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办公室就谈起谁能通过学部投票的事情。

  院士增选也是很激烈的。

  通过候选提名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进行学部二轮评审,并最终进行学部会议投票。

  候选人要拼学术成果,也拼资历。

  如果学术成果非常的突出,突出到比其他人都强上一大截,就是像是张硕一样,完成国际级的成果,拿到国内第一个菲尔兹奖,资历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反过来说,成果分不出差异,资历就有影响了。

  罗勇军才刚上五十,只担任博士生导师几年,资历相对还是要差一些的。

  学术成果倒是很惊艳,还包括了NS方程问题,但因为主研究人是张硕,他的贡献有多少,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伟华的情况也类似。

  这方面,也有张硕个人带来的影响。

  如果完成NS方程问题以后,张硕在学术领域并没有其他重要成果,很多人就会认为罗勇军、李伟华的贡献很大。

  但是,张硕的学术表现太惊艳。

  数学领域完成了那么多重大成果不说,还引领了新物理方向的研究,开创了源点物理并研究出超越时代的科技。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NS方程问题研究中,罗勇军、李伟华只是附带的。

  只要,还是张硕!

  有一种说法是,“不管谁和张硕一起研究NS方程问题,最终都能完成。”

  简单来说,换谁都行!

  这就尴尬了。

  当然NS方程问题绝对是超大的加分项,但院士增选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今年科学院增选名额有73个,其中数学物理学部分到了18个,但一般来说,通过学部评审的人数要少于增选名额。

  数学物理学部的18个名额中,只有6个是数学院士,评选规定基础数学方向不少于3人,应用数学方向不少于1人。

  按照往年的情况,最终通过评审的数学院士,很难达到拿到的名额数量。

  换句话说,成为数学院士的只有4人或5人,其中基础数学方向为3人或4人。

  现在公布的院士候选名单中,有15名学者都是基础数学方向,而张硕已经提前锁定了一个名额,也就是14名学者竞争2到3个名额,可以算一下评上的概率了。

  “怎么算,机会都不大。老罗,你要是今年能评上……”齐志详说着停了一下。

  罗勇军眼前一亮,马上追问,“怎么?”

  “你就请我们吃大餐!”

  “没问题!”

  罗勇军一拍桌子答应下来,还没等其他人疑惑,他马上补充道,“咱都是爽快人!”

  “我请客,你结账,!”

  “……”

  张硕和李刘双悦一起在大学教师楼的房子住下,第二天也干脆休息了一天。

  一直等到下午五点钟,才去了高院楼的办公室,准备履行自己的教学职责开一趟公开课。

  公开课是昨天就决定的,上午大学里已经听到了消息,数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博士生,都可以申请去听课程。

  课程的名字叫做《源点物理——电磁力与引力的关联》。

  课程的标题就很吸引人,直接就是源点物理的内容,主讲的还是两种最常见基础力的关系。

  实质内容就是基础力关系模型中,电磁力和引力的相互关联。

  课程大部分内容都是已发布的成果,但张硕亲自来讲依旧非常吸引人,尤其是那些希望能从事源点物理研究,或已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博士生。

  不过课程内容相当的高端,即便是很优秀的物理博士,想完全听懂都不容易。

  那些对于源点物理,甚至是《电磁力、引力的理论关联》有了解的人,都很清楚其数学论证内容有多么复杂。

  课程地点是在两百多人的大教室。

  在课程开始前半个小时,大教室里就已经人满为患,其中有一小半是学校的教职工,多数来自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剩下的才是申请听课的博士生。

  源点物理的课程是很吸引人的,张硕讲基础力关系模型内容,就更加吸引人了。

  实际上,类似的课程内容是极少出现的。

  这主要是因为基础力关系模型相关的数学解析太复杂、太深奥,各专业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学者,才能完全理解其数学内容。

  博士生层次上来说,只有最尖端、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弄懂一部分内容。

  不过张硕没有打算上来就讲什么深奥的数学关联的问题,他只是介绍了一下基础力关系模型,然后做了最基础的关联论证。

  这毕竟是公开课,是讲给学生听的。

  张硕主要还是做大致介绍,当关联到复杂数学的时候,就只提上一句,“对这一部分感兴趣,可以去看论文。”

  即便只是大致介绍,框架内容也讲了一个小时。

  之后则是拓展了。

  张硕谈起了最新混乱力场的实验发现,“我们在强磁干涉超子衰变实验中发现,引力是混乱力场的常态转化。”

  “常态转化,指的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强度相对微弱。”

  “所以我们给出定义,这种常态引力转化是一种‘弱转化’的表现。”

  “弱转化,可以举个例子来理解。”

  “比如说,在地球上,无论站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引力影响。”

  “强转化是什么呢?假设地球上存在一个位置,那里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百倍、千倍!”

  “当然,只是假设,这样就能理解什么是‘强转化’了。”

  “国内所做的技术性研究中,引力技术就是一种混乱力场的‘强引力’。”

  “我可以公开说一个信息,国内掌握的引力技术可以制造的引力强度接近于地球引力,甚至可能会超越地球引力。”

  这个信息说出来,顿时引起教室里一片哗然。

  舆论上所说的引力飞船、神秘飞行器,都认为是国内团队制造出来的。

  到现在,消息已经确定了。

  有能代表准确消息的人士,公开宣布掌握人工制造引力技术,并以此制造出了引力飞船,但却没有具体的数据信息。

  外界也只是猜测,所制造出的引力强度很高。

  张硕说接近甚至超越地球引力,也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他们感觉数据非常惊人。

  “能制造几分之一的地球引力感觉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地球引力,还能超越吗?”

  “怎么能超越呢?”

  “人工主动制造的引力,竟然能比地球引力还高?感觉好像是违背了科学……”

  张硕面带微笑,听着台下的讨论声。

  实际上,他并没有透露什么保密信息引力,引力技术的强度问题早就已经不保密了。

  虽然外界没有确定的信息,但相关情报机构肯定知道。

  引力技术无法大规模应用,和引力技术本身无关,主要是因为能源技术达不到要求。

  他示意安静下来,继续开口道,“可能有些人,听到能够强过地球引力,感觉有些不可信,对吧?”

  不少人跟着点头。

  张硕走下台,踱着步讲道,“这就是思维的局限性。”

  “人类生活在地球,就总是能想到地球,但站在宇宙的视角来说,地球是非常渺小的。”

  “在木星面前、在太阳面前,地球的引力又算得了什么呢?”

  “整个宇宙,元素都是一样的,可能存在某些人类未发现的超大元素,但排除这种可能性外,其他元素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以科技制造出的引力强度,当然不能拿来和地球的对比。”

  “也许在未来,不要说地球引力,哪怕是十倍地球引力、百倍地球引力也能制造出来!”

  “所以引力技术的强度不应该是以地球为标准,而是以宇宙为标准。”

  “引力技术,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走过起点……”

  张硕说完引力的话题后,又做出了综合性的阐述,“在源点物理,又或者是新物理方向上,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现在技术方向上,能够做到电磁力和引力的转化,甚至,可能有人知道,电磁力和强力的转化。”

  “未来在理论和技术性探索上,也能实现一些新的转化,甚至现在想都想不到的转化。”

  “这些都是未来要研究的。”

  “在新物理上,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方向,比如,天文物理。”

  “源点理论,再包括其他新物理研究上,和天文学的结合才刚刚起,我看国外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有一些很精彩的论述,解决了天文学上的一些问题。”

  “但在天文学领域,有很多未破解的问题,其他领域也是这样。”

  “我希望大家能听到这堂课,对于源点物理、新物理方向有个了解,能够帮助大家找到未来的方向……”

  课程,到此结束。

  在众人的注视中,张硕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走出了教室。

  他离开以后,教室顿时变得一片嘈杂,好多人都忍不住大声讨论起来。

  “听听刚才张硕教授说什么?引力技术强度对比的是宇宙……”

  “现在就制造超出地球引力的强度,以后是不是能制造出黑洞引力一般的强度?”

  “黑洞也有大小。”

  “我当然指的是银河系中间的黑洞!”

  “那不是无敌了?造个飞船开到木星,直接把木星给吸收了?”

  “……”

  “这个课太精彩了,我听懂了大部分,看来还是针对学生的。”

  “好多难懂的数学都没讲,都跳过了、太复杂。”

  “也没意义,感兴趣直接去看论文就好了。”

  “……”

  “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写论文,什么内容容易发表了。”

  “怎么写?”

  “天文物理和源点论相结合!张硕教授不是说了么,天文物理和新物理结合的研究很少。”

  “把两者相结合,然后针对一个天文问题胡编乱造的写,只要多一些设定,让底层数学逻辑没有大的漏洞,谁也不能说研究是错的!”

  “源点物理被全世界重视,这样的论文很容易发表!”

  “……”

  这个想法被很多天文物理、理论物理以及基础数学方向的博士生认可,有些教授、副教授都觉得很有意思。

  听课的收获很大,讲课的收获也很大。

  张硕走出教室以后,还是先去了高院楼的办公室,他独自安静的待了好一会儿,脑子里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

  基础力关系模型的丰富,主要依靠的是四大力之间的理论关联。

  现在的研究还很少,比如,电磁力与引力的理论关联,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弄清两者之间的关联,只是理清电磁力到引力的问题,是一种力到力单向关联的研究。

  反过来,引力到电磁力,就没有任何头绪了。

  基础力关联的研究是非常庞大的,每一种关联要研究透彻都不容易,必须有丰富的基础,并且做非常复杂的研究。

  所以牵扯到和理论相关的研究,不仅仅要完成研究任务,研究过程也是很重要的。

  当源点物理逐渐丰富起来,各项研究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多,实验也能发现很多密切的关系。

  混乱力场的实验就是这样,混乱力场到强力的转变,检测却发现了弱力的影响。

  一下子,就牵扯了三个基础力。

  在建立了‘弱力实验影响’的任务后,他下意识觉得应该先完成研究。

  现在则是觉得,不应该为了完成任务而特意去专门做研究,对他来说,一项和实验发现有关的小研究完全没有意义,弄清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才有意义。

  “不能因为难度太高就放弃。”

  “升级任务难度!”

  “慢慢积累……”

  他做出了决定,马上打开任务系统,提升了任务难度到最高级。

  【任务难度提升!】

  【任务一】

  【研究项目名称:混乱力场实验波动偏差原理(难度评估:S)。】

  【进度:0.372%。】

  (任务可取消,当前取消任务需要科研币数量:0。)

  (剩余进度需要科研币数量:12000。)

  “科研币需求12000?”

  “12000,进度提升一点都需要120科研币,难度确实高,不愧是S级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