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势愈发凶猛,鹅毛大雪铺天盖地涌来,把整个山坳埋葬。从黄粱谷方向奔袭而来的阴风路经此地,将哀哭切齿的亡魂吹进大漠深处,连渣都不剩。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氐族骑兵便将宁武卫及牧家一门五十余口屠戮殆尽。剥离魂灵的尸体七零八落倒在血泊中,温热的血液被风雪一裹,瞬间冻结成冰。
眼见截杀成功,现场不留一个口活,李拔吹响口哨,吩咐手下将藏在山坡后的大车推了出来,将宁武卫跟牧家人的尸体分开装到大车上,借着风雪朝塞外遁去。
氐族骑兵在李拔的带领下,连夜赶路。约莫行了三十余里地,雪势见小,又见脚下土地积盐,李拔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转过身来说道:“好了,就在这焚化尸体吧。把囚徒尸身仔细搜一搜,贴身物件都收拢起来,改日送到刺史府。”
闻令,士兵分散开来,按照事先计划挖大坑两个,将早已备好的柴炭铺在坑底,旋即两人一队,先将宁武卫的尸体一具具扔到里面。
葬坑内堆叠成山的尸体被浇灌火油,李拔将火把扔入土坑,‘嘭’的一声烈焰腾飞,狂风席卷火焰将它举向天穹,连同宁武卫残存的魂灵。腥臭、焦灼的葬坑边上,李拔率领氐族士兵单膝跪地,双手合十嘴中念念有词,似乎是在向先祖神灵祝祷。
另一头,达娜带领手下搜罗牧家人贴身物件,猛然见一年轻人胸口起伏,遂手指伸向其鼻下,隐约还有气息。
“阿兄,这有个人还在喘气。”达娜一把扯下面罩,朝着身后的李拔大声呼喊。
听到小妹呼唤,李拔大步流星跨来。只见躺在地上的年轻人气若游丝,胸口被横劈一刀深可见骨,遂拔出腰间弯刀,朝年轻人头上砍去。达娜见哥哥要砍杀地上的男子,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一下握住哥哥的手腕,哀求道:“阿兄,此人命不该绝,咱们带回部落吧。”
李拔对小妹向来无有不允,此次被指使截杀素不相识的囚徒,已是良心不安。叹了一口气:“罢了,把他扶到马背上带回去。倘若到了牙帐他还没死,就算他的造化。要是死在半道,也是命中注定。”
随即他命士卒将囚徒尸体扔到葬坑火化,诸事毕,召集部队返程。趁着哥哥火化囚徒之际,达娜招呼侍从将男子扶上自己的胭脂马,跟随大部队撤回默难河。
年轻人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了。眼前一名目若朗星的年轻女子端坐在榻前,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牧辉定睛看了看少女,她身着一席白色的长身小袖袄,束小口袴裙,足蹬鹿皮缝制的皮靴,头上编织着八股辫,怎么看也不像是汉人少女。
“你醒啦。”达娜见年轻人醒来,上前关切的问道。
“这是哪里?”年轻人挣扎着试图起身。
达娜连忙上前按住男子的肩膀,“不要动,伤口还没愈合。”说完,吩咐帐下侍女将熬好的草药端来,给年轻人喂药:“你叫什么名字?”
“牧辉。”年轻人语气微弱回道,环伺四周发现自己身处一顶帐篷内,四周悬挂着牛头、羊角,绝非汉人之家。牧辉努力思索着,只能点滴想起之前风雪交加的晚上,在一处山坳被骑马的人砍中胸膛,之后便什么都记不得了。
“这里是我的家。”不知怎么,自从见到牧辉,达娜内心便欢喜的不得了。将牧辉带回营地之后,也是放到自己闺房日夜细心照看。
“你们...”牧辉猛然想起那夜伏杀他们队伍的,就是眼前这些身穿兽皮的胡人。想到此,牧辉大声咆哮道:“我的家人在哪,你们把他们都怎么样了!”言毕,伤口崩裂,又昏死过去。
正在牛圈捆扎木桩的李拔闻听那晚还剩一口气的年轻人竟然醒了,想起小妹近日来的举动,决定前去看看这个命大的年轻人。
“小妹,这几天是不是累坏了?赶紧去休息。”还未走到营帐前,李拔就朝里面大喊起来。
“阿兄,你别进来。”达娜此时正在给牧辉擦拭伤口崩裂的鲜血,血水倒掉一盆又一盆。李拔见此景,也不便打扰,朝营帐里呼喊:“小妹,忙完这会,你来下大帐。”
官道上,一个身穿对领花袄,头戴高筒帽的氐族使者驾着一辆覆盖厚厚毛毡布的马车朝着刺史府缓缓驶去。车上满载的,是此次截杀东海牧氏一门从他们身上收集起来的贴身物件。临行前,李拔特意把使者唤到帐中,嘱托他诸般事宜。
姑臧城中,辛义一大清早便在刺史府官衙等着氐族的来信,虽然面如止水,但凌乱的步伐还是出卖了他此时的焦躁。闻听衙役来报氐族有使者到,慌忙说道:“快带他到偏院。”
氐族使者在衙役的引领下,手挽缰绳把马车赶到偏院。刚刚停下车,便看到一个矮胖之人在刺史府公差的簇拥下,来到自己面前,看他的装束与官威,定然是凉州刺史。便走上前去对着辛义弯腰拱手施礼:“参见使君。”
辛义点点头,上下打量了一眼使者,故意放缓语气说道:“有劳使者。”看到只有他一人到此,便追问:不知昨夜战况如何?
使者一听刺史的话,嘴角微微上扬,心想头领所言分毫不差。于是语调哀婉地说道:“回使君,我家头领昨夜亲自率部族骑兵前往。谁知天朝军士悍勇,不但我们部族损失了二百余人,连我家头领都被一箭射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啊,李头领伤势如何?”听到氐族死伤二百余人,李拔还中了箭,辛义内心一阵冷笑:看来你们氐人战力也就那么回事。虽然内心鄙夷,但是他的面部却呈现出无比关切。
“哎呀,先前垒儿回禀,说是氐族骑兵老迈,怕是不能力敌,没想到李头领还负了伤,这可如何是好?”
“虽然我氐族骑兵皆年迈老者,但是凭借风雪,还是将宁武卫全部截杀,幸不辱命。”使者连忙走到马车旁,指着车上所载之物说道:“此次囚徒贴身物件一件不落都在这儿了。”
“有漏网之鱼么?”辛义走上前,揭开蒙在马车上的毛毡布,围着马车转了一圈,装作漠不关心的样子问道。
“此次行动斩草除根,不留一个活口。尸体也都已经焚化成灰,埋在黄粱谷西三十里的斥卤地。使君若不信,可派人掘地察验。”
“那就不必了,你家头领办事向来心思缜密。”言毕朝身后打个响指,旁边转过一名家仆手托木盘上覆红布。辛义手指木盘,对氐族来人说:“回去告诉你家头领,十日后寅时派人持此铁卡到古柏坡接收铠甲。这次你们氐族帮我办了这件大事,损伤惨重,我再多与你们头领铠甲五十副。”
“谢使君。”
打发走氐族使者,辛义命府中人将马车重新捆扎,转身唤过府内心腹家将,密予书信一封,贴耳说道:“你回去收拾一下,一个时辰后就出发前往京都,将此马车所载之物及书信原封不动的交到车骑将军府中。”
旬月后,京都洛阳。
“禀军师,方才凉州来人,带来书信一封、马车一辆。”
当日,于聪正在府内当值,闻听凉州来人,便知大事已成,急匆匆走进孙安书房。孙安接过书信,看后大喜,连忙唤于聪带上家奴去后院查看马车。
“将马车所载之物,倾倒在此。务必细细查验,若见有夹带帛信的衣物,呈上来。”于聪命府中家奴仔细检查牧氏遗留的物件。
“先生,若找回帛信,我等皆可以高枕无忧啦。”孙安围着地上物件转了一圈,转过脸去看着于聪,又朝脖子比划了一个横切的手势,“这事辛义做的不错。刘祝在宁武卫是不是还有个弟弟叫刘得,此人要不要这个了?”
“明公,不急,此人还有用处。眼下朝中太子谋逆的余孽尚有残存,妄图为太子翻案的老臣也有几个。此事关系重大,务必做到滴水不漏。”
在家主的注视下,家奴将牧家物件倾倒在地,仔细找寻了半个时辰,衣物沿着缝痕撕开,全然找不到帛信半分踪迹。
孙安见状,不禁勃然大怒,“当初近卫起获北海太守府,整个府邸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到帛信。这牧平家我也是派人掘地三尺,怎么可能都没有?不会是辛义那边给藏下了吧?”
“我们信中并未言明帛信,况且帛信乃是密语所书,辛义藏之无用。”于聪原地踱步,转身朝孙安施礼道:“明公,我猜这封帛信当下还在京都。此次太子谋逆余孽尚存,明公需一鼓作气,抓紧搜捕。另外这司隶校尉府中下人,那时被遣散不少,应从这些人身上找突破口。”
“嗯,先生言之有理。”孙安不耐烦地甩了甩手,示意家奴将堆在地上的牧家物品就地焚化,扭头回到书房。
于聪跟在孙安身后思索整件事情的纰漏点,联想到朝廷钦犯以及京都禁军在国境内无端失踪,必然会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倘若被人从中觉察端倪则前功尽弃,于是他连忙将心中所想告与孙安。
孙安略微思索,来到案牍前手书一封,命于聪赶往尚书令府将书信亲自交予孙骅,族弟得此书信,定然有所动作。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氐族骑兵便将宁武卫及牧家一门五十余口屠戮殆尽。剥离魂灵的尸体七零八落倒在血泊中,温热的血液被风雪一裹,瞬间冻结成冰。
眼见截杀成功,现场不留一个口活,李拔吹响口哨,吩咐手下将藏在山坡后的大车推了出来,将宁武卫跟牧家人的尸体分开装到大车上,借着风雪朝塞外遁去。
氐族骑兵在李拔的带领下,连夜赶路。约莫行了三十余里地,雪势见小,又见脚下土地积盐,李拔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转过身来说道:“好了,就在这焚化尸体吧。把囚徒尸身仔细搜一搜,贴身物件都收拢起来,改日送到刺史府。”
闻令,士兵分散开来,按照事先计划挖大坑两个,将早已备好的柴炭铺在坑底,旋即两人一队,先将宁武卫的尸体一具具扔到里面。
葬坑内堆叠成山的尸体被浇灌火油,李拔将火把扔入土坑,‘嘭’的一声烈焰腾飞,狂风席卷火焰将它举向天穹,连同宁武卫残存的魂灵。腥臭、焦灼的葬坑边上,李拔率领氐族士兵单膝跪地,双手合十嘴中念念有词,似乎是在向先祖神灵祝祷。
另一头,达娜带领手下搜罗牧家人贴身物件,猛然见一年轻人胸口起伏,遂手指伸向其鼻下,隐约还有气息。
“阿兄,这有个人还在喘气。”达娜一把扯下面罩,朝着身后的李拔大声呼喊。
听到小妹呼唤,李拔大步流星跨来。只见躺在地上的年轻人气若游丝,胸口被横劈一刀深可见骨,遂拔出腰间弯刀,朝年轻人头上砍去。达娜见哥哥要砍杀地上的男子,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一下握住哥哥的手腕,哀求道:“阿兄,此人命不该绝,咱们带回部落吧。”
李拔对小妹向来无有不允,此次被指使截杀素不相识的囚徒,已是良心不安。叹了一口气:“罢了,把他扶到马背上带回去。倘若到了牙帐他还没死,就算他的造化。要是死在半道,也是命中注定。”
随即他命士卒将囚徒尸体扔到葬坑火化,诸事毕,召集部队返程。趁着哥哥火化囚徒之际,达娜招呼侍从将男子扶上自己的胭脂马,跟随大部队撤回默难河。
年轻人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了。眼前一名目若朗星的年轻女子端坐在榻前,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牧辉定睛看了看少女,她身着一席白色的长身小袖袄,束小口袴裙,足蹬鹿皮缝制的皮靴,头上编织着八股辫,怎么看也不像是汉人少女。
“你醒啦。”达娜见年轻人醒来,上前关切的问道。
“这是哪里?”年轻人挣扎着试图起身。
达娜连忙上前按住男子的肩膀,“不要动,伤口还没愈合。”说完,吩咐帐下侍女将熬好的草药端来,给年轻人喂药:“你叫什么名字?”
“牧辉。”年轻人语气微弱回道,环伺四周发现自己身处一顶帐篷内,四周悬挂着牛头、羊角,绝非汉人之家。牧辉努力思索着,只能点滴想起之前风雪交加的晚上,在一处山坳被骑马的人砍中胸膛,之后便什么都记不得了。
“这里是我的家。”不知怎么,自从见到牧辉,达娜内心便欢喜的不得了。将牧辉带回营地之后,也是放到自己闺房日夜细心照看。
“你们...”牧辉猛然想起那夜伏杀他们队伍的,就是眼前这些身穿兽皮的胡人。想到此,牧辉大声咆哮道:“我的家人在哪,你们把他们都怎么样了!”言毕,伤口崩裂,又昏死过去。
正在牛圈捆扎木桩的李拔闻听那晚还剩一口气的年轻人竟然醒了,想起小妹近日来的举动,决定前去看看这个命大的年轻人。
“小妹,这几天是不是累坏了?赶紧去休息。”还未走到营帐前,李拔就朝里面大喊起来。
“阿兄,你别进来。”达娜此时正在给牧辉擦拭伤口崩裂的鲜血,血水倒掉一盆又一盆。李拔见此景,也不便打扰,朝营帐里呼喊:“小妹,忙完这会,你来下大帐。”
官道上,一个身穿对领花袄,头戴高筒帽的氐族使者驾着一辆覆盖厚厚毛毡布的马车朝着刺史府缓缓驶去。车上满载的,是此次截杀东海牧氏一门从他们身上收集起来的贴身物件。临行前,李拔特意把使者唤到帐中,嘱托他诸般事宜。
姑臧城中,辛义一大清早便在刺史府官衙等着氐族的来信,虽然面如止水,但凌乱的步伐还是出卖了他此时的焦躁。闻听衙役来报氐族有使者到,慌忙说道:“快带他到偏院。”
氐族使者在衙役的引领下,手挽缰绳把马车赶到偏院。刚刚停下车,便看到一个矮胖之人在刺史府公差的簇拥下,来到自己面前,看他的装束与官威,定然是凉州刺史。便走上前去对着辛义弯腰拱手施礼:“参见使君。”
辛义点点头,上下打量了一眼使者,故意放缓语气说道:“有劳使者。”看到只有他一人到此,便追问:不知昨夜战况如何?
使者一听刺史的话,嘴角微微上扬,心想头领所言分毫不差。于是语调哀婉地说道:“回使君,我家头领昨夜亲自率部族骑兵前往。谁知天朝军士悍勇,不但我们部族损失了二百余人,连我家头领都被一箭射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啊,李头领伤势如何?”听到氐族死伤二百余人,李拔还中了箭,辛义内心一阵冷笑:看来你们氐人战力也就那么回事。虽然内心鄙夷,但是他的面部却呈现出无比关切。
“哎呀,先前垒儿回禀,说是氐族骑兵老迈,怕是不能力敌,没想到李头领还负了伤,这可如何是好?”
“虽然我氐族骑兵皆年迈老者,但是凭借风雪,还是将宁武卫全部截杀,幸不辱命。”使者连忙走到马车旁,指着车上所载之物说道:“此次囚徒贴身物件一件不落都在这儿了。”
“有漏网之鱼么?”辛义走上前,揭开蒙在马车上的毛毡布,围着马车转了一圈,装作漠不关心的样子问道。
“此次行动斩草除根,不留一个活口。尸体也都已经焚化成灰,埋在黄粱谷西三十里的斥卤地。使君若不信,可派人掘地察验。”
“那就不必了,你家头领办事向来心思缜密。”言毕朝身后打个响指,旁边转过一名家仆手托木盘上覆红布。辛义手指木盘,对氐族来人说:“回去告诉你家头领,十日后寅时派人持此铁卡到古柏坡接收铠甲。这次你们氐族帮我办了这件大事,损伤惨重,我再多与你们头领铠甲五十副。”
“谢使君。”
打发走氐族使者,辛义命府中人将马车重新捆扎,转身唤过府内心腹家将,密予书信一封,贴耳说道:“你回去收拾一下,一个时辰后就出发前往京都,将此马车所载之物及书信原封不动的交到车骑将军府中。”
旬月后,京都洛阳。
“禀军师,方才凉州来人,带来书信一封、马车一辆。”
当日,于聪正在府内当值,闻听凉州来人,便知大事已成,急匆匆走进孙安书房。孙安接过书信,看后大喜,连忙唤于聪带上家奴去后院查看马车。
“将马车所载之物,倾倒在此。务必细细查验,若见有夹带帛信的衣物,呈上来。”于聪命府中家奴仔细检查牧氏遗留的物件。
“先生,若找回帛信,我等皆可以高枕无忧啦。”孙安围着地上物件转了一圈,转过脸去看着于聪,又朝脖子比划了一个横切的手势,“这事辛义做的不错。刘祝在宁武卫是不是还有个弟弟叫刘得,此人要不要这个了?”
“明公,不急,此人还有用处。眼下朝中太子谋逆的余孽尚有残存,妄图为太子翻案的老臣也有几个。此事关系重大,务必做到滴水不漏。”
在家主的注视下,家奴将牧家物件倾倒在地,仔细找寻了半个时辰,衣物沿着缝痕撕开,全然找不到帛信半分踪迹。
孙安见状,不禁勃然大怒,“当初近卫起获北海太守府,整个府邸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到帛信。这牧平家我也是派人掘地三尺,怎么可能都没有?不会是辛义那边给藏下了吧?”
“我们信中并未言明帛信,况且帛信乃是密语所书,辛义藏之无用。”于聪原地踱步,转身朝孙安施礼道:“明公,我猜这封帛信当下还在京都。此次太子谋逆余孽尚存,明公需一鼓作气,抓紧搜捕。另外这司隶校尉府中下人,那时被遣散不少,应从这些人身上找突破口。”
“嗯,先生言之有理。”孙安不耐烦地甩了甩手,示意家奴将堆在地上的牧家物品就地焚化,扭头回到书房。
于聪跟在孙安身后思索整件事情的纰漏点,联想到朝廷钦犯以及京都禁军在国境内无端失踪,必然会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倘若被人从中觉察端倪则前功尽弃,于是他连忙将心中所想告与孙安。
孙安略微思索,来到案牍前手书一封,命于聪赶往尚书令府将书信亲自交予孙骅,族弟得此书信,定然有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