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主将负伤逃跑,几个副将也只活了一个。
狄青以一人之力,拖住了几万大军的步伐。
狄青回头看了看延州城,确认邱副将他们已经成功进入城内后,立马再次调转马头,向延州城杀去。
这一路上出奇的顺利,西夏所有士兵根本不敢上前,纷纷让出一条道路。
到达延州城下,还剩数百人,此刻城门也无法再次打开。
“兄弟们,我们向西南方向突围,去并州。”
狄青只知道并州的大致方向,却不知要想从西南方向去并州,要翻过一座山,还得跨过一大片森林。
可已经没有时间给狄青考虑那么多了,在狄青的带领下,剩余的数百骑兵紧跟其后。
有狄青坐镇,突围时并没有遭到太多的围堵,顺利的消失在风雪中。
此时西夏军中却有些慌乱,李元昊与拓跋启被士兵们救了起来,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休息。
西夏的攻势也由此停滞。
在服用了热汤药之后,加上李元昊的身体素质很强于普通人,一个时辰之后,李元昊才下令军队就地安营扎寨。
看来李元昊还是不肯放弃这个大好机会。
延州城楼上的曹喜,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他在感叹狄青勇猛的同时,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
“这么勇猛的武将怎么就不能为我所用,反倒是与那张启走的那么近!”
此时,天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吞没。
突围成功的狄青所部一路朝着西南方向奔去,直至到达一座山脉脚下。
众人寻找了半天,并未发现有山路可供马匹行走。
“狄指挥使,看来我们只能徒步翻阅这座大山了!”
狄青看了看这座高几百米的大山,也是眉头紧锁。
“也只能这样了!”
“那这些马匹怎么办?”
“都杀了吧!也不知道要走多久,这路上又没有干粮!况且万一西夏人追上来,总不能留给他们。”
众人听闻心中实在难受,这可是跟了他们从京城一路而来的战马,早就有了感情。
“不要再耽误了,你看这漫天的大雪,如果在不翻山,我们怕是要交代在山上了。”
狄青说完,第一个解决了自己的战马,割下来一些好肉带着。
其他军士也只能闭着眼睛,把自己的战马给解决。
两刻钟后,狄青一行人消失在了山脉之中,只留下了数百匹断了气的马匹。
不到半个时辰,西夏骑兵果然奔袭而来,他们看着早已凉透了的马匹,不由得头皮发麻。
他们看着高达数百米的大山,没有继续追赶的欲望,只能回去复命。
得到消息的李元昊,思考再三,觉得翻山越岭去追杀狄青不划算,也只得放弃。
可是天空的雪下的太大,不利于攻城。
“兀卒大人,我们暂且等两日,若天气好转再去攻打。”
同样受伤不轻的拓跋启,一脸苍白的靠在椅子上,大口的喘着粗气。
“哼!区区风雪焉能阻挡我的脚步,我们谋划了这么久,若是就此退去,岂不是让他们笑话。”
“兀卒大人,只是这粮草只够支撑半个月左右。”
“足够了!我就不信这风雪能一直下个不停!”
李元昊却没想到,这风雪还真就一直没停,反而有越下越大的趋势。
等不及的李元昊,尝试了两次攻城,云梯立都立不住,更别说架到城墙上。
气的李元昊整夜睡不好觉!
就在此时,与朔州接壤的西夏石州,受到了宋军的猛烈进攻。
此次进攻,宋军调来了数十辆大型投石车,对着石州进行了轮番轰炸。
再配合数万军队的攻城,石州岌岌可危,不得已,石州守将派人火速前往延州,让李元昊想办法救援。
石州的战略地位与延州、并州一样,如果被宋军突破,宋军可以以此为据点,攻击横山。
一旦突破横山,宋军可以直捣河套平原,这里可是西夏的粮仓。
为了保住石州,李元昊命令拓跋启立即带领七万大军回撤,自己则是留下了十万大军,还不想撤退。
就在拓跋启回撤后不久,李元昊又接到了另一个不好的消息,辽国大量军队突然出现在贺兰山脉附近,并发生了小股摩擦。
李元昊气急败坏,引得旧伤复发,大口的吐血。
眼看大雪不停,攻城无望;石州被围,东边又有辽国大军压境,看来这仗是打不下去了。
带着憋屈的心情,李元昊撤军了!
至此,宋朝与西夏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就此结束。
宋朝虽然保住了延州,可金明寨的失守,不仅损失了十万人口,延州也没有了屏障,西夏军队可以随时打回来。
李元昊看似输了,可这一仗也打出了西夏军队的气势,如果没有辽国从中作梗,延州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战报迅速的从延州传到了京城,整个朝堂一片叫好,似乎这一仗是宋朝赢了一样。
吕夷简等主战派趁机对那些主和派进行了攻击,枢密院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很快,曹喜接到了允许班师回朝的旨意。
可狄青到现在还没有消息,曹喜派人沿着狄青突围的路线去找,也发现了倒成一片的马匹。
此时的山脉一眼望去,整个被白雪覆盖。
众人尝试着往山上爬,却无一例外的摔了下来,很难有落脚的地方。
这些人只能回去复命。
曹喜亲自去现场看了一眼,发现确实没有办法,只能赶回延州,整军回朝。
临走前,他嘱咐范雍若是得到狄青的消息,必须第一时间告知他。
范雍表面上答应了下来,并没有放在心上,这次由于他的失误,导致金明寨被摧毁。
他现在满脑子都在想如何走关系,保住自己的命。
并州的张启在得知西夏撤军后,第一时间派人赶去了延州,以为能见到狄青。
却得到了狄青现在下落不明的消息,张启将费师爷喊来,询问起周边地形的情况。
“张大人,您说的这个情况我一时半会无法答复您,待我去问一问城里的老人。”
狄青以一人之力,拖住了几万大军的步伐。
狄青回头看了看延州城,确认邱副将他们已经成功进入城内后,立马再次调转马头,向延州城杀去。
这一路上出奇的顺利,西夏所有士兵根本不敢上前,纷纷让出一条道路。
到达延州城下,还剩数百人,此刻城门也无法再次打开。
“兄弟们,我们向西南方向突围,去并州。”
狄青只知道并州的大致方向,却不知要想从西南方向去并州,要翻过一座山,还得跨过一大片森林。
可已经没有时间给狄青考虑那么多了,在狄青的带领下,剩余的数百骑兵紧跟其后。
有狄青坐镇,突围时并没有遭到太多的围堵,顺利的消失在风雪中。
此时西夏军中却有些慌乱,李元昊与拓跋启被士兵们救了起来,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休息。
西夏的攻势也由此停滞。
在服用了热汤药之后,加上李元昊的身体素质很强于普通人,一个时辰之后,李元昊才下令军队就地安营扎寨。
看来李元昊还是不肯放弃这个大好机会。
延州城楼上的曹喜,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他在感叹狄青勇猛的同时,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
“这么勇猛的武将怎么就不能为我所用,反倒是与那张启走的那么近!”
此时,天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吞没。
突围成功的狄青所部一路朝着西南方向奔去,直至到达一座山脉脚下。
众人寻找了半天,并未发现有山路可供马匹行走。
“狄指挥使,看来我们只能徒步翻阅这座大山了!”
狄青看了看这座高几百米的大山,也是眉头紧锁。
“也只能这样了!”
“那这些马匹怎么办?”
“都杀了吧!也不知道要走多久,这路上又没有干粮!况且万一西夏人追上来,总不能留给他们。”
众人听闻心中实在难受,这可是跟了他们从京城一路而来的战马,早就有了感情。
“不要再耽误了,你看这漫天的大雪,如果在不翻山,我们怕是要交代在山上了。”
狄青说完,第一个解决了自己的战马,割下来一些好肉带着。
其他军士也只能闭着眼睛,把自己的战马给解决。
两刻钟后,狄青一行人消失在了山脉之中,只留下了数百匹断了气的马匹。
不到半个时辰,西夏骑兵果然奔袭而来,他们看着早已凉透了的马匹,不由得头皮发麻。
他们看着高达数百米的大山,没有继续追赶的欲望,只能回去复命。
得到消息的李元昊,思考再三,觉得翻山越岭去追杀狄青不划算,也只得放弃。
可是天空的雪下的太大,不利于攻城。
“兀卒大人,我们暂且等两日,若天气好转再去攻打。”
同样受伤不轻的拓跋启,一脸苍白的靠在椅子上,大口的喘着粗气。
“哼!区区风雪焉能阻挡我的脚步,我们谋划了这么久,若是就此退去,岂不是让他们笑话。”
“兀卒大人,只是这粮草只够支撑半个月左右。”
“足够了!我就不信这风雪能一直下个不停!”
李元昊却没想到,这风雪还真就一直没停,反而有越下越大的趋势。
等不及的李元昊,尝试了两次攻城,云梯立都立不住,更别说架到城墙上。
气的李元昊整夜睡不好觉!
就在此时,与朔州接壤的西夏石州,受到了宋军的猛烈进攻。
此次进攻,宋军调来了数十辆大型投石车,对着石州进行了轮番轰炸。
再配合数万军队的攻城,石州岌岌可危,不得已,石州守将派人火速前往延州,让李元昊想办法救援。
石州的战略地位与延州、并州一样,如果被宋军突破,宋军可以以此为据点,攻击横山。
一旦突破横山,宋军可以直捣河套平原,这里可是西夏的粮仓。
为了保住石州,李元昊命令拓跋启立即带领七万大军回撤,自己则是留下了十万大军,还不想撤退。
就在拓跋启回撤后不久,李元昊又接到了另一个不好的消息,辽国大量军队突然出现在贺兰山脉附近,并发生了小股摩擦。
李元昊气急败坏,引得旧伤复发,大口的吐血。
眼看大雪不停,攻城无望;石州被围,东边又有辽国大军压境,看来这仗是打不下去了。
带着憋屈的心情,李元昊撤军了!
至此,宋朝与西夏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就此结束。
宋朝虽然保住了延州,可金明寨的失守,不仅损失了十万人口,延州也没有了屏障,西夏军队可以随时打回来。
李元昊看似输了,可这一仗也打出了西夏军队的气势,如果没有辽国从中作梗,延州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战报迅速的从延州传到了京城,整个朝堂一片叫好,似乎这一仗是宋朝赢了一样。
吕夷简等主战派趁机对那些主和派进行了攻击,枢密院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很快,曹喜接到了允许班师回朝的旨意。
可狄青到现在还没有消息,曹喜派人沿着狄青突围的路线去找,也发现了倒成一片的马匹。
此时的山脉一眼望去,整个被白雪覆盖。
众人尝试着往山上爬,却无一例外的摔了下来,很难有落脚的地方。
这些人只能回去复命。
曹喜亲自去现场看了一眼,发现确实没有办法,只能赶回延州,整军回朝。
临走前,他嘱咐范雍若是得到狄青的消息,必须第一时间告知他。
范雍表面上答应了下来,并没有放在心上,这次由于他的失误,导致金明寨被摧毁。
他现在满脑子都在想如何走关系,保住自己的命。
并州的张启在得知西夏撤军后,第一时间派人赶去了延州,以为能见到狄青。
却得到了狄青现在下落不明的消息,张启将费师爷喊来,询问起周边地形的情况。
“张大人,您说的这个情况我一时半会无法答复您,待我去问一问城里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