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的目光越过御马,落在了皇太孙朱允熥身上。

  他慢慢地靠近,压低声音解释:

  “开国公此次精心选拔并重新编组了5000余名征倭勇士,个个都是军中骁勇善战之士,其中包括1000名轻骑兵、1000名火器兵以及3000名刀枪步兵。”

  “我们誓不辜负皇太孙的重托,定要为大明帝国增添新的辉煌篇章。”

  然而,朱允熥此时已无暇细听李景隆的话语。

  他这位征倭大将军,更多时候是在外交场合发挥作用。

  实际上,征倭大军的战场指挥权握在鹤庆侯张翼手中,而石见银矿的管理则由铁铉负责。

  此刻,他的目光全被那从外金川门缓缓走出的征倭大军吸引。

  并不像后世传言中那样军容散漫,虽然未能达到后世军队那种万众一心的境界。

  但眼前的这支部队依旧队列整齐,战士们脊梁挺拔,眼神冷峻而威严。

  中原的军队自古以来就重视军阵布局和兵法运用,队形严整只是基本要求。

  前方的轻骑兵已尽数出城。

  “大明万岁。”

  千人齐声咆哮。

  这一吼,让人群中秋吉悠介的心不由得颤抖起来。

  他不禁遐想,若秋吉家的军队与大明军。

  呸。

  他连忙在心里唾弃自己的胡思乱想,秋吉家将永远忠于大明,紧紧跟随。

  轻骑兵队伍从朱允熥眼前驰过,未作停留,直接奔向早已在云平码头等待、舱门大开的战舰。

  船上的水手迅速迎上,将战马一一引入船舱。

  而轻骑兵们则通过栈桥登上了战舰甲板,面向码头整齐排列。

  接着,是火器营。

  重达千斤的火炮和密布如蜂巢的火箭,早已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战舰上。

  此刻,从城门的阴影中鱼贯而出的火器营战士们,紧握着三眼铳、万人敌等轻捷火器,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大明无敌。”

  当火器营的勇士们行至朱允熥面前时,齐声发出震天响的呐喊。

  紧接着,他们有序地登舰列阵。

  随后,那3000名刀枪并举的士兵,步伐沉稳而坚定,逐一从朱允熥眼前踏上战舰的甲板。

  云平码头上,一片热血沸腾。

  朱允熥注视着最后一名刀枪营的士兵登舰,随即猛地一抽马鞭。

  在云平码头上策马疾驰,从最后一艘战舰狂奔至最前方,再折返至舰队中央。

  他高高举起马鞭,眼神坚毅无比,与每一艘战舰上的士兵目光交锋。

  “明军威武!”

  “将军威武!”

  “明军威武!”

  “将军威武!”

  朱允熥的一声大吼,如同惊雷,万军响应,吼声冲破云霄。

  这股澎湃的声浪从云平码头涌出,直扑应天城,吸引了无数民众的目光。

  随着朱允熥手中的马鞭落下。

  “此行倭国,愿我将士扬我大明国威。”

  “出发!”

  “灭倭!”

  灭倭二字一出,仿佛点燃了云平码头的熊熊斗志。

  “灭倭!”

  “灭倭!”

  “灭倭!”

  这誓言般的声音,直冲云霄。

  人群之中,秋吉悠介双腿颤抖,背后冷汗涔涔,艰难地吞咽着唾沫。

  面色苍白,却不敢有丝毫动静。

  而在码头上,李景隆、铁铉等将领已开始行动起来,官员与工匠们纷纷登上宝船。

  李景隆等人在登船之前,齐聚朱允熥面前。

  此刻,李景隆心潮起伏,就像身旁那江水一样,波澜不惊下藏着万般情绪。

  微风轻拂,江面泛起圈圈涟漪,波光粼粼。

  朝廷首次对倭国亮剑,更是中原历史上的首次跨海远征。

  这份沉甸甸的使命落在了他的肩上,让他既感到荣耀,又难免忐忑。

  望着5000千精锐的征倭士兵逐一登上船只,李景隆在朱允熥面前拱手朗声道。

  “征倭大军已整装待发,末将领旨出海,誓以生命捍卫国威,绝不会辜负皇太孙的重托与厚望。”

  朱允熥微笑点头,眼神中满是期许:“大将军用兵如神,胸有成竹,此行定能成为大明与倭国间的桥梁,确立我朝在倭国的正统地位。”

  李景隆神色坚定,那份责任感仿佛刻进了骨子里。

  朱允熥摆了摆手:“大军即将启航,大将军请先上船调度,我与铁大人还有几句私话要说。”

  铁铉虽在朝中挂着正五品礼部仪制司郎中的官衔,但因得到朱元璋的特别恩宠,还兼了文华殿行走的职务。

  虽无品级,却是一份莫大的荣誉。

  李景隆笑着点头,目光扫过面色凝重的铁铉。

  他知道,对方是皇太孙心中未来的栋梁。

  待此次凯旋,铁铉归朝之日,必将成为朝堂上的一方重臣。

  见皇太孙欲与新贵铁铉私下交流,李景隆识趣地应和。

  一边挥手示意,带领着一群由朝廷精选的文官与工匠,登上了龙舟宝船,准备扬帆起航。

  码头边,铁铉矗立,凝视着浩渺江面。

  他语带诚恳:“殿下,可是有什么嘱咐吗?”

  朱允熥转头,目光与铁铉交汇:“此番远航倭国,人选众多,我却在皇爷爷前力荐于你,你心中可有所猜度?”

  言毕,他的视线落在铁铉身上。

  铁铉眼神微闪,轻轻摆手:“臣以为,殿下欲借臣之手,实现大明大军前往倭国的真正意图。”

  朱允熥笑着摆了摆手。

  “那银矿,无论你是否去不去,都在那。只因眼下,缙绅还需在皇爷爷身边历练;原吉则需坐镇户部,我尚有许多事情需他助力。”

  铁铉仰首望向朱允熥,忽然笑声朗朗。

  “原来在殿下眼中,唯独臣最为清闲啊。”

  言语间,满是调侃,毫无怨意。

  朱允熥摆摆手,“大明想千秋万代,便不可局限于中原一隅。回溯历史长河,哪有一国能凭中原之地,永享安宁?”

  这简单的提问,让铁铉蹙眉,认真思索起来。

  沉思许久,他缓缓言道:“也许,唯有汉家文明,流传不息。”

  朱允熥一愣,未料到铁铉会给出这样出人意料的答案。

  他苦笑道:“汉家文明,流传不息。”

  此时,铁铉眼中闪过一抹睿智:“太孙之意,是希冀大明亦能恒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