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刚刚平定的天下就需要朱高炽这样的仁君当皇帝,你心里也是这么觉得的,偏偏还让朱高煦误以为有机会。”

  “你这个人我都不稀地说你,真是的,哪有你这样当爹的人?”

  “没点脑子,你这一脉能生出来一个朱高炽,真是冒青烟了!”

  听着江临的连续吐槽,朱棣有些挂不住脸,连连摆手制止道:

  “行了行了,你还是赶紧讲讲我未来的大孙子,他继位怎么样啊?”

  “哼!”江临轻哼一声,瞥了一眼朱棣,只好清了清嗓子继续开口道:

  “明宣宗朱瞻基,12岁被册封皇太孙,一直都跟随着朱棣北伐,15岁驰骋沙场,26岁登基为帝,有文武天子的美名。”

  “后世之人评他:文能提笔治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

  “宣德元年八月,平定汉王叛乱,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

  “宣德三年,亲征宽河之战,他当时巡边,遇兀良哈反,万余骑入,于是自率精卒击败了蒙古兀良哈部的遭遇战。”

  “在**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

  “在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与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在外交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趾与各族人民的交往。”

  “总而之,让大明步入了一个国力最强的时代!”

  “好啊,我这个孙子真不错,哈哈哈。”

  听了江临的讲述后,朱棣脸上挂满了笑容。

  一旁的朱标也微微点头:“好一个文武天子。”

  “老四,你这个孙子真不错,有咱父皇的影子了!”

  他嘴上说着称赞的话,但心里多少有些堵得慌。

  没办法!

  实在是太搞心态了!

  从父皇到四弟,再到小侄儿还有尚未出世的小侄孙。

  这四位皇帝都是带领大明走向繁荣强盛的明君。

  合着只有中间那个,他儿子不行?

  吐血三升!!!

  唉……到底是该羡慕呢?还是该羡慕呢?

  “朱瞻基在位期间,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极高!”

  “还有,朱瞻基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等。”

  “哈哈哈,不错不错!”

  朱棣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骄傲。

  自家这个大孙子真不错,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完全挑不出来一点毛病,真是太棒了!

  然而,江临却突然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些许哀伤。

  “可惜了,就是太短命了,要是他能再多活几年,兴许后世对这个时期的评价就不是仁宣之治,而是仁宣盛世了!”

  “什么?!”朱棣惊呼一声。

  他一脸不可置信:“江临,你认真的吗?”

  “你刚才明明说了,我大孙子从15岁就跟着我一起北伐,怎么会短命呢?”

  虽然朱棣嘴上说着质疑的话,但是他心里清楚江临不会胡说,说的都是史书记载。

  儿子短命?

  可以解释为从小身子骨弱!

  孙子为何也短命?完全不符合常理!

  难道,这就是老天爷对他的惩罚吗?

  惩罚他这个谋反的罪人!

  报应!

  全都是报应!

  江临没有回答朱棣的问题,继续说道:“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因病逝于乾清宫。”

  “他的谥号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享年36岁,留下9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由内阁文臣三杨辅政,祖母张太后在幕后施加影响力。”

  “什么?!”朱棣再次惊呼一声。

  他的大孙子只在位十年,活了36岁,留下了9岁的太子继位……

  这……这……

  不止是朱棣,就连一旁的朱标都有些意想不到。

  他知道朱瞻基会短寿,但没想到竟然会如此短寿。

  幼帝继位,任何一个朝代都没发生过特别好的情况?

  接下来,大明该何去何从?

  又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呢?

  心中生出一丝不好的念头。

  朱标、朱棣和朱有容兄妹三人齐刷刷地看向江临。

  在三人的目光注视下,江临缓缓开口道:

  “朱祁镇,乃是明朝第六位皇帝。”

  “至于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有着大明战神之称!”

  ……

  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