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时间,也就到了尾声。

  官员们按照惯例,开始了冗长而复杂的汇报。

  贞观四年,大唐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军事上,灭掉了**厥,建立了安北都护府,统一了**厥的疆域,成为了大唐的一部分。

  经济方面,虽然谈不上顺风顺水,但总体来说,还是很稳定的。

  人口方面,有三百万户,人一千两百万。

  虽不能和隋朝时期相比,但也在增加着。

  户部、吏部、工部……六位尚书纷纷开口,将这一年来的成果一一展示出来。

  从卯时到巳时,足足过了五个时辰。

  大朝会即将结束。

  众人散朝之后,便各自回府用膳。

  只见王珪上前一步。

  “陛下,臣有奏!”

  原本还有些迷糊的大臣们,突然被王珪的举动惊醒了。

  眼看着朝会就要散了,王珪这老家伙怎么跑出来捣乱了?

  李世民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这一次的年终述职,给他涨了很大的面子。

  “王爱卿,你奏吧。”

  王珪行了一礼,“臣有两件事情要弹劾燕王。”

  “第一,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私自开采煤炭,这是违反朝廷律法的。”

  “第二,燕王不守规矩,四处作乱,导致定襄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请陛下责罚!”

  紫宸的宫殿中。

  原本昏昏欲睡的大臣们,顿时精神一振。

  这是要弹劾燕王啊!

  燕王又被人弹劾了!

  回想起这一幕,这一年,他们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燕王虽不在长安,长安却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没想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竟然又听到了燕王的消息。

  一时间,原本对王珪颇有微词的大臣们,顿时精神一振。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人,是万万不能动的。

  那就是燕王。

  燕王的事情,也不知被多少人参过几次,都被陛下给压下去了。

  可今天不同。

  弹劾之人,正是当朝重臣王珪。

  不管陛下有多喜欢燕王,这件事,总要有个交代的。

  这一刻,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

  大家都想看一看,王珪参了燕王之后,到底会如何收场。

  是皇上依旧护着他,还是,燕王战无不胜的神话,在今天,就要破灭了?

  “王爱卿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者有没有什么证据?”

  李世民的表情很不好看。

  今天本来是年终大朝会,群臣述职,总结今年的得失。

  可是没想到,竟然有人在这个时候弹劾,将原本欢快的气氛给冲淡了许多。

  但是王珪毕竟是宰相,位高权重。

  他曾经是李建成的幕僚,后来李世民登基,不计前嫌,将他召回朝中任职。

  这样的人,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也是向世人展示他仁慈的榜样。

  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偏信李想,随便压下去了。

  必须认真对待,才能服众。

  “我这里有一封定襄百姓的血书。”

  王珪从袖子里拿出一封奏章,让张阿难送到他的面前。

  这是一封血书!

  原本还在看戏的大臣们,都是眼皮一跳。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的,皇帝陛下是出了名的仁慈,如果百姓他上了血书,那就是在告官员。

  这燕王,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竟然让定襄的百姓上书告他!

  李世民看着那封血书,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上面罗列着十几条罪状。

  无非就是定襄官府欺压百姓,制定各种苛捐杂税,劫掠百姓钱财的勾当。

  不过,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比李想前往定襄还早。

  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王珪将这封血书呈上,含糊其辞,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李想的身上。

  “放肆!”

  李世民一拍桌子,怒道:“定襄初开互市,竟有如此大的乱子?”

  此言一出,群臣皆是一惊。

  难道血书中所言属实?

  按照王珪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将这件事情上报的。

  “陛下,我这里有定襄商会联名控告燕王私控互市,扰乱定襄贸易,云州官员上书燕王非法开矿敛财的事情。”

  王珪又拿出两份奏折,递了过去。

  这两件事,都是千真万确的。

  李想到了定襄之后,整顿了那些扰乱市场的商会,将互市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些商会掌握在王、卢、崔三家和长安各大世家的手中,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发财的好机会。

  所以,才有了这份奏折。

  云州,位于五台山附近的大同。

  而且,李想还去五台山挖了一座煤矿。

  但是王珪却很聪明,他先是拿出了那封血书,然后将两份奏折一起呈了上去。

  给人一种错觉。

  那就是,李想私开矿场,扰乱市场,掠夺百姓钱财,所以才会有人上书告他。

  就算事后证明不是这样,王珪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毕竟,他说的都是事实,而不是胡编乱造。

  老臣的智慧,可见一斑。

  “这…这开采矿山,是朕准许的!”

  李世民是个聪明人,从李想的信中,他就已经知道了煤球的重要性。

  大唐在贞观年间,最缺的就是钱。

  李世民怎么可能放过这么好的一笔横财。

  再说了,煤球只在定襄试点,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正因如此,李世民才会让李想去挖矿。

  只不过,从程序上来说,这是违法的。

  煤炭是军用物资,除了冶炼铁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是全国所有煤矿都归朝廷所有的原因。

  李想离开京城,借口是巡边,定襄自然也是边关之一。

  从理论上讲,他对地方军事和**事务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但在挖矿这件事上,就有些拿不准了。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议论纷纷。

  王珪高举朝芴道:“陛下,燕王挖矿一事,是陛下点头的,陛下可知道,此事有违律法?”

  “以后,朝廷里的官员,在各地巡视,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权力?”

  “这是陛下给了燕王开矿的额外权力,还是是官员巡边拥有的权力。”

  “这件事,要解释清楚!”

  王珪的话,表面上是询问,但实际上,却是在指责皇帝不守规矩。

  但至少,表面上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还站在了维护朝廷律法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