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娘子天下第一 第九十二章 谁的主意

小说:我娘子天下第一 作者:小小一蚍蜉 更新时间:2021-04-10 21:24:19 源网站:新笔趣阁
  >

  李白羽急忙摇摇头:“孩儿当然不敢忘太祖的遗训,不知道母后何出此言?”</p>

  南宫梦紧紧地凝望着李白羽,樱唇微启叹息了一声。</p>

  “嘴上说着不敢忘,哀家看你忘得也差不多了!”</p>

  “挂帅之事乃是朝廷之事,而且是事关江山社稷的重要朝事,你前来询问哀家一个后宫之人不是忘了祖训又是什么?”</p>

  “这挂帅之人别说哀家没有办法建议你,就是有万全之策母后也不能开口,不能告知与你。”</p>

  “皇儿啊,你如今已经你不再是太子了,而是当今天子,你要有帝王之威,帝王之气度,帝王之德行。”</p>

  “你也比谁都应该遵循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p>

  “今日之事,你想都没想就来找哀家问策,你有没有考虑过后果?”</p>

  “母后今日若是开了先例,左右你这位帝王的想法,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p>

  “先例一开,后来人纷纷效仿,若不幸有蛇蝎心肠之女入了宫闱,以此为例效仿之,你可知道会对李家的江山社稷造成什么后果?”</p>

  “后宫干政,宦官亦敢干政。”</p>

  “难道你想吕后的事情在我大龙重演不成?”</p>

  “你是明君不怕,你能保证你李家后世的子子孙孙全是明君吗?”</p>

  “李家江山若是在哀家出了差池,哀家有何颜面去见你的父皇?”</p>

  “哀家将士大龙的千古罪人,李家的千古罪人!”</p>

  听到南宫梦严厉的训斥声李白羽急忙摇摇头:“孩儿知错,孩儿一定谨记母后教诲!”</p>

  南宫梦默默地望着李白羽诚恳认错的神态叹了口气:“哀家念在你登基尚短,又是一国之君,就不训斥你了,希望你以后能够躬身自省吧!。”</p>

  “孩儿一定时刻谨记母后的教诲!”</p>

  “你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成长到你父皇那样,哀家就可以放心闭眼去陪你父皇了。”</p>

  “母后切莫如此所言,母后一定会长命百岁的!”</p>

  南宫梦神情惆怅的望着摆在窗台处的穿衣镜:“这镜子还是小溪这孩子送给哀家的。”</p>

  “可惜这孩子命苦,大婚当日尚未过门便遇刺身亡了。”</p>

  “哀家也想还小溪一个公平,可是为了你们李家的江山社稷,哀家不得不拉下颜面,昧着良心去掩盖此事的实情。”</p>

  “可是纸始终包不住火,新君登基一年之内必须要册封皇后,小溪的事情掩盖的了一时,掩饰不了一世。”</p>

  “好在云老爷子通情达理,对朝廷忠心耿耿,选择了帮助哀家隐藏真相。”</p>

  “可是你还有四个月就登基一年了,皇后的人选再不敲定可怎么办呢?”</p>

  “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废黜小溪的皇后名分,另选新后。”</p>

  “这段时间哀家给你挑了一些朝中重臣的子女当做候选之人,你自己也物色一下有没有心仪的女子。”</p>

  “皇后的事情不能再耽搁了,你的两个好爱妃一天能朝母后这里跑三次。”</p>

  “她们的心思母后是心知肚明,可是她们的出身成为皇后实在对你的威信不好。”</p>

  “所以这件事情你必须抓紧提上日程。”</p>

  “孩儿明白,废黜云小溪的事情孩儿已经跟云老国公商议过了,就在大军北出之后,那时候满朝文武的视线全在北疆打仗之上,正是宣布这件事的最好机会。”</p>

  “纵然会掀起一些波澜,也很快会被战事给压下去。”</p>

  “只是孩儿始终觉得云小溪遇刺的事情有些说不通,正在暗中怕人秘密调查,无论如何,孩儿起码要得到一个真相。”</p>

  南宫梦好奇的望着李白羽:“有什么进展了吗?”</p>

  “小有进展,幕后之人指向了三弟。”</p>

  南宫梦凤目睁大惊呼出来:“蜀王!果然,这孩子对你登基为帝还是耿耿于怀,看来他觊觎皇位的心思依旧不死啊!”</p>

  李白羽眉宇间带着一丝疑虑:“母后,孩儿始终觉得指向三弟的证据有些理所当然了,就像有人故意在将密探的视线引向三弟,可是却有没有丝毫的破绽,完全合乎情理。”</p>

  “儿臣在算了..........此事还是证据确凿的时候再说吧!”</p>

  “也罢,你等着,母后去去就来!”</p>

  南宫梦站了起来朝着殿后走去,片刻之后手里捧着一个锦囊放到了桌案之上。</p>

  “你父皇以防万一到会有今日,给你留了一个锦囊,自己去看吧!”</p>

  “是!”</p>

  李白羽也不犹豫,拿过南宫梦放下的锦囊坐到了椅子上便仔细观看起来。</p>

  “白羽吾儿。”</p>

  “父大行之际,吾朝北出近在眼前。”</p>

  “父唯恐儿初登大宝,根基未稳,择挂帅之人犹豫难定。”</p>

  “特留下此锦囊。”</p>>

  “白羽吾儿!”</p>

  “帝王之道,权衡也。”</p>

  “父呕心沥血一生,奠定天下一统之基业!”</p>

  “吾儿初登帝位,权柄难能一手掌之。”</p>

  “若北出必行,主帅难以抉择。”</p>

  “挂帅之人则需权衡之道。”</p>

  “民间之言,鸡蛋勿置一篮。”</p>

  “挂帅之人亦需如此。”</p>

  “以吾儿之资历,两人挂帅,统兵百万,大业一成定功高震主。”</p>

  “一人为帅,统一天下,吾儿登基尚短,则功高必盖主。”</p>

  “功高盖主者,不除,江山不稳;除之,有损威名。”</p>

  “鉴于此,当行万全之策。”</p>

  “以防万一,吾儿可令北征大军兵分三路,三人挂帅!”</p>

  “其因有三。”</p>

  “一则为权衡,防患于未然。”</p>

  “二则防拥兵自重。”</p>

  “三则是稳妥之见。”</p>

  “战场瞬息万变,一人挂帅百万之军,鞭长莫及,帅令阻塞,必生祸端。”</p>

  “兵分三路,既可相互节制,以防有变,亦可相互驰援,互为左膀右臂,此乃我朝北出万全之策。”</p>

  “父为太子之时,北疆三十万大军趁势出击尚且兵分三路,况乎百万大军。”</p>

  “如今朝堂,将才云集,可是统兵挂帅之人却屈指可数,寥寥无几。”</p>

  “武国公万老爱卿不幸已亡,如今朝堂之中挂帅之人唯有,明志,云老爱卿与北疆六卫大将军。”</p>

  “六卫大将军,军事之才大同小异,并无高低之分,皆可为一路主帅。”</p>

  “然吾儿尽量选云冲,南宫晔,万明亮三人为帅。”</p>

  “其余三将,非是怀有疑心,较之云,南宫,万三将,不及亲近也。”</p>

  “父亡,无法总揽大局,吾儿当自行斟酌。”</p>

  “云老爱卿,世受皇恩,对朝之忠心无须再言,且老爱卿德高望重,可服众人,可为一帅。”</p>

  “最后一帅,非明志莫属。”</p>

  “然,吾儿切记。”</p>

  “明志虽军中资历不足,无法与其余人比肩,可军中威望却不下其余等人,尤其青年俊才,将来不可估量。”</p>

  “是故,明志之军当为三十万新军主帅。”</p>

  “北疆六卫三十万大军,明志西征之门生故吏遍及六卫大军,万万不可令其再增六卫军中之威望。”</p>

  “且三十万新军训练之法源于明志,指挥大军得心应手者无人能出其左右。”</p>

  “善兵者,故必胜。”</p>

  “吾儿切记,明志者,国之栋梁,善用之,朝廷之幸。”</p>

  “切记之,切记之,切记之。”</p>

  “明志之禁裔,家人也。”</p>

  “为君者,当有雅量,切莫听信谗言,行君臣离心离德之举。”</p>

  “天地分昼夜,八卦者,万物也,亦分阴阳,皆在权衡二字。”</p>

  “万变不离其宗!”</p>

  “帝王之道,权衡也!”</p>

  李白羽默默地放下手里的宣纸,目光深邃的望着窗外。</p>

  怪不得父皇留给自己的遗旨让自己召回北疆六卫,原来根源在此。</p>

  南宫梦见到李白羽放下书信,好奇的望着李白羽。</p>

  “皇儿,你父皇给你留了什么妙计?”</p>

  李白羽深吸了一口气。</p>

  “高瞻远瞩!”</p>sxbiquge/read/2/2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