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将是黑齿常之从行伍中提拔出来的,军事素质不差。</p>
闻言不由一惊:“达率是说,唐人可能跨海来打我们?这……这怎么可能!”</p>
的确不太可能。</p>
从贞观年间至今,大唐的作战方略,从长安,一直向着北方。</p>
辽东故土。</p>
首要敌人,乃是高句丽。</p>
在高句丽没有倒下之前,大唐舍高句丽来攻百济?</p>
这种事,此前从未发生过。</p>
这也是百济胆敢在大唐皇帝李治颁布诏书,令其与新罗罢兵后,还屡教不改的原因之一。</p>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不,有高句丽顶着。</p>
如此扩张实力的好事,傻子才不干。</p>
高句丽正面顶住大唐,自己与倭国一齐把新罗给偷家灭了,猥琐发育,岂不美哉?</p>
重利在前,百济上层,早已迷了眼睛。</p>
曾有大臣向义慈王进言,说若是一再触怒宗主国大唐,为智者所不取。</p>
但是遭到扶余福信当场唾骂。</p>
义慈王也拍案而起说:天予弗取,反受其咎。</p>
这句话是谁说的来着?</p>
对了,好像是汉人里一个用兵如神的家伙,淮阴侯韩信身边一个智者说的。</p>
韩信没听。</p>
结果为汉国吕后所杀。</p>
扶余义慈用这句话当堂怼回去,自认为是十分得体的,甚至有些洋洋得意。</p>
此后,与倭人联兵共图新罗,成为朝堂上的主流意志。</p>
整个百济的国家机器,都在为此而开动。</p>
如今万事俱备,只等倭人准备好,约定日期发兵即可。</p>
“以前没发生过,不代表以后也不会发生,既然唐人的细作可以跨海而来,那么唐军跨海来击百济,也未尝不可能。”</p>
“将军,那,那我们……”</p>
副将名郑冬信,一时给吓住了,连舌头都开始打结。</p>
“先别慌,就算唐军要来,也不是一时片刻的功夫,要准备战略,准备渡海的船只,没有半年以上的准备,我想不可能。</p>
如果他们来的人少了,就不能起到大的作为,如果人马众多,那渡海准备的时间需要更长。</p>
我意唐军不会在短期内赶到。</p>
若能在年内开始渡海用兵,已经算是神速了。”</p>
听到黑齿常之的分析,郑冬信松了一口气,拍了拍胸口道:“吓死我了,若唐军现在杀来,咱们还真是措手不及。”</p>
“时间还是很紧。”</p>
黑齿常之用手指了指地图,食指从百济这边的熊津江口,绕了一圈,又指在新罗釜山。</p>
“倭国迟迟不能决定作战时间,这些人究竟在做什么,如果再拖延下去,就太危险了。”</p>
“达率的意思是?”</p>
“我国与倭国同时用兵,从东西两方进兵,快则两月,慢则四月,可攻入新罗金城,到那时,可宣布新罗灭国,但是要想平定全境,将军中抽出来,至少还得数月。</p>
若这个时候唐军杀向我国,如何抵挡?”</p>
这么一说,郑冬信顿时醒悟。</p>
到那时,百济主力被吸引在新罗腹地。</p>
自己的后背,几乎是毫无防备的,暴露在大唐兵锋之下。</p>
若唐军和过去一样,从陆路进兵,先伐高句丽也就罢了。</p>
若是真的跨海来战。</p>
足可一战灭百济国祚。</p>
因为此时百济的都城泗沘正在熊津江水道旁。</p>
从大唐山东出海,可以从熊津巷登陆,又可以逆江而上,沿熊津江直插百济都城。</p>
以水路的速度,百济坚持的时间,不会比他们计划灭新罗的时间更久。</p>
一想到这里,郑冬信背上冷汗涔涔,仿佛看到了末日景象。</p>
“达率,那我们,我们该怎么办?这个时间太危险了,不如上报大王,举全国之兵,守住海路。”</p>
“不急。”</p>
黑齿常之嗔怪的看了他一眼:“我跟你说过,任何时候都要有静气,唐人常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正是此谓。</p>
情绪对作战没有任何帮助,一定要极其冷静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p>
“是,末将受教。”</p>
郑冬信忙向黑齿常之诚挚鞠躬。</p>
“当下最紧要的,是抓住这伙唐人细作,大唐到底是个什么意图,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更准备的答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出应对。”</p>
“达率说得是。”</p>
“这伙唐人细作异常狡猾,而且身为异人,实力强悍,不可正面力敌,得想个什么办法,让他们落入网中。”</p>
黑齿常之喃喃自语:“所以我现在得做出判断,他们,目地是什么?要往何而去?”</p>
“知其从何而来,知其往何而去,便可依着这条脉络,制定万全之策。”</p>
“猛兽再强,强不过猎人,终究会被猎人的陷阱给抓住。”</p>
黑齿常之的手指在地图徐徐画动着。</p>
郑冬信的目光不自觉的被吸引住,跟着他的手忽东忽西,一颗心七上八下。</p>
终于,黑齿常之在地图上重重一点。</p>
“就是这里了,我料他们必然会经过此处,此地,最适合设伏……”</p>
“达率!”</p>
远处,忽有兵士来报。</p>
“熊津城南台主派人护送倭国使者,说他们也可以出一份力。”</p>
“哦?”</p>
黑齿常之抬头,脸上终于露出几分笑容。</p>
“原本我还担心实力不足,有倭国这些人在,又可多几分把握。”</p>
他是一路护送倭人来到熊津城的,对这些倭人的凶悍最清楚不过。</p>
那些人里,有着倭国天皇近身武者,实力非同小可。</p>
“那就太好了。”</p>
郑冬信舔了舔唇,以手抚胸道:“达率,我去安排这些倭人,若有什么事达率都可交待我去做。”</p>
“你先去吧,我一会就到。”</p>
黑齿常之缓慢,但却富有节律的将地图叠起,收入胸怀,嘴里喃喃自语:“这些倭人,都愿意把倭皇身边武士派来了,为何却迟迟不定出兵日期呢?古怪。”</p>
自古以来,百济与倭国渊源颇深。</p>
百济上下崇佛。</p>
倭国最早的佛教,就是从百济渡海传入。</p>
另外还有许多百济工匠移民到倭国,将大陆的技术文明传播到当时还落后的倭国列岛。</p>
倭国朝廷还专门将飞鸟川的一条支流取名百济川,并在百济川附近安置百济工匠,以示不忘百济拉兄弟一把的恩情。</p>
此外,倭国与百济有点像是战国时期中原的情况,各有人质在对方国家。</p>
百济王子扶余丰璋就在倭国当人质。</p>
扶余丰璋又名扶余丰,是百济义慈王第五子,百济名扶余丰璋。</p>
他还有一个倭名,叫藤原镰足。</p>
此时倭国天皇是二进宫的齐明天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p>
是的,是倭国女皇,比大唐则天女皇更早。</p>
这位老婆婆曾在公元642年,也就是大唐贞观十六年第一次登基,史称“皇极天皇”。</p>
三年后,其子中大兄皇子,与苏我石川麻吕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当庭刺杀权臣苏我入鹿,逼得半妖苏我虾夷远诈死远遁大唐。</p>
次日,皇极天皇让位于其弟孝德天皇,立中大兄为皇太子。</p>
于是中大兄大权独揽,并在次年开始了着名的“大化改新”。</p>
倭国白雉五年,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在大唐发兵征西突厥之际,孝德天皇在难波驾崩,中大兄又重新把老妈搬出来二次登基,是为齐明天皇。</p>
虽然是老妈做天皇,但中大兄依旧是大权独揽,派大将阿倍比罗夫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干掉政敌有间皇子。</p>
在这种背影下,百济使者到倭国求援,还带了百十个唐军俘虏过来。</p>
中大兄一见,喜得猛拍大腿,就鬼室福信那两下子我还不清楚吗?</p>
他都能抓这么多唐人,看来大唐不过如此嘛。</p>
我大和天兵要是上去,还不轻轻松松捡个大便宜。</p>
对了,唐以前那个隋什么的,不是日落入天子嘛?</p>
我大倭国自是日出处天子,要是灭了大唐,占据丰腴的中原之地,岂不美哉?</p>
打打打,这仗谁也别拦着,捡便宜的事不能落后。</p>
答应百济扶余福信,先灭新罗,再灭大唐。</p>
有了中大兄此番承诺,鬼室福信自然也就抖了起来。</p>
挟此功,在百济朝堂上将自己的政敌狠狠打压一番,大有一种:我倭国大哥要来,就问你怕不怕的气势。</p>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中大兄命死堂藤原镰足留守朝中,他亲妈齐明天皇御驾亲征,征调全国各路兵马,浩浩荡荡要去征新罗,取得第一个跨海的跳板。</p>
但老太太毕竟年事已高,一番折腾,舟车劳顿。</p>
才到福冈,人已经累得奄奄一息。</p>
加上时值九州天气炎热,军中疫病盛行,大军还没出征,已经狼狈不堪。</p>
正是如此情况,中大兄才迟迟没与扶余福信定下出征时间。</p>
实际上他急啊,他比谁都急。</p>
奈何亲妈不给力,看着都快挂了,再急,也不能抬着齐明天皇这时候出海,要是海路上挂了,这仗也别打了,回国致哀吧。</p>
中大兄此时的心情,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p>
除了派出使团和倭国异人,一时无法可想。</p>
要么老太太病好,齐明天皇御驾继续亲征。</p>
要么就驾崩吧。</p>
如此半死不活的拖着,才最让人头秃。</p>
中大兄急得赌咒骂娘的心都有了。</p>
哪里知道,此时百济与新罗的情势,已经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p>
在遥远的西方。</p>
大唐水军,浩浩荡荡。</p>
如巍巍昆仑,踏波渡海,誓平百济。</p>sxbiquge/read/2/2132/ )
闻言不由一惊:“达率是说,唐人可能跨海来打我们?这……这怎么可能!”</p>
的确不太可能。</p>
从贞观年间至今,大唐的作战方略,从长安,一直向着北方。</p>
辽东故土。</p>
首要敌人,乃是高句丽。</p>
在高句丽没有倒下之前,大唐舍高句丽来攻百济?</p>
这种事,此前从未发生过。</p>
这也是百济胆敢在大唐皇帝李治颁布诏书,令其与新罗罢兵后,还屡教不改的原因之一。</p>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不,有高句丽顶着。</p>
如此扩张实力的好事,傻子才不干。</p>
高句丽正面顶住大唐,自己与倭国一齐把新罗给偷家灭了,猥琐发育,岂不美哉?</p>
重利在前,百济上层,早已迷了眼睛。</p>
曾有大臣向义慈王进言,说若是一再触怒宗主国大唐,为智者所不取。</p>
但是遭到扶余福信当场唾骂。</p>
义慈王也拍案而起说:天予弗取,反受其咎。</p>
这句话是谁说的来着?</p>
对了,好像是汉人里一个用兵如神的家伙,淮阴侯韩信身边一个智者说的。</p>
韩信没听。</p>
结果为汉国吕后所杀。</p>
扶余义慈用这句话当堂怼回去,自认为是十分得体的,甚至有些洋洋得意。</p>
此后,与倭人联兵共图新罗,成为朝堂上的主流意志。</p>
整个百济的国家机器,都在为此而开动。</p>
如今万事俱备,只等倭人准备好,约定日期发兵即可。</p>
“以前没发生过,不代表以后也不会发生,既然唐人的细作可以跨海而来,那么唐军跨海来击百济,也未尝不可能。”</p>
“将军,那,那我们……”</p>
副将名郑冬信,一时给吓住了,连舌头都开始打结。</p>
“先别慌,就算唐军要来,也不是一时片刻的功夫,要准备战略,准备渡海的船只,没有半年以上的准备,我想不可能。</p>
如果他们来的人少了,就不能起到大的作为,如果人马众多,那渡海准备的时间需要更长。</p>
我意唐军不会在短期内赶到。</p>
若能在年内开始渡海用兵,已经算是神速了。”</p>
听到黑齿常之的分析,郑冬信松了一口气,拍了拍胸口道:“吓死我了,若唐军现在杀来,咱们还真是措手不及。”</p>
“时间还是很紧。”</p>
黑齿常之用手指了指地图,食指从百济这边的熊津江口,绕了一圈,又指在新罗釜山。</p>
“倭国迟迟不能决定作战时间,这些人究竟在做什么,如果再拖延下去,就太危险了。”</p>
“达率的意思是?”</p>
“我国与倭国同时用兵,从东西两方进兵,快则两月,慢则四月,可攻入新罗金城,到那时,可宣布新罗灭国,但是要想平定全境,将军中抽出来,至少还得数月。</p>
若这个时候唐军杀向我国,如何抵挡?”</p>
这么一说,郑冬信顿时醒悟。</p>
到那时,百济主力被吸引在新罗腹地。</p>
自己的后背,几乎是毫无防备的,暴露在大唐兵锋之下。</p>
若唐军和过去一样,从陆路进兵,先伐高句丽也就罢了。</p>
若是真的跨海来战。</p>
足可一战灭百济国祚。</p>
因为此时百济的都城泗沘正在熊津江水道旁。</p>
从大唐山东出海,可以从熊津巷登陆,又可以逆江而上,沿熊津江直插百济都城。</p>
以水路的速度,百济坚持的时间,不会比他们计划灭新罗的时间更久。</p>
一想到这里,郑冬信背上冷汗涔涔,仿佛看到了末日景象。</p>
“达率,那我们,我们该怎么办?这个时间太危险了,不如上报大王,举全国之兵,守住海路。”</p>
“不急。”</p>
黑齿常之嗔怪的看了他一眼:“我跟你说过,任何时候都要有静气,唐人常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正是此谓。</p>
情绪对作战没有任何帮助,一定要极其冷静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p>
“是,末将受教。”</p>
郑冬信忙向黑齿常之诚挚鞠躬。</p>
“当下最紧要的,是抓住这伙唐人细作,大唐到底是个什么意图,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更准备的答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出应对。”</p>
“达率说得是。”</p>
“这伙唐人细作异常狡猾,而且身为异人,实力强悍,不可正面力敌,得想个什么办法,让他们落入网中。”</p>
黑齿常之喃喃自语:“所以我现在得做出判断,他们,目地是什么?要往何而去?”</p>
“知其从何而来,知其往何而去,便可依着这条脉络,制定万全之策。”</p>
“猛兽再强,强不过猎人,终究会被猎人的陷阱给抓住。”</p>
黑齿常之的手指在地图徐徐画动着。</p>
郑冬信的目光不自觉的被吸引住,跟着他的手忽东忽西,一颗心七上八下。</p>
终于,黑齿常之在地图上重重一点。</p>
“就是这里了,我料他们必然会经过此处,此地,最适合设伏……”</p>
“达率!”</p>
远处,忽有兵士来报。</p>
“熊津城南台主派人护送倭国使者,说他们也可以出一份力。”</p>
“哦?”</p>
黑齿常之抬头,脸上终于露出几分笑容。</p>
“原本我还担心实力不足,有倭国这些人在,又可多几分把握。”</p>
他是一路护送倭人来到熊津城的,对这些倭人的凶悍最清楚不过。</p>
那些人里,有着倭国天皇近身武者,实力非同小可。</p>
“那就太好了。”</p>
郑冬信舔了舔唇,以手抚胸道:“达率,我去安排这些倭人,若有什么事达率都可交待我去做。”</p>
“你先去吧,我一会就到。”</p>
黑齿常之缓慢,但却富有节律的将地图叠起,收入胸怀,嘴里喃喃自语:“这些倭人,都愿意把倭皇身边武士派来了,为何却迟迟不定出兵日期呢?古怪。”</p>
自古以来,百济与倭国渊源颇深。</p>
百济上下崇佛。</p>
倭国最早的佛教,就是从百济渡海传入。</p>
另外还有许多百济工匠移民到倭国,将大陆的技术文明传播到当时还落后的倭国列岛。</p>
倭国朝廷还专门将飞鸟川的一条支流取名百济川,并在百济川附近安置百济工匠,以示不忘百济拉兄弟一把的恩情。</p>
此外,倭国与百济有点像是战国时期中原的情况,各有人质在对方国家。</p>
百济王子扶余丰璋就在倭国当人质。</p>
扶余丰璋又名扶余丰,是百济义慈王第五子,百济名扶余丰璋。</p>
他还有一个倭名,叫藤原镰足。</p>
此时倭国天皇是二进宫的齐明天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p>
是的,是倭国女皇,比大唐则天女皇更早。</p>
这位老婆婆曾在公元642年,也就是大唐贞观十六年第一次登基,史称“皇极天皇”。</p>
三年后,其子中大兄皇子,与苏我石川麻吕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当庭刺杀权臣苏我入鹿,逼得半妖苏我虾夷远诈死远遁大唐。</p>
次日,皇极天皇让位于其弟孝德天皇,立中大兄为皇太子。</p>
于是中大兄大权独揽,并在次年开始了着名的“大化改新”。</p>
倭国白雉五年,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在大唐发兵征西突厥之际,孝德天皇在难波驾崩,中大兄又重新把老妈搬出来二次登基,是为齐明天皇。</p>
虽然是老妈做天皇,但中大兄依旧是大权独揽,派大将阿倍比罗夫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干掉政敌有间皇子。</p>
在这种背影下,百济使者到倭国求援,还带了百十个唐军俘虏过来。</p>
中大兄一见,喜得猛拍大腿,就鬼室福信那两下子我还不清楚吗?</p>
他都能抓这么多唐人,看来大唐不过如此嘛。</p>
我大和天兵要是上去,还不轻轻松松捡个大便宜。</p>
对了,唐以前那个隋什么的,不是日落入天子嘛?</p>
我大倭国自是日出处天子,要是灭了大唐,占据丰腴的中原之地,岂不美哉?</p>
打打打,这仗谁也别拦着,捡便宜的事不能落后。</p>
答应百济扶余福信,先灭新罗,再灭大唐。</p>
有了中大兄此番承诺,鬼室福信自然也就抖了起来。</p>
挟此功,在百济朝堂上将自己的政敌狠狠打压一番,大有一种:我倭国大哥要来,就问你怕不怕的气势。</p>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中大兄命死堂藤原镰足留守朝中,他亲妈齐明天皇御驾亲征,征调全国各路兵马,浩浩荡荡要去征新罗,取得第一个跨海的跳板。</p>
但老太太毕竟年事已高,一番折腾,舟车劳顿。</p>
才到福冈,人已经累得奄奄一息。</p>
加上时值九州天气炎热,军中疫病盛行,大军还没出征,已经狼狈不堪。</p>
正是如此情况,中大兄才迟迟没与扶余福信定下出征时间。</p>
实际上他急啊,他比谁都急。</p>
奈何亲妈不给力,看着都快挂了,再急,也不能抬着齐明天皇这时候出海,要是海路上挂了,这仗也别打了,回国致哀吧。</p>
中大兄此时的心情,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p>
除了派出使团和倭国异人,一时无法可想。</p>
要么老太太病好,齐明天皇御驾继续亲征。</p>
要么就驾崩吧。</p>
如此半死不活的拖着,才最让人头秃。</p>
中大兄急得赌咒骂娘的心都有了。</p>
哪里知道,此时百济与新罗的情势,已经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p>
在遥远的西方。</p>
大唐水军,浩浩荡荡。</p>
如巍巍昆仑,踏波渡海,誓平百济。</p>sxbiquge/read/2/2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