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十六章:太子万岁!

小说:三国:我不是刘辩 作者:一觉睡到下午醒 更新时间:2025-02-01 02:54:53 源网站:2k小说网
  后汉的士人将这个观点也灌输给了后汉的皇帝们,也因此整个后汉皇帝们几乎没几个去检阅过自己的禁军,以至于北军沦落为外戚、士人和宦官争夺政权的武器。

  况且封建时代的军队,哪有能靠行仁义便天下无敌的军队?

  若是桓文的军队当真碰上秦锐士试试?

  即便是齐桓公,也是延续了祖父齐庄公“为勇爵”的国策,为作战勇猛的士卒封爵,斩首一级可获八金之赏赐,晋文公更是强调“军伐有赏”,将军功赏赐范围扩散至了下层的农兵甚至是奴隶身上。

  在这些片面且极度扭曲的错误思想引导下,后汉的皇帝和士人们愈发轻视了这个问题,使得后汉的北军战斗力愈发低下。

  而北军士卒也逐渐明白了自己无出头之日的事实。

  既然老子拼了命厮杀都得不到赏赐,那就吃他娘,喝他娘,董卓来了不纳粮!

  董卓入雒阳后靠着赏赐轻而易举地将由北军改编而来的西园八校收入囊中,依靠赏赐将之转变为效忠自己的军队。

  所以靠仁义驱使的军队天下无敌了吗,忠心朝廷了吗?

  并没有!

  而优厚的待遇难道和以仁义驱使军士冲突吗?

  非要让人吃不饱,穿不暖,在艰苦的条件下作战才能让军队百战百胜?

  这叫没苦硬吃!

  不过犹豫再三后,刘辩只能转过身对钟繇道:“元常言之有理!”

  “孤决定多赏赐北军一百万钱。”

  “另外,改善北军饮食,提高对因年老和伤病而退伍以及战死的士卒抚恤待遇。”

  刘辩深知,自己肚子里这几斤墨水要和钟繇这等饱学之士辨经,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前世那点墨水,在几个朋友喝了酒以后吹吹牛皮妄谈国家大事还行,真跟专业人士辩论,且不说占不占理,就这一世刘辩仅仅通过几本启蒙读物识字的文化水平去和随口便是引经据典的钟繇辩论纯属是自讨没趣。

  若非刘辩是太子,他估摸着钟繇能把他怼哭!

  可他是太子,他既是选手,又是裁判,哪怕他一步不动,胜利的标准也是他说了算。

  即便他错了,也自有大儒为他辨经!

  “元常,孤的要求不高,不奢求天下无敌的仁义之师,只要能战胜‘武卒’的锐士便心满意足了。”

  “若是仁义之师当真是天下无敌,何来昔日‘白登山之围’?”

  “元常岂不闻‘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此事到此为止,孤意已决。”

  刘辩直接利用他的强权通过了对北军士卒赏赐的决定,反正钱从太子府库出,也不需要经过尚书台。

  六百万钱的赏赐少吗?

  如今的北军五校共计四千一百四十九人,六百万钱也就意味着至少底层士兵手里能分到一千钱左右,绝对算得上重赏了。

  如今的粟米大约是一百二十五钱一石,也就是说这钱能买八石的粟米。

  如果是战时,一个士兵为了保持战斗力,一个月就要吃掉将近一石粟米。

  可放在一个寻常的三口之家,一家一个月也就吃一石粟米。

  一千钱能让一个寻常三口之家吃八个月!

  但六百万钱真的多吗?

  曹嵩给曹操买了个小小的议郎官职,就缴纳了六百万钱进入刘宏的内孥。

  真是讽刺啊,这些满嘴仁义的士人什么时候也来体验体验被仁义驱使而无需利益驱使的待遇,怎么道理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变了?

  到了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的时候,这些昔日的士人自己成为了一方割据诸侯之时,又表示要厚待军士方能克成一统。

  钟繇无奈,虽说太子颇为贤明,但也继承了天子的执拗性格。

  如此情形下,劝谏只会适得其反。

  钟繇有自己的坚持,但这不意味着会去触这个霉头。

  触这个眉头的,不是蠢货,就是脏心烂肺之人,妄图拿刘辩这个太子作为垫脚石为自己的“忠直”买名。

  因此钟繇也就任由刘辩遣人宣布了赏赐的事情,不再劝阻。

  其实他自己心中也有些动摇,只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念让他一时半会还无法让他的思想立即转过这个弯来。

  “文和,这些事交给你落实了,孤可是把太子府的府库全部都交到你这个家令手上了,务必保证将每一份赏赐都毫无克扣地送到每个人的手中,否则孤拿你是问!”

  “改善北军士卒待遇的事宜,你负责和五部校尉讨论后拿出个章程给孤。”

  “唯!”

  贾诩欣然领命,相比于传统大汉士人,贾诩这个凉州士人就显得“叛逆”多了,也远比钟繇这等传统士人要更加重视军队问题。

  随后,贾诩便将这个消息通过孙坚、吕布、高顺、刘备和黄忠告知全军。

  财帛动人心,白得的赏赐自然也令人激动。

  君无戏言,太子也是君。

  因此尽管赏赐还未下发,待遇也还在商榷之中,但北军的军士们纷纷欢呼雀跃了起来。

  而也不知是谁起的头,一声“太子万岁”即便是在校场上欢呼雀跃的声响中格外显眼。

  长水校尉部中,刘备瞪了一眼身后的张飞,张飞缩了缩脑袋悻悻地看着自家大哥。

  作为北军的一份子,得了太子赏赐和改善待遇的许诺,他就下意识地喊了出来,却忘记了台上的那位只是太子,还不是天子。

  可喊都喊了,覆水难收,只能希望太子没听见吧。

  但随着张飞的那一声“太子万岁”,渐渐的,加入呼喊的军士数量越来越多。

  孙坚、吕布、高顺、黄忠四人也是诧异不已,相处多**们如何听不出张飞的大嗓门,还以为是张飞刻意为之,心里还暗暗怪罪“这刘玄德也忒不仗义了,有这种机会竟然吃独食不叫上自己”,于是也纷纷带头呼喊起了“万岁”。

  “太子万岁!”

  “太子万岁!”

  “太子万岁!”

  最终,这四千余众的北军将士纷纷齐呼万岁,声如惊涛拍岸,又似晴空霹雳,呼号声传遍了整座皇宫,甚至是传出宫去,尚书台震动,三公府震动,雒阳士人悉闻之,莫不惊骇。