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后,吃了程存武打包回来的鸡排饭,谢清才向程存武说了自己的发现。
“物质的电场共鸣?”程存武思考起来。
对于这个发现,他还是心里没底,毕竟干冰上的情况,是光波的光热共鸣,这是已经证明的理论。
另外还有声音、机械波、光电场之类,这些都会产生特定的共鸣高峰,例如著名的卡门列涡效应。
很多人都很难想象,一阵十级以下的阵风,竟然可以将一座钢筋混凝土打造的现代大桥瞬间撕裂。
这就是风的流速、方向,刚刚好和大桥本身的结构,产生了共鸣,瞬间激发了这种魔幻一般的巨大力量。
共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效应。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物品与力量(可以声波、光波、电波、机械波)到达特定的频率,两者一触碰,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实验,阿清你的想法是什么?”
喝了一口胡萝卜排骨汤,谢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一种一种化合物的尝试,这样太费时费力了,我的想法是从基本元素入手。”
“基本元素?这倒是有点意思。”程存武立马就明白对方的用意了。
人类目前已知的原子种类,也仅仅只有118种,这其中还包括了24种人工合成元素。
如果将一部分不常用的元素踢出,人类常用的基本元素满打满算,就那40~50种左右。
谢清坚信如果真存在电场合成的共鸣频率,那这个共鸣频率,一定是从基本元素开始,然后向更复杂的化合物发展。
急匆匆吃了午饭,俩人又叫了熊玲惜,来到了实验室中。
谢清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将凌晨思考出来的内容,发给俩人参详一下,然后开始设计实验。
既然要探明基本元素的电场共鸣频率,那他们就从最轻的氢元素开始,然后是氦、锂、铍……一个个元素向上。
下午三点半,他们开始了一个尝试,用液氢作为原材料,然后启动静电场,开始了初步的实验观测。
整整忙碌两个星期,他们初步完成了前八种元素的一些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谢清三人一直试图找出,电场作用在这些元素上的某种规律。
无数次的实验中,他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温度,物质的温度,特别是低温状态下的固体物质。”谢清眼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表。
其中被他放在中间的几份统计表,上面罗列了八种元素,在不同温度下,通过覆盖静电场,可以实现电催化的效率情况。
“这个温度,还真有一些规律。”程存武将氢、氦、锂、铍、硼、碳、氮、氧的共鸣温度统计出来。
其中氢是负24摄氏度,氦是负123摄氏度,锂是负26摄氏度,铍是负37摄氏度、硼是负45摄氏度、碳是负56摄氏度、氮是负66摄氏度、氧是负78摄氏度。
对于这些数据,熊玲惜预测道:“那接下来的氟,电场共鸣温度则应该是在负80~90摄氏度之间,但氖元素和氦是同族,我猜测可能会和氦差不多。”
“试一下就知道。”谢清说完,抽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了两个实验设计。
按照实验设计,他们果然负80~90摄氏度的区间中,发现了氟元素的电场共鸣频率。
而惰性气体同族的氖元素,则和熊玲惜预测的情况大致相同,该元素的电场共鸣温度,在负127摄氏度左右。
晚上,实验室内仍然灯火通明。
三人兴奋不已的讨论着。
熊玲惜指着柱状图说道:“如果按照现在的估算,我预测一下钠、镁、铝、硅、磷、硫、氯和氩,其电场共鸣温度,也应该在这个区间内递进。”
“可是19号~36号呢?”程存武有些疑惑起来。
此时谢清开口说道:“温度间隔的区间,可能从大概等于10摄氏度,变成大概等于4摄氏度。”
“有点道理。”程存武思考起来。
当然,仅仅是温度还不够产生电场共鸣,这个电场共鸣,还需要另一个要素配合,那就是电场强度。
因此组成电场共鸣的核心原理,就是电场强度+物质温度,而电场强度也随着原子外层电子数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增加的现象。
这个温度和强度,低了不行,高了不行,不同时达到最佳耦合也不行。
当温度和电场强度都达到最佳的时候,元素的化学反应效率达到了最高,就算是惰性气体中的氦、氖,都可以产生相对比较高的化合反应。
谢清团队尝试,实验氢气和单质碳合成甲烷。
在这个合成过程中,他们进一步发现了电场合成的原理,就是赋予物质一个临时的电场力,在某个特定温度下,可以让该电场力在物质保留比较长的时间,通常可以达到20~70分钟左右。
而被赋予了电场力的物质,遇到其他物质,就会变得很容易结合在一起。
谢清将这种现象称为“活化”,即物质变得高度活跃,很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果两种物质都是活化物质,它们的结合更加容易。
在单质碳和氢气反应,合成甲烷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系统的综合热效率,竟然高达86.7%,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热效率。
要知道,采用n16作为催化剂,分解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甲烷的过程中,综合热效率才63.54%~71.63%左右。
而他们设计的实验,由于不是专业设计的设备,整套反应系统非常粗糙,肯定不是该反应的最高综合热效率。
如此高效的反应,让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单凭这个发现,就可以节约非常多化学反应中不必要的能耗,看来我们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东西。”程存武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了。
谢清冷静下来后,想了想说道:“当务之急,是确定接下来的那些元素的电场共鸣规律,是否和我们意料之中的那样。”
“嗯!我赞同。”熊玲惜点了点头。
三人又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由于这一次有电场共鸣的规律,他们的实验非常精确。
基本一种元素只需要三四次微调,就可以测出其电场共鸣的温度和电场强度,一个多星期时间,他们测试到了46种元素,和之前的8种一样,都符合那一套规律模型。
基本元素的电场共鸣规律,处于负24~135摄氏度之间,和原子外层电子数呈负相关;而电场强度和反应共鸣,则呈正相关。
他们关键相关数据,得出了电催化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当他们的论文完成后,时间已经到了11月16日,而且作为他们的导师贺稳,也当天收到了该论文的初稿。123xyq/read/4/4346/ )
“物质的电场共鸣?”程存武思考起来。
对于这个发现,他还是心里没底,毕竟干冰上的情况,是光波的光热共鸣,这是已经证明的理论。
另外还有声音、机械波、光电场之类,这些都会产生特定的共鸣高峰,例如著名的卡门列涡效应。
很多人都很难想象,一阵十级以下的阵风,竟然可以将一座钢筋混凝土打造的现代大桥瞬间撕裂。
这就是风的流速、方向,刚刚好和大桥本身的结构,产生了共鸣,瞬间激发了这种魔幻一般的巨大力量。
共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效应。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物品与力量(可以声波、光波、电波、机械波)到达特定的频率,两者一触碰,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实验,阿清你的想法是什么?”
喝了一口胡萝卜排骨汤,谢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一种一种化合物的尝试,这样太费时费力了,我的想法是从基本元素入手。”
“基本元素?这倒是有点意思。”程存武立马就明白对方的用意了。
人类目前已知的原子种类,也仅仅只有118种,这其中还包括了24种人工合成元素。
如果将一部分不常用的元素踢出,人类常用的基本元素满打满算,就那40~50种左右。
谢清坚信如果真存在电场合成的共鸣频率,那这个共鸣频率,一定是从基本元素开始,然后向更复杂的化合物发展。
急匆匆吃了午饭,俩人又叫了熊玲惜,来到了实验室中。
谢清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将凌晨思考出来的内容,发给俩人参详一下,然后开始设计实验。
既然要探明基本元素的电场共鸣频率,那他们就从最轻的氢元素开始,然后是氦、锂、铍……一个个元素向上。
下午三点半,他们开始了一个尝试,用液氢作为原材料,然后启动静电场,开始了初步的实验观测。
整整忙碌两个星期,他们初步完成了前八种元素的一些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谢清三人一直试图找出,电场作用在这些元素上的某种规律。
无数次的实验中,他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温度,物质的温度,特别是低温状态下的固体物质。”谢清眼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表。
其中被他放在中间的几份统计表,上面罗列了八种元素,在不同温度下,通过覆盖静电场,可以实现电催化的效率情况。
“这个温度,还真有一些规律。”程存武将氢、氦、锂、铍、硼、碳、氮、氧的共鸣温度统计出来。
其中氢是负24摄氏度,氦是负123摄氏度,锂是负26摄氏度,铍是负37摄氏度、硼是负45摄氏度、碳是负56摄氏度、氮是负66摄氏度、氧是负78摄氏度。
对于这些数据,熊玲惜预测道:“那接下来的氟,电场共鸣温度则应该是在负80~90摄氏度之间,但氖元素和氦是同族,我猜测可能会和氦差不多。”
“试一下就知道。”谢清说完,抽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了两个实验设计。
按照实验设计,他们果然负80~90摄氏度的区间中,发现了氟元素的电场共鸣频率。
而惰性气体同族的氖元素,则和熊玲惜预测的情况大致相同,该元素的电场共鸣温度,在负127摄氏度左右。
晚上,实验室内仍然灯火通明。
三人兴奋不已的讨论着。
熊玲惜指着柱状图说道:“如果按照现在的估算,我预测一下钠、镁、铝、硅、磷、硫、氯和氩,其电场共鸣温度,也应该在这个区间内递进。”
“可是19号~36号呢?”程存武有些疑惑起来。
此时谢清开口说道:“温度间隔的区间,可能从大概等于10摄氏度,变成大概等于4摄氏度。”
“有点道理。”程存武思考起来。
当然,仅仅是温度还不够产生电场共鸣,这个电场共鸣,还需要另一个要素配合,那就是电场强度。
因此组成电场共鸣的核心原理,就是电场强度+物质温度,而电场强度也随着原子外层电子数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增加的现象。
这个温度和强度,低了不行,高了不行,不同时达到最佳耦合也不行。
当温度和电场强度都达到最佳的时候,元素的化学反应效率达到了最高,就算是惰性气体中的氦、氖,都可以产生相对比较高的化合反应。
谢清团队尝试,实验氢气和单质碳合成甲烷。
在这个合成过程中,他们进一步发现了电场合成的原理,就是赋予物质一个临时的电场力,在某个特定温度下,可以让该电场力在物质保留比较长的时间,通常可以达到20~70分钟左右。
而被赋予了电场力的物质,遇到其他物质,就会变得很容易结合在一起。
谢清将这种现象称为“活化”,即物质变得高度活跃,很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果两种物质都是活化物质,它们的结合更加容易。
在单质碳和氢气反应,合成甲烷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系统的综合热效率,竟然高达86.7%,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热效率。
要知道,采用n16作为催化剂,分解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甲烷的过程中,综合热效率才63.54%~71.63%左右。
而他们设计的实验,由于不是专业设计的设备,整套反应系统非常粗糙,肯定不是该反应的最高综合热效率。
如此高效的反应,让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单凭这个发现,就可以节约非常多化学反应中不必要的能耗,看来我们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东西。”程存武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了。
谢清冷静下来后,想了想说道:“当务之急,是确定接下来的那些元素的电场共鸣规律,是否和我们意料之中的那样。”
“嗯!我赞同。”熊玲惜点了点头。
三人又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由于这一次有电场共鸣的规律,他们的实验非常精确。
基本一种元素只需要三四次微调,就可以测出其电场共鸣的温度和电场强度,一个多星期时间,他们测试到了46种元素,和之前的8种一样,都符合那一套规律模型。
基本元素的电场共鸣规律,处于负24~135摄氏度之间,和原子外层电子数呈负相关;而电场强度和反应共鸣,则呈正相关。
他们关键相关数据,得出了电催化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当他们的论文完成后,时间已经到了11月16日,而且作为他们的导师贺稳,也当天收到了该论文的初稿。123xyq/read/4/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