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的人很多,贾赛尔的香料店也很热闹。

  这几天,贾赛尔睡觉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容。

  虽然长安再也没有新的香料运来,但贾赛尔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以前仓库里的香料,都被高价卖掉了。

  为了保持香料店的存在,他们每天都会出售一些香料,但每个人最多只能购买一两。

  但即便如此,店里的人还是很多。

  贾赛尔脚步虚浮地走回他的院子。

  这几天,他不是去天香阁,就是去了怡红楼。

  那几个头牌,自然是不会出来迎接的,就算他给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不过,有几个已经过气的姑娘,因为贾赛尔出手大方,还是有人愿意留下来服侍的。

  “老爷,今日魏王府杜长史又来了一次,说是要再买一担胡椒,小的实在没办法,只好卖了一担。”

  “好吧,那笔钱不用放在仓库里,就用这些钱,从别人手里买点胡椒吧。”

  贾赛尔也不生气,这样的交易,看起来是亏大了,不过考虑到这些香料的价格越来越高,他也就释然了。

  这一招,是他最近才掌握的。

  而且,他还偷偷地从别人那里收购了一些香料,所以,这一年来,仓库里的香料不减反增。

  在大唐赚钱太容易了。

  贾赛尔打算在香料价格上涨的时候,把所有的货物都卖掉,然后亲自回到广州,安排船队去南洋,尽可能地多运些香料回去。

  ……

  李世民坐在大明宫御书房之中,听着张阿难将最近长安城之中发生的事情,汇报了一遍。

  “听你的意思,长安城中的权贵们,大多都参与了这次的香料囤积?”

  李世民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虽然香料价值不菲,可年初的时候,香料的价格才比去年翻了一倍。

  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价格就翻了五倍,这实在是太反常了。

  否则的话,张阿难也不会天天向李世民讲解香料的价格了。

  “或多或少都有涉及,有人提前出手,将囤积的香料卖掉,大赚一笔;后来很多人发现香料的价格越来越高,就忍不住多买了一些,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张阿难可不敢告诉他,魏王府收藏的香料最多,否则李世民的反应会更大。

  “有没有平民参与?”

  勋贵们再怎么囤积香料,最后能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但是,如果长安城的人,也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那就麻烦了。

  这一点,李世民很清楚。

  “基本上没有。香料这种东西,一般人根本买不起,如今一斤胡椒都要四五十贯了,一般百姓只能看戏。”

  张阿难一下醒悟过来,自己这一年的俸禄,竟然只够买几斤胡椒,心情顿时变得极差。

  “百姓不参与就好,但你一定要盯紧那名胡商,此事因他而起,不可放过。”

  ……

  德香楼,程芳与黄旗再一次齐聚一堂,品品这中美菜。

  “程医正,这锅猪肚炖鸡,一开始只卖三百文,现在却涨到了一枚银币,真是岂有此理。”

  天气还未完全转暖,正是喝一碗热乎乎的猪肚鸡汤的好时机。

  “我听说西市的胡椒涨了五六倍,猪肚炖鸡加了不少胡椒,价格肯定会涨。”

  相比于黄旗,程芳丝毫不在意。

  当然,这也和程家的财大气粗有关。

  黄旗是大明宫中最强大的太监之一。

  不过,由于唐初宦官的地位远不如其他朝代,加之李世民对**的惩处也比较严厉,黄旗也确实没有多少油水可捞。

  这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

  “听说长安城里有很多权贵,为了抬高香料的价格囤积居奇,所以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涨了这么多。”

  黄旗觉得自己被殃及池鱼了,香料的事情本来与他无关,但现在香料涨价的代价却是他来承担。

  “这些年,长安城里的权贵们,赚的盆满钵满。有了这么多钱,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

  程芳是少数几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之一,程家出身医学世家,对钱的追求还是比较克制的。

  “可不是嘛,听说这宝马马车行新出了一种豪华马车,一辆就要上千贯,没想到卖得还不错。”

  黄旗见过燕王府送给宫中贵人的豪华马车,后来才知道这辆马车的价格如此之高,不由暗自咋舌。

  “那就要看你的意思了。那辆新型的马车,采用了独特的减震系统,还有豪华的鲨鱼皮沙发,还有精钢打造的轮子,价格自然高。”

  两个人边吃边聊,聊聊长安城中的趣事。

  每年开春的时候,渭水之畔,都是人山人海。

  很多年轻人,都趁机放松了下来。

  渭河之畔,秦安然和李雪也在渭河之畔散步。

  自从吐谷浑回来之后,秦安然已经被封为县男。

  李雪在李想的影响下,与秦安然情投意合,两人在年前就已经把婚礼定下来了。

  本来他还想着李孝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没想到李孝恭居然一口就答应了,这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安然,二哥之前就跟你提过,要给你谋个官职,你怎么不答应?”

  “王爷待小的不薄,小的觉得这样也好。”

  秦安然在战场上的勇武,连李靖都对他赞赏有加。

  这一点,李世民也知道。

  “也罢,跟着二哥也是好的,留在长安城也不错。”

  李雪也没多想,她也就是随口一说。

  “什么?这是哪支船队?”

  这个时候,远处的渭水上,一支庞大的船队正缓缓驶向港口。

  渭水码头很大,是通往长安的大部分货物都要在这里卸货的地方。

  不过,张猛的船队一到码头,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无论是“捕鱼队号”,还是另外两艘船,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船只。

  光是“捕鱼队号”上的货物,就需要十多条大河船,才能将货物运送到普通的内河船只上。

  所以,他回杭州的时候,是三艘船,从杭州到长安,却是一支庞大的船队。

  这样的队伍,就算是在渭水码头上,也很难遇到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