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有四十九对父子中,仅有十三对全程没有争执,更只有六对最后笑着离开。”

  “所以,希望你们做好心理准备。”

  “高老师请放心,我和父亲脾气都很好,不会急躁的。”

  这位宝友自信满满地回答,他的父亲也点头同意。

  “那我们就来看看你们的藏品吧。”

  说完,宝友的父亲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块木制令牌,在镜头前展示。这块令牌呈圆形,正面刻有简体字“中书省”,背面则是一个大大的“令”字。

  “哇,中书省的令牌?”

  “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东西的?”

  “这是我在七八年前……”

  还没等宝友的父亲说完,儿子便打断道:

  “这是我们家祖传下来的。”

  宝友指着屏幕上的物品,轻笑着说道:“这物件是祖上传下来的,可厉害了。”

  【笑喷,强行说是祖传】

  【感觉火药味渐浓】

  【要是我是宝友的老爸,现在肯定无语】

  【一看就知道这是直播间里的宝友没错了】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宝友转向高兴问道:

  “老师,这个东西应该是真品吧?”

  高兴瞄了一眼,说:“看这颜色,确实有些年头了。”

  不过他紧接着补充道,“但这件东西制作出来不超过五年。”

  宝友的父亲一脸疑惑地问:“老师你确定吗?我儿子说这是七八年前的。”

  “哦,对对对,差点忘了。”高兴反应过来,想要圆场,“那就按您说的,是七八年前的吧。”

  高兴原本是根据物品标签上的信息来判断的,但考虑到宝友父亲的感受,他决定不再坚持自己的看法。

  “怎么又改口了呢?”宝友的父亲继续追问。

  宝友开始显得有点不耐烦,“五年还是七八年,有什么区别嘛。”

  “你自己买的东西,难道记不清楚时间吗?”高兴也插了一句。

  “我记得很清楚,这就是七八年前买的。”

  “那您买的就是新出的产品,这有啥问题呢?”高兴解释道。

  但宝友的父亲显然不愿意让步。宝友也不打算再迁就他,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执逐渐升级。

  此时,弹幕上飘过一行字:【史上最快翻脸父子档,全程仅一分半钟。】

  看到这里,高兴忍不住笑了笑,摇摇头说:“好了好了,别吵了,听我说句实话。其实,真假你们自己也能分辨。”

  “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中书省的‘书’字,用的是简体字。”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書’字。”

  “简体字明显是现代才有的啊。”

  “老师,这些都不重要啦。”宝友对着镜头挥挥手,笑道,“今天我非要借助您的力量,让我老爸认个错。”

  “稍等,我这就把你的那些趣藏品拿出来,请专家给看看。”

  “看就看,我的收藏怎么了?”宝友的父亲自信满满地回应,“来了来了,国宝帮到咯!”

  刚才宝友还显得挺克制的,但跟父亲一争论过后,立刻原形毕露,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笑容,显然他对父亲的这些藏品早已哭笑不得。

  【好戏上演,父慈子孝的经典时刻。】

  【表面和谐的一家,哈哈。】

  【惊呆,他爸真是传说中的国宝帮成员。】

  通常,在这样的直播场景中,观众和主播往往会倾向于支持长辈,毕竟家里的老人需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然而这次,高兴却站在了宝友这一边,因为看到的藏品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高大师,你看我爸坚持说这东西没问题,您能不能给分析一下?”

  “他是真的不懂行,还是另有隐情呢?”

  “我怀疑他可能被什么人误导了,但我又找不到那个影响他的人。”宝友问这话时,神情像是要笑出来,又像是无奈到了极点。

  “好的。”

  高兴对着镜头做了个手势表示同意。

  “这种案例我见多了,应该能帮你理清头绪。”

  “来吧,让镜头转向你父亲。”

  面对视频中出现的这位中年男子,高兴尽量保持着严肃问道:

  “大叔,这件宝贝有什么来历呢?”

  “高先生您不知道吗?这是三星堆的千里眼顺风耳啊。”

  宝友的父亲认真地解释道:“这个文物的设计可是全球闻名的!”

  “哦,原来是三星堆的文物。”

  高兴面无表情地点点头,然后追问道:

  “那这样的国宝,是怎么成为您收藏的一部分的呢?”

  为了搞清楚宝友父亲的“病症”,高兴首先得了解具体的情况。

  即使都是所谓的“国宝帮”,每个成员的故事也各不相同。

  有些是为了梦想着一夜暴富,将普通物件幻想成绝世珍品,而且往往没有合理的依据或联系。

  黄花梨大爷的故事堪称经典,有人竟然把酸枝木认作黄花梨,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有些人是被误导了,就像那些购买河东集团所谓的“工地老头三件套”的人一样,上当受骗而不自知。

  还有些人则是在为自己的收藏失败找借口,编造故事来安慰自己,仿佛这样就能弥补损失。

  最近,高兴在长安结识了一位老师,学到了一个识别古董真伪的小技巧:追问物品的历史。

  一次,一位大叔声称某件物品是祖传之宝。他的儿子在一旁听不下去,忍不住笑道:“爸,我记得这是你去天府旅游后才有的吧?”

  “难道咱们的祖先本来就是巴蜀人?”儿子打趣道,“你是回天府挖了咱家祖坟吗?”

  “你懂什么!”父亲反驳道,“这件东西在我家里已经流传了几十年,只是没轮到你罢了。”

  “我看你根本没有鉴赏古董的眼光,给你也是浪费。等我走了,就捐给博物馆。”父亲甚至搬出了年龄和遗产的问题,让儿子无言以对。

  高兴插话说:“既然是祖传的,那大约传了多少年呢?”

  “从我父亲小时候就有,到现在应该有七八十年了吧。”

  考虑到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历史,首次发现于1929年,主要发掘活动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兴提出了两个可能的时间点:

  “这件东西要么是早期发掘后流入民间的,要么是五十年**古队的工作成果。你觉得是哪一个?”

  宝友的父亲选择了那个更难验证的说法:“应该是早期发掘的时候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