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位青年,被簇拥在最前面,可真正操控局面的,却是刘天禄。

  刘?

  朱允炆的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他面露笑容,之前的愤怒已不见踪影,反而显得十分单纯。

  “往北走,要去山西道?”

  刘天禄淡笑,静静地看向韩阳羽。

  二者相比,朱允炆似乎更令人赏识。

  他确实非常聪明,仅靠些许线索便能猜出他们的目的地。

  看到刘天禄脸上的笑,朱允炆憨笑地回应。

  “山西道不错,那里的地形狭长。眼下,朝廷作恶多端,导致山西道……我们在此处行动,成功率较大。”

  这话立刻引起了刘天禄的兴趣。

  “明廷作恶多端?具体指什么?为何咱们在山西道行动成功率较大?”

  “自然是因为那里特殊的地理特征。”

  朱允炆自信满满。

  他脑海中回忆起,曾在曹国公府内与三弟共同探讨的兵书内容。

  尤其是关于全国各地的地貌以及用兵之道。

  “山西道南北狭长。如果我们发起行动,只需占据几个要塞,并派重兵把守,就可以轻易切断朝廷大军进入该地区的路径。”

  “至于那些驻扎在本地的卫所军力……”

  朱允炆话音稍顿,接着说,“若我猜的没错,诸位应该与当地晋商有所往来。自大明开国28年来,尤其自从洪武3年实施开中制以来,已经有足够时间让这些商人渗透当地军伍了。”

  “哪怕没有彻底收买所有军队,只要有一些已经站在我方这边的军人存在,就有可能促使剩余的人跟着投诚。这样,整个山西道就能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动乱。”

  刘天禄始终保持微笑,轻声问道。

  “你怎么肯定所有山西道卫所兵马都愿意加入起义?要知道,现今明廷重新推行暴政,反而是使军心更坚定了一些。”

  显然,他很享受这次交谈,于是示意随行弟子们分散开来,等待船只。

  随后,他带着朱允炆走到了一片芦苇旁。

  朱允炆轻哼。

  “军心嘛……只要先生你能保证,有一部分卫所官兵已被策反,就可挟持不愿参加起义者的家属,同时向各地商人筹措钱财作为奖励。双管齐下,我就不信这些士兵不会加入我们。”

  “控制住所有重要进出口要塞之后,关闭城门,利用你的法子,将整个山西道牢牢握在手中。”

  刘天禄整理了一遍朱允炆的想法,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光芒。

  朱允炆也不急躁,只是一脸微笑,静静地望着对方。

  想要赢得他的信任,必须隐藏自己意图,同时做一些必要的安排。

  晋商在山西道经营多年,朱允炆相信那里不可能没有污点。

  倒不如趁此机会,让朝廷认清那些奸邪之徒,以便日后一次性清除,就像处理豫州道那样,还给山西道一个清正廉明的局面。

  唯有破而后立。

  当年朱允熥处理豫州道的问题不就是这样吗?

  刘天禄沉思许久,眼神渐渐闪亮起来。

  “这个策略不错。”

  朱允炆脸上带着明显的笑容。

  “但在执行这个计划之前,我们必须先让整个天下混乱起来。现下朝廷推行的新政,已经失去了民心,人人怨声载道。如果操作得当,我们可以引发大规模的动荡。”

  “一旦局势大乱,朝廷就会无暇顾及个别地区的得失,这样我们就能够更从容地采取行动了。并且……”

  朱允炆稍微停顿了一下。

  此时刘天禄已经满怀期待,焦急地问道。

  “接着说啊。”

  不远处,韩阳羽正在凝视着湖边秋景,不由投来一瞥。

  恢复韩家曾经失去的一切,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韩阳羽轻轻叹息,弯下腰捡起一颗小石子,轻轻地抛入湖中。

  石子溅起一圈圈波纹。

  面对已经被激发兴趣的刘天禄,朱允炆淡笑。

  “眼下朝廷已经在山西道,部署了大量的倭国奴隶。这些人实为奴役,每日都有很多人受伤甚至死亡,朝廷对此却毫不关心。”

  “这些人心中充满愤怒与怨恨,如果我们能够救出他们,就能立刻拥有一支10万大军。有了这支军队冲锋陷阵,我们便可轻松得利。”

  “不错!”

  刘天禄立刻表示赞同。

  今天,朱允炆带给了他太多太多的惊喜。

  他忍不住问道。

  “那接下来,我们该怎样行动呢?”

  朱允炆的笑得越发灿烂。

  对方终于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正如刘先生与晋商讨论过的那封信件所述,我们应该引兵进入关内。”

  朱允炆一脸平静。

  “但根据我的理解,这件事需要周密筹划,绝不能给别人可乘之机。引兵入关的同时,不能招来一只无法驱赶的猛虎。”

  刘天禄频频颔首。

  “这正是我一直担忧的事,但始终找不到妥善的解决方案。”

  你们这些偷偷摸摸的小贼,只敢夜里活动,白天都不敢露脸的人,还想掀起什么风浪?

  朱允炆脸上洋溢着笑意,内心却夹杂了嘲弄。

  世上到底藏着多少邪念之人,没有人能够确切得知。

  可无论世间如何变幻莫测,位于应天城中的朱元璋,都可洞察一切。

  哪怕是那些企图引兵入关、在地方挑拨是非、意图动摇新政根基之人,也无法隐匿行迹。

  朱允炆坚信,这种纷争四起的局面或许正是朱元璋最期盼看见的场景。

  多年未见大的动乱了。

  直至今年,在豫州道发生的血腥事件外。

  朱元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未曾施展雷霆手段。

  朱允炆缓缓开口。

  “控制关外异族所需粮草,便是捏住了他们的命运。”

  “此话怎讲?”

  刘天禄心生疑惑。

  难道皇城深处受宫廷教导之人,才能具有如此的卓绝见识?

  他的视线再次转向水畔静立的韩阳羽。

  轻轻摇头,除了特殊身份之外,实在找不出任何特别之处。

  朱允炆淡淡道。

  “关外来者并不善耕织自给,若向南进军,则难以携带足够补给物资。只要提出供应其必需之物,便等于扼住了他们的生存命脉。”

  “待其帮助我们在各地煽风点火制造混乱之时,迫使朝廷陷入被动局面之中。届时切断供给,并设法与官军合作,促成彼此之间的冲突升级。面对断绝后路的敌人,朝廷自然占优。”

  “一方拼死抵抗,另一方竭尽全力清剿。直到一方彻底溃败才会平息战局。而当一切尘埃落定之际,即便力量对比对我们不利,但敌我之势逆转之后,便可轻易击败明军。”

  “随着局势发展下去,民间必会有人揭竿起义。到那时侯,您就可以竖起正义旗帜,广召天下贤才加盟,步步为营地扩展影响范围。”

  “从山西出发,向西进入关中平原,东进河东地带。汇聚北方勇士,一路挥师南下直捣皇城所在之地。最终进驻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