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街道上的喧哗熙攘,帕麦斯顿脸色越发凝重。
随着印度叛乱,大英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额直接断崖式下跌至谷地。
而印度,可是当前英国最重要的市场。
这也就使得英国本土大量的工厂都失去了订单。
工厂没有订单,工人自然也就失业了。
失业了的工人没有生计,只能跑到街头来**。
看着这些帕麦斯顿忍不住重重吐出一口浊气,神情中明显带着忧虑。
“哎!”
“上帝啊,难道你已经不眷顾大英了吗?”
眼见帕麦斯顿脸色难看,一旁的侍从连忙上来询问道。
“首相阁下,要唤军警过来将游行的人群驱散吗?”
帕麦斯顿闻言,稍稍思索一阵,然后点点头说道。
“嗯,尽快将人驱散吧!”
“这里距离白金汉宫不远,不要让这些刁民惊扰了女王陛下。”
一旁的侍从闻言,忙不迭的应是。
随着帕麦斯顿的命令下达,很快,伦敦街头便响起一阵隆隆的马蹄声。
一名名接到命令的英国骑警纵马而来,稍稍整理了一下队形,便列阵向举着标语横幅的游行工人冲去。
瞬间,原本聚在一起的游行工人便被冲散,惨叫声,叫骂声随之响起。
马匹奔驰而过,不少人都被直接撞飞出去,骨断筋折。
帕麦斯顿将目光从外边收回,然后说道。
“走吧,回唐宁街十号。”
他的话音落下,一旁的侍从当即应是。
马车继续出发,向唐宁街十号的方向而去。
……
随后一段时间,欧洲局势迅速变化。
随着英国用摆烂撤兵来威胁,法国不得已放弃支持沙俄,并加大在克里米亚方面的投入。
而沙俄在失去法国的支持之后,也是不敢继续在维也纳和会上咄咄逼人。
至九月底,在数个月的激烈拉扯争吵之后,几方终于达成共识,完成了和谈。
并公开了《巴黎和约》。
嗯,原本谈判是在维也纳谈的。
但是,由于沙俄那边看奥地利实在不爽,再加上拿破仑三世爱显摆的性格。
所以,后期的谈判地点被改为了巴黎。
自然完成和谈之后,和约叫做《巴黎和约》也是理所应当。
首先,和约第一条就是英法联军退出克里米亚,沙俄重新拿回克里米亚的失地。
第二是沙俄会着手重建黑海舰队。
但黑海舰队的规模要受到限制。
并且,英法也将派遣舰队进入黑海,在黑海沿岸建设军港要塞,和沙俄一起共管黑海。
第三就是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高加索的卡尔斯等地,交由沙俄和奥斯曼共管。
第四,则是沙俄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的保护权,不过,奥斯曼帝国需在列强的监督下,平等的保证境内各教教徒的合法权益。
第五,多瑙河和黑海的航行自由,各国将共同保证非武装船只可在黑海,以及多瑙河中自由通航。
第六,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则是由沙俄继续保留。
几方谈成的条件对沙俄来说,无疑很苛刻。
比如说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高加索的卡尔斯等好几块沙俄盘子里的肥肉都被人给捞了去。
就连黑海这个沙俄的自留地,后花园,都被英法给插了进来。
但和原时空几方和谈所谈成的条件比起来,这次和约所谈成的条件,无疑要宽松许多。
沙俄虽然让出了一部分己方在近东地区的利益,但依旧保持了在近东,在黑海沿岸的军事存在。
等于是给了沙俄一个将来再在克里米亚翻盘的机会!
无论如何,总比原时空沙俄彻底被赶出黑海,不允许在黑海沿岸建立兵工厂,不允许重建黑海舰队,不允许保留军事存在要强。
而在克里米亚停火之后,英国则是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印度方向。
在克里米亚停战之后,克里米亚的英军主力,第一时间便向着印度方向调去。
而他们所走的路线,则是横穿中东。
从克里米亚出发,借道如今被沙俄吞并的格鲁吉亚等国,穿过伊朗,便能抵达印度(别喷我,历史上英军就是这么干的,横穿中东直接从克里米亚赶到印度)。
嗯,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还是一个国家。
走陆路的运输成本虽然更高,但如今的英国最需要的不是计较成本,而是尽快平定印度的叛乱。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
京城,九州清晏!
“陛下,欧洲方面传来最新消息。”
李梁迈步走到李奕面前,躬身奏报。
李奕微微颔首,然后询问。
“说吧,什么事情?”
李梁深吸一口气,面色略显凝重的说道。
“回陛下的话,是从法国巴黎传回来的最新消息,英法和沙俄在巴黎完成了和谈。”
“现在,英国已经从克里米亚抽身,准备调集军中主力,前往印度平叛。”
李奕闻言,眉头一挑。
“呵,看来接下来印度方面要难受了。”
历史上,印度民族大起义就坚持了两三年,1857爆发,到1859就被英国人给全面镇压了。
而现在这个时空,有大唐的掺和,可就不一定咯……
“对了,印度方面如今的局势如何了?”
李奕接着询问。
面前的李梁回道。
“回陛下的话,印度方面的起义军目前的进展很是顺利。”
“英国人的势力正在不断收缩,目前尚在英国人控制中的,只有孟买,加尔各答,金奈,锡尔瓦萨,帕纳吉,班加罗尔等沿海地区,或是内陆重镇。”
“不过,随着英国人兵力收缩,印度方面起义军的进展开始明显变缓。”
“根据我们的人传回来的消息,他们对印度起义军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起义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一但英军发动反扑,起义军恐不是对手!”
李梁这话说的很悲观,但这却是事实。
李奕闻言,摸着下巴陷入沉思之中,一脸的若有所思。
李梁继续说道。
“还有就是,陛下,印度的莫卧儿大汗想要我大唐能够发兵增援印度战事。”
“莫卧儿帝国愿意承担大军出征所需的军费,以及给养,并向大唐支付一笔借兵款。”
李奕闻言,不由得思虑了起来,可最终还是摇摇头说道。
“现在还不是时候。”
“暂且不向印度派兵,只是出售军火就是了。”
印度方面起义军还没在英军手上吃过亏,大唐现在派兵过去,吃力而不讨好。
等印度起义军在英军手上吃亏之后,唐军再派兵去增援也不迟。
李奕现在的最新想法是要分裂印度,等起义军战败之后,大唐出力扶持一把,让起义军不至于被彻底剿灭,而是得以在印度割据一方。
如此,便能以最小的代价,为印度留下分裂和内乱的隐患,甚至让印度长时期处于战乱之中。
进而让英国人无法从容搜刮印度,来维持自己的全球帝国!
不就是搅屎恶心人吗?
这又不是英国的专属,大唐也会啊!
忽然,李奕像是想起来了什么开口询问道。
“对了,缅甸那边可有回信?”
大唐对英国宣战之初,本来的计划只是拿下马六甲就算了事。
但不成想,马六甲的战事进行的太过顺利。
所以,前线的唐军便想着要将战线继续往前推,然后就盯上了缅甸。
早在1852年,英国便通过英缅战争,侵占了整个下缅甸,将缅甸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大唐这次,便是准备要将英国人的势力给清理出下缅甸。
但是,大唐这边又有所顾虑,光靠唐军的话,在缅甸当地作战恐力不从心。
嗯,热带丛林作战的成本实在太高。
所以,大唐这边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缅甸也给拉下水。
借缅甸的力量,来清理英军!
简单总结一下也就是,唐军只管沿海港口,或是重要城镇驻扎的英军主力,至于说深山老林里的英军,则是交由缅甸人自己处理。
大唐最多也就是向缅甸出售军火,增强一下缅甸的武备。
而作为回报,英国在缅甸方面的利益,自然要转给大唐。
缅甸收复被英国侵占的土地,大唐得到原本被英国所占据的商品倾销市场,得到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得到缅甸的矿山等资源。
这个就叫做双赢!
至于说用什么理由继续扩大战事?
呵呵,大唐作为天朝上国,作为缅甸的宗主国,为缅甸出头,帮助缅甸抵抗侵略,那不是理所应当吗?
至于说在这个过程中,大唐捞到的好处?
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
只不过,如今缅甸方面还在考虑此时,没有冒然答应大唐的要求。
李梁闻言说道。
“回陛下的话,根据缅甸方面传回来的最新消息,缅甸国王敏东十分意动,但其朝中有不少亲英派,所以,才迟迟没能通过。”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道。
“既然缅甸方面下不了决心,那便让我大唐来帮他们一把吧!”
“传令云南驻军,于边境进行军演,威慑缅甸!”
李梁闻言,点头表示明白。
李奕则是继续说道。
“若能得缅甸的助力,我大唐便可借缅甸之地,向印度方面伸手了……”
“或许,还可以调缅甸兵,前往印度作战,协助印度人反英。”
李奕不由得遐想。
不同于印度人战斗力稀烂,缅甸人的战斗力多少还是要比印度人强些的。
如果缅甸也掺和进印度战事中,那英国佬可就要难受咯!
嗯,只要能给英国佬添堵,李奕就乐意去干。
说罢这些,李梁转身告退。
很快,张之洞又前来求见。
“陛下,英国公使柏尔德密和沙俄公使尼古拉先后向**提交国书。”
“他们想要同我大唐和谈!”
李奕闻言,摸着下巴深思了起来。
片刻之后,他又开口说道。
“嗯,既然对方想谈,那就谈一谈吧!”
“让郭部长出面同对方谈就是了!”
“沙俄方面的话,我大唐只要拿下北海就可以。”
“只要我大唐拿住北海,便相当于捏住了整个西伯利亚的命脉,今后,沙俄在西伯利亚,便只能仰我大唐鼻息。”
“至于说英国?”
“告诉英国人,先把发动第一次**战争的罪魁祸首交出来,咱们再接着谈。”
“否则一切免谈!”
第一次**战争是谁发起的?
是帕麦斯顿啊!
而帕麦斯顿,目前可是英国首相。
英国人怎么可能交出自己的首相?
说白了,大唐压根没准备和英国谈。
毕竟如今大唐还琢磨着要进军下缅甸呢,怎么可能现在就和英国谈?
再说了,如今的唐军在战场上可谓全面占优。
既然如此,那为何要和谈呢?
反正着急的是英国,而不是大唐。
张之洞闻言,抱拳应下,然后转身告辞离去。
而李奕则是继续翻阅起了自己案头的公文。
这是一份铁道部递交上来的公文,这封公文中,详细记载着大唐即将开建的连通关内和北海的铁路修建规划。
这条铁路分别起点是从张家口出发,经由察哈尔草原,向西前往归化城,也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
然后再从归化城向北,经由走阴山山脚,向库伦方向延伸,而后便是恰克图,楚库柏兴,乌的柏兴,至北海。
整条铁路总长约2300公里,按照铁路每公里造价5000块银元来计算,总投入约1200万块银元,预计工期为五年。
(PS:前面本卷第20章写修建东西和南北向的铁路的造价的时候,我多算了一个零,每公里五千块银元,四千公里造价应该是两千万,我写成两亿了,但现在已经改不了了,很抱歉。)
还有就是,每公里五千块银元的造价其实很正常。
因为,清末满清修京张铁路时侯三百七十公里的铁路,一共也才花了五百万两白银。
算下来每公里不到一万四千两。
要知道,当时的白银银价已经极大贬值,再加上满清的贪腐,以及向外国购买设备雇佣人员的溢价,每公里造价也才不到一万四千两白银。
可现如今的大唐,一是白银的银价还没跳水。
二是贪腐情况也比清末好的多,开国初期的吏治都是比较清明的,这点很好理解。
再加上大唐修铁路用的是自己的设备和工人,价格都比较便宜,不用被外国人狠宰一笔。
所以,五千块绝对属于合理范围。
按照计划,该条铁路将从明年开始动工,预计于大唐开泰七年完工,并进行验收。
虽然花费不少,但李奕表示满意。
因为,这条铁路现在不是大唐朝廷在修,而是被交给了晋商。
李奕相信,晋商们一定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而作为回报,大唐的第三张银行业准入执照,则是顺利被晋商们拿下。
据李奕所知,晋商们已经在筹备整合各家的钱庄,建立大唐第三家银行,晋商银行。
以晋商们手上所拥有的力量,以及他们深耕钱庄行业多年所积攒下来的资源和管理经验,李奕相信,晋商银行的规模估计很快就会超过总部位于广州的广发银行了。
两广发展银行,简称广发银行。
广发银行虽然有十三行的底子,以及不少朝中勋贵的支持,但晋商们是真有钱。
在修铁路的同时,还能拍的起银行业准入执照,这是真正的大肥羊。
除去连通张家口和北海的张北铁路之外。
还有就是,连通南京和北京的两京铁路,连通南京和广州的南广铁路,连通上海和杭州、福建沿海的苏浙闽铁路目前也开始规划。
这三条铁路同样也不是朝廷在修,而是分别被扬州商帮,江南商帮和徽商给承包了。
徽商在同晋商竞争大唐第三张银行业准入执照失败之后,痛定思痛,觉得晋商之所以能赢他们,是因为晋商帮着朝廷修了连通关内和漠北的铁路。
所以,晋商才能压过他们一头,顺利拿下第三张银行业准入执照。
然后,徽商们便反应了过来,这铁路又不是只有他们晋商能修。
徽商也是不差钱的好吧!
是故,徽商主动向朝廷提出申请,愿意承包连通南北二京的两京铁路。
但是,徽商们显然反应慢了半拍,在徽商们提交申请之前扬州商帮已经率先提交了申请。
是故,徽商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准备承包修建连通南京和广州的南广铁路。
南广铁路经由江苏,安徽,江西,广州四省。
而与此同时,江南商帮则是拿下了连通上海,浙江,福建,至广州的沿海铁路的承包权。
大唐正式进入了大基建时代!
对此,李奕只想说,一群龟孙,怪**会选的!
玛德,都**选的是好地方,不好修的地方,是一个也没人选。
这三条新规划的铁路,要么是运河沿线,要么是江南腹地,要么是沿海的精华之地。
都属于典型的膏腴之地,这些地方人口繁茂,商业发达,铁路修通之后,很容易就能回本,然后实现盈利。
而像是西北,西南,东北,关外等地,则是压根没人提。
可见这些商人有多会选地方!
但是,李奕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甚至是对这些商人表示嘉奖。
原因无他,因为大唐目前是真的没有能力大规模的修建铁路。
既然如此,引入民间资本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只要这些商人肯参与到铁路修建的工程中来,那对大唐来说就是一件好事,就能够助推大唐的工商业发展。
既然如此,李奕自然得嘉奖他们。
至于说那些不好修,或者是修完之后回本比较慢的铁路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当然只能由大唐朝廷出面来修了。
想着这些,李奕无奈的吐出一口气,还是没钱啊。
忽然,李奕想起来一件事,话说,修铁路这件事,也不光是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嘛,外国资本也可以利用一下的。
比如说,大唐可以在各藩属国发行铁路修建债券,通过债券来募集资金,修建铁路。
越想李奕越是觉得可行,完全可以尝试一下嘛!
反正即便试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嗯,尤其是**或者泰国这样向来很懂事的藩属,大可以去试。
不管他们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只要大唐的债券发行,他们的当局为了讨好大唐宗主国,都会去买,甚至是下达行政命令让百姓去买。
琢磨着这些,李奕脸上不由得浮现出笑容。
……
大唐,**衙署!
英国公使柏尔德密正在同郭嵩焘会面。
“郭部长,仗打到如今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再继续打下去的必要了!”
“我想,我们是时候谈一谈,结束敌对状态,恢复和平了!”
柏尔德密深吸一口气,语气沉凝的说道。
郭嵩焘闻言,面无表情的说道。
“谈?”
“我想没这个必要!”
“除非你们英国方面交出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否则,不必谈!”
柏尔德密闻言,深吸一口气道。
“大唐真的要把事情做到这个地步吗?”
“巴黎和会已经结束,我大英已经同沙俄签订了和约,克里米亚战争彻底结束了。”
“我大英很快就可以将精力抽出来,用在印度方面,印度的叛乱,迟早会被我大英平定!”
“唐国真的已经做好和我大英全面开战的准备了吗?!”
在说这话的时候,柏尔德密眼睛一转不转的盯着郭嵩焘看,仿佛是在期盼郭嵩焘有所反应。
谁知,郭嵩焘闻言之后,却只是冷笑一声道。
“开战又何妨?”
“我们现在不是已经开战了吗?”
“**,是我大唐的底线,谁碰谁死!”
郭嵩焘是知道皇帝对**这种害人的东西有多痛恨的。
一个侯爵,三个伯爵,都因为贩卖**而掉了脑袋。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郭嵩焘也是对**相当痛恨,连带着看英国人十分不爽。
嗯,因为两次**战争的缘故,现在的英国人在大唐这里,已经被打上了**贩子的标签。
提到英国人,大唐这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踏马不是**贩子吗?
嗯,只能说固有印象深入人心了!
……
PS:月票八百张了,但还有半个月过年,作者得攒点稿子准备过年。
所以,加更就暂时不加了,先欠着,等过了年我慢慢还。
随着印度叛乱,大英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额直接断崖式下跌至谷地。
而印度,可是当前英国最重要的市场。
这也就使得英国本土大量的工厂都失去了订单。
工厂没有订单,工人自然也就失业了。
失业了的工人没有生计,只能跑到街头来**。
看着这些帕麦斯顿忍不住重重吐出一口浊气,神情中明显带着忧虑。
“哎!”
“上帝啊,难道你已经不眷顾大英了吗?”
眼见帕麦斯顿脸色难看,一旁的侍从连忙上来询问道。
“首相阁下,要唤军警过来将游行的人群驱散吗?”
帕麦斯顿闻言,稍稍思索一阵,然后点点头说道。
“嗯,尽快将人驱散吧!”
“这里距离白金汉宫不远,不要让这些刁民惊扰了女王陛下。”
一旁的侍从闻言,忙不迭的应是。
随着帕麦斯顿的命令下达,很快,伦敦街头便响起一阵隆隆的马蹄声。
一名名接到命令的英国骑警纵马而来,稍稍整理了一下队形,便列阵向举着标语横幅的游行工人冲去。
瞬间,原本聚在一起的游行工人便被冲散,惨叫声,叫骂声随之响起。
马匹奔驰而过,不少人都被直接撞飞出去,骨断筋折。
帕麦斯顿将目光从外边收回,然后说道。
“走吧,回唐宁街十号。”
他的话音落下,一旁的侍从当即应是。
马车继续出发,向唐宁街十号的方向而去。
……
随后一段时间,欧洲局势迅速变化。
随着英国用摆烂撤兵来威胁,法国不得已放弃支持沙俄,并加大在克里米亚方面的投入。
而沙俄在失去法国的支持之后,也是不敢继续在维也纳和会上咄咄逼人。
至九月底,在数个月的激烈拉扯争吵之后,几方终于达成共识,完成了和谈。
并公开了《巴黎和约》。
嗯,原本谈判是在维也纳谈的。
但是,由于沙俄那边看奥地利实在不爽,再加上拿破仑三世爱显摆的性格。
所以,后期的谈判地点被改为了巴黎。
自然完成和谈之后,和约叫做《巴黎和约》也是理所应当。
首先,和约第一条就是英法联军退出克里米亚,沙俄重新拿回克里米亚的失地。
第二是沙俄会着手重建黑海舰队。
但黑海舰队的规模要受到限制。
并且,英法也将派遣舰队进入黑海,在黑海沿岸建设军港要塞,和沙俄一起共管黑海。
第三就是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高加索的卡尔斯等地,交由沙俄和奥斯曼共管。
第四,则是沙俄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的保护权,不过,奥斯曼帝国需在列强的监督下,平等的保证境内各教教徒的合法权益。
第五,多瑙河和黑海的航行自由,各国将共同保证非武装船只可在黑海,以及多瑙河中自由通航。
第六,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则是由沙俄继续保留。
几方谈成的条件对沙俄来说,无疑很苛刻。
比如说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高加索的卡尔斯等好几块沙俄盘子里的肥肉都被人给捞了去。
就连黑海这个沙俄的自留地,后花园,都被英法给插了进来。
但和原时空几方和谈所谈成的条件比起来,这次和约所谈成的条件,无疑要宽松许多。
沙俄虽然让出了一部分己方在近东地区的利益,但依旧保持了在近东,在黑海沿岸的军事存在。
等于是给了沙俄一个将来再在克里米亚翻盘的机会!
无论如何,总比原时空沙俄彻底被赶出黑海,不允许在黑海沿岸建立兵工厂,不允许重建黑海舰队,不允许保留军事存在要强。
而在克里米亚停火之后,英国则是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印度方向。
在克里米亚停战之后,克里米亚的英军主力,第一时间便向着印度方向调去。
而他们所走的路线,则是横穿中东。
从克里米亚出发,借道如今被沙俄吞并的格鲁吉亚等国,穿过伊朗,便能抵达印度(别喷我,历史上英军就是这么干的,横穿中东直接从克里米亚赶到印度)。
嗯,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还是一个国家。
走陆路的运输成本虽然更高,但如今的英国最需要的不是计较成本,而是尽快平定印度的叛乱。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
京城,九州清晏!
“陛下,欧洲方面传来最新消息。”
李梁迈步走到李奕面前,躬身奏报。
李奕微微颔首,然后询问。
“说吧,什么事情?”
李梁深吸一口气,面色略显凝重的说道。
“回陛下的话,是从法国巴黎传回来的最新消息,英法和沙俄在巴黎完成了和谈。”
“现在,英国已经从克里米亚抽身,准备调集军中主力,前往印度平叛。”
李奕闻言,眉头一挑。
“呵,看来接下来印度方面要难受了。”
历史上,印度民族大起义就坚持了两三年,1857爆发,到1859就被英国人给全面镇压了。
而现在这个时空,有大唐的掺和,可就不一定咯……
“对了,印度方面如今的局势如何了?”
李奕接着询问。
面前的李梁回道。
“回陛下的话,印度方面的起义军目前的进展很是顺利。”
“英国人的势力正在不断收缩,目前尚在英国人控制中的,只有孟买,加尔各答,金奈,锡尔瓦萨,帕纳吉,班加罗尔等沿海地区,或是内陆重镇。”
“不过,随着英国人兵力收缩,印度方面起义军的进展开始明显变缓。”
“根据我们的人传回来的消息,他们对印度起义军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起义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一但英军发动反扑,起义军恐不是对手!”
李梁这话说的很悲观,但这却是事实。
李奕闻言,摸着下巴陷入沉思之中,一脸的若有所思。
李梁继续说道。
“还有就是,陛下,印度的莫卧儿大汗想要我大唐能够发兵增援印度战事。”
“莫卧儿帝国愿意承担大军出征所需的军费,以及给养,并向大唐支付一笔借兵款。”
李奕闻言,不由得思虑了起来,可最终还是摇摇头说道。
“现在还不是时候。”
“暂且不向印度派兵,只是出售军火就是了。”
印度方面起义军还没在英军手上吃过亏,大唐现在派兵过去,吃力而不讨好。
等印度起义军在英军手上吃亏之后,唐军再派兵去增援也不迟。
李奕现在的最新想法是要分裂印度,等起义军战败之后,大唐出力扶持一把,让起义军不至于被彻底剿灭,而是得以在印度割据一方。
如此,便能以最小的代价,为印度留下分裂和内乱的隐患,甚至让印度长时期处于战乱之中。
进而让英国人无法从容搜刮印度,来维持自己的全球帝国!
不就是搅屎恶心人吗?
这又不是英国的专属,大唐也会啊!
忽然,李奕像是想起来了什么开口询问道。
“对了,缅甸那边可有回信?”
大唐对英国宣战之初,本来的计划只是拿下马六甲就算了事。
但不成想,马六甲的战事进行的太过顺利。
所以,前线的唐军便想着要将战线继续往前推,然后就盯上了缅甸。
早在1852年,英国便通过英缅战争,侵占了整个下缅甸,将缅甸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大唐这次,便是准备要将英国人的势力给清理出下缅甸。
但是,大唐这边又有所顾虑,光靠唐军的话,在缅甸当地作战恐力不从心。
嗯,热带丛林作战的成本实在太高。
所以,大唐这边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缅甸也给拉下水。
借缅甸的力量,来清理英军!
简单总结一下也就是,唐军只管沿海港口,或是重要城镇驻扎的英军主力,至于说深山老林里的英军,则是交由缅甸人自己处理。
大唐最多也就是向缅甸出售军火,增强一下缅甸的武备。
而作为回报,英国在缅甸方面的利益,自然要转给大唐。
缅甸收复被英国侵占的土地,大唐得到原本被英国所占据的商品倾销市场,得到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得到缅甸的矿山等资源。
这个就叫做双赢!
至于说用什么理由继续扩大战事?
呵呵,大唐作为天朝上国,作为缅甸的宗主国,为缅甸出头,帮助缅甸抵抗侵略,那不是理所应当吗?
至于说在这个过程中,大唐捞到的好处?
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
只不过,如今缅甸方面还在考虑此时,没有冒然答应大唐的要求。
李梁闻言说道。
“回陛下的话,根据缅甸方面传回来的最新消息,缅甸国王敏东十分意动,但其朝中有不少亲英派,所以,才迟迟没能通过。”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道。
“既然缅甸方面下不了决心,那便让我大唐来帮他们一把吧!”
“传令云南驻军,于边境进行军演,威慑缅甸!”
李梁闻言,点头表示明白。
李奕则是继续说道。
“若能得缅甸的助力,我大唐便可借缅甸之地,向印度方面伸手了……”
“或许,还可以调缅甸兵,前往印度作战,协助印度人反英。”
李奕不由得遐想。
不同于印度人战斗力稀烂,缅甸人的战斗力多少还是要比印度人强些的。
如果缅甸也掺和进印度战事中,那英国佬可就要难受咯!
嗯,只要能给英国佬添堵,李奕就乐意去干。
说罢这些,李梁转身告退。
很快,张之洞又前来求见。
“陛下,英国公使柏尔德密和沙俄公使尼古拉先后向**提交国书。”
“他们想要同我大唐和谈!”
李奕闻言,摸着下巴深思了起来。
片刻之后,他又开口说道。
“嗯,既然对方想谈,那就谈一谈吧!”
“让郭部长出面同对方谈就是了!”
“沙俄方面的话,我大唐只要拿下北海就可以。”
“只要我大唐拿住北海,便相当于捏住了整个西伯利亚的命脉,今后,沙俄在西伯利亚,便只能仰我大唐鼻息。”
“至于说英国?”
“告诉英国人,先把发动第一次**战争的罪魁祸首交出来,咱们再接着谈。”
“否则一切免谈!”
第一次**战争是谁发起的?
是帕麦斯顿啊!
而帕麦斯顿,目前可是英国首相。
英国人怎么可能交出自己的首相?
说白了,大唐压根没准备和英国谈。
毕竟如今大唐还琢磨着要进军下缅甸呢,怎么可能现在就和英国谈?
再说了,如今的唐军在战场上可谓全面占优。
既然如此,那为何要和谈呢?
反正着急的是英国,而不是大唐。
张之洞闻言,抱拳应下,然后转身告辞离去。
而李奕则是继续翻阅起了自己案头的公文。
这是一份铁道部递交上来的公文,这封公文中,详细记载着大唐即将开建的连通关内和北海的铁路修建规划。
这条铁路分别起点是从张家口出发,经由察哈尔草原,向西前往归化城,也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
然后再从归化城向北,经由走阴山山脚,向库伦方向延伸,而后便是恰克图,楚库柏兴,乌的柏兴,至北海。
整条铁路总长约2300公里,按照铁路每公里造价5000块银元来计算,总投入约1200万块银元,预计工期为五年。
(PS:前面本卷第20章写修建东西和南北向的铁路的造价的时候,我多算了一个零,每公里五千块银元,四千公里造价应该是两千万,我写成两亿了,但现在已经改不了了,很抱歉。)
还有就是,每公里五千块银元的造价其实很正常。
因为,清末满清修京张铁路时侯三百七十公里的铁路,一共也才花了五百万两白银。
算下来每公里不到一万四千两。
要知道,当时的白银银价已经极大贬值,再加上满清的贪腐,以及向外国购买设备雇佣人员的溢价,每公里造价也才不到一万四千两白银。
可现如今的大唐,一是白银的银价还没跳水。
二是贪腐情况也比清末好的多,开国初期的吏治都是比较清明的,这点很好理解。
再加上大唐修铁路用的是自己的设备和工人,价格都比较便宜,不用被外国人狠宰一笔。
所以,五千块绝对属于合理范围。
按照计划,该条铁路将从明年开始动工,预计于大唐开泰七年完工,并进行验收。
虽然花费不少,但李奕表示满意。
因为,这条铁路现在不是大唐朝廷在修,而是被交给了晋商。
李奕相信,晋商们一定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而作为回报,大唐的第三张银行业准入执照,则是顺利被晋商们拿下。
据李奕所知,晋商们已经在筹备整合各家的钱庄,建立大唐第三家银行,晋商银行。
以晋商们手上所拥有的力量,以及他们深耕钱庄行业多年所积攒下来的资源和管理经验,李奕相信,晋商银行的规模估计很快就会超过总部位于广州的广发银行了。
两广发展银行,简称广发银行。
广发银行虽然有十三行的底子,以及不少朝中勋贵的支持,但晋商们是真有钱。
在修铁路的同时,还能拍的起银行业准入执照,这是真正的大肥羊。
除去连通张家口和北海的张北铁路之外。
还有就是,连通南京和北京的两京铁路,连通南京和广州的南广铁路,连通上海和杭州、福建沿海的苏浙闽铁路目前也开始规划。
这三条铁路同样也不是朝廷在修,而是分别被扬州商帮,江南商帮和徽商给承包了。
徽商在同晋商竞争大唐第三张银行业准入执照失败之后,痛定思痛,觉得晋商之所以能赢他们,是因为晋商帮着朝廷修了连通关内和漠北的铁路。
所以,晋商才能压过他们一头,顺利拿下第三张银行业准入执照。
然后,徽商们便反应了过来,这铁路又不是只有他们晋商能修。
徽商也是不差钱的好吧!
是故,徽商主动向朝廷提出申请,愿意承包连通南北二京的两京铁路。
但是,徽商们显然反应慢了半拍,在徽商们提交申请之前扬州商帮已经率先提交了申请。
是故,徽商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准备承包修建连通南京和广州的南广铁路。
南广铁路经由江苏,安徽,江西,广州四省。
而与此同时,江南商帮则是拿下了连通上海,浙江,福建,至广州的沿海铁路的承包权。
大唐正式进入了大基建时代!
对此,李奕只想说,一群龟孙,怪**会选的!
玛德,都**选的是好地方,不好修的地方,是一个也没人选。
这三条新规划的铁路,要么是运河沿线,要么是江南腹地,要么是沿海的精华之地。
都属于典型的膏腴之地,这些地方人口繁茂,商业发达,铁路修通之后,很容易就能回本,然后实现盈利。
而像是西北,西南,东北,关外等地,则是压根没人提。
可见这些商人有多会选地方!
但是,李奕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甚至是对这些商人表示嘉奖。
原因无他,因为大唐目前是真的没有能力大规模的修建铁路。
既然如此,引入民间资本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只要这些商人肯参与到铁路修建的工程中来,那对大唐来说就是一件好事,就能够助推大唐的工商业发展。
既然如此,李奕自然得嘉奖他们。
至于说那些不好修,或者是修完之后回本比较慢的铁路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当然只能由大唐朝廷出面来修了。
想着这些,李奕无奈的吐出一口气,还是没钱啊。
忽然,李奕想起来一件事,话说,修铁路这件事,也不光是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嘛,外国资本也可以利用一下的。
比如说,大唐可以在各藩属国发行铁路修建债券,通过债券来募集资金,修建铁路。
越想李奕越是觉得可行,完全可以尝试一下嘛!
反正即便试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嗯,尤其是**或者泰国这样向来很懂事的藩属,大可以去试。
不管他们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只要大唐的债券发行,他们的当局为了讨好大唐宗主国,都会去买,甚至是下达行政命令让百姓去买。
琢磨着这些,李奕脸上不由得浮现出笑容。
……
大唐,**衙署!
英国公使柏尔德密正在同郭嵩焘会面。
“郭部长,仗打到如今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再继续打下去的必要了!”
“我想,我们是时候谈一谈,结束敌对状态,恢复和平了!”
柏尔德密深吸一口气,语气沉凝的说道。
郭嵩焘闻言,面无表情的说道。
“谈?”
“我想没这个必要!”
“除非你们英国方面交出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否则,不必谈!”
柏尔德密闻言,深吸一口气道。
“大唐真的要把事情做到这个地步吗?”
“巴黎和会已经结束,我大英已经同沙俄签订了和约,克里米亚战争彻底结束了。”
“我大英很快就可以将精力抽出来,用在印度方面,印度的叛乱,迟早会被我大英平定!”
“唐国真的已经做好和我大英全面开战的准备了吗?!”
在说这话的时候,柏尔德密眼睛一转不转的盯着郭嵩焘看,仿佛是在期盼郭嵩焘有所反应。
谁知,郭嵩焘闻言之后,却只是冷笑一声道。
“开战又何妨?”
“我们现在不是已经开战了吗?”
“**,是我大唐的底线,谁碰谁死!”
郭嵩焘是知道皇帝对**这种害人的东西有多痛恨的。
一个侯爵,三个伯爵,都因为贩卖**而掉了脑袋。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郭嵩焘也是对**相当痛恨,连带着看英国人十分不爽。
嗯,因为两次**战争的缘故,现在的英国人在大唐这里,已经被打上了**贩子的标签。
提到英国人,大唐这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踏马不是**贩子吗?
嗯,只能说固有印象深入人心了!
……
PS:月票八百张了,但还有半个月过年,作者得攒点稿子准备过年。
所以,加更就暂时不加了,先欠着,等过了年我慢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