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府选考的那些试卷是被送到御前的。

  当时在场的还有陶朱公,平宁公主。

  从一百零八个人里面选出十二个人出来,还要有两名女子,难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十名男子很快就选好了。

  陶朱公将那些人的卷子都看了一遍。

  不错,在远离朝堂的地方,还是有不少人的账算的都不错的。

  民间人才还是很多的,不管在什么时候。

  无一例外,这十个人都不是在朝的那些官宦亲属。

  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靠着给铺子当账房养家糊口的平民百姓。

  早在应考的人员进京的时候,平宁公主就把这些人的所有资料都调进了京城。

  这十个人将会在内府新设立的监察司任职。

  对于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事。

  算盘打的好,账算的准,居然也能当官?

  这让那些十年寒窗苦的书生们怎么想?

  让陶朱公和平宁公主为难的事情就是女子里的人该怎么选。

  “二十名女子后头皆有大家族。

  不好选啊!”一身蓝色常服的萧武帝叹了口气。

  平宁公主将名单拿过来看了一眼,然后又将几张试卷从一堆试卷里拿了出来。

  “就这几个吧!我觉得都挺好的。

  特别是叶家的这个四小姐。

  简直就是个行走的账本子。

  陛下,我从姑苏回来后和你说的那件事,账本子上的那些东西就是这个丫头推出来的。

  这丫头是个可用的。”平宁公主说道。

  萧武帝一听,立刻示意平宁公主把叶辞书的那张答卷递了过来。

  他认真看着这张答卷。

  答卷上的字迹清秀认真,不止是将账本上的数额都算清了。

  还指出了那基本账本上的问题。

  重复计入,多算漏算……

  “四小姐拿到的那本是工部河道司的账本,那里的账……惨不忍睹!”一旁的陶朱公适时解释了一下。

  萧武帝点头,又看了一遍后才说道,“既是个人才,那就留下。

  叶家应该也希望这个丫头留下。”

  平宁公主点头,随即又拿起另一张卷子。

  “这张是叶家三小姐的卷子,也挺有意思……”

  平宁公主的话还没说完,陶朱公却将试卷半路截胡了过去。

  “长姐,这个丫头你就别和我抢了。

  给我们行商司吧!正好我们行商司也缺人。”陶朱公笑道。

  手上一空的平宁公主……

  “你们行商司人不是早就齐全了吗?你和我抢什么人?别胡闹,这次选人是有大用处的。”平宁公主无奈的问道。

  陶朱公嘿嘿一笑,亲手给平宁公主端了一杯茶后才笑道。

  “长姐,谁还嫌人多啊!

  我就是觉得这个丫头挺适合我们行商司的,也挺适合干坏事的。

  要不,我用行商司的人和你换?

  监察司不是还缺一些查案能手吗?我给你调两个过去。”

  平宁公主接过陶朱公端来的茶吃了一口,然后才说道。

  “不行,这个丫头也挺适合我这边的,不能让给你。”

  “三个怎么样?我用三个人给你换!”陶朱公立刻涨价。

  平宁公主还是摇头。

  “四个,不能再多了,我一共就八个适合查案的人,给你一半,已经够意思了。”陶朱公伸出四个手指。

  平宁公主还是摇头。

  “长姐……”

  “表姐,你就答应了吧!朕这里再给你拨二十个护卫,另外,你之前不是说大理寺的那个寺正刚正不阿,是一个查案的好手吗?

  朕把他给你调过去可好?”萧武帝也在一旁劝道。

  平宁公主这次没有立刻摇头,而是看向萧武帝。

  “陛下当真?”

  “君无戏言!”萧武帝笑道。

  “好,那就把那个寺正下面的主簿一起调来吧!然后二弟那边的四个人也给我。

  这个叶家三小姐……就给二弟了。”平宁公主这才松口。

  萧武帝和陶朱公忙都点头。

  “给!都给你!只要你要,都给。”

  平宁公主这才继续喝茶。

  不过,她还是问了个问题。

  “陛下,您怎么也帮着二弟说话?还是说你们俩私下达成了什么?”平宁公主问道。

  陶朱公也有点奇怪。

  要知道,以前他要是和长姐有了争执,陛下都是毫不迟疑的,坚定的站在长姐那边的。

  萧武帝看了下手里拿着的叶秀书的那张答卷,想了想才说道,“朕从这张答卷上好像看到了少年时的二表哥。”

  说完,萧武帝把从陶朱公手上拿过来的答卷又递给了平宁公主。

  平宁公主又认真看了一遍。

  叶家三小姐的这张答卷账算的很清楚,没什么可置喙的。

  但后面写的几句话却让平宁公主明白了。

  叶秀书拿到的是翰林院的账本,她把账算清楚之后,还在答卷上写了几项建议。

  萧武帝善待文人,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

  所以,翰林院的那群家伙待遇非常好。

  住着比六部所有人都好的屋子,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整天上好的茶水和点心伺候着。

  这样一来,翰林院关于这方面的开销就比其他六部要大了很多。

  叶秀书建议,茶水是要供应的,点心也是要供应的。

  但应当限量供应,香茶只有一壶,点心只有一盘,吃完喝完拉倒。

  要是无限量供应,那些人整天就是喝茶吃点心,哪还有心思研究学问啊!

  吃的脑满肠肥的,想的就会有点多,就会生事!

  还有,翰林院的点心可不是内府供应的,而是从外面的铺子采买的。

  还是那些老翰林指定去哪家铺子采买。

  采买的方式更是每日采买,单次结账。

  这样一来的话,容易有猫腻不说,还更容易造成损耗。

  叶秀书的建议是统一采买,一个月或者三个月结账一次。

  这样的话好和商家要折扣不说,还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情。

  看看那些老翰林点名的那些铺子,听都没听过。

  叶秀书还写了,要是脸皮厚一点的话说不定都能不用付银子。

  毕竟翰林院采买了,也是从某个方面说明了这家铺子点心好吃,这也是很大的噱头不是?

  总之,话里话外就是一个意思。

  赏,是应该的!但是怎么赏?赏多少,那要看上位者的心情。

  平宁看着上面的这些建议,越看越觉得像自己的二弟。

  当初陛下的内府穷的一穷二白的时候,二弟好像也是这么干的。

  “既然陛下这么说了,那三小姐就去行商司。

  四小姐留在监察司。”平宁公主说道。

  萧武帝点点头,随后又说道。

  “两天后公布入选名单,其他没有入选的,男子每人给一百两银子的路费盘缠。

  女子……让皇后办个宴会,褒奖一番,也有个好名声。

  具体入职时间往后推。

  先安排人给他们讲宫里的规矩。

  入职……等到殿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