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三百一十章 众说纷纭相诘难

小说:将北伐进行到底 作者:陈恶禅 更新时间:2025-02-10 09:06:12 源网站:2k小说网
  围幛正中,坐在马扎上的徐宗偃如同被审判的罪人一般,盯着四面八方射来的视线,站起身来,四方拱手,也没有废话,就直接开始了叙述。

  “九月底,完颜亮率四万大军渡过淮河,攻下了钟离与寿春,淮西守将王权畏敌不敢前,只是在和州观望。

  十月初六,王权才在朝廷的催促下,壮着胆子抵达庐州,但刚刚探查清楚金军已经全军渡河,王权就率军逃跑,有统制官时俊等将官留守庐州以北迎敌,却被一战而没。

  十月初八,完颜亮率两万兵马南下,攻打合肥,直秘阁、庐州知州、淮西安抚司龚涛弃城而逃,淮西重镇合肥被一鼓而下,守将杨春浴血厮杀,终究不敌,退到巢湖自保。

  同日,金国大将萧琦率两万兵马,轻取清流关,攻打滁州。右朝奉大夫、滁州知州陆廉弃城而逃。滁州全陷。

  淮南副转运使杨抗,在滁州召集民兵抵抗,给民兵发放兵甲,又建立烽火台,并在其下堆积干草粮食。

  但杨抗却是弃军而逃,民兵一哄而散,军资粮草全都归了金军,原本已经力竭的萧琦所部,复又有了进取之力,将兵锋指向了扬州。

  十月初十,王权率军逃到昭关,金军追至,双方在尉子桥激战,破敌军统制官姚兴等人率军奋勇作战,然而王权却是只顾逃窜,任由姚兴战死于军阵之中,淮西敢战之兵全部丧尽。

  十月十二日,刘大使(刘锜为制置使)得知淮西战果,率军南撤,退保江南。

  十月十三日,楚州城破,楚州知州蓝师稷……”

  说到这里,徐宗偃语调终于有了一丝变化:“楚州知州蓝师稷殉国,楚州通判徐宗偃弃军而逃……”

  到了最后,徐宗偃终于忍耐不住,眼泪扑簌落下,泣不成声。

  此时的山东诸将,不管是早就知道的还是才听说的,无论是心向宋国还是鄙夷宋国的,无论是早有猜测的还是没有心里准备的,听罢俱是无语至极。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合着宋国的淮西就是一个充满气的猪尿浮,看着挺庞大吓人,但只要用一根竹签轻轻一戳,就会崩的一声爆开。

  如果两淮都是这副德行,那么金国布置兵力最为雄厚的荆襄又是什么情况?

  宋国是不是要完蛋了?

  嗡嗡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响了起来。

  陆游望着已经泣不成声的徐宗偃,心中五味俱杂。

  他其实早就已经从对方口中听了这个消息,此时复又听了一遍,依旧觉得心神动荡,难以言语。

  陆游复又将目光投向了魏胜。

  这名老将却是面容犹如铁铸,令人看不出悲喜来,当然,同样也看不出内心的焦急来。

  魏胜现在的确想说,不要再议了,全军南下,与金贼拼了。

  但他也知道,如果他这么说了,忠义大军一万多人,能有五千人愿意与他南下就算多的了。

  而且这五千人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的。

  普通士卒的家乡在山东,大部分的基层军官也是从山东提拔的,他们的所言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的长官。

  而反过来说,这些中层军官也会在基层士卒中有许多威望。只要能说服一个中层军官,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带动数百人一起奋起。

  战争这种东西,对于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太高了。

  在主观能动性如果具象化表达,那就是士气了。

  士气高的军队,十几个人就敢追着几百人打。

  就比如何伯求这厮,只要他彻底表态要南下两淮参战,那么沂州许多人也都会随之觉得,既然何三爷这么有见识的人都觉得应该做,那么说明这事绝对没错。

  这就是长久建立的威望。

  但是何伯求愿意吗?

  当日大会盟的时候,这厮差点要去直接拔刀宰了李宝。

  想到这里,魏胜将目光从低头不语的何伯求身上挪开,复又看向了自家的义子,却发现刘淮已然皱着眉头,向徐宗偃开口询问:“徐通判,事已至此,我也不废话了。金军在两淮劫掠了吗?屠城了吗?”

  围幛中猛然静了下来。

  徐宗偃擦了擦眼睛,抬起头来,望着这几个月之前还是后生小辈,几个月之后却已经显出些大将威仪的忠义军前军统制,片刻之后方才艰难点头:“我所知道的,合肥有大规模劫掠与征签,至于更远的,只听说濠州成了人间地狱。”

  刘淮皱眉沉吟。

  如今局势的发展,其实已经与历史有了极大差距。

  在原本历史中,完颜亮为了收拢两淮人心,竟然有抢一文而杀一人的军法,但那是他在有大军在身后驻扎,后路无虞才有的做法,并不是完颜亮本性仁慈。

  事实上,在历史中,完颜亮之所以遇刺,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为了稳固军心,将合扎猛安也派到了泰州劫掠,从而被完颜元宜等人找到了机会。

  现在两淮只有七万金国正军,兵力其实并不算雄厚,甚至占据两淮都有些困难,如果宋军真的能一鼓作气,说不得真的就借助两淮水网,将金军包了饺子。

  最不济,隔着淮河与金军对峙还是能做到的。

  造成如今这一副烂摊子局面,真不知道是该说宋军发挥失常,还是说宋军发挥稳定。

  完颜亮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完全没有约束军纪的意思,大规模征签劫掠,鼓舞自家兵马士气的同时,还可以削弱两淮的实力。

  就在刘淮深思的时候,也有军官忍耐不住开始向徐宗偃发难。

  王雄矣皱眉问道:“徐通判,你到我忠义军中,究竟是想要个什么结果呢?”

  这是明知故问了。

  徐宗偃拱手说道:“我来忠义军来寻魏都统,请他南下去救大宋。”

  王雄矣装着糊涂说道:“哈,那简单,天平军的耿大头领已经决心要攻打兖州与东平府,我忠义军再去攻打邳州徐州,足以截断泗水通道,届时金军的辎重就会被截断,如何?”

  这也是除了直接出兵两淮,赞同最多的一个方案了。

  这个方案之前赞同的人甚众,因为这个方案确实是好。

  此时金军主力尽在两淮,邳州与徐州兵力空虚,偏偏又是辎重集中转运之地,只要拿下,就又能大大发一笔横财。

  尤其徐州可是易守难攻至极,占下就可以不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但随着宋国在两淮现大眼,支持这种战略的人越来越少了。

  因为有许多人担心宋国撑不到忠义军截断黄河通道的时候了。

  果然,徐宗偃艰难摇头:“两淮艰难,还望将军能看在两淮百姓的份上,速速发兵来救。”

  王雄矣此时也已经站了起来:“徐通判,你一个文士,能跑这么远来求援,又如同话本中的诸葛丞相般舌战群儒,我还是有些敬佩的,所以,这些话也不是针对徐通判。

  但还有个问题,我的儿郎们一定会问我,我却无法回答,还请徐通判解惑。”

  “将军请讲。”

  王雄矣摊着手,诚恳说道:“淮南百姓视我们山东汉儿为仇寇,而宋国对我们又素无恩德,我们为什么要为宋国拼命呢?”

  徐宗偃脸色苍白:“若是失了两淮,则山东……”

  王雄矣摆手直接打断了对方:“这个理由,统制郎君也与我们说过,而许多支持南下作战的袍泽也在强调,但说实话,许多儿郎们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又如何能知道什么天下战略呢?

  在山东,即便是忠义军败了,也能在山林中躲避,也能在家乡周旋。可去了两淮,就是要么胜要么死的局面了。”

  说着,王雄矣还向魏胜拱了拱手,以示自己无意冒犯。

  魏胜不在意的摆手。

  而徐宗偃却是彻底难以言语。

  而王雄矣见状,也不再纠缠,却是问起了另一个问题:“说起来,两个月之前,我们忠义军还有东平军、天平军联名向宋国朝廷上了一个奏疏,应该就是通过楚州蓝知州之手上书的,两个月了,可有什么眉目了吗?”

  “并无回音。”身为楚州的二号人物,这种事情是没办法瞒过徐宗偃的,他这时候也没办法欺骗山东诸将,一时间只能摇头以对。

  王雄矣反而笑了:“请问徐通判,那宋国朝廷为何不给我们回信呢?”

  “还能如何?”听了许久的何伯求直接不耐,指了指张小乙与李秀说道:“去年时,徐通判都能将东海义军归附的消息压回去,今日哪个相公看不过眼,直接将那奏疏扔进臭水渠,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见这几日就已经结出仇怨的何伯求出言,陆游也终于忍耐不住:“何三,若是没完没了的翻旧账,这个军议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何伯求翻着眼皮,冷冷出言:“要我看,不妨将这旧账翻到底,倒要看看是谁对不起谁。”

  见双方复又要开始争论这几日已经说了许多遍的车轱辘话,魏胜此时也终于敲了敲身前案几出言:“时间紧迫,军议期间,就事论事,勿要说甚往日恩怨。”

  场中局面复又一静,但与以往不同,这次明显有几人是面露怒色的。

  即便是以魏胜的威望,也很难一言压服山东汉儿数十年的怒火与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