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俘,且是归降的西军,也就是李成栋敢这么做了。
大顺监国闯王再三谕旨诸将“顺西同源,本为一家”,故严禁杀戮西军降卒,更不许虐待,对西军受伤之人也要全力救治。
李成栋却将监国谕令抛诸脑后,公然下令屠杀西军降卒,这可是等同抗旨的大逆行为。
然而李成栋不这么做,那几千西军降兵一定会趁西军攻来之时作乱,这几乎是不用怀疑的事。
一旦这些降军趁顺军忙于应付西军攻击之时哗乱,在后方放火烧毁顺军大营,这一仗顺军不败也要败。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
身为一军统帅,李成栋肩负的使命是消灭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败。
因此哪怕那些西军降军有很多都是他的陕西同乡,哪怕监国再三传谕,在这关系能否全歼西军另一主力集团的节骨眼上,李成栋毅然顶着压力决定杀俘,不能有半点妇人之仁。否则,将来大顺必将付出更大的牺牲才能消灭西军余部。
所谓屠一县活一府,屠一府活一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当初李成栋随高杰北上直隶之时,所过之处可都是人间惨剧,甚至死于顺军刀下的汉人比满洲、比蒙古更多。
新任大顺顺天府尹的前清山东巡抚方大猷就曾上书叹言:“前番高李北伐,于地方祸患比之东奴更厉。”
大顺监国闯王也曾在目睹真定府滋河无数从上游飘下的浮尸时,感慨言称:“高李都是杀人王”。
那位一直追随李成栋于军中生死不离的爱妾曾劝李成栋不要乱杀人,可李成栋却说这世上手上有刀的人都在杀人,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都是为了活下去才杀人。
那么,他杀人有什么不对?
他如果不杀人,怎么活下去?又怎么为大顺赢得这天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高杰、李成栋对北直隶地区的荼毒,才使得满清难以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连基本统治都难以维持,始终被顺军牵着鼻子走,最终重蹈前明覆辙,被顺军大举围城,从而走向最终的败亡。
当初听说监国评价他与高帅是“杀人王”,李成栋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反而引以自豪。
他不是农夫,他也不是商贩,他是带兵打仗的人。
活下去,是他唯一的任务。
他更不介意被世人称为千人所指、万人所骂的屠夫,他介意的是如果他败了,或者大顺败了,那他李成栋才会真正成为后人眼中的万人屠。
活下来,成为胜利者,他李成栋才是大顺的开国元勋,是后人膜拜的大英雄。
他也相信,只要自己一心一意为大顺效命,那不管他做了什么,大顺那位年轻的监国闯王都不会怪罪于他。
用百姓的话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李成栋对得起陆闯王,陆闯王当然也要对得起这位替他冲杀在前的悍将。
今日杀俘之事,将来也定有公断。
“事后,我会向监国请罪。”
李成栋淡淡对胡茂桢说了一句,勒马上前,不去看那些西军降卒悲惨的场景,眼中只有奔腾而来的孙、李集团。
只是阎可义却没有完全执行李成栋杀俘的命令,正常程序对付几千手无寸铁的降兵,只要派人将他们围住,再纵马乱刀砍杀便是。
但是阎可义却只是让人纵马将几千降军往延水中赶,并不叫挥刀砍杀,甚至在驱赶之前还有意在岸边留了几条船。这样虽说仍会溺死很多西军士卒,但起码会有一部分人生还。
相比主帅,阎可义也是对得起良心。
这些西军,毕竟是他的老乡,于心不忍。
他做不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但从手指缝里漏点米来还是能做到的。
事实上只要将降军作乱的威胁排除掉,杀一部分同杀死全部,效果是一样的。
冰冻的延水中,再次挤满了蜂涌往北岸游去的西军士卒。
很多人游着游着就沉了下去。
也有很多人争抢着船只朝对岸划去,更多的是在顺军有意放他们活路的情况下,抱着一块块木板,甚至是一捆芦柴往对岸划。
岸上的顺军骑兵沉默的望着这些往对岸求活的西军士卒。
侥幸游到对岸的西军士卒脱去冰冷满是冰水的棉衣在那不断哆嗦,可没有人向对岸的顺军咒骂,因为他们知道,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换作他们,大概也是这样做。
..........
号角声不住吹响。
随着探马的不断来报,西军增援部队距离顺军越来越近。
再次请缨要挫败西军的初生牛犊李元胤,望着远处比自己兵马多出十数倍的西军骑兵,却是半点惧色也没有,反而抓紧时间将烤好的马肉塞进肚,然后一拍肚子,将手中的长枪往半空一指,没有任何动员命令,也没有吼杀声,就那么一马当先的向着西军方向疾驰而去。
千余精骑随同主将奋勇出击。
最先赶到的西军将领郑国见状,心一下就沉了下来,因为顺军敢于放手冲击,说明张虎部已经覆没。
西营存亡,在此一战了。
顺、西双方双方很快在延水河南岸数里处厮杀成一团。
李元胤部虽只千余人,但士气之高昂远非低迷西军可比,加之刚刚获得大胜,锐气无双,如一柄利剑般将郑国部一砍为二。
李成栋、胡茂桢也各领三千骑兵前来,郑国部阵脚大乱,被顺军冲散成十数股,幸亏王爱秀部及时上来挡住一部顺军,这才没被顺军一鼓而穿。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西军明显开始势颓,被凶猛的顺军压得喘不过气来。
危急关头,却有另一支西军赶到。
这支西军骑马赶到,但却没有纵马冲击顺军,反而士卒皆从马上跃下,尔后集成一个大阵往前推进。
原是西府李定国担心郑国、王爱秀不能敌,特意选出敢死之士800人,为他们凑齐盔甲,令各执大刀、钩牌,于顺军接战之时专砍(钩)顺军马腿。
急进的顺军小将李元胤不防西军阵后会冒出一支专砍马腿的重甲步卒来,一时收不住马带人冲撞了上去。
结果被这支西军敢死重甲步兵当时就砍翻两百余骑,要不是部下替他挡了一下,李元胤的座骑恐怕也会被西军的步卒砍断马腿。
“西贼砍马腿厉害,撤回去!”
李元胤情知难以冲垮西军这支重甲兵,赶紧打马绕方向往后方。见到自家重甲步兵挫败先前那支打得己方阵脚大乱的骑兵,西军上下顿时爆发出欢呼声,顺军攻势为之一滞。
李成栋当即立断撤兵,他以为西军的步军主力也上来了。
此战,西军伤亡两千余,顺军伤亡亦有五百余。
两方损失其实都不大,但西军凭此一战却稳住阵脚,没有被顺军再次冲垮。顺军这边因为没能解决掉西营的主力骑兵,加之自身兵力不足,只得退至渡口大营。
..........
“孙可望同李定国合营了?”
中部县黄陵以东数里地,正准备带人往华夏始祖黄陵凭吊的陆四听闻孙可望同李定国已经会合后,立时打消凭吊黄陵的念头,传令诸部火速向麟州进军。
此前顺军于凤翔再次大败西军,除西营左丞相汪兆龄、抚南将军刘文秀、礼部尚书吴继善、中军都督王尚礼、左军都督马元利等人逃脱外,西营右丞相严锡命、兵部尚书龚完敬、刑部尚书李时英、工部尚书王化龙、吏部尚书胡默,御营总兵宋官,永定营将郭尚义,干城营六安汪万象,英勇营黄冈张其在等西军文武148人被俘,被俘西军士卒多达九万余人。
诚如陆四前世张献忠死后的西营反应,弃武功不守的西军御营主力余部几乎是狼狈向西逃窜,使得追击的顺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兵临凤翔城下。
镇帅辛思忠、赵忠义原是做好强攻凤翔准备,哪知同武功一样顺军还没有到,城中的西军就跟惊弓之鸟弃城而逃。
同汪兆龄一起逃到凤翔的西营皇城都指挥使窦名望在弃城之前,原是想杀掉顺军兴国公李过同不肯降的凤翔总兵白鸣鹤替死去的老万岁泄口怒气,然而却被汪兆龄所阻。
后一步赶到的刘文秀、马元利等西营将领也没有杀害李过同白鸣鹤,但为防顺军以凤翔城为基继续追击西军,刘文秀下令将城中百姓赶出,然后一把火烧毁了凤翔城,之后带领残部继续往西急奔。
李过、白鸣鹤等被俘的顺军将士就这么被西军扔在一边。
陆四率军赶到凤翔时见到的便是一座还在冒烟的废城,轻叹一声赶紧去见大舅子李过,好一番唏嘘后便令由李过统领第十一镇、第十二镇及王自奇收编的西军两万人继续向陇州追击西军,并交待西军若是连陇州也弃了则直接攻入平凉境内,争取直捣固原,将西军御营主力及定北将军艾能奇这一部人马彻底解决掉。
而他本人则将率羽林军回师西安,对付从延安方向南进的孙可望集团。
同时下令西安的陕西巡抚张国柱速来凤翔整编归降的西军,恢复地方秩序。
“你等随兴国公西追途中,不许杀降坑俘,也不与抢掠百姓财物,更不得伤害百姓,与百姓买卖必须公平,倘若违了我这军令,任你是我再看重再信任的股肱,我亦要你们严办!”
颁下严令之后,陆四又命人传谕前番向西营投降的地方官吏,只要他们再次反正,前番降罪概不追究。
如此,自是为了迅速安定人心,构建大顺地方政权。
不然,陕西境内前番降西的官吏太多,若对这些人概不赦免,这些降官逼得急了领着军民死守抗拒顺军,岂不是拿自家士卒性命开玩笑。
而且,重新恢复陕西是其次,如何治理陕西才是首重。
陆四眼下抽不出太多官员前来填充陕西,只能继续依赖先前的降官替大顺把地方政权先构架起来。
把人都杀了,谁来替大顺干活?
对于先前死守不降的地方官员,陆四更是要予以嘉奖封赏,传谕张国柱要大力提拔为大顺“守节”的地方官员,对战死的官员更是要隆重表彰,可以省里、甚至中央名义对这些官员追谥,有子侄在的也要荫其官职。
“都说穷寇莫追,但于此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将继续追击的任务交给李过后,陆四即马不停蹄赶回西安。
固原是张献忠在世时的御营临时行在,其率军东征之时命义子、定北将军艾能奇奉皇后杨氏于固原。
艾能奇虽没有同兄长孙可望、李定国一样开府,但做为大西四大王子排名第三的大将军,其也节制15营兵6万余人,另外还节制提调青海、西宁、甘州等地的西军,这些地方留守的西军虽不是精锐,大多是收编的乌合之众,也有数万人之多。
自义父率军东征之后,艾能奇便与户部尚书王国宁全力为前线筹措粮草,唯恐前线因为断粮而失军机。
只西营钱粮多是得自川中,出川入西北之后所得不多,国库更是入不敷出,所以在知道万岁决定攻顺后,户部尚书王国宁才千方百计反对,原因自是王国宁清楚如果东征顺利还好,一旦不顺,大西便立即就要陷入无钱无粮的危局。
可张献忠不听王国宁谏言,执意东征攻顺,王国宁无奈也只得竭力筹措。可是西军控制区内要么就是贫瘠之地,要么就是地方土司甚多,强行征粮住往引得土司反抗,因此眼下西军后方也有多地在闹叛乱。
艾能奇为此大开杀戒,仅在甘州便一次杀了当地人两万多,这才将甘州的叛乱暂时压制。
然而任艾能奇同王国宁如何想尽办法,筹来的钱粮总是有限,所以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打土豪”,这就使得西北各地的叛乱按下这头,那边却又冒头,是怎么也没法平住。
没办法,也只能头疼医头,脚疼治脚了。
唯今也是寄希望于父皇东征顺利,早日夺取长安。
除与尚书王国宁筹钱粮外,艾能奇也每日督造军器,对“母后”杨氏更是极为孝顺,每日都要奉案问侯杨氏,并为杨氏从民间访来若干珍玩稀罕物,故这位定北将军深得杨氏喜欢。sxbiquge/read/0/247/ )
大顺监国闯王再三谕旨诸将“顺西同源,本为一家”,故严禁杀戮西军降卒,更不许虐待,对西军受伤之人也要全力救治。
李成栋却将监国谕令抛诸脑后,公然下令屠杀西军降卒,这可是等同抗旨的大逆行为。
然而李成栋不这么做,那几千西军降兵一定会趁西军攻来之时作乱,这几乎是不用怀疑的事。
一旦这些降军趁顺军忙于应付西军攻击之时哗乱,在后方放火烧毁顺军大营,这一仗顺军不败也要败。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
身为一军统帅,李成栋肩负的使命是消灭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败。
因此哪怕那些西军降军有很多都是他的陕西同乡,哪怕监国再三传谕,在这关系能否全歼西军另一主力集团的节骨眼上,李成栋毅然顶着压力决定杀俘,不能有半点妇人之仁。否则,将来大顺必将付出更大的牺牲才能消灭西军余部。
所谓屠一县活一府,屠一府活一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当初李成栋随高杰北上直隶之时,所过之处可都是人间惨剧,甚至死于顺军刀下的汉人比满洲、比蒙古更多。
新任大顺顺天府尹的前清山东巡抚方大猷就曾上书叹言:“前番高李北伐,于地方祸患比之东奴更厉。”
大顺监国闯王也曾在目睹真定府滋河无数从上游飘下的浮尸时,感慨言称:“高李都是杀人王”。
那位一直追随李成栋于军中生死不离的爱妾曾劝李成栋不要乱杀人,可李成栋却说这世上手上有刀的人都在杀人,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都是为了活下去才杀人。
那么,他杀人有什么不对?
他如果不杀人,怎么活下去?又怎么为大顺赢得这天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高杰、李成栋对北直隶地区的荼毒,才使得满清难以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连基本统治都难以维持,始终被顺军牵着鼻子走,最终重蹈前明覆辙,被顺军大举围城,从而走向最终的败亡。
当初听说监国评价他与高帅是“杀人王”,李成栋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反而引以自豪。
他不是农夫,他也不是商贩,他是带兵打仗的人。
活下去,是他唯一的任务。
他更不介意被世人称为千人所指、万人所骂的屠夫,他介意的是如果他败了,或者大顺败了,那他李成栋才会真正成为后人眼中的万人屠。
活下来,成为胜利者,他李成栋才是大顺的开国元勋,是后人膜拜的大英雄。
他也相信,只要自己一心一意为大顺效命,那不管他做了什么,大顺那位年轻的监国闯王都不会怪罪于他。
用百姓的话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李成栋对得起陆闯王,陆闯王当然也要对得起这位替他冲杀在前的悍将。
今日杀俘之事,将来也定有公断。
“事后,我会向监国请罪。”
李成栋淡淡对胡茂桢说了一句,勒马上前,不去看那些西军降卒悲惨的场景,眼中只有奔腾而来的孙、李集团。
只是阎可义却没有完全执行李成栋杀俘的命令,正常程序对付几千手无寸铁的降兵,只要派人将他们围住,再纵马乱刀砍杀便是。
但是阎可义却只是让人纵马将几千降军往延水中赶,并不叫挥刀砍杀,甚至在驱赶之前还有意在岸边留了几条船。这样虽说仍会溺死很多西军士卒,但起码会有一部分人生还。
相比主帅,阎可义也是对得起良心。
这些西军,毕竟是他的老乡,于心不忍。
他做不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但从手指缝里漏点米来还是能做到的。
事实上只要将降军作乱的威胁排除掉,杀一部分同杀死全部,效果是一样的。
冰冻的延水中,再次挤满了蜂涌往北岸游去的西军士卒。
很多人游着游着就沉了下去。
也有很多人争抢着船只朝对岸划去,更多的是在顺军有意放他们活路的情况下,抱着一块块木板,甚至是一捆芦柴往对岸划。
岸上的顺军骑兵沉默的望着这些往对岸求活的西军士卒。
侥幸游到对岸的西军士卒脱去冰冷满是冰水的棉衣在那不断哆嗦,可没有人向对岸的顺军咒骂,因为他们知道,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换作他们,大概也是这样做。
..........
号角声不住吹响。
随着探马的不断来报,西军增援部队距离顺军越来越近。
再次请缨要挫败西军的初生牛犊李元胤,望着远处比自己兵马多出十数倍的西军骑兵,却是半点惧色也没有,反而抓紧时间将烤好的马肉塞进肚,然后一拍肚子,将手中的长枪往半空一指,没有任何动员命令,也没有吼杀声,就那么一马当先的向着西军方向疾驰而去。
千余精骑随同主将奋勇出击。
最先赶到的西军将领郑国见状,心一下就沉了下来,因为顺军敢于放手冲击,说明张虎部已经覆没。
西营存亡,在此一战了。
顺、西双方双方很快在延水河南岸数里处厮杀成一团。
李元胤部虽只千余人,但士气之高昂远非低迷西军可比,加之刚刚获得大胜,锐气无双,如一柄利剑般将郑国部一砍为二。
李成栋、胡茂桢也各领三千骑兵前来,郑国部阵脚大乱,被顺军冲散成十数股,幸亏王爱秀部及时上来挡住一部顺军,这才没被顺军一鼓而穿。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西军明显开始势颓,被凶猛的顺军压得喘不过气来。
危急关头,却有另一支西军赶到。
这支西军骑马赶到,但却没有纵马冲击顺军,反而士卒皆从马上跃下,尔后集成一个大阵往前推进。
原是西府李定国担心郑国、王爱秀不能敌,特意选出敢死之士800人,为他们凑齐盔甲,令各执大刀、钩牌,于顺军接战之时专砍(钩)顺军马腿。
急进的顺军小将李元胤不防西军阵后会冒出一支专砍马腿的重甲步卒来,一时收不住马带人冲撞了上去。
结果被这支西军敢死重甲步兵当时就砍翻两百余骑,要不是部下替他挡了一下,李元胤的座骑恐怕也会被西军的步卒砍断马腿。
“西贼砍马腿厉害,撤回去!”
李元胤情知难以冲垮西军这支重甲兵,赶紧打马绕方向往后方。见到自家重甲步兵挫败先前那支打得己方阵脚大乱的骑兵,西军上下顿时爆发出欢呼声,顺军攻势为之一滞。
李成栋当即立断撤兵,他以为西军的步军主力也上来了。
此战,西军伤亡两千余,顺军伤亡亦有五百余。
两方损失其实都不大,但西军凭此一战却稳住阵脚,没有被顺军再次冲垮。顺军这边因为没能解决掉西营的主力骑兵,加之自身兵力不足,只得退至渡口大营。
..........
“孙可望同李定国合营了?”
中部县黄陵以东数里地,正准备带人往华夏始祖黄陵凭吊的陆四听闻孙可望同李定国已经会合后,立时打消凭吊黄陵的念头,传令诸部火速向麟州进军。
此前顺军于凤翔再次大败西军,除西营左丞相汪兆龄、抚南将军刘文秀、礼部尚书吴继善、中军都督王尚礼、左军都督马元利等人逃脱外,西营右丞相严锡命、兵部尚书龚完敬、刑部尚书李时英、工部尚书王化龙、吏部尚书胡默,御营总兵宋官,永定营将郭尚义,干城营六安汪万象,英勇营黄冈张其在等西军文武148人被俘,被俘西军士卒多达九万余人。
诚如陆四前世张献忠死后的西营反应,弃武功不守的西军御营主力余部几乎是狼狈向西逃窜,使得追击的顺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兵临凤翔城下。
镇帅辛思忠、赵忠义原是做好强攻凤翔准备,哪知同武功一样顺军还没有到,城中的西军就跟惊弓之鸟弃城而逃。
同汪兆龄一起逃到凤翔的西营皇城都指挥使窦名望在弃城之前,原是想杀掉顺军兴国公李过同不肯降的凤翔总兵白鸣鹤替死去的老万岁泄口怒气,然而却被汪兆龄所阻。
后一步赶到的刘文秀、马元利等西营将领也没有杀害李过同白鸣鹤,但为防顺军以凤翔城为基继续追击西军,刘文秀下令将城中百姓赶出,然后一把火烧毁了凤翔城,之后带领残部继续往西急奔。
李过、白鸣鹤等被俘的顺军将士就这么被西军扔在一边。
陆四率军赶到凤翔时见到的便是一座还在冒烟的废城,轻叹一声赶紧去见大舅子李过,好一番唏嘘后便令由李过统领第十一镇、第十二镇及王自奇收编的西军两万人继续向陇州追击西军,并交待西军若是连陇州也弃了则直接攻入平凉境内,争取直捣固原,将西军御营主力及定北将军艾能奇这一部人马彻底解决掉。
而他本人则将率羽林军回师西安,对付从延安方向南进的孙可望集团。
同时下令西安的陕西巡抚张国柱速来凤翔整编归降的西军,恢复地方秩序。
“你等随兴国公西追途中,不许杀降坑俘,也不与抢掠百姓财物,更不得伤害百姓,与百姓买卖必须公平,倘若违了我这军令,任你是我再看重再信任的股肱,我亦要你们严办!”
颁下严令之后,陆四又命人传谕前番向西营投降的地方官吏,只要他们再次反正,前番降罪概不追究。
如此,自是为了迅速安定人心,构建大顺地方政权。
不然,陕西境内前番降西的官吏太多,若对这些人概不赦免,这些降官逼得急了领着军民死守抗拒顺军,岂不是拿自家士卒性命开玩笑。
而且,重新恢复陕西是其次,如何治理陕西才是首重。
陆四眼下抽不出太多官员前来填充陕西,只能继续依赖先前的降官替大顺把地方政权先构架起来。
把人都杀了,谁来替大顺干活?
对于先前死守不降的地方官员,陆四更是要予以嘉奖封赏,传谕张国柱要大力提拔为大顺“守节”的地方官员,对战死的官员更是要隆重表彰,可以省里、甚至中央名义对这些官员追谥,有子侄在的也要荫其官职。
“都说穷寇莫追,但于此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将继续追击的任务交给李过后,陆四即马不停蹄赶回西安。
固原是张献忠在世时的御营临时行在,其率军东征之时命义子、定北将军艾能奇奉皇后杨氏于固原。
艾能奇虽没有同兄长孙可望、李定国一样开府,但做为大西四大王子排名第三的大将军,其也节制15营兵6万余人,另外还节制提调青海、西宁、甘州等地的西军,这些地方留守的西军虽不是精锐,大多是收编的乌合之众,也有数万人之多。
自义父率军东征之后,艾能奇便与户部尚书王国宁全力为前线筹措粮草,唯恐前线因为断粮而失军机。
只西营钱粮多是得自川中,出川入西北之后所得不多,国库更是入不敷出,所以在知道万岁决定攻顺后,户部尚书王国宁才千方百计反对,原因自是王国宁清楚如果东征顺利还好,一旦不顺,大西便立即就要陷入无钱无粮的危局。
可张献忠不听王国宁谏言,执意东征攻顺,王国宁无奈也只得竭力筹措。可是西军控制区内要么就是贫瘠之地,要么就是地方土司甚多,强行征粮住往引得土司反抗,因此眼下西军后方也有多地在闹叛乱。
艾能奇为此大开杀戒,仅在甘州便一次杀了当地人两万多,这才将甘州的叛乱暂时压制。
然而任艾能奇同王国宁如何想尽办法,筹来的钱粮总是有限,所以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打土豪”,这就使得西北各地的叛乱按下这头,那边却又冒头,是怎么也没法平住。
没办法,也只能头疼医头,脚疼治脚了。
唯今也是寄希望于父皇东征顺利,早日夺取长安。
除与尚书王国宁筹钱粮外,艾能奇也每日督造军器,对“母后”杨氏更是极为孝顺,每日都要奉案问侯杨氏,并为杨氏从民间访来若干珍玩稀罕物,故这位定北将军深得杨氏喜欢。sxbiquge/read/0/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