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我还处于了解阶段,等真要立项研发,到时候再来请大家伙一起干。”

  陈建业客套一句。

  两人过去苏新城办公室。

  “4140号钢的配方?建业,这玩意可不是开玩笑的,在给你查看资料之前,你得签一份保密协议。”

  苏新城目光扫过两人,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几下。

  心中也在思考,该不该让陈建业触及军工方面的东西。

  这玩意太敏感了,发生泄密事件,整个轧钢厂领导层都要撸一遍。

  “我同意签字,苏总工,咱们按照流程来。”

  陈建业说道。

  “好吧,你是想要做材料研发升级?”

  苏新城询问。

  “是的,我在三车间和夏金辉同志聊了一会,了解到4140号钢材的性能,想要尝试能否升级一下。”

  “4140号钢材是军工品质,如果能够升级,对我们单位以及军工都是一次比较大的提升机会。”

  陈建业据实以告。

  “你的想法很好,我可以给你批条。”

  苏新城点头。

  给陈建业查看4140号钢材的信息,苏新城要担责任。

  正常来说,得经过几轮审核,但苏新城是轧钢厂总工程师,他有权力直接给陈建业查看权限。

  当然,也是陈建业之前表现突出,让苏新城看重,愿意给他机会。

  陈建业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

  苏新城签署一份批条,递给陈建业:“4140号钢材涉密程度非常高,只能你一个人看。”

  “如果你要立项,审批通过后,可以在团队内分享信息。”

  “谢谢苏总工,我知道了。”

  陈建业接过批条。

  随后他前往资料室,上交批条后,工作人员取出一摞材料。

  “谢谢。”

  陈建业接过材料,和罗仁平回去技术办公室。

  “咋样了?”

  “苏总工答应了吗?”

  “能不能正式立项?”

  几个工程师迫不及待问道。

  “急啥,建业刚刚拿到资料,八字还没一撇呢。”

  罗仁平没好气道。

  几个工程师看向陈建业手里的资料袋。

  “都不准看,建业同志签署了保密协议,才拿到苏总工的批条。”

  “你们要是看了资料里面的内容,是严重泄密。”

  罗仁平告诫。

  几个工程师赶紧收回目光。

  他们都知道泄密的严重性。

  轻则丢掉工作,重则坐牢。

  一点人情都不讲,处罚非常严厉。

  陈建业找了张办公桌,查看4140号钢材的资料。

  他看到了研发4140号钢材的经历,十多年前,冶金部接到命令,要研发稳定耐用的钢材,用于军工产品。

  两个月的研发,技术人员拿出了4130号钢材。

  满足了当时高端钢材的需求。

  研发出4130号钢材后,技术人员并没有停滞不前。

  几年后,配方小幅度更改,耐用性进一步提升的4140号钢材问世。

  标志着国产钢材性能的进一步加强。

  4140号钢材的配比大概是1%的铬,0.25%的钼,0.4%的碳,1%的锰0.2%的硅。

  略小于0.035%磷和0.04%的硫。

  剩下的94.25%是铁。

  纸面上的数据非常简单,当时研发钢材的技术人员,却耗尽了心血。

  ‘配比和我印象中的高强度钢似乎差不多,唯一的差别就是碳的含量。’

  陈建业在心中暗忖。

  碳含量是各种不同钢材型号最显著的标志。

  其次看钢材中是否加入了其他合金。

  像4140号钢材就是典型的高强度合金钢。

  ‘在合金钢中加入碳的含量,并不简单,改变成分之后,新的材料是否稳固,耐用,需要一次次实验。’

  ‘不过我脑海中有配方,这个项目用来立项,确实是再好不过。’

  陈建业很快有了决定。

  新型合金钢材料研发立项。

  他要带队研发出强度更高,更耐用耐磨,抗冷抗热的4150号合金钢。

  下班铃声响起,陈建业将资料送回资料室,骑车回家。

  吃完饭后,陈建业陪同冉秋叶散步,心里还在想着新型合金钢的事。

  “想啥呢?”

  冉秋叶问道。

  “工作上的事。”

  陈建业微微一笑。

  两人回家之后,陈建业坐在餐桌前,拿出笔记本写写画画。

  他写下了4140号钢材的配方,又在配方下面写着自己的改动配方。

  他脑海中有新型合金钢的配方,但年代不一样,生产工艺不一样,他不能照搬过来。

  千禧年之后能够批量生产的合金钢材料,放在现在,还真不一定能够生产出来。

  六十年代的炼钢水平,工艺,生产能力和两千年后都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改变碳的含量,那就从0.1%的碳含量开始添加,找到最稳定的配方比。’

  陈建业低喃,做出决定。

  他开始起草汇报文件。

  名字叫做‘新型合金钢材料研发’。

  一个半小时后,陈建业放下笔,轻轻吐出一口气。

  他已经将自己的思路,立项,研究方法都写了下来。

  明天递交给苏新城审核就行。

  冉秋叶已经睡着了。

  陈建业躺在床上,抓住冉秋叶的一只手,很快睡着。

  翌日。

  苏新城办公室。

  “苏总工,这是我的一点新想法,麻烦你斧正一下。”

  陈建业递上写好的汇报材料。

  “这么快?”

  苏新城一愣,接过材料,当即看了起来。

  要是别人递的材料,苏新城放在办公桌上,让他回去等着。

  陈建业不一样。

  苏新城对他格外关注。

  搞技术的人都知道,创新发明的思维,就得年轻人来。

  例如成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都是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猜想或者论证。

  等到四十多岁之后,基本上都失去了创造力,给年轻时候提出的理论添砖加瓦。

  基本上九成九的技术高手,都是年轻的时候大爆发,极少数的人才能做到大器晚成。

  就算是那些大器晚成的科学家,也并非真正的大器晚成,他们只是没有条件,完成年轻时候的猜想。

  年轻人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往往有突发奇想。

  年纪大了,思维僵化,被传统的技术理论束缚,积累的更多是经验。

  几分钟后,苏新城看到4150号钢材的研发思路,不由抬头看了陈建业一眼。

  他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脑瓜子里,到底装着什么。

  为什么这些新颖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如同熟透的冬瓜一般接连落地。

  陈建业面色平静,等待着苏新城最终的决策。

  花了大概十五分钟时间,苏新城放下手里的材料页,再次看向陈建业:“建业同志,你的才华让我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