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瑞,心中此刻只剩那封刚刚启封的信件。

  信上尽是悖逆之词。

  他抬起眼,目光显得空洞无神。

  “他们……竟然……”

  “竟然如此胆大妄为?”

  “这是叛国……是谋反啊……”

  朱允熥嘴角勾勒出一抹冷嘲。

  对这些人来说,何曾畏惧过?

  石伟毅目光环视一周,言辞决断。

  “此事须严密封锁,不容泄露丝毫。”

  事态之严重,远超想象。

  这桩曝光的案件,绝非寻常豫州道事宜。

  它关乎大明边境几十万兵**生死存亡,是涉及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

  稍有差池,那固若金汤的边防要塞将自内而外遭受重创。

  届时,长城之外的蒙古鞑靼、瓦剌各部,那些贪婪野心之辈,会坐视不理吗?

  他们会给予大明调整喘息,处理内乱的空间吗?

  答案不言而喻,清晰如镜。

  朱允熥微微颔首。

  “把这里的财物清点一下。”

  刘远早已对游文瑞的怯懦不满,太孙的话音刚落,他立刻挥手示意。

  两名锦衣卫应声而动,将游文瑞带至一旁。

  并未远离,而是警觉地站在其背后。

  显而易见,这是遵照石伟毅之意,以防今日之事泄露分毫。

  刘远则亲自领人开始盘点箱内的财物。

  石伟毅缓缓走到朱允熥身旁。

  “此事影响深远,关联江山社稷,稍有不慎,恐生巨变。微臣建议,应立即密奏皇上,再行周密策划。”

  朱允熥手指轻轻叩打着扶手,语气平和。

  “你有何见解?”

  “昔日,他们暗中筹谋,朝廷不察。如今,凭此证据,朝廷得以隐秘观察,使他们无所遁形。”

  石伟毅接着说道。

  “两军相峙,首要在于明辨对手之所在。如今,山西道的种种迹象已如浮冰现世,清除之务刻不容缓。依臣之见,当前朝廷最紧要的举措,便是中止从九边撤回军需物资的计划。”

  “眼下,朝廷掌控交趾道,巨舰横亘海上,物流不息。宜从交趾调集粮草,径直送往北平,转而供给九边各军。昔日依赖山西道商人供应边疆,乃是形势所迫。”

  “此举不经意间授人以柄,让一些人误以为能借此操控非分之权。对此,朝廷应逐步收归昔时协商赋予的特权。断绝山西道商业对边军物资供给,确保边军无忧。”

  “边军粮草充足,则士气旺盛。士气旺盛,则九边防守固若金汤。九边稳固,边境外的野心自然无处施展。稳固了九边,太孙便能更加从容地处理山西晋商的逆反问题。”

  “届时,无论是调用豫州道的兵马,还是命令凉国公、西平侯的京军北上,均可一举扫清山西道的乱局。如此一来,山西道的纷扰将不会拖累边疆,更不至于动摇中原安宁。”

  语毕,石伟毅双手交握,静默地望着朱允熥。

  他规划的步骤是,朝廷首先利用交趾道的粮草,逐步替换掉晋商输送至边疆的物资。

  只要稳住那几十万边疆大军,山西晋商多年来的影响力便会自行消散。

  边疆军纪不乱,朝廷自会有无数手段来整治山西晋商。

  朱允熥心中暗自赞叹。

  石伟毅快速构思出的策略,无疑是最贴合朝堂需求的解决方案。

  正当他准备发言之际,刘远忽然扬声汇报。

  “太孙,清点结束。”

  “财物总额超过30万两。”

  一箱之重,竟达30万两之巨。

  石伟毅与许星阑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真没想到,我那二哥竟有如此身家。”

  朱允熥语带戏谑。

  许星阑干涩一笑,低声附和。

  “这些人确实是不惜一切代价。”

  仅仅是位被贬斥为废人的宗室成员,都能受到山西商人如此青睐,不惜花费巨资拉拢。

  这些人绝非出于同情,认为朱允炆在凤阳城的囚禁生活困苦,想要施以援手。

  “他们图谋不小。”

  石伟毅一言既出,目光深邃。

  众人齐齐望向朱允熥,静待太孙做出最后决策。

  事态已非单纯的奸佞作乱,与白莲教勾结所能概括。

  自洪武3年晋商获准管理河东盐池,掌控九边边防军粮草调度大权以来。

  历经25载风雨,即便是在元末乱世中遭受重创的晋商,如今也已全面复苏,势力更甚往昔。

  握有足以匹敌国家的惊人财富,操持着几十万边疆士兵温饱的关键,整个河东盐池皆在其掌控之下。

  这些原本应处于士农工商底层的商家,某种程度上,其影响力已超越了应有的范畴。

  数十万边军的命运与之紧密相连。

  山西道的三司衙门及地方官府,在这场局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上下官员中,有多少已被那些晋商所诱惑,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暗中相助,掩盖真相。

  能在短短几年内,对一位已彻底失去权势的废皇孙,投入30万两。

  这些人怕是早已将山西道打造成了国中国。

  刘远观察着气氛,低声询问。

  “这些财物该如何处理?”

  “既是二哥的财物,自然归还于二哥。”

  朱允熥淡然一笑。

  刘远略显惊讶,随后颔首鞠躬,退后一步。

  废皇孙之事,被朱允熥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

  石伟毅恭敬地弯腰问。

  “太孙是否需要臣立即起草奏疏,上报皇上?”

  许星阑的目光迅速转向大师兄。

  亲眼见证师兄撰写奏疏,这机会实属难得。

  朝堂之上,每位官员都有自己的执政理念,而他们的奏疏正是这些理念的直接反映。

  朱允熥颔首。

  “送往应天府。”

  “至于山西道的事宜……”

  “斩断山西晋商的生计之道。”

  朱允熥眉头紧锁,语气坚决。

  “上报皇上知晓,山西晋商操纵开中法,对国家大为不利。朝廷应增设北平大仓,应运交趾道、占城道大量储备粮食,转调至九边各军事重镇,以供我大明边军之需。”

  石伟毅轻轻颔首。

  “欲妥善处理山西晋商之事,延续开中制度于当前局势仍是不二之选。朝廷可借整编北方边疆军队之名,向北平府增设仓储,筹划北伐所需物资。”

  调动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自然难以掩人耳目。

  如此大量粮草秘密转运至北平,势必会引起晋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