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佑五年(1038年)正月二十,结束了休沐的赵祯和文武百官,进行了新年的第一次早朝。
正当大家商议今年的发展规划时,张启的奏折到了。
赵祯立即终止了相关议题,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张启的奏折。
“好!好!好!十分好!”
赵祯的脸上终于舒展开来,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新年之礼。
“吕相,你把张启的奏折念给大家听听。”
吕夷简接过奏折,大声的念了一遍,随后合上奏折,不停的高呼万岁。
“你等不要如此,并州之事,朝廷没给一文钱,没拨一粒粮,张启他能做到这种地步,实属不易。”
赵祯随即下旨,加封张启为正奉大夫,享受正四品上的待遇。
远在并州的张启,也是在数日之后,得到了朝廷的封赏消息。
此时的并州,已修缮好房屋上千间,拥挤的住宿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如此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想要重建一个城市,还需要借助外力。
张启粗略的算了一笔账,养马场目前已经有一万匹之多,每年至少需要两百万贯的费用。
后续如果马匹增多,这费用就要翻倍往上走。
重建并州,这花费就是个未知数了,从他接手到现在已经花了七八十万贯了。
张启算着算着,有些头大了,本来自己一年可以获利近千万贯,如果自己一直贴本,那压力太大。
正在愁眉苦脸的时候,沈大力的一封信给了张启巨大的希望。
如张启所料,莱芜矿业发现了巨大的矿藏,保守估计的存量比王举正利国矿业还要多上一小半。
可接下来张启的心情有跌落了下来,莱芜矿业的负责人为了扩大开采量,招了数百名矿工,这工钱加打造开采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看来摊子铺大了,到处都要用钱。”张启放下信件,躺在床上闭目养神。
突然,张启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找来了费师爷,问了一些问题。
“费师爷,这重建工作花费太大,光靠我一个人独木难支,我想租一些地皮出去。”
费师爷跟在张启后面也有这么久了,也是知道了张启就是那京城大名鼎鼎的快活林的掌柜,也是飞天美酒的实际掌控者。
他的财力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既然连他都说有些吃不消,那就是真的吃不消了。
“张大人,各地出租地皮那是常有的事情,您自己就可以做主了。”
张启摇摇头:“我说的不止是出租地皮,我想把周边一些大的作坊、大商会的总部牵过来,还要建造一些商品房。”
费师爷想了又想,对于前半句他是理解的,很多大型城市也有这么干的。
汴京、临安府、太原府、延安府、应天府等重要的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和钱财,提供了大量优惠的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
“商品房是个什么房子?”
张启详细的解释了一下商品房的概念,听得费师爷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的。
“房子当成商品卖,也不是不可以,但百姓们手里哪有那么多钱?再者说,他们之前住的都是祖屋,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现在要让他们花钱买,恐怕困难很大。”
“如果单纯的只卖房子,那肯定不行,本来就受了灾,谁还有钱买房子!”
张启进一步解释道,他引进大作坊、大商会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百姓手里有了钱自然会产生消费,房子是首选。
钱不够的问题也好解决,张启可以成立一个银号,百姓可以从他手里借贷,只需要付少额的利息,就可以住进新房子。
“大人,听起来不错,可这还是只卖房子啊。”
“你听我继续说,别急。”
大家有了房子住,那就会想到解决吃喝的问题,到时候再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周边县城和农村的百姓来城里贩卖农产品,这又带动了底层人们的经济发展。
吃饱穿暖了,大家就会想着怎么把日子过的更好。
在古代,读书是阶级跨越的唯一途径。
张启可以顺理成章的成立私塾或者是一般学府,官府大部分的费用,百姓只要出一小部分费用就可以有书读。
“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购买了商品房的前提下,这样商贾有钱赚、百姓就有工钱拿,自然而然的官府也能收到税,这不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看起来不错,就是不知道执行起来会不会有困难!毕竟我们这里是西北边境,离前线又近,刚刚才经历地震,就怕没人来。”
张启拍了怕他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事在人为,不去尝试那什么都没有,万一成功了呢?”
“好,那咱们就试一试。”
张启立即写了一封信给沈大力,让他留下矿业需要的费用,把剩下的家当全部送到带到并州来。
同时他嘱咐沈大力,利用快活林的优势,把自己在并州的一些优惠政策张贴在店铺内。
光这个还不够,他还要求印制上万份传单,给每一位来京做生意的掌柜人手一份。
信件写好,张启让费师爷派人去保安军借一匹快马,即刻送往京城。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将城里的所有**全部清理干净,不然到时候人家来城里考察,也会被**吓走。”
“这可能会有些困难,百姓对祖产还是有感情的,虽然很多房子倒塌了,但是很多东西他们还是舍不得丢弃。”
“你告诉他们,这是本官的命令,要想日后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必须学会断舍离,限期五日内完成。”
张启希望五日后看见一个相对干净的并州城。
费师爷得到命令后,带着为数不多的捕快,挨家挨户的做动员。
好说歹说,才让大部分的百姓行动了起来。
张启得知消息后,亲自上阵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许诺只要支持自己工作的,事成之后每家给赏钱两贯。
城中百姓在这段日子以来,吃喝穿都是张启给的,哪里还见过钱。
一听还有钱拿,所有人纷纷响应,除了房屋地基不能搬走以外,其他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全都被清理出去了。
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张启很是心满意足。
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
正当大家商议今年的发展规划时,张启的奏折到了。
赵祯立即终止了相关议题,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张启的奏折。
“好!好!好!十分好!”
赵祯的脸上终于舒展开来,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新年之礼。
“吕相,你把张启的奏折念给大家听听。”
吕夷简接过奏折,大声的念了一遍,随后合上奏折,不停的高呼万岁。
“你等不要如此,并州之事,朝廷没给一文钱,没拨一粒粮,张启他能做到这种地步,实属不易。”
赵祯随即下旨,加封张启为正奉大夫,享受正四品上的待遇。
远在并州的张启,也是在数日之后,得到了朝廷的封赏消息。
此时的并州,已修缮好房屋上千间,拥挤的住宿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如此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想要重建一个城市,还需要借助外力。
张启粗略的算了一笔账,养马场目前已经有一万匹之多,每年至少需要两百万贯的费用。
后续如果马匹增多,这费用就要翻倍往上走。
重建并州,这花费就是个未知数了,从他接手到现在已经花了七八十万贯了。
张启算着算着,有些头大了,本来自己一年可以获利近千万贯,如果自己一直贴本,那压力太大。
正在愁眉苦脸的时候,沈大力的一封信给了张启巨大的希望。
如张启所料,莱芜矿业发现了巨大的矿藏,保守估计的存量比王举正利国矿业还要多上一小半。
可接下来张启的心情有跌落了下来,莱芜矿业的负责人为了扩大开采量,招了数百名矿工,这工钱加打造开采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看来摊子铺大了,到处都要用钱。”张启放下信件,躺在床上闭目养神。
突然,张启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找来了费师爷,问了一些问题。
“费师爷,这重建工作花费太大,光靠我一个人独木难支,我想租一些地皮出去。”
费师爷跟在张启后面也有这么久了,也是知道了张启就是那京城大名鼎鼎的快活林的掌柜,也是飞天美酒的实际掌控者。
他的财力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既然连他都说有些吃不消,那就是真的吃不消了。
“张大人,各地出租地皮那是常有的事情,您自己就可以做主了。”
张启摇摇头:“我说的不止是出租地皮,我想把周边一些大的作坊、大商会的总部牵过来,还要建造一些商品房。”
费师爷想了又想,对于前半句他是理解的,很多大型城市也有这么干的。
汴京、临安府、太原府、延安府、应天府等重要的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和钱财,提供了大量优惠的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
“商品房是个什么房子?”
张启详细的解释了一下商品房的概念,听得费师爷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的。
“房子当成商品卖,也不是不可以,但百姓们手里哪有那么多钱?再者说,他们之前住的都是祖屋,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现在要让他们花钱买,恐怕困难很大。”
“如果单纯的只卖房子,那肯定不行,本来就受了灾,谁还有钱买房子!”
张启进一步解释道,他引进大作坊、大商会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百姓手里有了钱自然会产生消费,房子是首选。
钱不够的问题也好解决,张启可以成立一个银号,百姓可以从他手里借贷,只需要付少额的利息,就可以住进新房子。
“大人,听起来不错,可这还是只卖房子啊。”
“你听我继续说,别急。”
大家有了房子住,那就会想到解决吃喝的问题,到时候再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周边县城和农村的百姓来城里贩卖农产品,这又带动了底层人们的经济发展。
吃饱穿暖了,大家就会想着怎么把日子过的更好。
在古代,读书是阶级跨越的唯一途径。
张启可以顺理成章的成立私塾或者是一般学府,官府大部分的费用,百姓只要出一小部分费用就可以有书读。
“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购买了商品房的前提下,这样商贾有钱赚、百姓就有工钱拿,自然而然的官府也能收到税,这不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看起来不错,就是不知道执行起来会不会有困难!毕竟我们这里是西北边境,离前线又近,刚刚才经历地震,就怕没人来。”
张启拍了怕他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事在人为,不去尝试那什么都没有,万一成功了呢?”
“好,那咱们就试一试。”
张启立即写了一封信给沈大力,让他留下矿业需要的费用,把剩下的家当全部送到带到并州来。
同时他嘱咐沈大力,利用快活林的优势,把自己在并州的一些优惠政策张贴在店铺内。
光这个还不够,他还要求印制上万份传单,给每一位来京做生意的掌柜人手一份。
信件写好,张启让费师爷派人去保安军借一匹快马,即刻送往京城。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将城里的所有**全部清理干净,不然到时候人家来城里考察,也会被**吓走。”
“这可能会有些困难,百姓对祖产还是有感情的,虽然很多房子倒塌了,但是很多东西他们还是舍不得丢弃。”
“你告诉他们,这是本官的命令,要想日后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必须学会断舍离,限期五日内完成。”
张启希望五日后看见一个相对干净的并州城。
费师爷得到命令后,带着为数不多的捕快,挨家挨户的做动员。
好说歹说,才让大部分的百姓行动了起来。
张启得知消息后,亲自上阵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许诺只要支持自己工作的,事成之后每家给赏钱两贯。
城中百姓在这段日子以来,吃喝穿都是张启给的,哪里还见过钱。
一听还有钱拿,所有人纷纷响应,除了房屋地基不能搬走以外,其他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全都被清理出去了。
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张启很是心满意足。
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