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复又瞪了时俊一眼,方才缓缓说道:“这事关一个隐秘,官家似有退位之意。”
在虞允文的娓娓道来中,刘淮也根据后世的历史知识理清了当今的**脉络。
后世的宋孝宗,如今的皇子赵眘(注1)确切的来说并不是太子,而是距离太子只有一步之遥的皇子。
如果看赵眘的生平,他确实是一个可怜孩子。
原本收养赵眘就是因为赵构死活生不出儿子来,从宗室中过继了一个,来作为太子。
然而赵眘被养在宫中之后,赵构又觉得自己行了,没准还能生下一个孩子,外加赵构的生母韦太后态度暧昧,潘贤妃也不喜欢他,赵眘别说被立为太子了,连个皇子都混不上,只被封为郡王了事。
在岳飞死后,宋金和议,秦桧凭借金国权势滔天之后,赵眘这可怜孩子又被赵构推出来与秦桧打擂台。
有些人向赵构检举秦桧的不法事,秦桧探问消息来源,赵构就将事情推到赵眘身上。
秦桧也因此恨上了赵眘。
当然,史书上写的是赵眘面对秦桧是临危不惧,慷慨激昂的。但实际上,彼时赵构都要忌惮秦桧,更何况是赵眘呢?
在秦桧的打压下,别说太子了,赵眘连皇子都没当上。
然而随着赵眘出宫,居住郡王府,被秦桧倒行逆施,赵构窒息性苟安弄得绝望的官员们有不少暗暗投靠了他。
当然,绝大多数人不是效忠,最多也就是示好罢了。
毕竟,赵构作为类人群星中璀璨的一颗,想要超过他并不是太难,也因此,渐渐朝中就有了一种思潮。
赵构已经无可救药了,想要做点正事,还得是太子登基之后才能做。
自然而然的,投靠赵眘中的人也有**投机者。
就比如在绍兴二十四年暗中向赵眘示好的太学正史浩。
这厮就是那名曾经发表“北地无豪杰,若有,当起而逐金人,金人既在,则北地必无豪杰”名言的宋国重臣。
史浩既是赵构的心腹,又被秦桧看重,还投靠了赵眘,可以说刀切豆腐两面光了。
当然,史浩也不是没有本事的人,他还是有**眼光的,在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重,试图让养子秦熺继承宰相位置的关键时刻,史浩得知消息后果断跳反。
然而史浩却没有报告赵构,而是将消息告知了赵眘,并由其向赵构汇报。
作为**老手,赵构火速去探望秦桧,探清虚实之后,直接让秦熺告老还乡,彻底断了秦家的仕途。
秦桧死后,赵眘立即在朝野中获得了巨大威望。
很快,史浩的回报也到来了,赵眘被封为皇子后,史浩被任命为建王府教授兼直讲,成为了赵眘的老师。
对于赵眘与史浩,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似乎接下来只要等赵构归天就可以了。
然而在宋金大战再起之际,赵构又要出幺蛾子了。
赵构也没有想到,在俯首称臣二十年后,金国依旧不想放过他,倾尽国力前来南征。
再一再二不再三,这特么已经是金国第三次毁约南下了,哪怕脑子再不清醒,也知道宋金两国不能善了了。
然而作为皇帝,赵构确实不能逃跑。
正如同陈康伯所说,宋国在,你作为皇帝,自然有大军猛将拱卫;宋国没了,哪怕你逃到天涯海角,金国派一个狱吏拿根绳子就能把你牵回来。
这的确是一个死局。
但赵构不愧是宋徽宗赵佶的亲儿子,他很快就从自家老爹的事迹中获得了灵感。
他可以禅位给赵眘,自己去当太上皇。
到时候作为皇帝的赵眘只需要殚精竭虑,奋起抗金就可以,但在后方享受的赵构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只享受权利,不去尽义务,岂不妙哉?
虽然这一套赵佶玩翻车了,但是赵构有信心能玩好这套小手段的的。
现在这个消息,也只是在宰执圈子里小范围流传,还只是个想法。
但仅仅是一个想法,也足以让虞允文等主战派振奋了。
刘淮知道历史,所以倒是不太奇怪,只是心中有些不屑。
现在赵构八成还打着退位之后继续掌握大权的主意。
但皇帝位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锚点,不是说有太上皇压着就没人效忠皇帝的,到时候双方不在**上斗个你死我活就见鬼了。
赵构的基本盘是主和派与投降派。主战派在赵构时期是出不了头的,而赵眘能拉拢的**势力也只有主战派而已,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在赵眘想要获取更大的**权力,主战派想要实现**理想的共同催动下,孝宗朝的初期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动作,直到隆兴北伐。
在历史上,由于隆兴北伐的失利,也因为赵眘的软弱,以主和派汤思退复相为标志,主战派再次在**斗争中失败,宋金再次议和。
之后,宋国再次放弃了包括海州在内的所有北伐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这不仅仅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派系的斗争,更是赵眘与赵构之间的权力斗争。
甚至可以说在历史上魏胜之死,就是这次**斗争的余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至于现在,刘淮端起茶杯,心中冷笑。
有忠义大军与靖难大军在手,到时候谁敢说撤军,就来吃刀子吧!
虞允文见到刘淮听到这石破天惊的消息没有惊讶,反而只是在脸上升起一丝明悟,不由得暗自点头。
这刘大郎不愧是年轻一代的翘楚,不止军略强悍,**上同样一点就通,果真是主战派的强援。
虞允文待到其他人消化完这个讯息后,方才继续说道:“在老夫看来,陈相公此举,更是要为太子拉拢刘大郎。”
刘淮摇头:“太急了。”
“确实太急了,这也是老夫有些愤怒的原因。”虞允文反而附和起来:“真该让所有人都到前线来看看我等面对的是什么局面,如何能在此时拖后腿?”
话是这样说,但虞允文依旧定定的看向刘淮,似乎要等他表态。
刘淮转动茶杯,先是看了看其余四将,见他们都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口的老僧入定姿态,方才笑着说道:“我无意参与政争。”
虞允文笑了:“大郎,你既然到江南参战,就已经陷进来了,逃不脱的,你就算想躲,也会找上你的。今日给你机会,来**可能就没得选了。”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么金盆洗手?
刘淮心中盘算了一下,还是摇头说道:“虞舍人,首先让靖难大军去临安的旨意太荒谬了,你得想办法推了。”
虞允文似笑非笑:“这不就是抗旨了吗?”
刘淮有些莫名其妙:“虞舍人这就是在装糊涂了,将事态说的严重一些不成吗?就说金国水军全军抵达,金主完颜亮率主力大军准备渡江,大军在东采石死战,如果妄动,金军可能会直扑建康,到时候临安被围也说不定。”
顿了顿,刘淮又转头看向其余人:“在场的谁会单独上书告密?靖难大军走后,他们就要独自面对金贼了,这不是作死吗?”
时俊连连摇头,以示自己绝不会告密,而李道则是干脆嗤笑出声。
虞允文叹了口气:“也罢。但你还没有说太子之事。”
刘淮见虞允文步步紧逼,也只能叹气说道:“大丈夫效命是要托付生死的,哪有连面都没有见到,就要效忠的道理?”
虽说后人感叹岳飞怜他盖世无双将,争不生迟付孝宗,但是赵眘此人实在是过于软弱,可能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耳根子太软,朝令夕改也是常态,最后甚至被儿子儿媳逼到精神崩溃,哪里是一代明主的样子?
想到这里,刘淮不由得瞥了李道一眼。
赵眘的儿媳就是这厮的女儿李凤娘。
历史就是这么莫名其妙。
见刘淮依旧不松口,虞允文果断说道:“这好办,待此战得胜后,老夫就会将你引荐给太子。放心,必然是暗中接洽。”
太子接触外将,这种事哪特么能光明正大呢?
这下子连李道都有些惊讶了。
没想到虞允文看起来慈眉善目,像是个老实长者,但玩起**诡计来,一玩就是个大的。
刘淮闻言直接起身摇头:“还是撑过此战再说吧。虞舍人,我虽然年轻,却也有数年杀贼经历,现在有一句相劝。”
“刘大郎请言。”
“上了战场,最好就把自己当作纯粹的军人,即便你我身份有关**,可瞻前顾后总是败亡之兆。”
说罢,刘淮起身,对虞允文拱手行礼后,就带着辛弃疾与何伯求离开了。
李道与时俊却是继续在帐中静待,用眼神交流之余一句话都不敢说。
今日有圣旨有抗旨,有君臣有太子,有明令有敷衍,实在是过于乱了一些,他们二人还得消化些时日才成。
而虞允文则是依旧在主座安坐,保持着笑眯眯的表情思量片刻之后,方才喃喃自语:“刘大郎,刘飞虎,进入这个旋涡,岂是你说走就能走的?”
李道与时俊有些不寒而栗。
而走出帅帐的刘淮也是似有所觉,打了个激灵后对何伯求说道:“开大军议,各个统制官都参加。”
说罢,刘淮放眼望着大江,心中莫名火起。
都特么什么时候了?金军都打到大门口了,宋国还在内斗!还在政争!
对得起两淮死难的百姓吗?
对得起现在依旧在前线奋战的士卒吗?
对得起在山东殚精竭虑的魏胜吗?
想到这里,刘淮复又强行平静了心情,却是不由自主的看向了手心。
彼处有一处红痕,却不是作战时受的伤,而是拉扯那彩蝶般女子的一片裙摆红绸时所染上的颜色。
此时此刻,一个念头无可抑制的从刘淮心中冒了出来:这天下,果真还得是我收拾才行!
刘淮脸色如铁,坚定了脚步,大踏步地向靖难大军营房走去。
注1:因为宋孝宗赵眘换名字次数太多,共有四个名字,按照时间来说,此时他应该叫赵玮,为了避免阅读混乱,所以此书中通用赵眘这个名字。
在虞允文的娓娓道来中,刘淮也根据后世的历史知识理清了当今的**脉络。
后世的宋孝宗,如今的皇子赵眘(注1)确切的来说并不是太子,而是距离太子只有一步之遥的皇子。
如果看赵眘的生平,他确实是一个可怜孩子。
原本收养赵眘就是因为赵构死活生不出儿子来,从宗室中过继了一个,来作为太子。
然而赵眘被养在宫中之后,赵构又觉得自己行了,没准还能生下一个孩子,外加赵构的生母韦太后态度暧昧,潘贤妃也不喜欢他,赵眘别说被立为太子了,连个皇子都混不上,只被封为郡王了事。
在岳飞死后,宋金和议,秦桧凭借金国权势滔天之后,赵眘这可怜孩子又被赵构推出来与秦桧打擂台。
有些人向赵构检举秦桧的不法事,秦桧探问消息来源,赵构就将事情推到赵眘身上。
秦桧也因此恨上了赵眘。
当然,史书上写的是赵眘面对秦桧是临危不惧,慷慨激昂的。但实际上,彼时赵构都要忌惮秦桧,更何况是赵眘呢?
在秦桧的打压下,别说太子了,赵眘连皇子都没当上。
然而随着赵眘出宫,居住郡王府,被秦桧倒行逆施,赵构窒息性苟安弄得绝望的官员们有不少暗暗投靠了他。
当然,绝大多数人不是效忠,最多也就是示好罢了。
毕竟,赵构作为类人群星中璀璨的一颗,想要超过他并不是太难,也因此,渐渐朝中就有了一种思潮。
赵构已经无可救药了,想要做点正事,还得是太子登基之后才能做。
自然而然的,投靠赵眘中的人也有**投机者。
就比如在绍兴二十四年暗中向赵眘示好的太学正史浩。
这厮就是那名曾经发表“北地无豪杰,若有,当起而逐金人,金人既在,则北地必无豪杰”名言的宋国重臣。
史浩既是赵构的心腹,又被秦桧看重,还投靠了赵眘,可以说刀切豆腐两面光了。
当然,史浩也不是没有本事的人,他还是有**眼光的,在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重,试图让养子秦熺继承宰相位置的关键时刻,史浩得知消息后果断跳反。
然而史浩却没有报告赵构,而是将消息告知了赵眘,并由其向赵构汇报。
作为**老手,赵构火速去探望秦桧,探清虚实之后,直接让秦熺告老还乡,彻底断了秦家的仕途。
秦桧死后,赵眘立即在朝野中获得了巨大威望。
很快,史浩的回报也到来了,赵眘被封为皇子后,史浩被任命为建王府教授兼直讲,成为了赵眘的老师。
对于赵眘与史浩,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似乎接下来只要等赵构归天就可以了。
然而在宋金大战再起之际,赵构又要出幺蛾子了。
赵构也没有想到,在俯首称臣二十年后,金国依旧不想放过他,倾尽国力前来南征。
再一再二不再三,这特么已经是金国第三次毁约南下了,哪怕脑子再不清醒,也知道宋金两国不能善了了。
然而作为皇帝,赵构确实不能逃跑。
正如同陈康伯所说,宋国在,你作为皇帝,自然有大军猛将拱卫;宋国没了,哪怕你逃到天涯海角,金国派一个狱吏拿根绳子就能把你牵回来。
这的确是一个死局。
但赵构不愧是宋徽宗赵佶的亲儿子,他很快就从自家老爹的事迹中获得了灵感。
他可以禅位给赵眘,自己去当太上皇。
到时候作为皇帝的赵眘只需要殚精竭虑,奋起抗金就可以,但在后方享受的赵构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只享受权利,不去尽义务,岂不妙哉?
虽然这一套赵佶玩翻车了,但是赵构有信心能玩好这套小手段的的。
现在这个消息,也只是在宰执圈子里小范围流传,还只是个想法。
但仅仅是一个想法,也足以让虞允文等主战派振奋了。
刘淮知道历史,所以倒是不太奇怪,只是心中有些不屑。
现在赵构八成还打着退位之后继续掌握大权的主意。
但皇帝位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锚点,不是说有太上皇压着就没人效忠皇帝的,到时候双方不在**上斗个你死我活就见鬼了。
赵构的基本盘是主和派与投降派。主战派在赵构时期是出不了头的,而赵眘能拉拢的**势力也只有主战派而已,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在赵眘想要获取更大的**权力,主战派想要实现**理想的共同催动下,孝宗朝的初期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动作,直到隆兴北伐。
在历史上,由于隆兴北伐的失利,也因为赵眘的软弱,以主和派汤思退复相为标志,主战派再次在**斗争中失败,宋金再次议和。
之后,宋国再次放弃了包括海州在内的所有北伐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这不仅仅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派系的斗争,更是赵眘与赵构之间的权力斗争。
甚至可以说在历史上魏胜之死,就是这次**斗争的余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至于现在,刘淮端起茶杯,心中冷笑。
有忠义大军与靖难大军在手,到时候谁敢说撤军,就来吃刀子吧!
虞允文见到刘淮听到这石破天惊的消息没有惊讶,反而只是在脸上升起一丝明悟,不由得暗自点头。
这刘大郎不愧是年轻一代的翘楚,不止军略强悍,**上同样一点就通,果真是主战派的强援。
虞允文待到其他人消化完这个讯息后,方才继续说道:“在老夫看来,陈相公此举,更是要为太子拉拢刘大郎。”
刘淮摇头:“太急了。”
“确实太急了,这也是老夫有些愤怒的原因。”虞允文反而附和起来:“真该让所有人都到前线来看看我等面对的是什么局面,如何能在此时拖后腿?”
话是这样说,但虞允文依旧定定的看向刘淮,似乎要等他表态。
刘淮转动茶杯,先是看了看其余四将,见他们都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口的老僧入定姿态,方才笑着说道:“我无意参与政争。”
虞允文笑了:“大郎,你既然到江南参战,就已经陷进来了,逃不脱的,你就算想躲,也会找上你的。今日给你机会,来**可能就没得选了。”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么金盆洗手?
刘淮心中盘算了一下,还是摇头说道:“虞舍人,首先让靖难大军去临安的旨意太荒谬了,你得想办法推了。”
虞允文似笑非笑:“这不就是抗旨了吗?”
刘淮有些莫名其妙:“虞舍人这就是在装糊涂了,将事态说的严重一些不成吗?就说金国水军全军抵达,金主完颜亮率主力大军准备渡江,大军在东采石死战,如果妄动,金军可能会直扑建康,到时候临安被围也说不定。”
顿了顿,刘淮又转头看向其余人:“在场的谁会单独上书告密?靖难大军走后,他们就要独自面对金贼了,这不是作死吗?”
时俊连连摇头,以示自己绝不会告密,而李道则是干脆嗤笑出声。
虞允文叹了口气:“也罢。但你还没有说太子之事。”
刘淮见虞允文步步紧逼,也只能叹气说道:“大丈夫效命是要托付生死的,哪有连面都没有见到,就要效忠的道理?”
虽说后人感叹岳飞怜他盖世无双将,争不生迟付孝宗,但是赵眘此人实在是过于软弱,可能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耳根子太软,朝令夕改也是常态,最后甚至被儿子儿媳逼到精神崩溃,哪里是一代明主的样子?
想到这里,刘淮不由得瞥了李道一眼。
赵眘的儿媳就是这厮的女儿李凤娘。
历史就是这么莫名其妙。
见刘淮依旧不松口,虞允文果断说道:“这好办,待此战得胜后,老夫就会将你引荐给太子。放心,必然是暗中接洽。”
太子接触外将,这种事哪特么能光明正大呢?
这下子连李道都有些惊讶了。
没想到虞允文看起来慈眉善目,像是个老实长者,但玩起**诡计来,一玩就是个大的。
刘淮闻言直接起身摇头:“还是撑过此战再说吧。虞舍人,我虽然年轻,却也有数年杀贼经历,现在有一句相劝。”
“刘大郎请言。”
“上了战场,最好就把自己当作纯粹的军人,即便你我身份有关**,可瞻前顾后总是败亡之兆。”
说罢,刘淮起身,对虞允文拱手行礼后,就带着辛弃疾与何伯求离开了。
李道与时俊却是继续在帐中静待,用眼神交流之余一句话都不敢说。
今日有圣旨有抗旨,有君臣有太子,有明令有敷衍,实在是过于乱了一些,他们二人还得消化些时日才成。
而虞允文则是依旧在主座安坐,保持着笑眯眯的表情思量片刻之后,方才喃喃自语:“刘大郎,刘飞虎,进入这个旋涡,岂是你说走就能走的?”
李道与时俊有些不寒而栗。
而走出帅帐的刘淮也是似有所觉,打了个激灵后对何伯求说道:“开大军议,各个统制官都参加。”
说罢,刘淮放眼望着大江,心中莫名火起。
都特么什么时候了?金军都打到大门口了,宋国还在内斗!还在政争!
对得起两淮死难的百姓吗?
对得起现在依旧在前线奋战的士卒吗?
对得起在山东殚精竭虑的魏胜吗?
想到这里,刘淮复又强行平静了心情,却是不由自主的看向了手心。
彼处有一处红痕,却不是作战时受的伤,而是拉扯那彩蝶般女子的一片裙摆红绸时所染上的颜色。
此时此刻,一个念头无可抑制的从刘淮心中冒了出来:这天下,果真还得是我收拾才行!
刘淮脸色如铁,坚定了脚步,大踏步地向靖难大军营房走去。
注1:因为宋孝宗赵眘换名字次数太多,共有四个名字,按照时间来说,此时他应该叫赵玮,为了避免阅读混乱,所以此书中通用赵眘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