆解释,封徽也秀眉微皱,片刻道:“妾倒是有一计,但不知该不该说。”

  “但说无妨。”刘继隆很好奇,封徽会说出什么计谋。

  见他准许,封徽也开口道:“白敏中虽然是牛党要员,但也并非无人敢得罪他。”

  “妾便知晓一人,只要使君敢将陇右与剑南道的口马贸易之事告诉此人,此人定有办法上奏至尊。”

  “届时至尊即便不信,也不得不将白敏中调往他处。”

  “不过若是将此事捅出,那至尊难免会派人调查,届时若是查出陇右与山南西道的口马贸易,那便不好了。”

  封徽的话让刘继隆深思,片刻后刘继隆才道:“倒是可以和山南西道停罢口马,等待白敏中调离后,再继续贸易。”

  “细君不用担心,大可将此人姓名告诉我。”

  刘继隆很想知道,是谁能百无禁忌的弹劾白敏中。

  面对他的急迫,封徽也笑着娓娓道来:“昔年至尊为万寿公主招聘驸马时,白敏中曾在弘文馆见到一人面目俊秀,遂向至尊推荐。”

  “此人虽只是弘文馆右拾遗,却也是状元及第、五姓名门出身,加之容貌俊秀,故此被至尊看重,择为驸马。”

  “不过,此人状元及第,又是五姓名门出身,自然已经有了婚约。”

  “白敏中举荐此人时,此人已经亲赴楚州将娶同为五姓的卢氏娘子。”

  “车驾行至郑州,为白敏中所发的堂帖追回。”

  “此人不敢违背至尊,只能无奈迎娶公主。”

  “婚后虽然琴瑟和谐,但他依旧怀念卢家娘子,故此深恨白敏中,常于至尊前告白敏中的状,但因其弹劾多为捕风捉影,至尊也未曾信任。”

  “若是郎君将证据交给此人,此人必然欣喜,断不会让白敏中继续担任西川节度使。”

  封徽将这件事娓娓道来,听得刘继隆一愣一愣的。

  五姓名门,状元及第……

  这两种出身,足够此人在官场平步青云,日后担任宰相也不是难事,结果现在被选为驸马,还被断了与五姓女卢氏的良缘。

  虽说五姓七望在高宗、武周时期饱受打击,但安史之乱后,五姓七望又渐渐起势,因此迎娶五姓女,依旧是这个时代大部分男人的愿望。

  此人既然是五姓男子,而卢氏又同为五姓女子,本该是段良缘,结果却被白敏中搅合,被万寿公主截胡了。

  本来可以好好的娶五姓女,谁知道被塞了个活菩萨。

  有新城公主和韦正矩的案例在前,对于这些名门子弟来说,娶公主跟被断了生路没区别。

  一时间,刘继隆都有些同情此人了。

  “这人是谁?”

  “范阳卢氏南祖的郑颢、郑奉正。”

  随着他开口询问,封徽也老实交代了此人的姓名。

  刘继隆听后啧啧:“我若是他,恐怕与白敏中不死不休。”

  “呵呵……”封徽也偷笑道:“正因如此,他必然会置白敏中于死地,且不会被收买。”

  “这倒是。”刘继隆颔首,随后起身道:

  “我这就去找高进达,让他派人把白敏中贩卖口**情报交给郑颢。”

  “嗯,郎君慢去。”封徽笑着颔首,刘继隆见状伸出手捏了捏她的脸,惹得她脸颊俏红后方才离去。

  待他来到正堂,不多时便把封徽的建议告诉了高进达。

  高进达听后眼前一亮:“若是如此,那我现在便知会西道诸州官员,暂停口马贸易。”

  “不急。”刘继隆安抚道:“先把已经在路上的一万多人安置好,然后再沉寂两个月。”

  “是!”高进达听后离去,急匆匆去操办此事去了。

  往后一个月,高进达一边忙碌秋收的事情,一边忙碌知会山南西道各州县官员,确保万无一失。

  待到十月中旬,随着陇右各州县粮食入库,各州县连带鄯州的图籍都交到了刘继隆的手中。

  在十月末的常议上,刘继隆也见到了多日未见的李商隐。

  他皮肤呈小麦色,少了几分病气,多了几分健康。

  “义山倒是健康了不少,比刚来陇右时精神太多了。”

  “如何,组织公田开辟和夏秋两收是否辛苦?”

  刚刚入座,刘继隆便点了人群之中的李商隐,李商隐闻言也笑着作揖道:

  “忙碌几个月,体验了百姓的辛苦后,便觉得身上这点忙碌不算什么了。”

  过往李商隐在其它藩镇任职,大多都是做些参军和文书的事情,枯燥乏味。

  这次来到陇右,虽然被丢到长乐县辛苦了几个月,可他也能看出,张昶和刘继隆是在锻炼自己,因此忙的不亦乐乎。

  只是忙碌归忙碌,他还是觉得刘继隆在陇右执行的政策有问题,而且他也看出了刘继隆还想扩张的心思。

  正因如此,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告诉刘继隆,他这套政策在向外扩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不过现在还是常议,他自然不可能当着这么多人去说陇右政策的缺点,所以他与刘继隆寒暄几句后,便安静了下来。

  刘继隆见状轻笑几声,随后开始让高进达等人汇报秋收和今年开辟公田、私田的进展。

  “陇右治下十二州二十八县,共有熟田一百九十四万六十二亩,二年及一年生田七十一万四千余亩。”

  “今岁开辟公田三十七万四千余亩,私田七千六百余亩。”

  “今岁秋收共收获七十八万二千余石,其中鄯州、洮州、叠州、松州粮食尽数归库,除鄯州以外三州,明岁恢复正常赋税。”

  “眼下各州县仓中积存九十四万七千余石,州县库中金银铜绢布盐茶等杂物折色约六十七万贯。”

  “都护府治下有兵将一万八千人,官吏二千七百人,民二十六万四千二百余口。”

  “除此之外,还有教习两千余人,学子二万三千余人。”

  “度支军饷、俸禄、供学等费用后,仓中积存为三十二万二千余石,各色杂物约五十万贯。”

  “具体的度支内容,将会在稍后写在正堂黑板报上,诸位若有异议,可前去查看。”

  高进达汇报完毕后,又继续说道:“各类杂物将在开春后贩往关内、剑南、山南等道。”

  “所获钱财,半数用于购入粮食,半数积存库中。”

  “以剑南道之粮价,应该能积满临州官仓。”

  高进达话音落下,众人也没有议论,而是将目光投向刘继隆。

  刘继隆与众人对视间,坦然说道:“今岁封尚书有可能被调走,而南边的白敏中也会耍些手段,不过这些都不要紧。”

  “只要我们内部不出现问题,这些外部的问题,都无法干扰到我们。”

  他这话有些过于乐观,但在这种场面,肯定要说些乐观的话。

  因此在他话音落下后,众人齐齐拍案赞同,紧接着刘继隆抬手示意李商隐。

  “李别驾,说说国子监的事情吧。”

  李商隐见状起身,对众人作揖后才道:“今年国子监引入七百二十七名境外官吏。”

  “这些官吏中,有五百七十二人在国子监任职,担任各州县小学教习。”

  “今岁国子监治下学子数量多达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名,总计二千四百三十七名教习。”

  “除境外那五百七十二名教习外,余下的教习,多数学识不深,教导学子识字还不成问题,但更高深的学识就不行了。”

  “今岁结束后,将有六千多名十五岁的学子毕业,而他们之中仅有一百七十六人被选入临州的大学,余者何去何从?”

  “下官以为,不如将教习中有学识者齐聚一处,继续教导这六千多名学子。”

  “只需三年时间,这六千多名学子起码能有朝廷六学生徒的水平。”

  “届时以此六千多名学子传道受业,必然要比眼下扫盲的速度更快。”

  陇右引进的境外官吏不少,但有水平的确实不多。

  好在没水平的那些人,相较于陇右的直白,也颇具学识,所以能充为教习。

  陇右的学子数量不少,对于刘继隆为何培养那么多学子,李商隐也隐隐有些猜测。

  别的不说,单说眼下在学的这两万多学子若是转化为官吏,那足够治理数百万人。

  随着他深入了解陇右的政策,也渐渐了解了刘继隆野心的一角。

  河朔三镇和淄青、淮西等镇虽然兵强马壮,但却未有陇右这般对朝廷具有威胁。

  昔年李德裕就评价过河朔三镇的情况,他说“河北虽强,不能自立,需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相比较之下,陇右则大有不同。

  在李商隐看来,陇右人口虽寡,然自军而民纷纷自强,故刘继隆有自立之能。

  放在几个月前,他可能会觉得就凭刘继隆这点人口和兵马,朝廷要想围剿,虽有阻力,结果却会不错。

  而今看来,若是朝廷试图围剿陇右,那以朝廷的情况,说不定会被陇右拖垮。

  当然,陇右也会被朝廷覆灭,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兴许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如诸将那般冲动,而是一直隐忍着。

  在李商隐看来,刘继隆年轻力壮,只要能忍住野心,日后之事还真的很难说。

  只是他愈发察觉,心里便愈发不是滋味。

  天下若乱,刘继隆恐怕会挥师东进,难逢敌手。

  大唐倾覆之日,距此不久矣。

  李商隐虽然怨恨皇帝打压自己,但他对大唐的感情却很深,而刘继隆重用之恩,他也难以报答。

  他在长乐这段日子很纠结,但当他见到刘继隆的时候,这种纠结便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四十三岁,而刘继隆不过二十三。

  待刘继隆野心难以遮掩的时候,恐怕他早已埋骨他乡,何须为身后事烦恼呢?

  正因如此,他看向刘继隆的眼神,只剩下了感激与欣赏。

  倒是相比较他,刘继隆正在乐观的与众人讨论着日后的陇右。

  “临州大学需要选生,但其它十一州的大学却不用。”

  “各州刺史应该在去年就修建好了各地的大学,那这六千多名学子就按照此前定下的规矩,由州衙出钱出粮,供养他们读到毕业为止!”

  刘继隆同意了李商隐的建议,同时加大了对学子的投入。

  只有把钱粮投入在他们身上,陇右才能在日后的乱世中取得稳定和发展,而不会重现五代。

  刘继隆觉得自己既然来了,那起码要消除一些遗憾。

  大唐倾覆后,理应是另一个文治武功不输大唐的存在,而非五代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