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后世电影中打完胜仗直接放烟花喝大酒不同,打完仗之后,麻烦事依旧会纷至沓来。
如果按照后世士兵的说法,战争是个很劣质的电子游戏,99%的时间忙一些杂事,剩下1%的时间直面关底boss。
现在就是要善后的时候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做到什么程度,可以直接决定战果的大小了。
首先是收拢军兵与救治伤员,虽然这件事在夜间做十分困难,却又不得不做。天寒地冻,过上半夜,足以让轻伤员变成重伤,重伤彻底无法医治。
而到了这个时候,盛新的死讯终于传了过来,并且传递到了虞允文与刘淮手中。
虽然这并不是在淮西大败中第一个死的统制官,甚至不是第一个在正面战场上力战而死的统制官,却依旧在淮西军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尤其盛新最后战死时的情景,是许多巢湖水军将士亲眼所见的,哪怕一点不添油加醋,只是据实讲出,也足以给人以极大震撼。
在宋国统制官这一级往往能统帅两千到五千兵马,有些比较能战敢战受重用的统制官,甚至能统帅万余兵马,已经算是宋军中的中高级军官了。
这样的将官,在今日夜袭的时候,就如此干脆的死了?!怎么就如此壮烈的死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刘淮,也只是感叹许久,只觉得魏胜与陆游强调了许多遍的‘宋国有豪杰’之论确实没错。而另外四名统制官却是如遭雷击,彻底失态了。
在淮西大败之前,时俊等人也只算得上是点头之交,然而同为败军之将,同为能在大江东岸收拢兵马之人,这五人也是迅速熟络起来。
在这时候,五人都只是笑话一下王权,嘲讽一下逃到江南还没有止步的那些懦夫,却从来不敢提那些战死在江北的宋军,也不敢提以前的驻地乃至于故乡。
也因此,虞允文抵达采石劳军之时,响应他的只有时俊一人而已,其他人则似乎已经彻底了勇气。
对于时俊,其余四人都是有些敬佩的,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从两淮最前线开始,就一直想办法与金军作战之人。
而对于盛新,其余人心中都有些鄙夷。
原因无他,因为无论是时俊还是王琪,乃至于戴皋、张振,都与金军有正面作战的经历,是战败溃退的。而身处巢湖,理论上最为安全的盛新,却是烧船之后,望风而逃的。
你可以说王琪等人五十步笑百步,可又有谁真的能完全超脱的看待自己呢?
然而此时,原本最受鄙夷之人力战殉国了。
得知消息后,四名统制官中最为不堪的当是戴皋了。
在借着收拢本部兵**名义,戴皋告罪离开后,在一个阴暗的角落,这名已经年过四旬的汉子不顾身侧心腹亲卫依旧在侧,直接扶着大树痛哭失声。
戴皋如此哀伤不是因为与盛新有多么深厚的交情,而是因为戴皋突然想起了在军中的结义兄长,已经在尉子桥战死的破敌军统制官姚兴。
当日王权率军逃到昭关附近被金军前锋追上,姚兴深知不能再退,但是苦劝无果,只能凭借个人声望,召集了近两万兵马,在尉子桥抗击金军。
这几乎是一场必败之战,但淮西军中自认为是好汉之人还是停了下来,凭借山水,与金军决死。
彼时戴皋也是觉得自家是好汉,然而当金军铁骑甲骑轮番出战,拐子马与铁浮屠正面围上之时,他还是怕了。
怕受伤,怕锋刃,怕疼痛,怕死亡,这本是人之常情,不应该过于苛责。但彼时为右翼总领的戴皋却是对这些的畏惧超越了一切,以至于彻底呆住。
再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已经被亲卫裹在中间,向南逃跑了。
戴皋转身望去,最后一眼见到了姚兴那面在金军阵中左突右杀的旗帜,随后就彻底不敢回头了。
再次得到有关姚兴的消息,就是姚兴与忠州防御使郑通等五十名大小将官在尉子桥力战而死的讯息了。
戴皋虽然可以用王权懦夫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然而在午夜梦回扪心自问的时候,其人又如何不知道终究是自己的临阵退缩,而导致尉子桥之战彻底失败?
若自己多坚持一段时间呢?
若自己能舍生忘死呢?
是不是就真的在尉子桥就将金军顶回去了?
平日,戴皋还可以说人皆求生畏死,自己所做的选择只不过是常人的选择罢了。可如今,五名统制官中公认最懦弱之人已经舍生取义了,他也终于直面了自己,直面了曾经那个怯懦的自己。
一死难道真的有这么艰难吗?
曾经的败军之将们,注定要在今夜迎来一场蜕变。
作为前线总指挥,刘淮却没有伤时感怀的工夫,不顾夜色,直接派遣民夫带着工具与材料到江心洲建立营寨。
天一亮金军就来了,虽然到时候靖难大军彼时也应该能抵达,但必然是疲惫不堪的。
但是金国水军可不一定,这几日刮得都是西北风,江上舰船鼓起风帆,虽然是逆流而上,速度会慢一些,却还是不会损耗许多气力的。
金军水军在陆上的战力,刘淮是领教过的,除了骑兵少一些,与一般金国正军无二,若他们前来争夺江心洲,说不得还得打一场硬仗。
至于从鄂州支援而来的洞庭湖水军,刘淮思虑再三之后,却还是不敢彻底相信他们。
原因无他,这支军队从上到下的经历实在是过于复杂了。
洞庭湖水军的建立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宋之交,建炎年间的钟相杨幺大起义。
彼时正是宋朝大溃败期间,鄂州形势复杂,什么溃军、乱民、游寇、**、酷吏汇聚一堂,在彼处共襄盛举,横征暴敛,政繁赋重,百姓民不聊生。
因此,钟相在武陵打出了均贫富、等贵**的口号,起事造反。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钟相杨幺起义。
钟相起义虽然有些宗教性质,但终究是一定民众基础的,在钟相被俘杀后,杨幺接过了首领大旗,继续依托洞庭湖作水寨造反,并且连败宋军各路大将。
最后,在岳飞的指挥下,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才算被平定下去。
岳飞自然不会做什么杀俘之事,安置好降兵后,又从中招募壮勇,并由此建立水军,是为横江军。
后来横江军被拆分出一部分,送给了韩世忠,现在李宝所率的浙江水军,就有一部分将校是横江军出身。
再之后,岳飞虽被冤杀,但岳家军只是被拆分,如同统制官一级并没有被斩尽杀绝。横江军被缩减了编制,却也没有被完全取消。
但是随后在荆襄主政的,却是张俊的女婿田师中,这厮是真的深受自家岳丈的真传,只知道聚敛钱财,上行下效之下,岳家军迅速失去了战斗力。往日威震天下的劲旅,竟然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变成了捉拿几百盗匪都会损失上百的弱兵。
到此时鄂州屯驻大军的主力,已经不再是岳家军了,而是在七年前屯驻鄂州的成闵所部。
有这么一番波折在,刘淮对于洞庭湖水军的战力猜测就可想而知了。
即便是洞庭湖水军统制李道是宿将,甚至是名垂青史的宿将,但刘淮却依旧不敢在决定生死的军国大事上完全信任他。
再说了,李道能名垂青史也不是他有多么能打,而是他有个贾南风式的闺女李凤娘。
李凤娘是宋国第三代皇帝赵惇的皇后,其人事迹有许多,比如将丈夫赵惇逼疯,痛骂如今还是太子的公公赵昚,再比如开启了南宋后宫干政的先河。
但最有名的还是一件事还是曾经被安在许多毒妇身上的故事,赵惇洗手时见到端盆的宫女双手细白,就夸奖了几句。李凤娘看在眼里,在几日后,就将一具食盒送到赵惇面前,赵惇打开一看,正是端盆宫女的双手。
面对如此堪称挑衅的行为,身为皇帝的赵惇竟然懦懦不敢言。
这就是堪称魔幻的南宋宫廷**了。
李道有这么一个闺女,虽然他是岳家军出身,却也足以让刘淮怀疑他的人品与能力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齐家都没有完成,哪里能指望他治国呢?
当然,李道究竟是不是名将,还得看洞庭湖水军战果如何。说不得其人乃是长于治军,拙于治家之人呢?
为自己心中所想打了个补丁之后,刘淮将张白鱼、张小乙留在了东采石渡口,准备迎接即将到来靖难大军,而他则亲身抵达了江心洲,监督营寨的扩建。
此地原本就是军营之类的建筑,后来被金军改造了一下,大略加了些防守设施,此时扩建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到了月色西沉,东方太阳未升,夜色最为黑暗之时,几乎是彻夜未眠的刘淮看到大江西岸一条火线慢慢蔓延而来,并且在正西面汇聚起来,隔着一条江水与江心洲处遥遥对峙。
金军骑兵前锋终于到了。
如果按照后世士兵的说法,战争是个很劣质的电子游戏,99%的时间忙一些杂事,剩下1%的时间直面关底boss。
现在就是要善后的时候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做到什么程度,可以直接决定战果的大小了。
首先是收拢军兵与救治伤员,虽然这件事在夜间做十分困难,却又不得不做。天寒地冻,过上半夜,足以让轻伤员变成重伤,重伤彻底无法医治。
而到了这个时候,盛新的死讯终于传了过来,并且传递到了虞允文与刘淮手中。
虽然这并不是在淮西大败中第一个死的统制官,甚至不是第一个在正面战场上力战而死的统制官,却依旧在淮西军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尤其盛新最后战死时的情景,是许多巢湖水军将士亲眼所见的,哪怕一点不添油加醋,只是据实讲出,也足以给人以极大震撼。
在宋国统制官这一级往往能统帅两千到五千兵马,有些比较能战敢战受重用的统制官,甚至能统帅万余兵马,已经算是宋军中的中高级军官了。
这样的将官,在今日夜袭的时候,就如此干脆的死了?!怎么就如此壮烈的死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刘淮,也只是感叹许久,只觉得魏胜与陆游强调了许多遍的‘宋国有豪杰’之论确实没错。而另外四名统制官却是如遭雷击,彻底失态了。
在淮西大败之前,时俊等人也只算得上是点头之交,然而同为败军之将,同为能在大江东岸收拢兵马之人,这五人也是迅速熟络起来。
在这时候,五人都只是笑话一下王权,嘲讽一下逃到江南还没有止步的那些懦夫,却从来不敢提那些战死在江北的宋军,也不敢提以前的驻地乃至于故乡。
也因此,虞允文抵达采石劳军之时,响应他的只有时俊一人而已,其他人则似乎已经彻底了勇气。
对于时俊,其余四人都是有些敬佩的,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从两淮最前线开始,就一直想办法与金军作战之人。
而对于盛新,其余人心中都有些鄙夷。
原因无他,因为无论是时俊还是王琪,乃至于戴皋、张振,都与金军有正面作战的经历,是战败溃退的。而身处巢湖,理论上最为安全的盛新,却是烧船之后,望风而逃的。
你可以说王琪等人五十步笑百步,可又有谁真的能完全超脱的看待自己呢?
然而此时,原本最受鄙夷之人力战殉国了。
得知消息后,四名统制官中最为不堪的当是戴皋了。
在借着收拢本部兵**名义,戴皋告罪离开后,在一个阴暗的角落,这名已经年过四旬的汉子不顾身侧心腹亲卫依旧在侧,直接扶着大树痛哭失声。
戴皋如此哀伤不是因为与盛新有多么深厚的交情,而是因为戴皋突然想起了在军中的结义兄长,已经在尉子桥战死的破敌军统制官姚兴。
当日王权率军逃到昭关附近被金军前锋追上,姚兴深知不能再退,但是苦劝无果,只能凭借个人声望,召集了近两万兵马,在尉子桥抗击金军。
这几乎是一场必败之战,但淮西军中自认为是好汉之人还是停了下来,凭借山水,与金军决死。
彼时戴皋也是觉得自家是好汉,然而当金军铁骑甲骑轮番出战,拐子马与铁浮屠正面围上之时,他还是怕了。
怕受伤,怕锋刃,怕疼痛,怕死亡,这本是人之常情,不应该过于苛责。但彼时为右翼总领的戴皋却是对这些的畏惧超越了一切,以至于彻底呆住。
再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已经被亲卫裹在中间,向南逃跑了。
戴皋转身望去,最后一眼见到了姚兴那面在金军阵中左突右杀的旗帜,随后就彻底不敢回头了。
再次得到有关姚兴的消息,就是姚兴与忠州防御使郑通等五十名大小将官在尉子桥力战而死的讯息了。
戴皋虽然可以用王权懦夫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然而在午夜梦回扪心自问的时候,其人又如何不知道终究是自己的临阵退缩,而导致尉子桥之战彻底失败?
若自己多坚持一段时间呢?
若自己能舍生忘死呢?
是不是就真的在尉子桥就将金军顶回去了?
平日,戴皋还可以说人皆求生畏死,自己所做的选择只不过是常人的选择罢了。可如今,五名统制官中公认最懦弱之人已经舍生取义了,他也终于直面了自己,直面了曾经那个怯懦的自己。
一死难道真的有这么艰难吗?
曾经的败军之将们,注定要在今夜迎来一场蜕变。
作为前线总指挥,刘淮却没有伤时感怀的工夫,不顾夜色,直接派遣民夫带着工具与材料到江心洲建立营寨。
天一亮金军就来了,虽然到时候靖难大军彼时也应该能抵达,但必然是疲惫不堪的。
但是金国水军可不一定,这几日刮得都是西北风,江上舰船鼓起风帆,虽然是逆流而上,速度会慢一些,却还是不会损耗许多气力的。
金军水军在陆上的战力,刘淮是领教过的,除了骑兵少一些,与一般金国正军无二,若他们前来争夺江心洲,说不得还得打一场硬仗。
至于从鄂州支援而来的洞庭湖水军,刘淮思虑再三之后,却还是不敢彻底相信他们。
原因无他,这支军队从上到下的经历实在是过于复杂了。
洞庭湖水军的建立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宋之交,建炎年间的钟相杨幺大起义。
彼时正是宋朝大溃败期间,鄂州形势复杂,什么溃军、乱民、游寇、**、酷吏汇聚一堂,在彼处共襄盛举,横征暴敛,政繁赋重,百姓民不聊生。
因此,钟相在武陵打出了均贫富、等贵**的口号,起事造反。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钟相杨幺起义。
钟相起义虽然有些宗教性质,但终究是一定民众基础的,在钟相被俘杀后,杨幺接过了首领大旗,继续依托洞庭湖作水寨造反,并且连败宋军各路大将。
最后,在岳飞的指挥下,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才算被平定下去。
岳飞自然不会做什么杀俘之事,安置好降兵后,又从中招募壮勇,并由此建立水军,是为横江军。
后来横江军被拆分出一部分,送给了韩世忠,现在李宝所率的浙江水军,就有一部分将校是横江军出身。
再之后,岳飞虽被冤杀,但岳家军只是被拆分,如同统制官一级并没有被斩尽杀绝。横江军被缩减了编制,却也没有被完全取消。
但是随后在荆襄主政的,却是张俊的女婿田师中,这厮是真的深受自家岳丈的真传,只知道聚敛钱财,上行下效之下,岳家军迅速失去了战斗力。往日威震天下的劲旅,竟然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变成了捉拿几百盗匪都会损失上百的弱兵。
到此时鄂州屯驻大军的主力,已经不再是岳家军了,而是在七年前屯驻鄂州的成闵所部。
有这么一番波折在,刘淮对于洞庭湖水军的战力猜测就可想而知了。
即便是洞庭湖水军统制李道是宿将,甚至是名垂青史的宿将,但刘淮却依旧不敢在决定生死的军国大事上完全信任他。
再说了,李道能名垂青史也不是他有多么能打,而是他有个贾南风式的闺女李凤娘。
李凤娘是宋国第三代皇帝赵惇的皇后,其人事迹有许多,比如将丈夫赵惇逼疯,痛骂如今还是太子的公公赵昚,再比如开启了南宋后宫干政的先河。
但最有名的还是一件事还是曾经被安在许多毒妇身上的故事,赵惇洗手时见到端盆的宫女双手细白,就夸奖了几句。李凤娘看在眼里,在几日后,就将一具食盒送到赵惇面前,赵惇打开一看,正是端盆宫女的双手。
面对如此堪称挑衅的行为,身为皇帝的赵惇竟然懦懦不敢言。
这就是堪称魔幻的南宋宫廷**了。
李道有这么一个闺女,虽然他是岳家军出身,却也足以让刘淮怀疑他的人品与能力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齐家都没有完成,哪里能指望他治国呢?
当然,李道究竟是不是名将,还得看洞庭湖水军战果如何。说不得其人乃是长于治军,拙于治家之人呢?
为自己心中所想打了个补丁之后,刘淮将张白鱼、张小乙留在了东采石渡口,准备迎接即将到来靖难大军,而他则亲身抵达了江心洲,监督营寨的扩建。
此地原本就是军营之类的建筑,后来被金军改造了一下,大略加了些防守设施,此时扩建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到了月色西沉,东方太阳未升,夜色最为黑暗之时,几乎是彻夜未眠的刘淮看到大江西岸一条火线慢慢蔓延而来,并且在正西面汇聚起来,隔着一条江水与江心洲处遥遥对峙。
金军骑兵前锋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