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442章 采访

小说:从1983开始 作者:睡觉会变白 更新时间:2022-09-01 05:25:38 源网站:新笔趣阁
  京城,酒店。</p>

  张国师忙的脚不沾地。</p>

  9月份,《秋菊打官司》载誉归来,斩获金狮、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轰动全国。欧洲三大,他已经拿下两个,巩丽则成为第二位三大影后。</p>

  在今年年初,张曼玉凭借《阮玲玉》在柏林登顶,俩人仅仅差了几个月。</p>

  回国以来,张国师一直在各方应酬,今儿宴请,明儿采访,后儿座谈会,生生拖在了京城。</p>

  此刻他刚送走一波记者,助理马上报告:“导演,刘恒老师来电话,说有本杂志想采访您。”</p>

  刘恒是原着小说作者,兼编剧。</p>

  “哪家杂志?怎么还找着他了?”</p>

  “新刊物,还没正式发行呢,叫《新影视》……”</p>

  张国师一听就不爱接待,末了又来一句,“说是许非办的。”</p>

  “许非?那个许非啊!”</p>

  巩丽凑过来了,笑道:“当初他在学校挑演员,我还见过呢,把伍玉娟挑走了。”</p>

  “……”</p>

  张国师考虑片刻,问:“他想怎么采访?”</p>

  “您找时间地点,那边配合。”</p>

  “那你问一问,下午可以么?”</p>

  助理应声去了,心中奇怪,导演好像很客气啊。</p>

  数年前,张、巩相恋,举国皆骂陈世美。拍《古今大战秦俑情》时,张国师意外受伤,原配探望,巩丽不闪不避。</p>

  之后,张与原配离婚,跟巩丽正式公开,并同居。</p>

  俩人简单拾掇,约莫三小时后,对方抵达。</p>

  “张导,巩小姐!感谢,感谢!”</p>

  “客气客气,对您也是久仰大名,早就想见见。”</p>

  这是实话,在外人眼里,这位俨然是京帮大佬之一。</p>

  寒暄几句,许非和于佳佳就座,道:“我们是新杂志,正准备创刊号。这东西可能跟别的刊物不太一样,我们先沟通一下。”</p>

  他取出一张文稿,“没想着今天就见面,见笑了。”</p>

  张国师和巩丽一愣,见上面全是提纲,顿时明白。本应先送过来,这边看,有忌讳的划掉,再沟通,然后正式采访。</p>

  诚意一下出来了,张国师索性不看,道:“没关系,我们直接来吧。”</p>

  “呵,那好。”</p>

  感觉真不一样,凯歌仁波切拿了金棕榈后,开始刚愎自用,听不进人话。老谋子虽然也飘,但大体上还成,能接受意见。</p>

  于佳佳尚在适应,许非带她练手。《秋菊打官司》早被各路专家分析八百遍,没啥意思,他想问点别的。</p>

  “有些人说您只会拍乡土戏,您自己怎么看?”</p>

  “呃……”</p>

  张国师露出一口大牙,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这么犀利。</p>

  “我没有刻意的去拍乡土戏,只是这几本原着背景都在乡土社会,刚巧都被我赶上。</p>

  其实我的作品主题一直在变化,《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表达的东西绝对是不一样的。</p>

  以前可能更抽象一点,秋菊我是用纪实片手法来拍,关注一个农村妇女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与现代法治的一些融合与冲突。</p>

  我挺想拍一部好的都市片,可惜没遇到满意的剧本。”</p>

  “可有观众反应,说某些导演喜欢把中国丑陋的东西给外国人看,以便拿奖。”</p>

  啧!</p>

  张国师瞬间严肃,谨慎道:“首先它不丑陋。就像秋菊,底层的农村妇女,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村长和长辈就是法,就是道理。</p>

  当一个弱者受到侵害,想用法律武器维护尊严,自然会产生冲突。</p>

  这种冲突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真实状态,怎么能叫丑陋呢?我不拍,它就不存在么?那不是自欺欺人么?”</p>

  “这种改变有缘由么?”</p>

  “对,我拍完大红灯笼之后,有很多反思,尤其看侯孝贤、杨德昌那些导演的作品。</p>

  我觉得大陆导演,包括我自己,对人的关注始终不够。秋菊算我给自己补的课,增加对人的关注。”</p>

  “所以您要拍都市戏的话,也会延续这一点?”</p>

  “对对。”</p>

  “那您喜欢商业电影么?”</p>

  “我觉得挺好,电影类型本该多种多样。当初《代号美洲豹》我就想做成一部商业片,可惜把握的不好。前期筹备就觉得不太行,但资金已经投了,硬着头皮拍。”</p>

  “您说的把握,是指什么?”</p>

  “呃,对一些商业元素的理解吧。”</p>

  许非点点头,转向那边,问:“巩小姐,张曼玉比你先拿了欧洲三大的影后,心里有没有遗憾?”</p>

  嗯?</p>

  巩丽一愣,你是香港狗仔吧?</p>

  “呃,遗憾肯定有,但我也为她高兴,都是中国演员么,都是争光的事情。”</p>

  “你在香港拍了《秦俑情》、《上海滩赌圣》、《梦醒时分》,觉得在表演上,跟内地有什么区别?”</p>

  “那边没有专业学校,大部分靠经验,表演更随意一点。不是说不好,只是,只是……”</p>

  巩丽才27岁,远非后世的巩皇,一时嘴笨。</p>

  “香港草莽江湖,张弛有度,极具商业观赏性。内地科班出身,表演系统化,严谨专业,却有些呆板。”</p>

  许非随口接道,“这个呆板,指的是类型单一。基调灰暗,内心戏丰富,思想挣扎的角色,往往会演的很好。反倒一个简单的角色,傻傻笑笑逗人乐的,却不会演了。”</p>

  此乃内地影后通病,巩皇、周公子、国际章一脉相承,越复杂演的越好,碰上喜剧全扑。</p>

  “……”</p>

  巩丽皱眉,有心反驳,可又说不上来。</p>

  许非转回张国师,问:“您下月去参加金鸡奖么?”</p>

  “那边有个研讨会,邀请我去,我刚好有点事情。”</p>

  “据我所知,这次研讨会要讨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您有什么看法?”</p>

  张国师立时一激灵,“你这个,这个消息可靠么?”</p>

  “黎宁告诉我的。”</p>

  黎宁是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秋菊打官司》便是青影和银都联合出品。</p>

  “哦哦!”</p>

  他更加谨慎的想了想,道:“现在改革开放,电影界自然要响应。但我确实不太了解,不便多说。”</p>

  “下一部作品有计划么?”</p>

  “目前正筹备汪朔的《我是你爸爸》,但没敲定,等敲定了一定通知大家。”</p>

  “嗯。”</p>

  许非合上本,示意采访结束,笑道:“张导,其实我倒想推荐您一个故事。”</p>

  “您讲。”</p>

  “余华创作的小说,应该写完了,叫《活着》。”</p>

  余华?张国师疑惑两秒,猛地想起来,这货还是海马的顾问!</p>

  “好,我一定请教。”</p>

  “那今天就到这了,谢谢您配合,谢谢巩小姐。”</p>

  俩人走后,巩丽松了口气,“比对付那些香港记者还累。他也不是电影圈的,问那么多干嘛?”</p>

  “哎,他还真是电影圈的。”</p>

  张国师摇摇头,道:“夏刚说他投拍了一部片,叫《大撒把》。早就拍完了,一直压着不发行,刚才问统购统销,估摸想……”</p>

  “咝!”</p>

  二人都为某个念头吓一跳,那也忒大胆了!</p>

  (还有……)</p>sxbiquge/read/43/43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