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是洞庭湖水军的四名统领之一,前几日正是他亲自驾驶舢板将辛弃疾送到金军大营前的小洲上行致师之礼的,并且在接下来的半个时辰之内,近距离看着辛弃疾将前来挑战的金军一个个的斩杀当场。
原本李琦也只是感叹,这特么从山东来的都是什么盖世凶人,却没有想到,不过两日,就有一个小任务被李道亲自指派出来。
让李琦带着水军所有类型的火器到靖难大军中,向刘都统一一介绍一下。
对于结交豪杰这种事情,李琦自然是心甘情愿的,但挑选火器的时候他倒是犯了难。
宋军此时对火器的管控不是很严,所以洞庭湖水军其实有自己的火药工坊,其中颇有些东西是不传之秘,若是传出去,尤其传到金国那边,洞庭湖水军就很难保证作战优势了。
对此,李道倒是大方的紧,直接大手一挥,莫要藏着掖着,有什么带什么,跟刘大郎说一声,莫要传播出去即可。
就这样,李琦先是带着一大堆火器来到虞允文帐前,以作通报,随即就跟着虞允文一起,来到靖难大军营寨之中。
为了保持江防密度,靖难大军的营寨并没有选到采石矶或者渡口,而是在采石矶以北两里处扎营,为了防止有金军偷渡,整片营寨一字排开,占地极广,主营身前还有四个小寨,其中各有兵马轮换驻扎,以作警戒。
应该说靖难大军的警戒卓有成效,最起码虞允文打着自家旗帜在官道上行走,一路上也历经了三四次游骑的盘查,不过每次都在徐宗偃掏出腰牌之后就顺利通过了。
此时在大营中当值的是罗慎言,在查验腰牌之后没有学周亚夫一般只知有将军,不知有上官,而是按照事先准备,引着虞允文等人来到中军大帐。
“末将这就遣人禀报都统郎君,还请虞舍人稍坐。”
“罗统制勿要多礼,老夫只是个腐儒,从来没有见过正经兵家规制,可否让老夫见识一下。”虞允文虽然语气客气,但言语中的意思却是十分坚定,颇有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罗慎言拱手说道:“靖难大军光明正大,没有什么不敢与人言的。”
虞允文笑道:“既然如此,还请罗统制带路,先去寻刘都统。”
“请!”罗慎言做了个引路的手势,就当先扶刀而行了。
虞允文刚没走几步,就被将台前两面巨大的黑板吸引了目光。
其中一面写着忠义大军各军的名字,并且在名字之下记了许多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空白,只有飞虎军与破敌军名下有些字迹。
细细来看之下,上面写着飞虎军与破敌军剿灭武平军第一猛安,其中飞虎军长途奔袭,数次作战,记两次大功;而破敌军则是少部参战,记一次功劳。
另一面上则是有战斗英雄几个大字,在四个大字之下则是写着八个人的名字,并在名字之后写下了斩首数量或者破阵事迹。
虞允文注意到的是,这八人中有三人事迹最后写着战殒于某某处。
竟是力战而死的军卒。
见到虞允文驻足,背着装满火器竹筐的李琦也止住了脚步,顺着虞允文的目光看向了黑板,他识字不多,却也不是什么文盲,磕磕绊绊刚刚看完,就听到罗慎言出言解释。
“虞舍人,这是我靖难大军的记功板,获取功劳,就可以在军中作展示。这也是回到山东后受赏的依据,即便是人战死了,家人也会得到应得的一份,如此多人看着,不会有人敢贪墨。”
虞允文伸手比划了两下:“整支靖难大军五千人,难道就靠这两块板记功?”
罗慎言笑道:“自然不是,大军的记功板最多是记录各军的功劳,还有就是夸耀勇士。大军之下各军也有这样的记功板,也会记录自家军中壮士的功劳。
这些也只是为了广而告之,真正详细的还有记功簿,这就与其他军中的大同小异了。”
虞允文缓缓点头:“此举也是为了激励士气?”
“有这方面。”罗慎言顿了顿复又说道:“都统郎君还有别的考量,想通过此举建立信誉。他说许多宋军之所以战意如此低下,就是因为事后上官往往不会兑现军功赏赐,所以只能射一轮箭,要一轮赏。这样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可大战终究还是得论功行赏的,总得让儿郎们觉得,我们这些上官说话算话,不会贪墨他们的功劳。也因此,都统郎君想出了这个办法,将各部功劳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全军一起作监督。”
“管用吗?”
“自然是管用的,就比如如今,哪怕许多赏赐回到山东才能兑现,靖难大军依旧能奋勇作战,不就是因为军卒皆相信我等,相信都统郎君吗?”
虞允文再次点头。
李琦却是指了指黑板,好奇的说道:“这白垩写成的字倒也漂亮,但普通军卒识得如此多的字吗?”
罗慎言摇头:“自然不能,但可以教授他们来识字。”
仿佛咄咄逼人一般,李琦继续追问:“能学会吗?”
罗慎言笑了:“虽说人有聪慧蠢笨之分,但到了军中厮杀,能听得懂军令,哪有真正的**。只要想学,不说能成文学大家,粗通文墨还是能做到的。”
宋朝的识字率其实还算可以,因为宗族势力庞大,各地建学成风,私塾也是遍地,外加工商业发展,百姓也愿意让孩子多学几个字。
但这是在宋国范围之内,在金国就是另一码事了。尤其是这些年,金国的地主豪强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也就不再关注文教事业。
至于金国官府……以他们可悲的基层统治力,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一块叉烧!
这还是金国中期情况,经过蒙元的大恩大德之后,明朝初年朱元璋用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完全扭转北地的文教局面,到了晚年还哀叹中原北地遍地腥臊,依旧是胡风鼎盛。
刘淮其实早就想通过各种办法来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了。
一方面要建立私塾,让教书先生给小孩教书。这件事单靠民间自发其实很艰难,因为这年头底层百姓很难脱产,教书先生也是人,也要吃饭,靠一点束脩可喂不饱肚子。
这时候就需要官府、宗族乃至于地主豪强出面,来维持私塾运转。
至于成年人教育,刘淮一开始想要创办夜校之类的教育机构,然而真正前期准备的时候才发现,夜校能组织起来的前提是本身就有大量成年人聚集。
后世工厂会天然具备这个条件。
但现今不成。
农业社会制约人口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位面积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农民在晚上跑到县城来学习识字,简直是折腾人玩。
而聚集青壮的地方,除了在冬日修渠,集训备贼之外,只有大军之中了。
现在在山东主持民政的是罗慎言的老爹罗谷子,草台班子刚组建,鬼知道能有什么成果。魏胜与刘淮一北一南与金贼拼命,也只能忙中抽闲,在军中实行基础教育了。
虞允文沉默片刻方才说道:“有用吗?”
罗慎言肃然说道:“若说都读了书,识了字,就能人人以一当十,刀枪不入,也是不可能的。但读书识字怎么能算是错事呢?哪怕今日识字,明日战死,终究还是有意义的。”
这明显是罗慎言自己的说法,但虞允文知道,刘淮虽然年轻,却不是什么纠纠武夫,是有一定**手腕的,他此举必有深意。
只是虞允文想不明白,让一群兵卒读书写字到底有什么用。
“罗统制,继续带路吧。”复又深深看了一眼那两面大黑板之后,虞允文对罗慎言摆了摆手。
罗慎言依旧如名字一般慎言慎行,复又在前方带路。
不多时,就是两三百步的工夫,在一片校场旁,虞允文复又止住了脚步。
三四百人此时已经列成横阵,长枪大斧刀盾俱全,在鼓点声中大喊着‘端吃端’如林推进。复又在军官的一声令下之后,由战斗阵型转变为两行行军队列。
似乎是有基层军官指挥错误,致使横阵转变为纵队的过程中,有一部兵马变得散乱,立即就有高阶军官模样的人出面维持秩序,并且将几名都头模样的军官从其中唤来,当面呵斥。
虞允文站在旁边,看了半晌,就在李琦犹豫是不是将背着的那一筐火器放在地上歇歇脚的时候,虞允文复又一言不发,复又迈步离去。
随后其人复又去了伤兵营等一系列营地,细细看了靖难大军的规制之后,方才来到了刘淮坐在的大营东侧。
这里是一片露天营地,一百多军兵席地而坐,手上以握刀的姿势拿着树枝在身前比划,绝大部分人愁眉苦脸,少数人以视死如归的气势咬牙切齿的在身前沙土上写字。
“都抬头了!”在一块比较低矮的土台上,刘淮右手拿着一块白垩,左手拎着一根短杖,点了点黑板大声说道:“都跟我一起念。”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百千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原本李琦也只是感叹,这特么从山东来的都是什么盖世凶人,却没有想到,不过两日,就有一个小任务被李道亲自指派出来。
让李琦带着水军所有类型的火器到靖难大军中,向刘都统一一介绍一下。
对于结交豪杰这种事情,李琦自然是心甘情愿的,但挑选火器的时候他倒是犯了难。
宋军此时对火器的管控不是很严,所以洞庭湖水军其实有自己的火药工坊,其中颇有些东西是不传之秘,若是传出去,尤其传到金国那边,洞庭湖水军就很难保证作战优势了。
对此,李道倒是大方的紧,直接大手一挥,莫要藏着掖着,有什么带什么,跟刘大郎说一声,莫要传播出去即可。
就这样,李琦先是带着一大堆火器来到虞允文帐前,以作通报,随即就跟着虞允文一起,来到靖难大军营寨之中。
为了保持江防密度,靖难大军的营寨并没有选到采石矶或者渡口,而是在采石矶以北两里处扎营,为了防止有金军偷渡,整片营寨一字排开,占地极广,主营身前还有四个小寨,其中各有兵马轮换驻扎,以作警戒。
应该说靖难大军的警戒卓有成效,最起码虞允文打着自家旗帜在官道上行走,一路上也历经了三四次游骑的盘查,不过每次都在徐宗偃掏出腰牌之后就顺利通过了。
此时在大营中当值的是罗慎言,在查验腰牌之后没有学周亚夫一般只知有将军,不知有上官,而是按照事先准备,引着虞允文等人来到中军大帐。
“末将这就遣人禀报都统郎君,还请虞舍人稍坐。”
“罗统制勿要多礼,老夫只是个腐儒,从来没有见过正经兵家规制,可否让老夫见识一下。”虞允文虽然语气客气,但言语中的意思却是十分坚定,颇有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罗慎言拱手说道:“靖难大军光明正大,没有什么不敢与人言的。”
虞允文笑道:“既然如此,还请罗统制带路,先去寻刘都统。”
“请!”罗慎言做了个引路的手势,就当先扶刀而行了。
虞允文刚没走几步,就被将台前两面巨大的黑板吸引了目光。
其中一面写着忠义大军各军的名字,并且在名字之下记了许多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空白,只有飞虎军与破敌军名下有些字迹。
细细来看之下,上面写着飞虎军与破敌军剿灭武平军第一猛安,其中飞虎军长途奔袭,数次作战,记两次大功;而破敌军则是少部参战,记一次功劳。
另一面上则是有战斗英雄几个大字,在四个大字之下则是写着八个人的名字,并在名字之后写下了斩首数量或者破阵事迹。
虞允文注意到的是,这八人中有三人事迹最后写着战殒于某某处。
竟是力战而死的军卒。
见到虞允文驻足,背着装满火器竹筐的李琦也止住了脚步,顺着虞允文的目光看向了黑板,他识字不多,却也不是什么文盲,磕磕绊绊刚刚看完,就听到罗慎言出言解释。
“虞舍人,这是我靖难大军的记功板,获取功劳,就可以在军中作展示。这也是回到山东后受赏的依据,即便是人战死了,家人也会得到应得的一份,如此多人看着,不会有人敢贪墨。”
虞允文伸手比划了两下:“整支靖难大军五千人,难道就靠这两块板记功?”
罗慎言笑道:“自然不是,大军的记功板最多是记录各军的功劳,还有就是夸耀勇士。大军之下各军也有这样的记功板,也会记录自家军中壮士的功劳。
这些也只是为了广而告之,真正详细的还有记功簿,这就与其他军中的大同小异了。”
虞允文缓缓点头:“此举也是为了激励士气?”
“有这方面。”罗慎言顿了顿复又说道:“都统郎君还有别的考量,想通过此举建立信誉。他说许多宋军之所以战意如此低下,就是因为事后上官往往不会兑现军功赏赐,所以只能射一轮箭,要一轮赏。这样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可大战终究还是得论功行赏的,总得让儿郎们觉得,我们这些上官说话算话,不会贪墨他们的功劳。也因此,都统郎君想出了这个办法,将各部功劳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全军一起作监督。”
“管用吗?”
“自然是管用的,就比如如今,哪怕许多赏赐回到山东才能兑现,靖难大军依旧能奋勇作战,不就是因为军卒皆相信我等,相信都统郎君吗?”
虞允文再次点头。
李琦却是指了指黑板,好奇的说道:“这白垩写成的字倒也漂亮,但普通军卒识得如此多的字吗?”
罗慎言摇头:“自然不能,但可以教授他们来识字。”
仿佛咄咄逼人一般,李琦继续追问:“能学会吗?”
罗慎言笑了:“虽说人有聪慧蠢笨之分,但到了军中厮杀,能听得懂军令,哪有真正的**。只要想学,不说能成文学大家,粗通文墨还是能做到的。”
宋朝的识字率其实还算可以,因为宗族势力庞大,各地建学成风,私塾也是遍地,外加工商业发展,百姓也愿意让孩子多学几个字。
但这是在宋国范围之内,在金国就是另一码事了。尤其是这些年,金国的地主豪强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也就不再关注文教事业。
至于金国官府……以他们可悲的基层统治力,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一块叉烧!
这还是金国中期情况,经过蒙元的大恩大德之后,明朝初年朱元璋用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完全扭转北地的文教局面,到了晚年还哀叹中原北地遍地腥臊,依旧是胡风鼎盛。
刘淮其实早就想通过各种办法来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了。
一方面要建立私塾,让教书先生给小孩教书。这件事单靠民间自发其实很艰难,因为这年头底层百姓很难脱产,教书先生也是人,也要吃饭,靠一点束脩可喂不饱肚子。
这时候就需要官府、宗族乃至于地主豪强出面,来维持私塾运转。
至于成年人教育,刘淮一开始想要创办夜校之类的教育机构,然而真正前期准备的时候才发现,夜校能组织起来的前提是本身就有大量成年人聚集。
后世工厂会天然具备这个条件。
但现今不成。
农业社会制约人口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位面积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农民在晚上跑到县城来学习识字,简直是折腾人玩。
而聚集青壮的地方,除了在冬日修渠,集训备贼之外,只有大军之中了。
现在在山东主持民政的是罗慎言的老爹罗谷子,草台班子刚组建,鬼知道能有什么成果。魏胜与刘淮一北一南与金贼拼命,也只能忙中抽闲,在军中实行基础教育了。
虞允文沉默片刻方才说道:“有用吗?”
罗慎言肃然说道:“若说都读了书,识了字,就能人人以一当十,刀枪不入,也是不可能的。但读书识字怎么能算是错事呢?哪怕今日识字,明日战死,终究还是有意义的。”
这明显是罗慎言自己的说法,但虞允文知道,刘淮虽然年轻,却不是什么纠纠武夫,是有一定**手腕的,他此举必有深意。
只是虞允文想不明白,让一群兵卒读书写字到底有什么用。
“罗统制,继续带路吧。”复又深深看了一眼那两面大黑板之后,虞允文对罗慎言摆了摆手。
罗慎言依旧如名字一般慎言慎行,复又在前方带路。
不多时,就是两三百步的工夫,在一片校场旁,虞允文复又止住了脚步。
三四百人此时已经列成横阵,长枪大斧刀盾俱全,在鼓点声中大喊着‘端吃端’如林推进。复又在军官的一声令下之后,由战斗阵型转变为两行行军队列。
似乎是有基层军官指挥错误,致使横阵转变为纵队的过程中,有一部兵马变得散乱,立即就有高阶军官模样的人出面维持秩序,并且将几名都头模样的军官从其中唤来,当面呵斥。
虞允文站在旁边,看了半晌,就在李琦犹豫是不是将背着的那一筐火器放在地上歇歇脚的时候,虞允文复又一言不发,复又迈步离去。
随后其人复又去了伤兵营等一系列营地,细细看了靖难大军的规制之后,方才来到了刘淮坐在的大营东侧。
这里是一片露天营地,一百多军兵席地而坐,手上以握刀的姿势拿着树枝在身前比划,绝大部分人愁眉苦脸,少数人以视死如归的气势咬牙切齿的在身前沙土上写字。
“都抬头了!”在一块比较低矮的土台上,刘淮右手拿着一块白垩,左手拎着一根短杖,点了点黑板大声说道:“都跟我一起念。”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百千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