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 第六十七章 用兵方略

小说:大唐不良人 作者:庚新 更新时间:2021-04-01 15:58:09 源网站:新笔趣阁
  “敢问陛下,程名振将军,是如何败的?”</p>

  苏大为接着向李治询问。</p>

  程名振,是洺州平恩县人,也就是后世河北曲周县。</p>

  早年跟随夏王窦建德,担任普乐县令,甚有能名。</p>

  唐武德四年,归顺高祖李渊,授永年县令,经略河北道。</p>

  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和隐太子李建成打败刘黑闼叛军,拜营州长史,册封东平郡公。</p>

  太宗即位后,迁洺州刺史。</p>

  随征辽东,因功拜为骁卫将军,平壤道行军总管。</p>

  从程名振的履历来看,这是一个出身于行伍之间的老将,从大唐开国到目前几乎所有的大仗,他都参与了,作战经验无比丰富。</p>

  作战风格极其沉稳,心理素质足够坚韧。</p>

  而且在大唐如今的将领中,想找比程名振对辽东经验更丰富的,还真找不出几个。</p>

  贞观十九年,程名振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攻占沙卑城,在独山打败高句丽军。</p>

  常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p>

  得到太宗李世民的赞誉。</p>

  由此成为继英国公李积之后,又一位得到公认的名将。</p>

  李治即位后,永徽六年,程名振升任营州都督,兼任东夷都护。</p>

  二月新罗因遭高句丽和百济等联军侵犯,向大唐求援。</p>

  当时李治是派程名振与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前往攻打高句丽。</p>

  五月,程名振等渡过辽水。</p>

  高句丽见唐军兵少,于是渡河迎振。</p>

  结果被唐军杀死俘虏千余人,焚其外城,村落。</p>

  高句丽士气由此大跌。</p>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程名振的儿子,程务挺,常年跟随程名振征战,后来亦成为大唐名将。</p>

  苏大为现在很好奇,程名振的资历和用兵水平,再加上薛仁贵这不出世的猛将,究竟是怎么败的。</p>

  李治沉吟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去年底的时候,辽东酷寒,程名振收缩防线,打算开春再战。</p>

  结果独领骑军的薛礼中了高句丽的诱敌之计,虽然薛仁贵勇猛,射杀敌方主将,但仍损兵千员。</p>

  此后,高句丽借着天气与熟悉地利,偷袭了粮道,军中一时大饥。</p>

  程名振收拢残军,徐徐后撤。</p>

  高句丽派重兵追击。</p>

  好在程名振用兵沉稳,预留后军,且战且退。”</p>

  苏大为一时为之愕然。</p>

  没想到,问题居然出在薛仁贵身上。</p>

  战报上自然不会写太详细。</p>

  便是区区“诱敌之计”这四个字,里面不知藏了多少刀光剑影与算计。</p>

  为了喂饱唐军,令薛仁贵麻痹大意,之前高句丽已经不知折损了多少人马。</p>

  唐军虽然听着只损失了千骑。</p>

  但征辽东的都是百战精锐。</p>

  损失一个,就少一个。</p>

  如今的折冲府,兵源越来越困难,唐军的素质,在肉眼可见的退化。</p>

  开国四十年,大唐富足。</p>

  过去当兵打仗,能得赏田产。</p>

  如今的大唐名将们,都是军功贵族,军功地主。</p>

  天下的田,是有数的,上好产出的田地,早已瓜分得差不多了。</p>

  现在当兵打仗,能分到的良田越来越少。</p>

  甚至有时候,得胜归来,只能得些银钱赏赐。</p>

  相比之下,在家守着田宅,有美妾相伴,开枝散叶,岂不比提着脑袋上战场,更有吸引力?</p>

  更重要的是,在高句丽战场输这一阵,将唐军百战百胜的“神话”给戳破了。</p>

  苏定方此时补充道:“折损一千骑暂且不提,这一路后撤,因伤、冻、缺粮的减员,恐怕才是最大的困难。”</p>

  “朕已经派安东都护府出兵接应程名振……希望,一切来得及。”</p>

  说起此事,李治的脸色又沉下来。</p>

  显然,这次失败,令他大损颜面。</p>

  永徽五年那次,程名振加苏定方的组合,虽然没占到高句丽多少便宜,但唐军没折损人手,还可敷衍过去。</p>

  这次就不行了,损失数千精锐,不是小事。</p>

  不光是唐军的耻辱,对李治这位一心超过太宗做伟大皇帝的人来说,无异于狠狠在脸上打了一巴掌。</p>

  苏大为稍稍消化了一下这些信息,心里还是有些担心薛仁贵,向李治抱拳道:“陛下,不知薛礼那边如何处置?”</p>

  “你问他?”</p>

  李治正在气头上,抬头目光阴沉的看过来。</p>

  看到苏大为的神色透着担忧,恍然记起,数年前,万年宫遇落洪水,侍卫们纷纷逃散。</p>

  太监和侍女尽为鱼鳖之食。</p>

  最后是苏大为和薛仁贵不顾洪水,冒死闯入宫中,将自己和身怀六甲的武媚娘给背出去。</p>

  这才令他得以生还。</p>

  本来想重罚薛仁贵,念及往事,莫名心中一软。</p>

  他挥了挥手道:“罢了,念在昔年他救朕有功,朕会让他去西北,若能立功,再回来吧。”</p>

  李治的心情复杂。</p>

  他还是念旧的。</p>

  若非如此,也不会将武媚娘从感业寺迎回宫中。</p>

  对于苏大为和薛仁贵当年救命之恩,自然也放在心里。</p>

  苏大为提出建都察寺,建立独属于他的长安情报系统,他准了。</p>

  这其中,未尝没有念旧之情在里面。</p>

  至于薛仁贵,早在贞观十九年便在高句丽战场上名扬四方。</p>

  李治对他,是寄予厚望的。</p>

  昔年从万年宫回来后,便赐薛仁贵骏马,意外期望你能成朕之千里驹。</p>

  结果,现实狠狠给了一巴掌。</p>

  朕看中的人,却出了岔子。</p>

  这让极重颜面的李治,万般难受。</p>

  若不是苏大为在场,令他想起当年之事。</p>

  薛仁贵很有可能被一撸到底,直接削职为民,踢出唐军。</p>

  罢了罢了。</p>

  李治心中暗道:机会,朕给了,能不能立功回来,便看你自己的造化了。</p>

  他收起心思,看向苏定方:“定方,此次你去辽东,有何方略,兵力如何配置?”</p>

  苏定方虽然刚从外面赶回来,犹自精神抖擞,似乎对李治提出的问题,早就想好了答案。</p>

  “陛下,此次我军出兵辽东,是为了解救新罗。高句丽联同百济,共侵新罗,新罗不堪其害,丧军失地。以臣之见,高句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非是对高句丽用兵的好时候。”</p>

  “哦,那我们便坐视不理不成?”</p>

  “非也,欲破高句丽,先断其臂。”</p>

  李治眼中一亮:“老将军是说?”</p>

  “高句丽暂且难破,但是百济不然。”</p>

  苏定方双眼棱光闪动,似乎藏着无穷的智慧:“要破百济,非得水陆并进不可,臣请陛下调拨水师以伐百济。待灭了百济,便可于新罗对高句丽成合围之势,到时,臣有把握,可一战定乾坤。”</p>

  “好,朕准了。”</p>

  李治顿时笑了起来。</p>

  他最爱听的,便是苏定方这等豪迈。</p>

  特别是“一战定乾坤”。</p>

  打仗打的是什么?</p>

  是钱粮啊。</p>

  大军在外持久,糜费钱粮无数。</p>

  大唐虽富,可也没有余粮啊。</p>

  像苏定方这样的名将,动不动以极少兵力,给敌人来个灭国。</p>

  这可太省心了,不,这简直太省钱了!</p>

  李治眉花眼笑,顿觉吃了定心丸。</p>

  “老将军,依你看,水师出动多少够灭百济?三万如何?”</p>

  “依臣之见,非得十万之众。”</p>

  “呃?”</p>

  李治顿时噎住。</p>

  看向苏定方的脸上,露出吃惊、肉痛的表情。</p>

  你……你变了。</p>

  你以前用兵不是这样的。</p>

  对西突厥,不过区区五万兵,便灭其国。</p>

  十万……十万水师。</p>

  这得花费多少?</p>

  朕还想兴建大明宫,朕也想享享福。</p>

  委屈……</p>

  “陛下,此一时,彼一时。”</p>

  苏定方耐心的道:“辽东苦寒,又靠大海,而且百济与倭国都为扶余别种,若不动用水师大军,怕难以断绝往来,倭国必会支援百济。</p>

  臣听闻倭国与百济海路不远,旦夕可至,不得不防。”</p>

  苏大为在一旁听了,不由暗竖大拇指。</p>

  要不怎么说名将呢。</p>

  苏定方这水平就是高。</p>

  不但精于骑战,连对百济和高句丽,都能把倭国给考虑进去。</p>

  这战略眼光,简直是超一流水准。</p>

  若非像苏大为这样的穿越者,这个时候,对辽东用兵,谁会想到倭国居然会有动作。</p>

  可事实证明,一切都被苏定方给料中了。</p>

  “好吧,朕……朕都准了。”</p>

  李治又肉痛,又不得不咬牙答应下来。</p>

  那表情,像足了最后三天血亏清货跳楼价的老板。</p>

  “要用什么将,随老将军点,只有一要,此战,必需取胜。”</p>

  “诺。”</p>

  “对了,还有……”</p>

  李治看向苏大为:“你在动身之前,情报这边要安排好,务必要隐瞒朕要起用苏老将军去辽东的消息。”</p>

  近年来,李治越来越尝到情报优势上的甜头。</p>

  但凡用兵,情报先行,这一点他已经是深深记在了脑子里。</p>

  苏大为略一犹豫,还是抱拳应下:“是。”</p>

  皇帝一句话,说来简单。</p>

  但十万大军啊……</p>

  想隐瞒这么大的军事动员,怎么可能?</p>

  最多只能拖延几天,迟早还是会被倭人细作查到。</p>

  而且,这么大桩的事,很容易将自己苦心布下的卧底给暴露。</p>

  会让倭人醒悟自己在情报上一直在被大唐利用。</p>

  但,这事是国策,是出自李治之口。</p>

  没有商量余地。</p>

  也是大唐完成对辽东新战略,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p>sxbiquge/read/2/2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