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1.53 惊涛暗涌

小说:刘备的日常 作者:熏香如风 更新时间:2020-10-22 23:09:35 源网站:笔趣阁
  “拜见母亲。”刘备跪地行礼。

  “吾儿舟车劳顿,一路辛苦了。”母亲强忍泪光,柔声说道。

  儿行千里母担忧。数年未见,母亲如何能不牵肠挂肚。

  “一路风平浪静,并不辛苦。”刘备亦问道:“儿久居在外,未能侍奉身前。母亲一切可安好?”

  “一切都好。”母亲命人送来坐席。“吾儿且起身答话。”

  “遵命。”刘备这便起身落坐。

  “听闻嫣儿在船上诞下一子。母子平安否?”

  “母子平安。”刘备笑答:“已送入后宫,稍后便与母亲相见。”

  “王妃已去为诸位如夫人安排寝宫事宜,晚些自当与你相见。”母亲又道。

  “儿已知晓。”刘备再答。

  千言万语,皆在这一问一答之中。

  家国天下。如今家大业大的蓟国,已非少时只有母子二人的破落之家。国难当头,时不我待。母子之间能说些家常,已是奢侈。

  略作停顿,母亲言道:“家臣们皆在殿外等候,国事为重。诏众臣入殿吧。”

  “遵命。”刘备轻轻点头。

  垂帘在身后缓缓落下,刘备自端坐帘外。

  士异命人开启殿门,传群臣入殿。

  “臣等,拜见王上,王太妃。”

  “赐坐。”母亲不疾不徐,颇有王母风范。

  “谢王太妃。”

  待群臣依次落坐。母亲遂言道:“数年前,君侯远赴洛阳。时二位家丞进言,‘国不可一日无主’。我与公孙氏,这才勉为其难,代为理政。

  今国君就国,自当回归正朔,还政与蓟王。自今日起,我与王妃不再监国。诸位当尽忠职守,辅佐国主。齐心协力,护我百万之众,守千里疆土。”

  “臣等,遵命。”

  “王太妃为君兴——”左国令士异朗声唱喝。

  母亲缓缓起身,仪仗自帘后出殿。

  “臣等恭送王太妃。”

  母亲返回宫中。士异命人升起垂帘,请刘备就主位。

  殿内群臣再拜:“拜见王上。”

  “诸位请起。”刘备双手虚扶:“坐。”

  “谢王上。”众臣就位。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蓟国国政便交还给刘备。

  汉朝之所以屡遭外戚专权。女权强盛,乃是主因之一。

  诸如刘备这样的诸侯王。母亲垂帘理政时,一国大权尽在掌握。若要分封些外戚,或安插一些亲属居要职。并非难事。

  母亲却从未有此举。一切政务皆以二位国相及一众官吏为主。从未插手干政,亦从未横生枝节。

  真乃国之幸事。

  以前。对刘备娶尤长母数岁,孤苦无依的公孙氏为妻,时人多有非议。

  如今再看。蓟国之所以君臣和睦,内外和谐。正因无外戚和内宦两大毒瘤!

  母凭子贵的公孙氏,并无父兄,何来外戚。

  又生性淡泊,一心系刘备。对权势、财富这些身外物,全然不在意。便是垂帘时,亦只是作陪,很少参论国政。

  如此贤妻良母。真乃蓟国之福。

  或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刘备白手起家,从未借势旁人。事事亲力亲为,亦从未假手他人。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若娶一个世家王侯之女为妻,假以时日,又如何能不受制于人。

  陛下欲立幼子为储君。大将军何进,便是他的心头之忌。而王美人之兄,乃是一介儒生。为人敦厚和善,又岂是何进之流可比。

  陛下为何忌惮何进。故大将军梁冀,便是旧例。

  竟敢毒杀少帝!

  陛下焉能不怕。

  刘备虽远在洛阳,却与两位国相,时常有书信往来。蓟国国情,尽在掌握。百官亦心知肚明,朝会这便早早散去。

  所谓小别胜新婚。刘备与公孙氏数年未见,自当望穿秋水。

  散朝后,刘备直奔后殿,赶去与公孙氏母子相见。

  殿中。公孙王妃、莲夫人、丽珠夫人,正陪五位如夫人说话。

  刚刚生产的黛夫人、嫣夫人,已回各自寝宫歇息。

  见刘备进来,这便各自起身相迎。

  心中虽早有准备。可真见到刘备的那一刻,公孙氏再也控制不住,潸然落泪。

  少时与刘备相伴相依。待长成又嫁入家门。对公孙氏而言,刘备便是她此生唯一的牵绊。受尽磨难九死一生的剑绝公孙,倾尽所有。只求刘备能一生平安。

  刘备也顾不得许多。这便近前好言安慰。

  舟船再稳,也不如脚踏实地。几位小姐姐有孕在身,用完晚膳,这边早早回去休息。

  剩下久别重逢的刘备与几位夫人。

  一切尽在不言中。刘备这便将公孙氏拦腰抱起,心急火燎,英姿勃发,入内室共赴巫山云雨。

  面红耳赤,欲说还羞的丽珠夫人,半推半就,被莲夫人拖了进去。

  一夜被翻红浪,有声无话。

  一觉醒来神清气爽,通体舒泰。刘备沐浴更衣,用完早膳。前往正殿早朝。

  五日一休,十日大朝。

  已是蓟国惯例。

  王傅黄忠,两位国相,及两千石以上高官,临乡令,上计令,家马令,南港令,蓟太仓令等一众官舍在临乡城内的千石官吏,亦列席。

  首当其冲,便是新任都水长的人选。

  卞纪与属吏多弃官而去,蓟国治水官奇缺。连通东西走向数条河流的“蓟国渠”,修造已刻不容缓。急需治水人才继任。

  两位国相连日来遍查国中官吏。却无人可担此重任。

  此事暂且搁置。

  太平道举事在即。了,先灭反贼,再建家园不迟。

  谈及幽州太平道。左国相崔钧起身进言:“不久前,臣接到乌延单于密报。言,上谷乌桓王难楼,遣使四处联络,重金结好三郡乌桓,似谋大事。”

  “哦?”刘备猛然警醒:“莫非欲与太平道联手。”

  三郡乌桓,却有四部。

  上谷乌桓王难楼,众九千余落。辽西乌桓王丘力居,众五千余落。辽东属国乌桓王苏仆延,众一千余落。

  右北平乌桓王乌延,原本只有八百余落,实力最弱。自结好刘备,与蓟国互通有无,如今已猛增到六千余落。兵强马壮,粮草无数。大有取代上谷乌桓王难楼之势。

  “臣等亦忧心此事。”左国相又道:“三郡乌桓若与冀州黄巾,上下夹攻。则蓟国势危,不可不防。”

  “中山王久居我国,中山国内亦颇多微词。渐有流言蜚语风传。言我蓟国将中山国君禁锢,欲行不轨。”又国相耿雍亦提及一事:“中山国,三郡乌桓,皆于我国毗邻。两地各有异动,如左相所言,不可不防。”

  “中山国,三郡乌桓……”刘备隐隐约约,似乎想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